当前位置:360文档网>疫情防控 > 2022年度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2022年度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发布时间: 2022-06-10 17:14:2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3篇

第一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2013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转向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核心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等。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1月5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上可见,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保持和促进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的增长,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及由此而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保证我国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贷款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环境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再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调战也更加艰巨。

结论

2006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将陆续出台,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等。今年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增强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主动调控能力,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平衡增长。

第二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一·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股票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

  
 (1)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市的低迷和高涨不是永恒的。
 (2)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动向。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何种阶段,对未来做出正确判断,切忌盲目从众,否则极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3)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不要被股价的"小涨"、"小跌"驱使而追逐小利或回避小失(这一点对中长期投资者尤为重要)。或许配合技术分析的趋势线进行研制会大有裨益。
  对于经济周期的认识,须提请注意的是周期的任何阶段往往也是波浪式的完成的,或者说大周期中有小周期,参照何种周期,投资者就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做出适当的选择。

  
不同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具体某种股票的行情分析,应深入细致地探究该波周期的起因,政府控制经济周期采取的政策措施,结合行业特征及发行公司的"公司分析"综合地进行。
(4)当经济景气来临之时首当其冲上涨的股票往往在衰退之时首当其冲下跌。典型的情况是,能源、设备等股票在上涨初期将有优异表现,但其抗跌能力差;
反之,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常消费品部门的股票则在下跌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
3、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一直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两上主要经济问题,在第一节中,我们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货膨胀存在的原因,以及它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阐述。而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的宏观政策往往只能以一定的代价(比如增加失业率)来实现。

  
 (1)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股价特别是个股的影响,也无永恒的定势,它完全可能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影响,对这些影响作具体分析和比较必须从该时期通胀的原因,通胀的程度,配合当时的经济结构和形势,政府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等的分析入手,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这里,我们只能就一般性的原则作以下几点说明。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

  
--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增长,使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一旦其站稳脚跟,经济将被严重钮曲,货币每年以50%的速度以至更快地贬值,这时人们将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以期对资金保值。这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股价:其一,资金流出金融市场,引起股价下跌;
其二,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一方面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原材料、劳务价格等成本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动用某些宏观经济工具来抑制通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将改变资金流向和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影响股价,政策对股价的具体影响在后面阐述。

  
--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也就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产量和就业的扭曲,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与之相应的是获利公司的股票上涨;
相反,受损失的公司股票下跌。

  
--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公众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市场对股息的预期,并增大获得预期股息的风险,从而导致股价下跌。

  --通货膨胀对企业(公司)的微观影响可以从"税收效应"、"债负效应"、"存货效应"对公司作具体的分析。但长期的通货膨胀增长,必然恶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必受大环境驱使下跌,短期效应的表现便不复存在。

  
总之,万事皆有度,过之则无益。适度的通货膨胀下,人们为避免损失,将资金投向股市。而通胀初期,物价上涨,生产受到刺激,企业利润增加,股价因此看涨。但持续增长的通货膨胀下,企业成本增加,而高价格下需求下降,企业经营恶化。特别是,政府此时不得已采取严厉的紧缩政策,则尤如雪上加霜,企业资金周转失灵,一些企业甚至倒闭;
股市在恐慌中狂跌。
 (2)通货膨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提高了对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适度通货膨胀下,人们企图通过投资于债券实现资金保值从而使债券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还本付息风险,从而债券价格下跌。
--过度通货膨胀,将使企业经营困难直至倒闭;
同时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实物资产和交易上寻求保值,债券需求减少,债券价格下降。

二、宏观经济对股市影响

  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报表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领先全球,上市公司业绩增幅领先全球。但是中国股市无论上证指数还是深证综指却屡创全球跌幅之最,近期,沪深股市深幅震荡,短短数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159点跌至2870点以下。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而中国股市却成为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原因在于:

1、严控房价成为下跌导火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署松认为,股市上个月的下跌,最先源于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导致地产板块跳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措施最严、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新国十条”。

4月19日,A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内,沪指连失3100、3000两大关口,全日下跌150点,跌幅高达4.79%,创下近8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让地产板块成为持续下跌的“重灾区”。现在多数投资者不清楚未来是否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使得对房地产板块的短期恐慌氛围进一步加剧。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的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今年初以来收回流动性的预期就在不断加强。4月末,央行还发行了750亿1年期央票,连续10周实行正回购操作,当天就导致了沪市一度跌到2866点。5月2日,央行又决定,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可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元—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阴影。

2、加息预期影响市场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也表示:“股市这一次下跌应该多少有些不太正常,首先是对宏观经济紧缩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有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今年下半年国内必然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密集加息,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全年,到年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当下,是否加息和何时加息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因为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事实上,各方预期未来将逐步展开的退出政策,实质上是为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局部过热,同时控制通胀水平,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总体上也是有利之举。而由于市场心态不稳,对加息预期出现反应过度。

3、股指期货放大了下跌幅度

  4月16日,中国内地首个金融期货品种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挂盘上市。它的推出,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告别了只能依靠股价上涨来盈利的单边市。但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大幅跳水。可以说,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性功能在中国股市没有得到体现,其负面效应反而凸显。如赌博功能、投机功能、上下震动功能等等。有分析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将会导致部分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由股票市场转向期指市场,产生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股市的资金流向期市,造成股市暂时失血。有“全球金融期货之父”美誉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终身**梅拉梅德表示,股指期货会起到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不会加深现货市场的波动。这一派人士认为,股指的大跌应该是市场对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反映,而如果没有股指期货的推出,股市可能会跌得更多、更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顾铭德认为,中国股市过度扩容,使股市资金大规模分流,大规模“内出血”、场内资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的现象,都对目前中国股市成为经济反向“晴雨表”产生重要影响。

4、下跌是否只是短暂回调?

  当股市走向熊市时,还是有不少利好因素支持股市转好。吴晓求说:“我相信这次下跌是比较短暂的,它不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熊市过程。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受国内需求旺盛拉动,经济增速明显加快,2010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喜人。统计显示,30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31.41亿元,同比增长51%;
实现净利润202.12亿元,同比增长233%。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必然最终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有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会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内地市场;
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这也将会导致国际热钱的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推动股指上扬。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说,从股市的短期运行来看,牛市与熊市的转换总是在不断进行,“牛”来“熊”往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无论房地产调控还是加息预期增强,出发点都是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和恶性通货膨胀。即使这种调整会打压某些板块的股价,这也是一种正常回调。

摘 要:股票价格不仅仅受其内在价值的影响,还和宏观经济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就宏观经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受通货膨胀率、利率、储蓄的短期变化的影响;
但是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实体经济发展也存在背离,工业增加值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宏观经济;
股票价格;
向量自回归

一、引言

  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一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该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投资对象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另一方面,证券业本身也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左右。国家的财政状况、金融环境、汇率调整,都将影响股票价格的沉浮。股票市场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经济衰退时,股票市场的行情必然随之疲软下跌;
经济复苏繁荣时,股票价格也会呈现上升走势。根据以往的经验,股票市场往往也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当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时,股票价格就会下挫,而财政支出增加时,股票价格就会上扬。金融环境放松,市场资金充足,利率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很多游资会从银行转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往往会出现升势;
国家抽紧银根,市场资金紧缺,利率上调,股票价格通常会下跌。但是,这仅仅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到底宏观经济中各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如何呢?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本文将从理论方面研究宏观经济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理论假定

  根据Chen等提出的“简单而又直观的金融理论”,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价格指数会受到来自经济增长、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综合相关理论和已有的实证研究证据,本文假定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市场价格会有如下的影响。

(一)GDP的影响

  理论上说,GDP是反映一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宏观指标。它的下降表明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盈利状况不佳,企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融资速度减慢,股票市场的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缓慢移动;
同时,股票市场的需求方——股票投资者也由于经济的不景气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降低,从而减少支出和投资资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两个曲线的下移将使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当一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较快时,预示着经济前景看好,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改善,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极想扩大规模,增加投资,对资金的需求膨胀,因而股票市场趋向活跃。在股票市场均衡运行、而且其经济功能不存在严重扭曲的条件下,一般来说,股票价格随GDP同向而动,当GDP增加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上升;
当GDP减少时,股票价格也随之下跌。因此,GDP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工业增加值同样可以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工业增加值越大,说明实体经济运行的状况越好,产生的社会财富越多。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国内企业现金流同方向变化,进而造成股票价格也发生同方向变化。因此,工业增加值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也是正的。

(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可以通过3种效应实现:(1)预期效应。当中央银行准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从而改变股市的资金供给量,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规模;
(2)投资组合效应。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增加,但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投资收益)却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会超出日常交易的需要,结果会促使部分货币进入股市寻求收益,导致股市价格的上涨;
(3)股票内在价值增长效应。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率将下降,投资将增加,并经过乘数扩张效应,导致股票投资收益提高,从而刺激股市价格的上涨。以上3种效应一般来说都是正向的,即货币供给量增加,则股市价格上涨。因此,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储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而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又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因此,储蓄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负的。

(三)利率的影响

  众所周知,利率是影响股市走势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资金的供给来自储蓄,需求来自投资,而投资和储蓄都是利率的函数。利率下调,可以降低货币的持有成本,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流和企业贴现率,导致股价上升。所以利率提高,股市走低;
反之,利率下降,股市走高。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关系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描述:(1)根据现值理论,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预期收益和当时银行存款利率两个因素,与证券预期收益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率成反比。理论上说,股票价格等于未来各项每股预期股息和某年出售其价值的现值之和;
(2)股票价格除了与预期价值有关以外,还强烈地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供不应求时,股票价格上涨,反之市场供过于求时,股票价格下降。利率变动直接影响市场资金量。利率上升,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变大,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出,股票市场供过于求造成股票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变小,资金流入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供不应求,造成股票价格上涨;
(3)利率上升,企业的借贷成本增加,获得资金困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的利润将减少,那么预期股息必然会减少,股票价格因此会下降。反之,利率下降,企业的借贷成本会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的利润会增加,预期股息收入增加,股票价格上涨。因此,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负的。

 

(四)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当前决策,还会诱发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货币贬值所激发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居民用货币去交换商品以期保值,这些保值工具中也包括股票,从而扩大了对股票的需求;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往往会为抑制其发展而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利率上升。此时,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发行股票是较好的选择,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的供给相应增加。此时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大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否则如果股票市场需求的增长小于供给的增长,则股票市场价格就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因此,通货膨胀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能确定。

(五)汇率的影响

  汇率又称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汇率变动对一国股票市场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主要有:进出口、物价和投资。汇率直接影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一个国家的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会促进出口、平抑进口,从而增加本国的现金流,提高国内公司的预期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股票价格。因此,汇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正的。

  

第三篇: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3G对相关产业格局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3G对相关产业格局的影响
与3G直接相关的产业主要有三个:①为3G提供所需网络、用户等设备的通信设备制造业;
②提供3G服务所需信息、娱乐等内容的信息、娱乐服务业;
③3G本身所属的电信运营业。3G对上述产业的市场格局,都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对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影响
(1)给全球设备制造业、电信软件业带来了一个重大发展契机
3G的出现和发展可能会给全世界的电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3G所需要的组网和用户设备,将给制造业提供一个需求巨大的市场,从而带动设备制造业得到一次大发展,使整个制造业的设备制造水平、技术水平、产品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电信软件实际上也属设备层次的内容。3G会影响电信软件业的开发、发展,刺激与3G设备水平、服务要求相适应的软件的出现并投入应用,使软件业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2)可能会改变目前世界电信设备制造业的现有格局
3G可能导致国际电信设备制造业市场的重新洗牌。因为3G需要的是新技术、新设备,对所有设备制造企业来说,相关新设备、新技术都需要重新开发,如果在研发竞争中落后,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失去因3G而出现的巨大发展机会。一些企业会因在3G设备的开发中成功而迅速壮大,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因开发失败衰落。
现在的一些电信设备,会因3G相关设备的出现而过时,制造业的产品出现适应3G发展的更新换代,与3G适应的产品生产可能成为电信设备的主流,产品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3)给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打翻身仗的机会
3G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世界电信设备制造业现有格局的一种可能,是我国制造业可能因此获得突破性发展。我国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发展的不利局面,3G重订技术标准和重新发展关键技术的局面,给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如果利用得好,可能根本转变在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局面,甚至可能使我国逐渐成为电信设备制造业研发、制造的强国。这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经济利益角度上讲,还是从产业安全、国家信息安全上讲,都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决定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能否把握住发展机会的关键,一是企业研发的竞争能力,二是政府政策。在二者中,政府政策至关重要,而政府政策的关键是许可证的发放。发放什么样技术标准的许可证,什么时间发,会对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对设备研发、产业化的资助、协调。
2、对国内电信运营业的影响
(1)3G可能彻底颠覆目前电信运营业的产业结构、经营格局
3G走上市场,将是以现在电信业务竞争对手的角色出现的,其取代对象将是目前的电信业务,首先会改变目前的电信业务格局,与3G相关的信息服务,很可能取代目前的语音业务,成为电信运营业最主要的业务内容和收入来源。
3G的第一批用户,将主要是目前的2G用户,不可能主要是现在尚未使用电信的用户

1

或固定电话用户。但在业务上,它将既是目前2G业务的竞争对手,也将是固定电话的竞争对手,这就会对目前的电信运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获得3G许可证的企业的竞争力会相对增加,没有获得许可证的企业竞争力会相对下降。因此,可能根本改变目前电信运营业的产业结构、竞争格局。
3G对目前电信业运营格局的影响,可能比1999年、2002电信运营业的两次分拆影响都大。1999、2002年的两次分拆都是有利于竞争的,3G的影响是有利于竞争开展还是不利于竞争开展,却不确定。3G对电信经营格局、产业结构影响的大小,是鼓励竞争还是鼓励垄断,取决于经营许可证发放的数量和对象。

(2)使整个运营业的运营网络、服务内容提高到新的水平、业务内容会更丰富
现在手机还不能提供的可视通话和高速上网,都会成为现实,并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电信服务的内容会更多、更丰富。

(3)3G对现有运营企业影响差别很大
3G出现后,开始将主要是目前2G经营企业,即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业务的竞争对手,对固定业务的竞争会相对较小。因此,如果发放许可证,获得许可证的固定电信企业、目前的非电信经营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的移动电信企业,从长远发展看可能是受益者,在近期,其用户、业务将是被分流、竞争的对象。这会根本改变目前的竞争态势。
3、对相关信息服务业的影响
3G的基本特点是信息流的高频率、大频率输送。提供这种大输送频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用户提供更好、更多的信息、娱乐服务,这就需要信息服务业有足够的发展。如果信息服务业没有足够的发展,3G给用户提供不出足够的信息、娱乐服务内容,对用户就会失去吸引力。信息服务内容将是3G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主要产品,如果需要信息服务业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就必须发展为一个大产业,使相关信息、娱乐服务得到大的发展。因此,3G将可能带动出一个巨大的信息服务业。
与3G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有可能可以与制造业、运营业相提并论,甚至更大,无论在国内还是整个世界电信市场,3G信息服务业都可能成为一个可以与制造业、运营业媲美的大产业。

4、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前提
3G到底能否产生上述影响,即改变目前国际电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并使该产业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改变目前国内电信运营业的产业结构并使网络、服务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使信息服务业及相关娱乐业(如游戏开发)成长为一个巨大产业,并不确定。前提条件是:3G不仅要有发展,而且必须是大规模的发展。如果3G没有巨大的发展,对传统电信业务、现在的技术设备不产生巨大的竞争和替代,这种产业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就不会发生,而且会导致自己的生存危机。
从目前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看,各种电信设备并不成熟,出现上述对传统电信设备制造业、运营业发生根本性冲击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什么时间成熟,还不确定。

二、3G给相关产业带来的风险
3G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并不都是机会、机遇,还有风险。从目前情况看,风险可
2

能比机遇还要大一些。对具体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1、3G设备制造业企业面对的风险
(1)技术开发风险
3G属于新技术领域,众多技术都需要投巨资开发。国际上众多厂商都在竞争,力争取得优先地位。但是,一些项目开发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还有一些技术开发因为落后而被其它企业抢先取得专利。这些都可能导致技术开发投资失败,形成损失。3G的技术开发类似于探险,有可能成功,但也可能成仁。

(2)标准风险
国际电信联盟确定的3G技术标准是3个,WCDMA、CDMA2000、TD-SCDMA,由于技术开发需要的投资巨大,任何企业都只能在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上进行研发,而开发出的技术可能因为运营商对标准的选择有误,已开发出的技术得不到应用。

(3)产业化风险
技术达标的设备,必须得到市场承认、用户认可才可能被大规模使用。从现在的情况看,3G技术即使开发成功,在产业化、大规模商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产业化风险不仅可以由技术的是否适用形成,还可以因成本、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原因造成,技术先进并不等于市场成功。另外,由于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也可能导致运营业、制造业经营的失败。
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各个企业都企图占得技术上的先机,因而调动更多力量,加快了开发进度,这使开发成本更大,加大了开发风险。

(4)我国电信设备制造业面对的特殊问题
我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上,都存在不足,缺乏开发经验,核心技术掌握少,抗风险能力低。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每一个企业开发的人力、物力都不足,在技术开发阶段,就可能耗尽企业的所有资金,即使技术开发成功,以后大量的产品商品化费用、制造工艺费用、产品推广、广告费用,也难以承担。重大技术开发即使成功,成本也是需要多年才能逐渐收回的,而我国的企业,可能在开发阶段就已经精疲力竭,耗尽了有限的资金。
2、3G运营企业面对的风险
相对于制造企业,运营企业的风险要小得多。运营企业完全可以在设备技术不成熟时不投资组网。但从现在全世界的情况看,运营业的风险也很大。
一是在设备水平达不到标准情况下,运营商在获得3G许可证后,贸然组网。因为设备水平达不到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标准,提供的业务可能会与现在的2G或2.5G没有明显区别,没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使运营商在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是技术折旧。因为现在的设备达不到要求的技术标准,通信技术发展又十分迅速,如果在技术达不到标准时组网,组网后技术迅速革新,那么刚建成的网络可能立即过时,投资无法回收,因此给运营企业造成风险。
三是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尽管设备先进,可以达到技术标准,但因信息服务业不够发达,运营商给用户提供不出比2G优越得多的服务,运营商的网络、用户手中的用户设备,徒有其名,发挥不了实际用途,因此难以得到用户承认。
第四个风险是技术没问题、信息内容没问题,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3

这涉及到价格、习惯、相关管制政策等众多问题。3G的第一批,甚至是以后的用户,更可能是现在2G用户放弃2G而改用3G,不大可能是现在的非手机用户,这就需要用户的认可。这种认可、取代的过程会是逐渐的。3G正式启动后,在很短时间内不大可能有迅速的发展。取代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批3G手机用户主要将是一些追求时尚的用户或支付能力很大的用户。这也会给投资巨大而需要短期内迅速收回投资的运营企业形成经营风险。
3、非理性、不现实的发展心态加大了风险
目前3G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不协调,设备制造业设备不够成熟,信息服务业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服务,可以说,立即发展3G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是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鼓动,加上一些人的非理性炒作,以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理,使3G有在不成熟情况下催熟发展的可能性。3G及相关产业发展,本来就存在很大风险。因为上述非理性、炒作因素的加入,以及企业的急迫心理,加大了风险。
三、3G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电信业不仅本身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它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3G及其相关产业如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娱乐业的发展,肯定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须注意的是,并不是只要去发展3G及其相关产业就一定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良性作用,一旦投资失败,也会造成巨大损失。3G只有取得顺利、巨大的发展,才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良性、明显的促进作用。
1、发展3G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主要是3个,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与3G直接相关的三个产业,即设备制造业、运营业、信息服务业,都会影响投资、消费和出口。也就是说,这三个行业都会影响经济增长。
3G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开发、研制及产业化投资,各设备制造企业早已进行,国内企业的投入也比较大,近几年投资大概有百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些投资,是分散在几年逐渐投入的。最近几年制造业的投资与整个经济总投资相比,只占很小的份额,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3G组网一旦启动,立即会影响设备投资。据估算,一年投资会在1000亿元左右。2003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55118亿元人民币,估计在未来的几年,每年投资会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能会在73000亿元以上。对3G的投资,只占年度社会投资总额的1/73左右。3G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即使不购买进口设备,一年可能也不会达到0.05个百分点。当然,这个数字不准确,进一步的结论需要仔细、准确的计算。如果进口大量设备,拉动作用会更小。
3G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即使不发生发展中的困难,发展顺利,恐怕也要在正式组网几年之后才会见效。
由于有固话、2G的竞争,3G的消费市场会以什么速度增长,最后会达到什么规模,现在难以确定。这还要看3G本身技术成熟、市场成熟情况。但不管怎么发展,一种结论是必然的,那就是3G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绝对数额会增长,但比重会下降。由于竞争的激烈,3G不可能高价位提供服务,这也会影响其业务总量。2003年按信息产业部口径统计的电信业务总量是5000多个亿,按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是6739亿,比上年增长29.6%。。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即使2005年3G能启动,需要几年才能发展起来,发展的过程是逐渐的。
4

每年因3G增加的消费需求,最多也就是几百个亿人民币。而到2007年以后,国内消费总需求至少要有60000-70000亿左右。因3G增加的消费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会明显,至多0.01个百分点左右。
3G的启动有可能导致进口的增加。这是因为,会导致中国企业对国外企业新的一轮技术设备、专利的购买。但总数额不会特别大,我国2003年外贸顺差225亿美元,影响也不会很大。
从以前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即使3G发展顺利,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非常有限,没必要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作为启动3G的理由。同时须注意到,如果不顾技术发展不成熟的事实,贸然启动,带来的负作用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形成高技术名义下的低水平建设,或形成无效投资,使投资无法收回。
2、对就业、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3G是高技术产业。发展3G,在制造业、运营业、相关软件业,基本上不会增加就业人员,有可能还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在信息服务业,由于大量信息内容、娱乐内容的开发,可能会增加一些就业职位。但总数不会很多。
3G的出现会使电信服务业竞争更加激烈,经营成本也会降低,因此,电信服务价格总水平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对整个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是趋降。
5

推荐访问:疫情 浅析 宏观经济 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浅析 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