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

发布时间: 2022-06-14 18:45: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6篇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1

选题名称:浅谈摄影艺术之所得

学生姓名:
魏 峰

学 号:
201318050224

班 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131802

完成时间:
2016年 6 月 20日

浅谈摄影艺术之所得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的摄影艺术课程已接近尾声,选择这门课程是出于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平时没事总是喜欢欣赏一些漂亮的图片。我喜欢拍照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拍照并不是摄影。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相机已成为人们生活水平中的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去旅行,他们都希望将他们去过的地方和美好的回忆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希望了解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样能拍下一些好的照片来给与自己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见到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见过的相机也是胶片机,拍出来的效果不是那么明艳,但是一样能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现在,生活中出现了数码相机,他给予了我们这些不懂什么摄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在今年的选修课中我选择了摄影艺术这门课,因为它是我以后的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东西,也是我喜欢的一门课。

在每一次的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看一些他自己择选好的照片来让我们鉴赏,分析这幅作品拍出来的效果,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给我们,而且还会给我们介绍摄影师拍的角度和时机,这样才会达到我们眼前的这样的照片的艺术。一副好的作品不光需要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视觉,还需要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很清晰的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以为摄影家为了能拍出一张好照片来,会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我觉得,一副好的作品不仅有摄影师的手法,而且在摄影作品里注入了摄影师的心血。要拍摄一个美好的景物出来,是那么的不容易,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通过摄影这门课程让我对摄影的美感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如何调焦,何时补光,对光,了解了世界摄影文化,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更加丰富多彩。从小到大我对摄影的热爱从未没有变.平时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摄影,自己看来不错,但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很多不专业的成分和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学习了这门课程,收获很大,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摄影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锻炼,以下是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多拍精选 在学习中许老师讲到“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霍老师说自己在不断地拍摄中摸索成功的经验。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乃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摄影家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1981年日本研究出了第一部数码相机后,现在基本上摄影都用数码相机了。就连霍老师这种资深摄影师也在使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数码照相机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论是拍景还是拍物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除,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其实不光是摄影,对待我们工作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只有多做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作为新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这需要一个严谨的态度,决不能单手照相,这是对摄影的不尊重,也是对生活的不尊重,既然你不尊重生活,那么生活也不会尊重你,做任何事情都只会是一个失败者。 

三、独特的拍摄角度与别致的构图 要求艺术贵在创新,不应体现在意境上,同时也应体现在画面的形式美上,要使作品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就要通过形式美的手段,不断创造新的视觉感受。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就像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一是构图的对称性。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应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二是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如对角线,角度等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三色彩的运用很重要,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很重要的因素。

四、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最好使用相机的连拍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五、关于会议摄影及人物摄影

会议摄影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拍摄,技术必须是“狠、稳、准”,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情有趣。对于人物摄影应该具备敏锐的形象观察力,善于利用摄影的 视觉语言传达信息和感情,对形象的变化有细致的辨别能力,并熟练运用摄影的造型技术和技巧,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培养形象敏感的有效步骤,也是摄影记者取得成功的原动力。

六、单反摄像机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课上,老师说单反长时间不用的时候,要经常给相机通电,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原来是电子设备这类器材,长时间搁置会使得机器内部潮湿发霉,影响正常工作,要经常通电,使得机器里处于干燥的环境中,这样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学习,认识到单反上的转盘模式选择,光圈先决(A/Av-mode) 和 手动模式 (M-Mode) 按扭。对于大部份时间也可以运用光圈先决来拍摄,而手动模式通常于拍摄夜间风景时会用上,这两个模式务必要知道怎样去设定光圈、快门和ISO。2、曝光补偿按扭 (+/- EV)

于半自动模式 (如A/Av-Mode),这个按扭可以让相片变光或变暗,于背光的情况下特别有用。3、测光模式按扭测光模式不用常常转换,但于光差大的环境下(如演唱会)就需要使用「点测光」来拍摄。4、闪光灯输出设定需要知道怎样设定内置闪光灯的输出,因为拍摄人像用闪灯补光时有机会要减少输出。

在学习完这门课后,之后拍摄过程中我会先想以下几个方面

1、我想从这张相片表达甚么?风景内的甚么东西?那一个元素比较有趣?

2、可以用怎样的构图、角度、前景背景、颜色等来表达?

3、应该怎样调较相机才能拍出好的效果?光圈、快门、ISO和白平衡怎么调?

在有以上3个答案后才拍摄,那么我觉得我所拍的相片定会精彩!同时我也告诫自己记得要有耐性,贵精不贵多!

对于我这一个摄影的初学者来说,在以后的摄影生活中,是需要培养耐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拍摄出来的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这个学期我也学到了许多的摄影知识,让我在以后的拍摄生活中给予我提供了许多的基础知识,不像以前那么的盲目拍摄,至少我知道了自己拍摄这个东西是出于什么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摄影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摄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了解。并且可以让我有去捕捉生活中的美。还可以提高我的摄影水平、提高摄影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开拓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 转眼间这个学期即将过去了,非常感谢霍老师的精彩讲解,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拍到好的作品,同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记录下生活的美!

让我们热爱摄影,热爱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2

50年后“寻找”罗伯特-弗兰克:一本书的50岁生日

作者:王轶庶

(本文部分文字最初发表于《南方周末》2009年11月4日。完整文字由作者授权色影无忌发布,其中许多关于弗兰克的珍贵照片由色影无忌独家放送。)

“最初的就是最好的”

罗伯特-弗兰克更老了。他坐在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自已的家里,穿着一件看着寒伧破旧的羽绒服,头发一如即往的杂乱,一脸胡茬,微笑着看着我们。相比两年前在中国平遥见过的他,他的皮肤更松驰了,走动起来腿脚看上去比以前更慢一些,工作室里的一个小台阶他都要小心翼翼的下。但总体来说,他是个硬朗的老头。他的反应依然很快,思路绝对清晰,听力完全不像一个85岁的老人,对周围人细小的声音和活动表现敏感。从进入他工作室30多平米的会客厅里的那一刻,这个空间就被他强大的目光罩着,覆盖着每一个角落。仅仅用相机就熟练地解剖了美国的目光难免令人敬畏。说话间他会时而瞄你一眼,有时又会迅速的打量你一下。更多的时候,他会搓着手指喃喃自语,目光开始有点空,落在远处,陷入回忆中。深秋的纽约天气转凉,来自日本的年青女助手砍着圆木,生起了壁炉,弗兰克报歉地说着:“烟有点大”。每个人都喜欢他的嗓音,说话不急不徐,舌头像是打着转,柔和亲切,带着一种特有的口水声,让人能明确感到这种声音是来自于一个生动的“肉身”。

真相可能并不存在

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已大型回顾展的艺术家并不多,这关乎于名望,寿命,潮流和运气。10月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门口挂着大幅宣传海报,里面正在举行《lookin in》(寻找)的罗伯特-弗兰克回顾展。这个被称为创造现代摄影圣经的大师,在1959年他的惊世名著《美国人》刚出版时被人弃之如敝屐并质疑他的动机。十多年后,这本书方开始起人们的注意,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名声已如日中天。不仅是在美国,全世界的摄影家都在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开启了二战后世界摄影的新潮流:更注重真诚的,个人的观看。在今年美国人出版50周年之际,他坦然地接受着人们的敬意。《LOOKING IN》大展从今年元月起,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三家美国顶尖的美术馆里巡回展出,展览内容是《美国人》全部83张由弗兰克本人亲手印放的原作及各种文献资料。LOOKNG IN 语出自弗兰克的原话:“我总是向外边看,实际是向里面看,我试图找出真相,但真相可能并不存在。”这并不是他的第一次大规模回顾展,1994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在收藏了他捐出的全部底片和作品后即为他举办过《MOVING OUT》(出动)大型回顾展。相比今年的looking in,那年的moving out更像是一次对艺术家的盖棺定论展,moving out从弗兰克年青时刚拿起相机时的作品,一直到他晚年的作品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在moving out展览前言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对弗兰克的定义是:他是二战后无可争议的最重要的摄影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弗兰克的展厅里面总是人挤着人,老年人似乎多一些,他们三五成群结伴来看,对着照片不停的发出感叹的声音,时而指指点点说笑。的确,那些50年前的影像难免勾起美国观众的怀旧心情。然而即使是在50年后的今天看《美国人》仍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摄影集,有关这本书的讨论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展览方似乎也意识到这点,在每幅作品下都标注了大段的注解,从画面到当时的背景。展览严格按照原著照片排列的顺序摆放,不少注解都阐释了顺序的理由,提示观众应该注意此张与下一张的关联。看过无数次美国人画册,画面模糊影像粗糙似乎是弗兰克的商标。见到原作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由弗兰克本人印放的黑白原作水准极高,与印刷品差别巨大,尽管和画册总体风格接近,但只有面对原作才能明白他精湛的暗房技艺,他完全知道自已想要达到什么效果,83张作品一以贯之的影调,沉郁庄严。标注下显示其中不少作品来自于私人收藏和其它美术馆,看来要凑齐《美国人》回顾展,国家美术馆也要四处借原作。展厅特辟出一面墙,上面订满照片,重现了弗兰克当年挑选照片的过程:他从一年多美国之旅的28000多张照片中挑出1000张,把他们订在墙上反复看。看着这些未被选中的底稿令人感慨的仍是,当年30岁出头的弗兰克太知道自已想要什么了。10月9号晚,弗兰克本人来到大都会博物馆,这场名为“弗兰克之夜”的报告会门票在一个月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馆方加售60张站票,数百人排起了长队。当弗兰克走进大都会埃及厅内的礼堂时,千余名观众的掌声持续了将近两分钟。

《looking in》大展是对《美国人》这部奇书的一次彻底解密。随展览推出的同名画册厚达500多页,首次公开了全部83张作品所在的同卷底片小样。细读这些小样,可以了解到弗兰克如何选择目标,接近目标,挪动身体,以及如何挑选作品。底片小样显示,他往往挑出新场景中的第一张。这和他的好友,作家金斯伯格的观点不谋而合:“最初的就是最好的”。整组底片还原了他当时的目光流动,他就那样看着,看着美国各阶层的人,看着道路,看着天空,时而讥讽,时而感伤,他用相机无情的调戏了五十年代沉浸在良好感觉的美国。这一切符合当年他给古根海姆基金写申请阐述拍摄计划的设想:“我想用照片拍摄一些常见但又不好解释的事”。弗兰克在拍美国人时从不与被摄者交流,画册除了垮掉一代作家凯鲁亚克写的序外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弗兰克说:“强大的视觉应该使解释无效,不能什么都告诉读者,他们必须自已去看”,凯鲁亚克后来对他的描述很精确:“罗伯特-弗兰克就像趴在天花板上的一个苍蝇,无声地注视着一切”。

我喜欢困难 困难也喜欢我

“罗伯特-弗兰克,瑞士人,谦逊,友善,带着可以单手举起按快门拍快照的小相机,一边吟吮着美国感伤的诗句一边把美国摄入胶卷,堪与这个世界的悲剧诗人们并驾齐驱。”这是凯鲁亚克为《美国人》所做序言的最后一小段。西方评论界经常把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形容成《美国人》的文字版。弗兰克与垮掉的一代的友谊其实是在美国人拍摄完成之后开始的。尽管他1955年踏上他的征程之际就已经和他们有了不少相似之处。他的风格和凯鲁亚克杰出的跳跃语言式一样自由、松散、有创意;
和金斯伯格狂热的哭喊一样的直接、自发、强烈。弗兰克与他第一任妻子雕塑家玛丽都是50年代末纽约格林威治村和下东区一个松散的艺术家协会成员,成员包括抽象主义画家德库宁,小说家威廉姆巴勒斯,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当年弗兰克的拍摄动作让凯鲁亚克感到敬畏,他描述弗兰克“能像猫一样趴在草地和马路上,或像一头怒气十足的熊,对他想看到的一切举起相机。”他继续说:“看到这个家伙开车时突然一手拿起他那300块钱的德国小相机,迅速对准前方飞过去的什么东西按下快门,还是透过没洗过的挡风玻璃,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弗兰克在后来的访谈中说道:“人们习惯于把我看成垮掉的一代的同伙,但当时并没有这样一种称呼,而且我和他们不同,我有家庭和两个孩子,负有现实的重大的责任。他们支持完全的自由,而我却不拥有他们所有的自由。但是与他们相识让我得救了,”在同一个访谈里说到成名与金钱的关系时,弗兰克说:“对年轻人来说要能够承受金钱的压力是非常困难的。凯鲁亚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成功的时候,他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他有了钱,但有钱的人,想要赚更多钱的人围上来了,根本就无法接受成功了。只要看一下金斯伯格,他们之间的对比,看他是怎么理智地面对的。

艺术家和作品以及其个人命运似乎往往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美国人》出版时弗兰克35岁,这成了他一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来自瑞士犹太家庭的一个爱登山划雪的少年,父母感情并不好,一家人生活在希特勒时代的恐惧中。1947年弗兰克来到美国,很快的成家生子,同时在《HAPER"S BAZZAR》(时尚芭莎)杂志做摄影师,当他结识抽像画家德库宁等人后生活发了巨大转变,弗兰克说原来可以不用按规矩去安排生活,他辞了工作,穷困聊倒拖家带口,其间去南美和欧州拍了一些照片,摄影技艺日益精进,直到1955年获得古根海姆基金开始拍摄美国人。拍完美国人,弗兰克撂下一句话“我已无须再用摄影证明我的才能了”,就转头拍电影去了,拍了十多年独立电影,包括给滚石乐队拍纪录片,其间和原配夫人mary离婚,和现任太太琼在七十年代在加拿大西科省的小岛买了块地,自建了小屋,每天花很多时间看海。1974年女儿安德列在危地马拉因空难去世对弗兰克打击很大,更大的打击是90年代儿子也因病去世。“我很内疚,我总是想念着孩子”,很多年过去了,弗兰克在友人面前仍然掩饰不住痛苦。“我喜欢困难,困难也喜欢我”弗兰克说。弗兰克留给外界的印像通常是性格古怪,沉默寡言,实际上是他明显是那种绝顶聪明又极为诚实的对待自已感受的那种人,他在青年时代就看透了人生。晚年的他常常回忆起父亲,今年他新出了一本《父亲的摄影》小画册,里面是弗兰克童年的照片和一些度假的场面。弗兰克说很小的时候就为这些照片激动,并想像着这些照片出版该会怎么样,他向父亲表示也想成为摄影师,父亲说我也想成为个摄影师可仍然要靠卖收音机养家,也许你应该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来养活摄影。弗兰克说我的父母都爱过体面的生活,也渴望成名,如果他们知道我现在名气这么大可能会很高兴,但是他们看不到了,包括我的孩子……

85岁的弗兰克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记得”、“我不记得了”。每当他陷入回忆,他就会搓着手指,或摸着嘴角喃喃地自言自语,这时他的夫人,今年80岁的琼也会意地笑着看他,琼也是个优秀铁艺家、画家,但长期淹没在弗兰克的影子里。琼也的确形影不离陪伴着弗兰克,looking in大展让弗兰克家这段时间总是访客不断,画廊,出版商,媒体记者一拨拨在工作室外等着会见,两位老人膝下无子,相依为命,对生人谨慎戒备,对各种邀约左右为难。晚年的弗兰克喜欢艳色的丽彩,漂亮的女孩,喜欢新奇易瞬的事物,对大红大绿的中国民间剪纸荷包极为喜爱,见到年青女孩总喜欢拉着她们的手。弗兰克说想念中国,却记不住在中国的很多事情。他的工作室正门口立着一个巨大的“联泰号”中国匾,那是老头几十年前从唐人街拣来的,在工作室显眼处挂着已故中国大画家常玉送给他的油画原作和几件雕塑,还有一张金斯伯格给弗兰克父子拍的合影。上世纪40年代,常玉曾和弗兰克住在法国同一间公寓。看到几个中国摄影师的照片,弗兰克十分惊讶,他坐直了身体正色说这是非常好的照片。老头对照片的记性显然超过其它,一眼就能认出2007年在平遥曾见过的照片。谈照片是明显令他兴奋的话题,他不断的翻看我们带去的画册,一边自言自语说:“好照片一定要出版,当然这需要运气。我那时的运气还不错。”他2009年最新出版的画册《7个故事》,由7本小人书一样的册子组成,汇集了这两三年他在几个国家访问时用波拉一次成像相机拍下的照片,其中一本是中国,在这个小小牛皮纸封面画册里,他记录了中国的官员,摄影师朋友,宾馆的灯,解开衣服的中国女孩,阳台的花。弗兰克说:“我喜欢波拉相片影会随时间自动褪色消失的特点,照片记录记忆,记忆会忘掉……”,他喃喃地说。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3

摄影艺术欣赏

摘要:艺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摄影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体现。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相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

摄影家用自己的照相机去拍出画来。“拍”出画来,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

关键词:摄影 艺术 欣赏

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摄影文学的内在构成成分的相互激活,不但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认识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审美复合论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审美关系复合论。在‘审美复合论’的整体结构中,其基础的层面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层面上,与美的复合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融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这个结构包括自然美的审美、科学美的审美和自然美与科学美复合的文学艺术的审美。”其实,摄影文学有较复杂的一面,也有较简单的一面。例如,一个大学生、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一天的生活,北京某个胡同的面貌,重要的文物古迹,科技的发明创新、时装表演,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各地的自然风景、生态保护,、文化娱乐活动,各个社区的风光、建设,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均可拍摄。直接到现实生活中创作摄影小说,有的倾向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这较适于改编小说名著。这都是可以探索和尝试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审美复合论”的确揭示了摄影文学的复杂的一面。但有些摄影诗,摄影散文的内在构成是非常单纯和简单的,这就不能用“审美复合论”去把握。

摄影艺术和文学各有其得失。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 ;
而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失于间接性。把两者孤立看,各自缺失是明显的:摄影艺术无法如文学那样提供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而文学难以像摄影艺术那般呈现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但是,如果把这两门各有得失的艺术相互‘匹配’走来,却可以获得相互开启和相互补足效果;
摄影艺术的视觉性与文学的思维性相互开启即互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新优势;
同时,前者恰好补足文学的视觉间接性,后者又补足摄影艺术的思维间接性,从而达到互补。而正是这种相互匹配产生的互启和互补效果,为摄影艺术与文学综合成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缘由。

在历史上,艺术创造往往成为极少数人垄断的领域。当然,在艺术这种发展过程中,基层民众也进行了艺术创造,只是这种艺术创造还处在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自觉阶段。这是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对于借助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而创制出来的摄影作品来说,真实性是它与生具来的先天素质,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作品审美的要 整理提供的艺术质量,也不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要求和审美理想。要产生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创新的摄影作品,除了要求摄影家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熟练的技巧之外,还要求作者有较高深的思想艺术修养。画家叶浅予总结他的艺术道路和创作经验,提出“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这是很深刻的经验谈。

摄影家这种艺术的敏感,不是天生的,是凭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经过长期刻苦磨练出来的。一个摄影家如果不尽可能本论文整理提供多读一些书,熟悉祖国的艺术传统和世界各国的文化,眼界不宽,思路不活,面对纷纭繁杂、变化万端的客观世界,就会眼花缭乱,莫知所措。有的青年摄影者主观上也愿意提高创作水平,但不在深入生活和学习修养上下功夫,往往本末倒置,只讲究买新式照相机,或者单纯追求摄影技术技巧,对其它一概不感兴趣。他们不知道提高艺术质量的根本问题,是提高摄影者本人的艺术素养。冯牧同志在一次摄影创作讲习班上说得好:照相机是最自然主义的,摄影家应该是最不自然主义的。这话指出了摄影创作的内在规律;
准确地说出了使用的工具的特性,和掌握这种工具的人的作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毫无疑问,摄影创作不能不讲究技术,但又决不能把摄影艺术归结为纯技术的产物。不用说选材、构图、立意是摄影创作中有思想性的创造性劳动,就是在造型处理、技术技巧的运用上,以至光圈大小,焦点虚实,镜头角度的高低俯仰、前后左右的选定,都莫不反映着摄影家的思想观点、情感趣味。
    “看似容易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摄影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观察,提炼主题,而且要不畏艰险,不怕劳累,现场抓拍。要拍到一幅好作品,常常是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情况下完成的。任由整理提供何有志献身摄影艺术的人,必须具备不辞艰辛、锲而不舍的创作热情。为了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力,不仅不拒绝一切新技术新技法,坚持技为艺用,以意领先的原则,做过许多大胆的尝试。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4

拍摄姿势

⏹ 使用135相机时,一般右手大拇指放在机身后侧,中指、无名指、小指放在机身前侧,共同握持住相机右端,右手食指放在快门按钮上;
用左手掌托在机身和镜头下方,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调焦环;
眼睛贴在取景目镜处;
左右两肘(或一肘)紧贴在肋部。站立拍摄时,双脚前后叉开站稳;
当下蹲、坐地、卧地拍摄时,尽量设法使用手肘、膝盖等支撑稳定相机。

⏹ 总之,不论什么姿势,都应力求自然、舒适、不紧张。

按快门时的基本要领

1.按动照相机快门与射击时扣扳机有些相似。尤其是使用较慢快门速度时,要调整呼吸,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不能震动相机,防止结像模糊不清。

2.按快门时,用指尖轻轻按下,用力不能过猛。

3.用慢速度拍摄时,要预先半按快门按钮,待良好的拍摄时机一出现,立即把快门全部按下。

4.当进行慢速度摄影时,要尽量选择有依托的地方。

5.练习时必须严格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术诞生的标志:

⏹摄影术的诞生是以感光材料的发明为标志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这一天就被人们定为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日。

针孔成像原理

⏹ 针孔成像是光学上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摄影术的基础。

⏹ 早在二千年前,中国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发现了针孔成像原理。这体现在墨翟及其门徒的论述《墨经》中。《墨经》还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宋代沈括(1031年~1095年)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盒”的原理。

暗箱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依据“针孔成像原理” ,发明了绘画“暗箱”。后来经过多次改良,到了17世纪,可以携带的暗箱就已经在建筑、绘画和测量领域广泛使用了。

感光材料的发明

⏹ 在十七世纪初,罗马建筑师法布利修斯,发现银盐见到阳光会变黑,并且通过镜头能形成黑灰色影像,以后法国、英国、德国的科学家,也都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对此获得了进一步的成果,但是他们都没有办法解决底片在重见阳光后,影像又很快消失的难题。一直到1816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才使用巴勒斯坦沥青和香草制成的药剂,把影像固定下来。

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

⏹ 从1793年起,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就已经从事用感光材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实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地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为“日光蚀刻法”。

⏹所用材料:铅锡合金板和玻璃,巴勒斯坦沥青和香草制成的药剂。

达盖尔的“银版法”

⏹“银版法”:采用磨光并经碘蒸气处理的涂银铜板作感光材料,在经照相机曝光后,先用汞蒸气处理,再用食盐溶液定影,就可获得能永久保存的正像。

⏹达盖尔因银版法成为举世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银版法摄影虽说价格昂贵,但影像质量极为精细,在19世纪50年代的胶棉湿版出现之前,一直是实用可行的最主要的摄影技法。在摄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卡罗式摄影法

⏹威廉·塔尔博特是英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和科学家,现代摄影的奠基人。在1835年,他研制出第一张相纸负像,可用来印制正像。1841年改进完善后的负像正像工艺在英国取得专利,称为“卡罗式摄影” 。

⏹“卡罗式摄影”可以用负像反复印制正像,是今天又负片印放正像工艺的前身。塔尔博特的发明给现代摄影的负片工艺开创了起点。

感光材料的发展

⏹1848年维克多发明了蛋清工艺;

⏹1851年阿查发明了火棉胶湿板工艺;

⏹1871年马杜库斯发明了明胶干板工艺;

⏹1888年卡巴特用赛璐珞工艺制造了软片与胶卷。

⏹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施,从此彩色摄影梦幻成真。

⏹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使彩色摄影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磁录像机”,引领影像数字化革命。现在,数码相机几乎一统江山。

摄影的发展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摄影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照相机、镜头以及感光材料的发展,它们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照相机发展到今天,已是人类极高智能的集合体。作为摄影的重要工具,照相机在自身的发展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初级阶段

⏹从1839年至20世纪初

⏹机身:木制暗箱式→金属为主

⏹快门:手拨方式→机械快门

⏹光圈与速度:定光圈、速度→一个以上的 控制档位调节

⏹镜头:单镜片→多镜片组合

第二阶段

⏹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

⏹照相机-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

⏹推出“波拉”照相机—一步成像

⏹推出中片幅120、大片幅相机(哈苏120、仙娜)

⏹镜头: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镜头;
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
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特种光线玻璃、镀膜工艺,使得镜头的各种照相功能及成像质量迅速提高。

高级阶段

⏹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了摄影世界。

⏹特征:电子测光、自动曝光、程序曝光、自动对焦、微电脑控制。

摄影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进行了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影像数字革命,把摄影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CCD、CMOS新型感光材料的性能提高,得到广泛应用。

照相机的结构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

⏹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 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照相机的分类

⏹1.135照相机

⏹2.120照相机

⏹3.大画幅照相机(技术相机)

⏹4.即影照相机(一步成像、波拉)

⏹5.APS照相机

⏹6.特殊用途照相机

镜头

⏹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镜头的光学特性由焦距、有效孔径、视场角和分辨率等参数表示。

⏹镜头是照相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重要作用:

⏹1.镜头能聚焦光束,可以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影像。

⏹2.镜头允许接纳大量的光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适当的曝光。

透镜的种类与片组

⏹1.凸透镜

⏹2.凹透镜

⏹3.透镜片组:镜头的光学结构通常采用“透镜片组”表示,如“3片3组、 6片4组、10片8组”等。

⏹对同样性能的镜头,一般认为透镜片数多些的成像质量好些。但对性能不同的镜头则不然,如变焦镜头的透镜片数远远多于定焦镜头,但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一般优于变焦镜头。

⏹4.非球面透镜

⏹6.萤石透镜和超低色散透镜(UD)

镜头的镀膜

⏹现代相机的镜头大部分都经过加膜处理,我们看到镜头表面呈篮紫色、微红色、暗绿色等,就是加膜的原因。

⏹1.没有加膜的镜头对光线的损失

⏹单片透镜损失光线12﹪左右。

⏹2.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

⏹如一只7片6组的标准镜头,不加膜的透光率为59 ﹪,单层加膜透光率为81﹪,多层加膜透光率提高到97﹪。多层加膜标示MC

⏹3.加膜提高影像质量

⏹镜头加膜,尤其是多层加膜,可以避免由于漫反射引起光斑、幻影而导致影像反差降低、灰雾上升的弊端,提高色彩还原能力,提高影像清晰度。

镜头的分类

⏹从实用的角度应该了解的镜头种类:

⏹标准镜头

⏹远摄镜头与超远摄镜头

⏹广角镜头与超广角镜头

⏹鱼眼镜头

⏹变焦镜头

⏹特殊镜头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与画幅对角线长度接近的镜头。画幅不同的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是不同的。

⏹标准镜头的视场角40~50°,与人眼的视角43°接近,诸如摄取景物的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都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画面影像真切、自然。另外标准镜头的成像质量相对较好,因此标准镜头是最常用的镜头。

远摄镜头与超远摄镜头

⏹一般来说,焦距在200mm左右、视场角在12°左右的称为“远摄镜头”;
焦距300mm以上、视场角在8°以下的称为“超远摄镜头”。而焦距在70~200mm的镜头称为长焦距镜头。

⏹主要特征及用途:

⏹第一,景深小,有利于拍摄虚实结合影像

⏹第二,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较大的影像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

⏹第三,能使纵深景物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紧凑,压缩了画面的空间透视

⏹第四,影像畸变像差小

广角镜头与超广角镜头

⏹一般来说,焦距在24~35mm、视场角在63~80°左右的称为“广角镜头”;
焦距10~22mm、视场角在80~135°的称为“超广角镜头”。

焦距小于10mm、视场角135~220 °的称为“鱼眼镜头”。

⏹主要特征及用途:

⏹第一,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深大的被摄体都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

⏹第二,视角大,有利于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范围,这在室内拍摄尤为见长

⏹第三,纵深景物近大远小的收缩比例强烈,带来画面的空间透视感较强

⏹第四,影像畸变像差较大,尤其是画面边缘部分

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的焦距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前提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上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起到了多只定焦镜头的作用。

⏹变焦镜头:手动变焦和自动变焦。

⏹1.变焦范围—基本类型有:20~35mm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
35~70mm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

70~210mm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
200~400mm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

⏹2.变焦倍率—常见的变焦倍率为:2倍、 3倍、4倍、5倍、6倍等。

⏹3.变焦方式—手动变焦镜头的变焦方式有“单环推拉式”和“双环转动式”两种。

变焦镜头的优缺点

⏹优点

⏹携带方便,使用简便。即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又避免为摄取同一景物的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

⏹可以用变焦追拍的方式拍摄具有爆炸效果的照片。

缺点

⏹口径通常较小,取景屏也没有定焦镜头的明亮,这为拍摄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很大困难。

⏹成像质量没有定焦镜头的好。

镜头质量的标准

镜头质量好的标准:

⏹真—各种像差校正比较好,影像不失真、色彩还原好;

⏹清—所摄影像清晰,层次丰富、影调细腻;

⏹匀—像场照度均匀;

⏹亮—有效孔径大,在低照度下也能进行拍摄;

⏹灵—镜头上各调节机构操作灵便、精确;

⏹轻—镜头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镜头的维护

保持镜头清洁;

⏹掌握清洁镜头的正确方法;

⏹不能碰撞镜头;

⏹防止镜头“出汗”和“受冻”;

⏹防止镜头发霉,要防止雨水、油渍等沾上镜头;

⏹注意镜筒清洁。

光圈

⏹光圈的基本结构:

⏹光圈是相机的一种基本部件,一般放置在镜头透镜组之间,它由定环、光阑片和动环组成。

⏹光圈的种类:

⏹非自动收缩光圈

⏹自动收缩光圈

⏹自动光圈

光圈在摄影中的作用

⏹1.调节成像的照度,这是光圈的最基本的作用

⏹2.调节景深

⏹ 光圈大,景深小;
光圈小,景深大。

⏹3.影像成像质量

⏹ 光圈大 ,像差显著,成像反差较小;

⏹ 光圈缩小,可减少像差,且可提高反差。

⏹一般来说,光圈在f5.6左右成像质量最佳。

光圈系数

⏹光圈大小的表示:

⏹光圈的大小用相对孔径来度量。相对孔径是镜头的入射光瞳直径(D)与焦距(f)的 比值,即

⏹ 相对孔径=D/f

⏹如入射光瞳直径为25mm,镜头焦距为50mm,则相对孔径为“1﹕2”。

⏹光圈系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f/D)称为光圈系数,简写为f/数或F数。引入光圈系数的概念,是为了便于表示光圈的大小。

光圈系数的标示

⏹国际上通用的光圈系数f采用下述系列:

⏹ f/1,f/1.4,f/2,f/2.8,f/4,

⏹f/5.6,f/8,f/11,f/16,f/22,

⏹f/32,f/44,f/ 64

⏹在照相机光圈环上有这样一组数字:1.4,2,2.8,4,5.6,8,11,16。

⏹这些数字就是镜头的光圈系数,即

⏹f/1.4, f/2, f/2.8,f/4, f/5.6,

⏹f/8,f/11,f/16

⏹或者F1.4,F2,F2.8,F4,F5.6,F8, F11,F16

光圈系数的应用

⏹认识和运用它们就可以更容易地控制曝光,其意义在于:开大一档光圈,进入照相机的光量会加倍;
缩小一档光圈,进入照相机的光量会减半。这个概念就这么简单,但确非常重要。

⏹如f/4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f/5.6的两倍, f/5.6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f/8的两倍, 依次类推。反过来说, f/11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f/8的1/2, f/8光圈所接纳的光线是f/5.6的1/2。

⏹认识、理解并掌握从f/1到 f/64的序列会成为摄影中很有价值的一件工具。

⏹光圈系数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

⏹ 1 2 4 8 16 32 64

⏹ 1.4 2.8 5.6 11 22 44

快门

⏹快门:是用来控制有效曝光时间的部件。

⏹快门的作用:

⏹一是正确控制快门打开的时间,使感光材料正确曝光;
二是抓取动体的瞬间动作,保证动体影像清晰。

⏹快门的分类:

⏹快门按构造不同,可分为二大类

⏹一是机械快门,用机械装置控制曝光时间,又分为镜间快门、帘布(焦平面)快门。

⏹二是电子快门,利用电子线路来控制曝光时间,自1963年问世以来,发展很快。其特点:感光准确,机身震动小,影像更为清晰。

快门速度

⏹概念:

⏹快门打开使感光材料有效曝光的时间。

⏹快门速度要准确、稳定,快门工作要可靠(关闭时不漏光等)、耐用、寿命长(一般在3000次以上,专业相机要求在10~15万次)。

⏹快门速度以秒为单位,常用的系列为:(T)、B、1、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等。

快门速度的标记

⏹照相机上一般把快门速度标记在快门速度调节环(或钮)上,标记时仅标示各档快门速度的分母值。如标示“30”,对应的快门速度为1/30s。

⏹“B”、“T”门是用于长时间曝光的。

⏹“B”门,按快门按钮快门就开启,放手就关

⏹“T”门,按下快门按钮快门就开启,随后可松手,再次按下快门按钮快门才关闭

⏹另外,“X”、“M”、“FP”等特定的快门速度标示,它们是专供各种闪光灯同步用的。

快门速度的选择

⏹对于相对静止的物体的拍摄,快门速度的选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节,但手持相机拍摄时,快门速度一般要小于镜头焦距的倒数。

⏹对于运动的物体的拍摄,为了获得运动物体的清晰影像,快门速度的选择应考虑一下四个因素:

⏹一、被摄主体的相对运动速度

⏹二、被摄主体的相对运动方向

⏹三、被摄主体的距离

⏹四、所用摄影镜头的焦距

运动物体拍摄快门速度选择参考表

参考表说明

⏹1.摄影镜头的焦距为50mm.

⏹2.被摄主体相对于相机的运动速度越高,快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3.相机拍摄方向与被摄主体运动方向的夹角大,快门速度快;
夹角小,快门速度慢。具体来说,夹角为0°、 45°、9 0°时,快门速度相差一档。

⏹景深远界限=(H×D)÷(H-D-f)

⏹H=超焦距(米)

⏹D=聚焦距离(米)

⏹f=镜头焦距(米)

景深计算公式应用举例

⏹50mm(0.05米)的镜头,f/8的超焦距是6.25米(分散圈直径为0.05mm),聚焦于4米时, f/8的景深范围就是:

⏹景深近界限=(H×D)÷(H+D-f)

⏹ =(6.25×4)÷(6.25+4-0.05)

⏹ = 25÷10.2 =2.45(米)

⏹景深远界限=(H×D)÷(H-D-f)

⏹=(6.25×4)÷(6.25-4-0.05)

⏹ = 25÷2.2 =11.36(米)

⏹由此可知景深范围是2.45~ 11.36米

景深的应用

⏹1.小景深

⏹2.大景深

⏹3.固定景深—区段聚焦

超焦距

⏹超焦距是景深的一个特例,它和焦距是二个不同的概念。

⏹当镜头对无限远景物调焦是,与此同时在有限距离上某一点的景物尚能较清晰成像,而再近的景物就模糊不清,那么,最近清晰位置至镜头的距离称为超焦距(H)。

⏹影响超焦距的因素:光圈与焦距

⏹光圈大,超焦距大;
光圈小,超焦距小。

⏹焦距长,超焦距大;
焦距短,超焦距小。

超焦距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超焦距的计算公式:
H=50F÷fd

⏹H:超焦距 (mm) F:镜头焦距 (mm)

⏹f:光圈系数 d:模糊圈直径(mm)

⏹如50mm镜头,f/8光圈,模糊圈直径0.05mm时,超焦距为:

⏹ H=(50×50)÷(8×0.5)

⏹ =6250mm=6.25m

⏹在实际的拍摄实践中,运用超焦距能增加二份之一超焦距的景深。

曝光

⏹曝光:

⏹被摄体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所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进入照相机的暗箱内,照射到感光胶片上,使胶片的感光药膜受光线的作用形成潜影,这就是曝光。简言之,感光片受光线的作用而形成潜影,就是曝光。

⏹曝光是影响摄影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准确曝光,才能最大限度获取丰富的影调、层次。

准确曝光与正确曝光

⏹准确曝光:是指按景物的中灰亮度调节照相机,能最大限度获取丰富的影调、层次的曝光。

⏹正确曝光:由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曝光宽容度,即使和准确曝光有一些差异,仍能产生可用影像质量,因此,获取比较理想影像的准确或较为准确的曝光,即为正确曝光。

⏹正确曝光是一种主观观念,它要以准确曝光为基础,否则便会不得要领。总之,曝光调节以正确曝光为目的,也可根据拍摄表现意图,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适当增减曝光。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影像的密度、影像的清晰度与影像的色彩三方面。

⏹1.曝光与密度

⏹2.曝光与影像清晰度

⏹ (1)曝光量:曝光不足或过度,都影响影像清晰度

⏹ (2)光圈大小

⏹ (3)快门速度

⏹3.曝光与色彩

曝光与密度

⏹对负片而言,曝光过度,密度大,俗称“底片厚”;
曝光不足,密度小,俗称“底片薄”。

⏹对彩色反转片来说,与负片正好相反,曝光过度,胶片密度小,色彩浅淡、透亮;
曝光不足,胶片密度大,色彩浓重、暗黑。

影像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

⏹1.光线的强弱

⏹2.胶片的片速

⏹ISO25,50,100,200,400,800,1600等

⏹3.显影的条件

⏹4.互易律失效

⏹5.光圈、快门与测光系统的准确性

影像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

⏹1.表现意图

⏹如充分表现景物的亮部细节时(雪景中的白雪),就需要减少一些曝光;
如充分表现景物的暗部细节时(一只黑猫),就需要增加一些曝光。

⏹2.实际需要的准确性

⏹(1)针对胶卷的曝光宽容度而言

⏹(2)针对实际用途而言

测光表的种类及测光原理

⏹测光表的种类:

⏹反射式测光表、入射式测光表两大类。

⏹测光原理:

⏹测光系统是针对“通常的被摄体”而设计的,所谓“通常的被摄体”就是被摄对象中的亮色调、暗色调以及中间色调混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测光系统的设计都是以这种18%的中灰色调的亮度为再现目的的。

⏹测光原理一言以蔽之就是“以 18%中灰色调再现测光亮度”。

相机的测光系统

⏹现代相机大多带有测光系统,又称“内装式测光表”,几乎都是属于反射式测光。

⏹测光系统的性能:

⏹1.平均测光:是测定被摄体的综合亮度即把较大测光范围内的各种景物亮度综合,取其平均亮度值以此作为推荐曝光量或自动曝光的依据。2.偏重中央测光:又称“中央重点测光”,它的测光读数是以取景画面中央“一定面积”的被摄体亮度为主,其余部分景物的亮度为辅。

测光系统的性能

⏹3.部分测光与点测光:仅仅测量画面中央很小部分的景物亮度,以此作为测光读数或自动曝光的依据。这种“很小部分”的区域占画面10%左右,称为“部分测光”,占画面3%左右,称为“点测光”。

⏹4.多点测光:又称”多模图测光“、”分区综合测光”等,是一种高级的测光系统,1983年首先问世于尼康FA相机。这种测光系统采用多个测光元件,各自向画面的既定区域测光,并把各自的测光数据输入相机的微型电脑,由电脑进行运算,得出准确的自动曝光数据。所以,这种”多点测光“又称”智能化的测光系统“和”会思考的测光系统“。

相机的测光形式

⏹相机的测光形式上有“外测光”与“内测光”之分, “内测光”又有“TTL测光”和“TTL-OTF测光”之分。另外还有TTF测光形式。

⏹1.外测光

⏹主要特点是测光不通过镜头,在相机的外表上能看到测光系统的受光窗。外测光的测光性能都是属于平均测光。

⏹2.TTL测光

⏹就是“通过镜头测光”,又称“全开光圈测光”。其特点是在相机外表上看不到测光窗,测光范围总是在成像范围之内,或与成像范围完全一致。

⏹TTL测光是用于单反相机的,测光性能多为“偏重中央测光”,也有采用“点测光”、“多点测光”或“平均测光”的。

相机的测光形式

⏹3.TTL-OTF测光

⏹就是“通过镜头测量胶片反射光”,又称“实时测光”、“收缩光圈测光”。它的特点是测光元件在相机反光镜后、胶片平面前下方,在实际曝光时进行测光。一旦达到需要的光量,快门自动关闭,完成自动曝光。

⏹4.TTF测光

⏹即通过取景器测光。它不同于外测光,也不同于内测光,是用于内置变焦镜头的袖珍相机的测光系统。

相机测光系统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1.机位法

⏹2.近测法

⏹3.灰卡法

⏹4.代测法

⏹5.亮部法

⏹6.暗部法

⏹技巧:提高感光度测量暗弱光线、利用望远镜头提高测光准确性

独立测光表

⏹独立测光表的类型

⏹1.反射式测光表

⏹2.入射式测光表

⏹3.点测光表

⏹4.闪光测光表

曝光量

⏹曝光量是指感光材料在曝光时所接受光量的多少。

⏹计算公式:H=E×t

H:曝光量( 勒克司·秒)

E:照度( 勒克司),一标准烛光在一米距离上的照度为1勒克司

T:曝光时间( 秒)

曝光值(EV值)

⏹曝光值或曝光指数:即EV值,它反映了快门和光圈之间不同曝光组合的曝光量。

⏹各档光圈和快门时间都有对应的AV值和TV值,拍摄所需的曝光量是二者之和,即EV值。

EV值=AV值+TV值

AV值 与TV值

区域曝光理论

⏹伟大的安塞尔·亚当斯建立了区域曝光理论,他把物体的明暗分成11个区,相邻两个区之间相差1EV:
* 0区:照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雾外,没有任何密度。是底片上的透明部分。
* Ⅰ区:相对于0区略有影调,但没有细节和质感。在照片上看似同0区一样黑,但并排在一起时有区别。
* Ⅱ区:照片上初步显出一点细节的区域。影像的最暗部分影调,如黑色布料和很暗的阴影等。
* Ⅲ区:这是第一个充分显示质感的暗部区域,也称为重点暗部。如深暗的树叶、棕色头发和蓝色牛仔裤等。
* Ⅳ区: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部。在日光中拍摄人像的正常阴影部影调。
区域曝光理论

⏹* Ⅴ区:呈中灰调(反射率18%)。如较浅的天空,较深的人物皮肤,灰色的石头和正常影调的木头等。
* Ⅵ区: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的正常影调。如石头、阳光下雪景的阴影等。
* Ⅶ区:最后一个有质感、细节的区域,也称为重点亮部。如较浅的人物皮肤、浅色衣服和侧光照射的雪景等。
* Ⅷ区:带有质感的白色,如人物皮肤的高光部、白色的墙、白纸和白色雪景等。
* Ⅸ区:接近纯白色,没有细节和质感。用聚光型放大机将小规格底片放大,照片呈纯白色,接近Ⅹ区。
* Ⅹ区:呈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
区域曝光理论

⏹ 根据亚当斯的理论,黑白照片的色调或灰调可以分为十一个“区域”,由零区域(相纸能够表现出的最黑的部分)至第十区域(相纸的底色——白色)。第五区域是中等的灰度,它可以根据测光表的读数曝光而得出来;
第三区域是有细节的明影部分,而第八区域则是有细节的强光部分。

⏹ 从上可以看出,Ⅴ区加上两侧的Ⅲ、Ⅳ、Ⅵ、Ⅶ五个区,是记录信息最多的几个区,因此我们拍照时应该把主体放在这五个区中。
区域曝光理论应用

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摄影者就会学会分析景物,对景物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光,并根据测光的结果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的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

⏹根据区域曝光理论,借用机内测光表(尤其是点测光),可以使用 “两步法”确定合适的曝光量:
1. 将测光点对准需要拍摄的主体,获得一组曝光参数,曝光锁定。这是主体的亮度处于Ⅴ区。
2.思考把这一主体放在哪一区域,并确定曝光组合。

⏹测光表只是决定曝光参数的辅助手段,最终采用什么样的曝光还得由你自己来决定。

梯级曝光法

⏹梯级曝光法,又称“包围曝光法”、 “加减曝光法”,即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摄。通常先按测定的曝光量拍一张,然后再分别增加或减少曝光量拍摄。

⏹实际拍摄时,可根据自己对正确曝光量的把握程度以及对曝光准确性的要求,决定拍摄±1、 ±0.5、0五张一组照片,还是±1、 0三张一组照片。

自动曝光的类型

⏹1.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Av)

⏹2.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Tv)

⏹3.程序式自动曝光(P)

⏹4.多功能式自动曝光

⏹5.自动曝光(AUTO)

三脚架及云台

⏹三脚架的唯一功能就是保持相机的平稳。

⏹价格从100元到5000元不等,档次较低的三脚架(1000元以下)含有一体的云台,价格较高的三脚架(1000元以上)不含云台,需要再配置云台,球形云台价格从500元到4000元。

快门线

⏹快门线的作用:不直接按相机的快门以减少相机的震动,使拍摄的照片更加清晰。

⏹种类:1.机械快门线

⏹2.电子快门线

⏹3.遥控快门线

⏹没有或没带快门线,又不直接按相机的快门,怎么办?

滤光镜

⏹滤光镜:又称滤镜、滤色镜,其实就是拍摄时放在相机镜头前端的一块玻璃片或塑料片。其种类繁多,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用来校正照片的外观;

⏹2.用来加强照片的效果;

⏹3.完全改变照片的外观(特殊效果滤光镜)。

滤光镜的形式与分类

⏹滤光镜有两种基本形式:

⏹1.圆形滤镜:通常采用光学玻璃,以螺纹形式旋入镜头。

⏹2.方形滤镜:通常采用“光学树脂”,面积为76mm ×76mm,它由滤镜片、片夹、接圈三部分组成,可同时使用多片滤镜。

⏹从实用的角度,可以把滤光镜归纳为三大类:彩色摄影滤光镜;
黑白摄影滤光镜;
彩色、黑白摄影通用滤光镜。

UV镜与天光镜

⏹1. UV镜:又称紫外线滤镜、去雾镜,无色透明,能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常用作黑白摄影的镜头保护镜。

⏹2.天光镜:又称天空光滤镜,呈微红色,在彩色摄影中即能有效地阻挡紫外线,又能减少由于蓝色天空光带来的偏蓝色调。常用作彩色摄影的镜头保护镜。

偏振镜

⏹又称偏光镜,呈灰色,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滤镜,其用途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能消除或减少非金属表面的反光,从而消除或减轻光斑。

2.彩色摄影中能压深蓝天的色调,既能增强绿叶、山脉、远景的色彩饱和度,又不影响其他色彩的准确再现。黑白摄影中,加深蓝天色调,突出云景效果,又不影响其他各种色彩的反差效果。

3.能透过不太浓的雾气,提高远景清晰度。
以滤光镜处理光线的方式分:圆形偏振镜、线性偏振镜。

灰色滤镜

⏹又称中灰滤镜、ND滤镜、中性密度滤镜,是一种起到阻光作用但不改变光线色光成分的滤镜,有多种密度可供选择。根据密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灰色。其作用:

⏹1.增加曝光时间(大光圈虚化背景)。

⏹2.平衡画面景物亮度(渐变中灰滤镜)。

⏹3.高密度灰色滤镜,由于曝光时间过长,拍摄公路、街道,画面上只留下空旷的公路、街道。

星光镜

⏹又称光芒镜,无色透明状,镜面刻有格子状线条,能使画面的点状强光部位产生光芒四射的的线条。其种类主要有:

1.十字镜—产生“十字形”四条光芒线。

2.雪花镜—产生“水字形”六条光芒线。

3.太阳镜—产生“米字形”八条光芒线。

4.可变十字镜—产生“十字形”四条光芒线,但可调节“十字形” 光芒线的交叉角度。

多影镜

⏹又称幻影镜,能产生部分重叠的多个影像,多影数目随多影镜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三影”、“五影”、“六影”等。

⏹使用多影镜需要注意的问题:

1.改变镜头方向,通过取景屏检查与选择多影效果。

2.光圈大,多影重叠多,影像清晰度差;
光圈小,多影重叠少,影像清晰度好。

3.拍摄距离不宜太近。

4.选取简洁的背景且与主体有较大的反差。

5.宜用侧光拍摄,选取标准镜头。

选择与使用滤镜注意事项

⏹1.选择滤镜要宁缺勿滥,且与所用的器材档次要匹配。

⏹2.使用滤镜要注意曝光补偿

闪光灯

⏹电子闪光灯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优点。其发光特性:

1.发光强度特大

2.发光持续时间极短

3.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5500K左右)

4.发光性质为冷光

闪光指数

⏹闪光指数:是指用闪光灯照明时的闪光摄影曝光指数,用符号GN标示。

⏹在用闪光灯照明来拍摄时,只有按闪光指数来控制拍摄条件(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才能获得正确曝光。

⏹闪光灯上所标示的闪光指数,一般是指ISO100的胶片拍摄时的闪光指数,用GN( ISO100)标示。

⏹其它感光速度胶片的闪光指数,可以通过计算获得。胶片的感光度值每增大一倍,闪光指数增大至1.4倍;
胶片的感光度值每缩小1/2,闪光指数减少至0.7倍.

闪光指数计算公式

⏹当闪光灯直接对被摄主体闪光拍摄时:

GN=A·L(米)

A:f/制光圈系数

L:直接闪光距离,即闪光灯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到被摄体时所行进的距离,单位是米

⏹当闪光灯通过反光面见接对被摄主体闪光拍摄时:

GN=A·( L1 + L 2)·1/p(米)

L1 、L 2:分别为入射与反射距离,单位是米

P:反光表面的反光率(新刷的白墙反光率接近0.9,一般白墙的反光率约为0.7)

闪光灯应用实例一

⏹阴天,利用闪光灯作主光来提高反差,模拟日光的侧光或侧逆光照明效果。

⏹拍摄(以人像为例)时,可对人脸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再以该曝光组合中的光圈系数和闪光灯的GN值为依据,求出闪光距离(L)。

当闪光距离为L时,可获得2﹕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0.7L时,可获得3﹕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0.58L时,可获得4﹕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0.5L时,可获得5﹕1的光效.

闪光灯应用实例二

⏹日光下拍摄,利用闪光灯作辅助灯以降低反差,获取阴影部位层次丰富细腻的照片。

⏹拍摄(以人像为例)时,可对人脸亮部测光,确定曝光组合,再以该曝光组合中的光圈系数和闪光灯的GN值为依据,求出(机位)闪光距离(L)。

当闪光距离为L时,可获得2﹕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1.4L时,可获得3﹕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1.7L时,可获得4﹕1的光效;

当闪光距离为2L时,可获得5﹕1的光效.

闪光灯应用实例三

⏹利用闪光灯在黎明或黄昏时分,拍摄出人物呈层次清晰的中间灰调,天空呈深灰调,背景呈暗调的夜景效果照片。

⏹拍摄时,对天空进行测光并确定曝光组,然后将光圈缩小一档使天空曝光不足,并以缩小后的光圈和闪光灯的GN值,求出闪光距离,进行闪光拍摄。

摄影用光

⏹摄影离不开光。

⏹摄影用光的两个基本目的:

1.为了满足曝光的需要而提供足够的照明;

2.为了控制被摄体再现的效果。在摄影中,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摄影用光的基本因素

⏹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

一.光度

二.光位

三.光质

四.光型

五.光比

六.光色

一、光度

⏹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的亮度的总称。

⏹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的色泽影响物体表面的亮度,最终与曝光直接相关。

⏹丰富的影调、真实色彩的再现都是以正确曝光为前提的,只有掌握光度与正确曝光的基本功,才能主动地控制被摄体的影调、色彩以及反差效果。

二、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

⏹摄影中光位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等。

1.正面光
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与拍摄方向一致。

⏹特点:正面光照射被摄体令人感觉明亮,但立体感较差,缺乏明暗变化。深度、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影像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变化。

⏹正面光制造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它通常也被称为平光。

2.前侧光

⏹前侧光:指45°方位的正面侧光。

⏹特点:景物富有生气与立体感,明暗比例均衡,丰富的影调体现出它们的深度感。

⏹前侧光是最常见的光位。这种光出现在上午9~10点和下午3~4点,被许多人认为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类型。

⏹在灯光人像摄影中,前侧光常用作主光,通常位于人物面部朝向的另一侧。脸朝左用右前侧光,脸朝右用左前侧光。

3.侧光

⏹侧光:又称90°侧光,投向被摄体的光线方向与拍摄方向呈90°角。

⏹特点: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

⏹侧光是强调光明与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又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都突出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为“结构光线”。

4.后侧光

⏹后侧光:又称“侧逆光”,是来自被摄体侧后方的光线。

⏹特点:能是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立体感、空间感。

5.逆光

⏹逆光:又称“背光”,是来自被摄体正后方的光线。

⏹特点:能是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空间感。

6.顶光

⏹顶光:是来自被摄体正上方的光线。如正中午的太阳光。

⏹特点:会使人物面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通常忌用顶光拍人像。

7.脚光

⏹脚光:是来自被摄体下方的光线。

⏹特点:鼻子产生的阴影投射到额头上,在眼球的下方产生光点(眼神光),是常用于丑化人物的光线。

三、光质

⏹光质是指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

⏹聚光:又称直射光,属硬光。光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有利于质感的表现。

⏹散光:又称散射光,属软光。光线来自不同的方向,方向性不明显,产生的阴影柔和而不明晰,有利于揭示物体的外形、形状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质感和细节。

四、光型

⏹光型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

⏹1.主光:又称塑形光,指用于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2.辅光:又称补光,用于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少影像反差。

⏹3.修饰光:又称装饰光,指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发光、眼神光、工艺饰品的耀斑光等。

光型

⏹4.轮廓光: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

⏹5.背景光:位于被摄体后方用来照明背景的灯所发射的光线,用于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

⏹6.模拟光:又称效果光,用于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

五、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体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

⏹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刚”的效果;
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

⏹调节光比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1.调节主、辅光的强度;

⏹2.调节主、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

⏹3.用反光板、闪光灯对暗部进行补光。

六、光色

⏹光色:是指“光的颜色”或者说“色光成分”。通常把光色称为“色温”。

⏹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能引起许多感情上的联想。

自然光

⏹自然光: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的光线。自然光的变化比较复杂,可谓变化无穷无尽。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个季节的光线情况差异很大。

⏹一天从早到晚,光线变化明显,且天气或晴、或阴,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浓雾弥漫,云开雾散,光线变化更是瞬息万变。

⏹我国地大物博、幅原辽阔,地域不同,光线情况也有很大差别。

自然光

⏹太阳初生和欲落时刻:

⏹阳光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雾或傍晚的浮尘照射到地面上,并被介质大量散射。一方面,地面上垂直的景物受光面照度高,亮度大;
背阴面则得不到足够的辅助光照明。另一方面,由于太阳的入射角小,照射角度低,地面上的物体投影较长。

自然光

⏹正常时刻:

⏹早上8:30~11点、下午2~4:30左右,光线条件稳定,亮度适中。

⏹地面上的反射光与天空中的散射光交织在一起,使直射光下的物体的阴影部分得到了柔和的辅助照明,此时的物体明暗反差正常,影调层次丰富,,物体的立体感强,质感和色彩都能准确再现。

自然光

⏹顶光时刻:上午11点到下午2点左右。

⏹光线照度强烈,物体垂直面受光少,投影小,景物反差增大,不易再现质感,且容易造成画面的失真和变形。

自然光

⏹日出前及日落后:

⏹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此时天空还很亮,地面景物与天空有相当大的反差。

摄影作品

一天不同时刻拍摄的作品

阴雨雪雾天气光线

⏹阴天:太阳被云层遮挡,主要是散射光,光线柔和、反差小、色温高。景物画面柔美、淡雅、富有抒情色彩。

⏹雨雪天:光线情况与阴天基本一样,但具有独特的情调与气氛,清新明亮,银装素裹。

⏹雾天:大雾弥漫,具有遮挡的作用,空气透视效果明显,景物近深远淡,具有大写意效果。

摄影作品

特殊天气情况下拍摄的作品

现场光

⏹现场光:拍摄场景中真实存在的、原有的光。除了户外日光之外,不另外加用专门为拍摄服务的诸如碘钨灯、闪光灯泡或闪光灯等人造光源。

⏹现场光包括:家用灯光、烛光、室内窗户光、舞台灯光,夜晚霓虹灯光、篝火、烟花等。

⏹与户外日光或摄影室人工照明相比,现场光通常要暗一些,因此拍摄时要特别注意正确嚗光。

使用现场光的优点

⏹1.富有真实感与情调

现场光照片能传达一种真实感,还可以传达出一种情调。

⏹2.摄影者使用起来方便自如

⏹3.被摄对象容易自然放松

人造光

⏹人造光:在室内为了达到拍摄目的,利用专门灯具来照明拍摄主体及环境而形成的具有某种效果的光线。在室内摄影中,人造光起着关键作用。

⏹室内摄影:婚纱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模特)摄影、静物摄影、宠物摄影等。

⏹摄影室(棚):配备专门摄影灯具及相关设备的室内空间。

影室灯及附件

⏹影室灯的种类:

⏹连续发光(专业泛光灯泡、石英卤钨灯)的泛光灯、聚光灯(3200K)及间歇发光的电子闪光(频闪)灯(5400K)。附件:反光罩(泛光、聚光)、遮光板、柔光箱、反射伞、闪光同步器、反光板等。

影室灯的照明特性

人造光基本布光过程

⏹基本布光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 放置主灯

⏹第二步 添加辅助灯

⏹第三步 添加背景灯

⏹这三个基本步骤称为布光“三步曲”,是摄影室布光基础,按照这个标准程序来布光,可以几乎保证你每次布光基本正确。

第一步 放置主灯

第二步 添加辅助灯

主灯、辅灯效果

第三步 添加背景灯

主灯、辅灯、背景灯效果

布光实践-表现外形

改变阴影部层次

布光实践-表现质感

90度侧光效果

隔开部分光线

布光实践-表现物体的透明度

布光方法

改进方法

影室摄影作品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5

浅议影视摄影艺术
纲要
1.影视摄影造型表现方法2.影视摄影连续与运动3.光线造型的方法4.影视艺术造型方法
提起照相机大家都很熟悉,现在对一个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照相机也不算什么大事,按下快门照一张相,可能一般人都做过,是很容易的事,但要用摄影机拍摄一个片断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说,照相是瞬间画面拍摄,而影视摄影是连续画面拍摄,也是“运动”的拍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影视摄影呢?影视摄影就是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光线、色彩、运动、构图视觉造型形象画面,去表述一个连续的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这种连续的、运动的视觉形象画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摄影师,那么他需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必须对影视摄影技术熟练的掌握,包括机械、化学、光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二是必须具有形象思维及视觉心理知识乃至综合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拍摄中”的艺术创作。
要清楚,在任何时代里,艺术的创造力都是最重要的。艺术作品总是与艺术家的个性和世界观有密切联系,它带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个性的印记。在影视摄影艺术领域里,如何确立自己的摄影风格,脱颖而出,在于摄影师运用摄影形态元素的独特方式,以及在简洁明快的视觉形态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创作者的创意理念和思维方式。
电影和电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既有不同处又有相同处,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叙述事件的结构不同等;
它们相同之处,都是用摄影创造视觉形象,所用的手段、技巧、光线、色彩、运动等等都是相同,它们在形式上可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了解这一点将有利于加深影视摄影的理解。一、影视摄影造型表现方法1影视视觉形态构成的方法
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就是按照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运用摄影技术、艺术造型的表现手段,将视觉造型形态的不同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出符合一定目的的形与色的影像组织结构关系,用于更加准确地表达某种理念或传达某种讯息,
1

通过这种影像被观众知觉系统直接转译为现实的视觉影像,他是被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基础就是影像,那么每个影视画面都是由若干个影像元素组成,而传递所有的情感讯息也是由影像来完成的。
在影像的摄取中,首先是为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叙述展开的,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运用不同的声、光、和感光媒介来摄取实际存在的对象(演员、其它等),并通过后期制作使影像更具内涵和完美。这样,使带有情感、情节的影像画面呈现给观众并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心里,得到了认同。
在摄取影像的过程中,将如何运用摄影的方法来构筑画面里不同的影像元素,首先应了解影响构成摄影画面的基本元素。a、基本镜头的元素构成
在任何摄影造型构成的画面中都是由基本镜头组成,基本镜头包含了全部的有效影像元素,而有目的的把这种影像元素有组织的构成,用于引导观众注意力。那么什么是基本镜头?基本镜头就是在摄影画面中描述场景的基本画面:它包括各种全景(LS,中景(MS近景(特写)(CU和(图001说明了这些景别。全景强调的是环境和主体与环境所处的关系,就是展现景物全貌的。
中景是一种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的画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特点,又不失近景某些细节的妙处,适合表达情节、传递感情。通常中景则不仅有主体,而且也有部分环境。
近景是把主体元素,如演员,从陪体元素(环境)中分离出来。
近景的进一步近距刻画为特写,特写是指拍摄人的头部、面部、人体的局部、物景的某一部分的镜头,这是电影中强调局部细节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摄影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术语是彼此相关的。一个镜头在某系列镜头中可能称为全景,但在另一系列镜头中或许称之为中景。
也许描述不同景别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范围来表示。把大全景叫做最广的镜头,把大特写叫做最近镜头。所有其它镜别都分布在这两极端之间。
用来描述各种镜别的语言常基于人的身体。全景包含了全身,中景为臀部以上的躯体,近景为肩以上部分。
另一种描述景别的常用方法是根据镜头中人的数量。例如,有两个人的叫两人镜头,有三个人的叫三人镜头。影头部镜头,头一肩镜头再和全镜头,这些术语描述本身是相当好的。但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赋予景别范围的内涵有所不同。全景(LS,中景(MS和近景(特写(CU,是构成影视画面语言的基础,是构成整个影视“事件”画面的基本元素。
在影视拍摄中镜头是不断改变的,不断的转换画面的基本元素,这种不断的改变

2

和转换就决定了影视摄影的基本属性,就是连续性及运动性。b、引入主观镜头元素
在影视摄影视觉造型的形态构成中,主观镜头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一环,把主观镜头类型的主观元素引入到摄影画面中,即是在符合人的视觉规律条件下,引导、迫使观众去看你想让观众看的东西。此种造型元素的引入只能在影视摄影中运用,必须是连续与“运动”的。
在镜头里摄影机或摄影机的镜头事实上成了影视中角色眼神(看的方向)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POV。由角色叙述的情节,在电影和电视里要从“事件”中角色的视线来叙述是比较困难的。镜头本身不会告诉你这是主角看到的东西。但是在主角眼睛的特写之后可接一个与主角目光的高度、角度、方向相近的POV镜头,如物件的指向。对于整部片子都用这种表现的话,演绎故事的灵活性将减少,是不可取的,大多数影片制作POV镜头用得极少。如果想采用POV拍摄时,可以变化一些用稍稍移动摄影机来模拟演员的头或眼睛的做法,增强该镜头的现实感。另一个常用的主观提示是用框式结构来拍摄,如:模拟望远镜或钥匙孔,好象是演员通过它们在看。
过肩镜头(0S也是从特定位置拍摄的镜头。这种镜头是越过演员的肩看另外一个演员或物体,OS镜头是经常用来拍摄两人谈话的典型方法。c、选择摄影机镜头
视觉造型形态构成的另一方面元素是考虑选择摄影或摄像镜头及设置变焦镜头的焦距。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可以决定如何按物理和心理的距离去表现某事。什么被对焦,什么不被对焦也能引导注意力。
摄影师运用光学透镜的组合及其附加装置(滤光器、镜头纱等),可使影像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最初的电影摄影机只配有一个光学镜头。随着光学物理的发展,摄影镜头的性能日益完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镜头也日益齐备,镜头不仅起成像、曝光的作用,而且越来越积极地参加造型形像的创造和艺术气氛的渲染。标准镜头的称呼是因为它表现的影像透视接近于人的眼睛。它也许是各种镜头中用手操作最少、最真实的镜头,它对场景产生的失真最小。
长焦距镜头和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节奏感,通过假定性的银幕空间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远摄镜头(长焦镜头导致镜头中前景与后景之间观察距离的压缩。一般说来在吸引对它本身注意力的感觉方面,长焦或远摄镜头也许是最出色的镜头。它能把观众引入场景中,产生亲切和投入感。超远摄镜头会产生如此大的透视关系变形,以至于造成几乎是超现实梦幻般的情景。这种镜头也给人以窥视的感觉,真好象观众在对场景进行偷看。有

3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篇6


摄影艺术概论
1 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应该选用大光圈,长时间曝光 2 逆光(轮廓光)采用户外轮廓 3 发明摄影的人——普利策
发明摄影术的人——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 拍出第一张照片的人——尼埃普斯(1922) 4 镜头主要是由——光圈 透镜组组成
5 感光片的容度:感光片能体现细节的影调范围。

6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哪些? 光圈大小 光圈大则景深范围小 焦距大小 焦距大则景深范围小 拍摄距离大小 距离近则景深范围小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什么是逆光?逆光的特点?

当相机面对景物正面时,从景物背面向正面方向投射的光线 逆光的特点是他的强度不能体现景物正面对的照度。
高光溢出:
画面出现没有层次的白色 色阶曲线:用来区分是曝光过度还是色差。
广角镜头 基本特点:镜头视角大,视野开阔,景深长,可以表现出相当大的清晰范围 能够强调画面的透视效果,善于夸张前景和变现景物的远近感,这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冷色调——青蓝紫以及由他么构成的色调 暖色调——红橙黄以及由他们构成的色调 色彩摄影的基调——冷色,暖色,中间色 顺光的特点; 明暗反差小 立体感差 受光面积大 快门的作用:
控制通光时间 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哪项不属于室内光线的特点 光线的亮度变化较大 功率=光圈×距离
长镜头的拍摄效果:有远望效果,动感强烈,适合近景,特写,视角窄,景深小,表现空间范围小,放大效果,压缩纵向空间。
照相机A档:光圈优先(快门自动) 照相机B档:快门优先 侧光表现的局限性
镜头优劣的判断 通光量 清晰度 饱和度 指的是物体的纯净和鲜明度
摄影用光的基本光线 按光源种类分:自然光和人造光 按光线的投射方向;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25直射光的特点: 未经任何遮挡,折射,直接照射在景物上的光为直射光。直射光的特点是亮度高,方向性强,被照得景物产生明暗反差较大,立体感强,光线强
26散射光的特点 光线较为柔和,有亮度但无方向性,明暗反差较小,画面柔和,无明显的明暗过渡。

27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的对比 28布光的规律
29 暗部缺失 阴暗区域完全为黑色 高光溢出 画面中出现没有任何层次的白 30 补光:反光板+闪光灯 31 广角镜头:视角大 景深大



32 拍人像 逆光+大光圈+人物模特
33顺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顺光时,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顺光拍摄图片,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
空问深度感和表现也较差。顺光的优点是:①被摄景物受光均匀;
②利用顺光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
③顺光拍摄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顺光的缺点:①顺光缺乏表现力;
②被摄对象容易觉得光线刺眼,如需要平均用光的大场面,采用顺光也符合表现的需要。

(2 侧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侧光是摄影最常用的光线;
侧光的优点有:①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
②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
③有利于影调和反差的层次的表现;
侧光的缺点有: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
在反差太大时,还应补光;
如需追求质感和景物细部影纹的表现,则不宜采用侧光。侧光表现色彩也不如顺光的效果好。

(3 逆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逆光能强烈地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感的表现。③逆光摄影是按景物阴影部位来感光,应注意感光要正确、充分。另外,还能以景物背景亮度或画面中的明亮部位的亮度来感光。

34 顶角/光线角度
36 曝光过度 由于光圈开的过大,底片的感光度太高或者曝光时间过长所造成的影像失常,底片的颜色会显得过暗,所冲出的照片则会发白
曝光不足 在拍摄过程中,因对被摄物体亮度估计不足,使感光材料上的感受到得光的亮度不足。

37 决定性瞬间 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讲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38 微距 主体清晰 背景模糊



推荐访问:摄影艺术 理解 语言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 如何理解摄影艺术语言 谈谈你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认识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