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非自杀性自伤(nonsu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的故意性自我伤害行为。这种反复性、蓄意性的自伤行为最常发生于青少年人群。实施者通过自行割伤、灼伤身体等不良行为缓解负面情绪、释放压力,进而得到正性感觉体验。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以持久性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1-2]。研究发现,NSSI行为在患有抑郁症的青春期少年中发生率为40%~60%,且NSSI行为与抑郁症患者未来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3]。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通过分析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NSSI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及日后的自杀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将2019年4月—2021年4月某院收治的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
②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分[5]<12分;
③年龄13~19岁;
④愿意配合研究;
⑤具有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其他精神疾病;
②认知障碍;
③合并严重的躯体疾病。
1.2 评估方法
①NSSI行为采用郑莺等[6]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自伤频率、严重程度计分,分值为0~5分,≥1分判定存在自伤行为。根据是否存在自伤行为分为NSSI组(57例)和无NSSI组(33例)。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7]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50分判定存在焦虑。③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8]评估患者既往生活中可能会带来不良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次数和应激强度,以计算应激量。共计27项,每项按事件严重程度计1~5分,无影响计0分。统计所有患者的ASLEC,≥中位数判定为有负性事件影响。④采用Barratt冲动量表[9]评估患者的冲动感。该量表共30个项目,总分为30~150分,≥总分的P90判定有冲动感。⑤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使用t检验;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共纳入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
年龄为13~19岁,平均年龄为(15.34±1.68)岁;
教育程度:初中的有26例、高中的有36例、大学的有29例;
抑郁程度:轻度的有27例、中度的有32例、重度的有31例。
2.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在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既往发生过自伤行为的有57例(3.33%)。NSSI组和无NSSI组患者的平均病程分别为(1.62±0.58)年和(1.78±0.6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7,P=0.218)。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冲动感、抑郁程度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有关(P<0.05)。见表1。
表1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2.3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重度抑郁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9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既往发生过自伤行为的有57例,占63.33%,其中,年龄、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冲动感、抑郁程度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有关,而且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重度抑郁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认为,NSSI行为发生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功能紊乱有关。实施者通过NSSI行为宣泄或逃避不良情绪,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中得到欣快感,并以此得到抚慰感、放松感。对实施者而言,这种快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甚至忽略NSSI行为带来的疼痛感,这也是NSSI行为不断重复发生的原因之一[10]。另一方面,心理因素也是NSSI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青少年作为独特的群体,冲动而敏感,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在抑郁症持续低落的心境影响下,易受家庭氛围、学业成绩、人际交往中负性事件的影响。在这些高压的不良因素刺激下,进一步诱发焦虑感,产生自罪、自责、逃避现实等消极观念,并因一时的消极情绪、挫折感引发低自尊感并产生强烈自伤冲动,从而导致以自我惩罚、宣泄生活压力、博得他人注意为目的的NSSI极端行为的发生[11-12]。当然,也存在部分NSSI实施者因年龄尚小、自我意识不足而进行模仿、跟风行为,而年龄稍大的抑郁症患者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意识加强,在面对消极情绪时能采用更积极、柔和的方式进行宣泄[13]。这也就能解释结果中年龄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焦虑、冲动与NSSI行为发生有关的原因。除此之外,不少学者认为抑郁程度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NSSI作为自杀的前驱行为,与抑郁程度也存在一定联系[14]。随着抑郁症的加重,情绪调节能力失控、易激惹的症状愈加明显,患者逐渐沉浸于内心世界,外界正向干预失效,这种心因性因素造成的盲目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重要因素[15]。
综上所述,年龄、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冲动感、抑郁程度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有关,且合并焦虑、负性生活事件、重度抑郁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更加注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变化,适时采取正向心理干预。
猜你喜欢实施者冲动性生活“冲动”不是真担当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性爱和谐有秘诀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1期)2019-05-14“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08-29冲动杂文选刊(2016年9期)2016-09-14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伴侣(2015年9期)2015-09-09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失灵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2014-12-08性生活10大禁令家庭医学(2009年4期)2009-05-22他的冲动我的迷茫婚育与健康(2009年4期)200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