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强 野田家具(大连)有限公司
成本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构成,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应当给予成本预算管理高度重视,建立压缩成本实现降本增效。但企业目前缺乏长期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忽略了成本预算管理目标的设定,不利于日常成本监管和控制,也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本管理效果。如今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持续发挥出成本优势建构稳定战略格局,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成本预算目标落后
生产型企业大多具备历史背景,企业规模较大,因此形成会计核算体系时间较早。但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变革,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目标发生一定变化,对于成本核算方法和对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核算人员重新设定预算管理目标,才能够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如车间新增生产设备,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并未纳入成本预算管理目标,影响成本预算管理效果。更需要企业结合当前经营状况、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重新制定成本预算管理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出成本预算管理前瞻性价值,更好地实现事前控制。
(二)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成本预算管理需要得到全员的参与和配合,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成本预算计划,才能在工作中执行成本预算管理。但目前生产型企业全员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主要受到一线操作人员影响,但大部分员工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和管理层的工作内容,和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忽视成本控制,造成成本超额的问题时有发生。一线生产环节涉及到生产设备保养、维修以及使用寿命等,都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操作人员应为重视对生产设备的养护,生产设备故障问题也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在这一环境下很难达到成本预算管理目标。
(三)成本控制方法单一
由于成本控制方法缺乏针对性,主要针对可控费用展开,集中在生产采购环节上,忽略了对设备维护费等管理。由于成本控制方法的局限也影响到成本控制结果。针对企业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部分采购工作未能采取招投标方式展开,未能严格控制采购价格,造成采购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1]。同时由于忽略了对设备的维护管理,造成设备故障率升高增加了维护维修成本,而且企业准备的零部件过多,造成设备成本积压。
(四)成本核算不及时
成本核算关系到成本控制效果,能够为企业成本管理方案提供依据。但目前企业成本核算存在严重滞后性,数据收集不能超过完整反映生产成本,影响到成本核算的结果。企业在成本核算时经常计算分摊费用,难以了解生产的实际消耗成本,不能直接了解生产消耗成本变化,从而无法观察成本控制效。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未能注意参考成本核算结果展开管理,使得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影响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缺乏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缺乏成熟的成本管理体系,影响到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企业内部尚未形成成本控制环境,成本管理被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其他部门对成本管理成效并不关心,直接影响到成本管理的实际效果。在制定预算控制目标时,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财务人员对于生产工作不了解难以评估预算控制目标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造成预算控制目标脱离生产实际,无法发挥出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自然无法取得目标效果。
(一)制定成本预算管理目标
制定成本预算管理目标,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稳定开展。首先需要对采购费用设置管理目标,采购费用主要由采购部门、项目部门以及生产部门共同制定,经过董事会组织预算审议后设置采购上限。制定采购预算应当经过充分调研,以市场动态价格作为依据,在后续采购工作中以采购费用目标为标准展开管理,严格控制采购费用。设置采购费用指标应当充分调查市场价格和同类产品价格,兼顾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避免采购低价低质量产品。经过多个部门共同制定采购计划和目标后,形成详细的预算价格表,应做到尽量详细无争议,为后续采购工作开展起到指导作用。采购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采购费用务必控制在预算以内,这是成本预算管理的底线[2]。生产型企业同时要制定生产费用偏差率,根据生产费用偏差率进行过程性成本预算管理,能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等跟踪管理。一般情况下生产费用偏差率在3%—6%之间。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偏差率控制生产费用,实现定额管理。根据生产部门生产计划分别设置生产费用定额,要求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定额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定额生产。管理期间定期计算可控费用节支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可控费用节支率可以直观呈现出节约费用多少,便于了解成本预算管理效果。当节支率为正表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效果良好实现控制目标,当节支率为负表示企业生产成本超过预算控制目标,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效果不佳或预算目标设置不合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阶段性计算节支率可评估这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效果,指导下一阶段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对采购和生产环节严格控制
企业要重点关注采购环节和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首先,在采购环节上,应对采购流程加以规范,充分利用信息化采购程序进行定额采购工作,一旦采购超过预算需通过申请审核后才能进行采购。在信息系统中完成保存采购资料,一旦出现采购计划超额的问题可进行追溯,信息系统中具备明确的采购流程对采购工作把关,全面提升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实现零差错采购任务。采购招标工作是提高采购透明度,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措施。企业通过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建立供应商库,邀请供应商进行投标,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和代理费用让采购流程更符合市场规律,规避违规行为和暗箱操作,帮助企业选择更适合的供应商。招标过程中应控制流标率,招标书应尽量提供准确信息方便与供应商识别,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降低招标成本。同时根据采购项目适当延长供应商服务年限,既能控制成本预算,也能降低招标成本稳定供应生产。也可以积极委托第三方公司展开采购招标控制,选择有专业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借助于专业机构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编制预算清单和文件,指导采购预算的控制。以第三方造价公司提供的材料文件为基础,结合自身采购任务实际情况,有序组织采购工作开展。
其次,在生产环节上用建立标准作业体系,不仅能够控制生产质量,更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尤其是一线生产工作生产过程中,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习、专业素养都不相同,使得员工生产效、材料消耗都各不相同。因此在一线生产工作环节中设置严格的标准作业体系,要求员工按照标准体系开展生产作业,提高生产操作和材料消耗的标准化,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3]。同时可积极利用信息系统展开精细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完整收集生产过程数据和资料,服务于员工考核和成本控制工作,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另外,应围绕成本控制对员工展开绩效考核,对于成本控制良好的部门和员工可给予奖金鼓励,对严重超过成本指标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通报批评,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通过对员工成本控制效果的考核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范围,能够让员工以高标准完成生产操作,完成生产成本控制目标。
(三)精细化管理生产设备
生产设备作为生产型企业的重要资产,大多单价高,故障率高,更换零件和维修都需要支出一定成本,企业应重点关注设备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首先需要对闲置设备及时清理,将闲置设备分为报废未处理、闲置设备以及淘汰设备,闲置设备可集中放置于闲置空地中,提高闲置资产利用率。对于报废未处理设备应及时处理,转换为流动资金,及时进行资产折旧。对于淘汰设备应着重考虑是否还能继续使用,是否还存在改造空间,其零部件是否存在重要价值。对于不再使用了淘汰设备应及时折旧处理,无法折旧处理的淘汰设备集中销毁,防止有物无账问题发生。同时着手建立设备台账档案,对设备档案进行跟踪化管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往生产型企业对设备管理采取“账实相符”即可的理念,忽略了对设备的管理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率高,增加设备维修养护成本。因此,需要对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给每台设备建立台账档案,定期整理维修记录收入档案内,以能使用不报废为原则,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生产设备展开定期养护,重视运维管理,降低设备故障率,节约维修费用。详细统计设备故障频率和零部件更换情况,根据数据统计结果采购零部件,对故障率低、更换频率低的部件减少采购。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详细记录零部件采购和使用情况,避免过度积压零部件材料占用生产成本。
(四)完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生产型企业需要搭建成本管理体系,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并细化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分公司,要求各个部门和分公司按照成本目标展开成本管理。以企业财务部门为核心,要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共同配合,制定各部门生产管理目标进行定额管理。在此基础上将成本管理内容标准化,形成详细的规章制度,对成本管理工作予以规范[4]。根据业务分类分别设置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有助于各个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得到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形成成本控制氛围。将各部门成本控制效果和绩效奖金相挂钩,督促各个部门员工参与成本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成本管理效果。为保障成本管理的持续开展,企业也不能忽视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丰富财务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经验,不断在成本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成本管理执行力度。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培训,在培训中增加成本控制内容,鼓励各部门之间分享成本管理经验,提高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参与度,并逐渐建立成本控制的企业文化。
(五)加强成本预算核算
定期对成本控制进行核算更能了解真实的成本控制情况,成本控制核算应尽可能收集成本数据,保证数据完整性。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允许高估或低估成本费用,根据实际数据进行核算。对生产成品的核算应按照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或者标准成本核算,月末统一计算实际成本。核算过程中注意区分费用所属时间,不允许提前计入费用或延迟计入成本,对每个产品费用界限和成本进行分类,不能任意分摊成本。为了对产品成本准确核算,需要根据企业存货分类进行科目设计,方便企业获取成本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二级科目,进行精细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主要根据成本划分和摊销,更需要企业根据真实成本数据进行核算,了解不同阶段成本控制成果。如职工薪酬等间接成本,需要设置科学的分配标准和规范,如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人工工时和生产效率标准进行薪资分配,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间接成本发挥出更高的价值。
(六)提高财务管理执行力度
成本管理并不是简单地以节约成本为目的,而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优势地位。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执行力度,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首先在预算管理上,企业预算主要根据年度投资规划制定,企业需要理顺投资计划流程,明确的投资风险、投资产出比、预计效益等。各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生产任务制定预算申报计划,尽可能保证申报计划的详尽程度,方便与财务人员进行审核评估,经过分析计算确定预算计划的合规性、可行性,经过审议后才能批准执行。其次还应着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集中收集和集中管理,并通过共享信息的方式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降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也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财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财务信息的变化,使用信息系统进行财务核算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全程记录,方便于对财务风险展开全面分析。财务管理主要面向可控费用展开,可控费用包含短板费用、重点费用以及非重点费用,要求重点费用管理不允许超过预算目标,非重点费用应按照总体节支率进行控制,而短板费用则需要设置改善目标,定期进行核算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管理展开监督审核,通过对比会计核算指标了解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情况对于未能完成的成本控制目标要求立即整改,通过阶段性核算控制实现成本控制总体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还存在成本核算不及时、成本控制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生产型企业中运用成本预算管理,更需要企业制定成本预算管理目标,对采购和生产环节严格控制,展开生产设备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加强成本预算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执行力度,优化成本预算管理成果,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成本核算核算费用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河北金融年鉴(2021年0期)2021-08-25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18期)2019-01-23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8期)2019-01-14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9期)2018-09-03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2014年GDP首破60万亿当代贵州(2015年5期)2015-12-07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