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刘艳君,黄 崑,李 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01)
患者女,36岁,发现左上臂内侧包块1个半月,外院予抗感染治疗后逐渐缩小;
既往体健。查体:左上臂触及鹅蛋大包块,无压痛,质硬,活动差,表面皮肤泛红,皮温较高,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实验室检查:CEA、CA199、CA125、CA153及AFP均未见异常。MRI:左上臂中段内侧皮下脂肪层结节合并周围组织炎,考虑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左上臂皮肤及脂肪层内6.9 cm×6.9 cm×3.1 cm混合回声,边缘及内部见血流信号(图1A)。实时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显示病灶呈“树干状”离心性不均匀快速高增强(图1B)及快速消退,行穿刺活检,于增强处取条状白色鱼肉样组织。病理:光镜下见密集增生的组织细胞伴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核大、细胞质丰富;
免疫组织化学:S-100(+,图1C),CD34(血管+),CD68(+,图1D),IgG(+),IgG4阳性浆细胞>10个/高倍视野,Ki-67(约19%+),CD1a(-)。病理诊断:支持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后于全麻下行左上臂软组织肿瘤广泛切除术,术中见左上臂内侧浅筋膜层内8 cm×5 cm×5 cm椭圆形肿物,边界不清;
术后病理报告同穿刺活检。
图1 皮肤型罗萨伊-多尔夫曼病 A.灰阶声像图;
B.CEUS图;
C、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SP,×100)示S-100(C)和CD68(D)阳性
讨论RDD为良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以组织细胞过度增殖和累积为特征,可分为系统性和皮肤性;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多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约40%患者可见结外病变,以皮肤最常见。系统性RDD多见于非洲裔男性或年轻人,皮肤性RDD多见于亚洲或高加索裔中年女性。皮肤RDD(cutaneous RDD,CRDD)是 RDD较为罕见、独特的亚型,单纯表现为皮肤受累,最常见于四肢,其次为躯干及面部。本例CRDD临床仅表现为左上臂皮肤受累,局部皮温较高;
超声发现类似炎症反应性病变,CEUS示“树干状”渐进性增强,达峰时呈不均匀高增强,呈典型“快进快退”征,未见淋巴结明显增强。确诊CRDD主要依据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为特征性表现,可伴CD68(+),而朗格汉斯细胞相关标志物如CD1a等则为阴性。本病需与蜂窝织炎相鉴别,后者主要由皮肤、黏膜损伤后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痛风、糖尿病、肝功能损害等免疫力低下者。CRDD大多呈良性、自限性,偶有恶变,手术切除后需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