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群文阅读“1+X”模式教学例析

群文阅读“1+X”模式教学例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6: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文

为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多读书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从转变传统课堂单篇教学模式出发,精选与所学习的课文相似的作品形成“1+X”群文阅读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作品的阅读方法。笔者以三年级下册《忆江南》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采取“1+X”模式精选文本

在教材中,白居易的《忆江南》共三首,诗人在描绘的风景、风俗中寄托了自己对江南无限怀念与向往之情。

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根据“忆江南”词牌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选择同一词牌的其他作品,开展“1+X”模式的群文阅读活动,适合拓展阅读的有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二)(其三),还有刘禹锡的《忆江南》(二首)。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安排学习的《忆江南》(其一)。学生反复诵读,在开篇的“江南好”中感悟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懂得诗人对江南景色与风物的美好记忆;
在“能不忆江南”的低沉反问中体会诗人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其次,学生举一反三,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在学生熟读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词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共同点,形成对江南风景、风物上的整体认知,发现江南留给诗人的美妙感觉是别处无法比拟的。这三首词带来的整体认知,能够强化学生对江南风景、风物的爱。再次,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忆江南》。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从内容与情感两个层面,将它与白居易的词进行比较,体会江南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

二、探寻“1+X”模式教学方法

在《忆江南》“1+X”模式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诵读方法、比较方法与探究方法上。

诵读作为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诵读。以读出韵味来说,在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词中的具体内容表达,思考诵读的形式、语气、语调。学生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适合男生诵读;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适合女生诵读;
“郡亭枕上看潮头”,适合齐声诵读。

采用“1+X”模式教学古诗词,对古诗词内容与表达的理解,教师不需要费时费力地去讲解,只要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感知异同,就能够有效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表达形式方面的特点。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比较三首词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忆江南》(其一)写的是江花、江水,体现的是江南水乡普遍的风貌;
《忆江南》(其二)写的是桂子、潮头,重点写的是杭州的风景、风物;
《忆江南》(其三)写的吴酒、吴娃,体现的是吴越文化。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学生比较三首词的相同之处,如同一词牌中,首句与末句的语言表达特点,整首词押韵上的要求等,从中就能看出《忆江南》在表达形式上的整体特点。

三、重视“1+X”模式学习结果

采用“1+X”模式教学古诗词,值得注意的是“1”与“X”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1+X”模式组成的群文中,“1”具有主干的意味,“X”则像枝叶,它们体现出共同的目标追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在“1”的教学中落实方法的学习,为学生阅读“X”篇文本打基础。因此,对处在“1”位置的古诗词,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通过誦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借助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背诵完成语言积累;
对处在“X”位置的古诗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相关的教学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1+X”群文阅读,需要教师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突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建构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的多种有效模式。

[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单元整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2)GHB0217]

猜你喜欢忆江南白居易群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ART IN THE FIELD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早冬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11期)2021-11-30忆江南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早春(节选)作文小学中年级(2021年2期)2021-03-15忆江南青年歌声(2021年2期)2021-03-05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忆江南(其一)艺术启蒙(2020年3期)2020-03-27群文活动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推荐访问:模式 教学 阅读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