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奎 胡冬梅
摘 要 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从普及到均衡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要使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源质量高、教学本领强、熟悉前沿信息技术、有情怀讲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面对当下优质生源短缺、标准化培养不足、技术前沿专业教师培育相对滞后以及薄弱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的难题,应启动“双引”工程,扩大优质师资供给;
开展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质量监测制度;
实施高精尖教师培育工程,做好前沿布局;
推动协同提质工程,实现薄弱地区师资均衡。
关 键 词 教育高质量 义务教育 高素质教师 优质均衡
引用格式 纪德奎,胡冬梅.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3(22):16-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新任务。高质量教育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擘画出路线图[2]。
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历程
从历时性视角来看,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主要沿着“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发展逻辑,呈现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义务教育普及阶段
该阶段主要解决适龄人口“有学上”的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制定了在五年之内实现全国80%学龄儿童入学,十年内基本入学的普及目标[3]。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0年12月颁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80年代,全国应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普及初中教育。到1985年,党中央第一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赋予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的法律地位。经过一系列的举措,到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了85%。2010年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我国彻底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解决义务教育不公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目标实现后,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凸显,教育部也颁布了多个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201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在两年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同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4]。2012年7月,教育部颁布《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并于次年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的验收工作。经教育部评估认定,截止2017年底,全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省(区、市)超八成的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总体上完成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
3.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上好学”的诉求,在巩固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并进行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从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升级为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5]。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自此,义务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确定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总之,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优质均衡。
二、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素质教师队伍诉求
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教师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全面认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助于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1.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释义
对于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属性、理念和特征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从属性维度看,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集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制度属性和人民属性于一体的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政治属性;
追求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普惠、优质发展,是其社会属性;
高质量教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要求,具有制度属性;
高质量教育关切到每一个人的受教育问题,是一项民生工程[6]。从理念维度看,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优质均衡这一新发展理念。既注重“量”上的巩固和扩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一种内涵式的发展方式。在保证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强调优质、追求卓越的均衡,更为关注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特征维度看,义务教育高质量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全局性特征。发展性指义务教育高质量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其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普及到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体现出高质量教育的发展性;
时代性指义务教育高质量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程度、质量、育人要求和规格等都刻有时代的印记,包括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赋能教育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全局性指义务教育高质量是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部学校、所有地区的共同优质发展,涉及教育各要素,如教师队伍、学生发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的优质均衡。
2.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诉求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全球共识和诉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的过程中,塑造未来人才的思想态度以应对新的全球机遇和挑战,教师是最关键和核心的力量。《意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师范教育;
切实提高生源质量,通过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就读师范专业;
强化师风师德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等。由此可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是生源质量高、教学本领强、熟悉前沿信息技术、有情怀讲奉献的群体。生源质量高是指在入口处就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生源不仅学习成绩位于前列,而且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学习、成长为高素质教师,达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教学本领强是指高素质教师要经过标准化的培养、专业化的培训,练就高超的教育教学本领,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熟悉前沿信息技术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人工智能、STE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很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情怀讲奉献是要强调教师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能够扎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安心从教。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面临的难点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数量、教师规模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在质量、结构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7]。
1.优质生源持续性短缺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育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生源。因此,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应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但目前我国对于师范生的选拔和培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师范专业缺乏吸引力。在上世纪**十年代,教师成为人们普遍尊崇和向往的职业。2015年,“难忘一代中师生”“过去的中师”等一系列“怀旧”的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上发表,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教师的无限感慨和怀念,这反映出当下师范教育的吸引力不足的现象。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范生选拔培养标准和机制。我国的师范生培养标准、教师入职考核及职后培训机制等还有待完善,师范教育对未来教师的专业情意、职业热爱等方面也不够重视[8]。师范专业吸引力不足,培养标准欠缺导致优质生源短缺,阻碍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育。
2.标准化培养和专业化培训不足
标准化、专业化培养培训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体制还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我国于2012、2014、2021年相继印发系列教师专业标准,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文件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教师能力分级分层的特性,对于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关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我国教师从业一般要经培训达到三级评价标准,包括师范专业认证的职前培养标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入职标准、教师在职培训标准。职前培养是教师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教师资格准入是前提,职后培养是关键。但在各级培养培训中仍然存在培养院校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培养主体多元复杂且责任不明晰、培养模式设计缺乏与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等一系列问题[9]。此外,由于我国缺少“全能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使得既有深厚的学科理论素养,又有师范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能够胜任学科专业教学和学科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教师队伍匮乏[10]。三是各级培训项目也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师培训内容体系,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等等。
3.技术前沿专业教师培育相对滞后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要着力探索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工作,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卓越教师队伍,支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师计划》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11]。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區块链等新兴技术为代表,重塑教育领域新生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亟需探索“人工智能+教师发展”模式[12],促进技术前沿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育。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在进行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人工智能教师质量尤其是教师胜任力表现一般[13],需要重塑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结构。我国在STEM教育领域的布局也相对滞后,教师资源比较匮乏,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中指出,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开设STEM相关的技术工程类课程,这是导致中小学校STEM教师匮乏的主要原因。
4.薄弱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重点解决的是乡村、西部等薄弱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但薄弱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对中部某省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乡镇和村屯五个地域层级的小学教师知识水平展开测试,其平均成绩分别为79.95、67.46、60.84、45.87、38.54[14]。由此可知,我国城乡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农村教师质量整体较低。这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一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村教师主体均为民办教师,直到20世纪末才基本得以解决[15]。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教师,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公办教师而言,他们在学历、专业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比较逊色。二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仍落后于城市,导致教师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资源配置受限,制约了乡村教师质量的提升。三是部分农村自然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基础设施缺乏,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高学历教师,教师流失性较大。乡村教师大多来自普通师范院校或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较低。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薄弱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问题,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路径
结合当前义务教育教师培养中的难题,要立足实际,着眼先进经验借鉴和本土化创新,加快探索高素质教师培养的路径。
1.启动“双引”工程,扩大优质师资供给
(1)吸引优秀生源工程
通过制定相应的生源吸引和培养计划来提高生源质量。一是从源头抓起,改革师范专业招生模式,采取提前批次录取等方法,优选在先,提前招生。各师范院校可以与优质高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优质高中推荐制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对于生源的选拔,要制定严格的申请和考核要求,保证生源的质量。二是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当增加公费师范生招生名额、招生比例和招生院校,实行公费培养、提供补助等措施,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就是通过制定财政激励政策来吸引优秀生源。该州规定凡是毕业后来北卡罗来纳州公立学校从教者,可在大学期间每年给予6500美元的贷款援助[16]。三是建立和完善优秀生源培养模式。为对师范生进行长期系统化的培养,我国高校探索了本硕、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如天津师范大学的“3+1+2+3”本硕博连贯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懂教育、讲情怀、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2)引进高素质教师工程
吸引高素质教师,是解决教师资源短缺最直接的办法。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吸引机制,包括教师薪酬待遇、培养培训体系、聘用考评机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师资队伍数量和年龄结构现状等,引进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敢于奋斗、精力充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调整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减少高素质教师的流失。要加强和改进对引进人才在生活补贴、落户政策、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并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榜样带动、校长外地参观等活动,以带动其他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激活教师队伍内在活力。在政策的引导下,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2.开展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质量监测制度
(1)开展标准化培养工程
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教师质量、规范教师专业实践、调控教师职业和教育系统的重要手段[17]。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按照高素质教师的培育要求对教师的从业资格、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考核评定、管理信息等标准进一步调整完善,促进职前职后培养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二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教师发展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我国可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标准,各标准都围绕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素养、专业情意等维度展开。在分类标准建设上,新加坡为师范生提供了三条不同的职业发展轨道,包括教学轨(高级教师—首席特级教师),领导轨(学科/年级主任—教育行政部门),专家轨(高级专家—首席专家)[18]。可参考新加坡的教师分类成长模式,深入分类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工程、校长职级制工程,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之路。三是各地各校按照高素质教师培养规划,结合办学基础与办学层次的差异,建立专门化的培养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标准的研制,并積极探索特色化、卓越化、校本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2)成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19]。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省市地区或各单位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和督促,并对教师培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从而科学地统筹和指导相关机构对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因此,通过成立国家和地方教师质量监测中心,对各省市地区教师教育工作进行监测,实现教师素质发展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教师教育质量发展的短板,并加以改进。另外,也可以由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商共建功能类似的教师质量发展中心等机构,对中小学校教师质量进行年度监测,及时发现教师专业素质中存在的不足,并注重“人”的因素,以教师为核心[20],共同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3.实施高精尖教师培育工程,做好前沿布局
(1)开展STEM教师培育计划
《强师计划》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迈入数据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四化”时代[21]。面对我国STEM教师队伍短缺问题,中国教科院出台《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为培养精尖教师提供行动方略。一是应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实施STEM人才培养畅通计划。二是建立高校—中小学(U-S)互动帮扶机制,着力打造STEM教育共享平台,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可以借助“三通两平台”建设契机,使高校STEM实验室与中小学网络互通,实现STEM教师的在线培养、培训。三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社会力量培养专门的STEM教师。美国从2007年开始启动对STEM教师培养计划,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STEM领域的公司、以及社会各团体、基金会等都参与计划的制定,形成“举国一盘棋”的局面。
(2)实施人工智能教师培育计划
以落实《意见》为契机,将人工智能教师列入实施计划,抢占未来教育制高点。面对当下人工智能教师匮乏、教师胜任力不足的现状,一是要加大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师范生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培训班、进修班等,并建立高校人工智能资源平台,定期开展人工智能进中小学等活动,为师范生学习人工智能创造便利,从源头解决人工智能教师的胜任力不足问题,满足中小学对人工智能教师的需求。二是各中小学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与教学交流活动,如组建由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培训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观摩优秀人工智能教学课堂等。同时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资源配备,为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提供便利和更好的体验。
4.推动协同提质工程,实现薄弱地区师资均衡
(1)开展教师精准扶贫
开展教师精准扶贫行动,一是进一步实施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援薄弱学校工程,扩大服务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大学毕业生规模,争取短时间内有效提升薄弱学校教师质量。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教师托管措施,利用优质学校高素质教师引领带动,实现教师成长共同体。由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全面接管薄弱学校,打造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协同育师机制,从师资培训、培养等一系列环节实现精准帮扶;
还可进一步提升“国培”“省培”等各级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22]。三是制定教育资源倾斜政策,为薄弱地区的师资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通过建立联盟制、集团化、学区制以鼓励区内教师流动,开发教师研修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教得好”效果。
(2)强化教师轮岗制度
教师轮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和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紧密配合。一是要建立公平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于薄弱地区学校,适当增加教育拨款经费,配备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生活设施,以及为轮岗教师提供配套的工资、补贴、津贴等物质保障。二是健全轮岗运行机制。各地区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数据采集平台,为教师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根据轮岗要求和教师意愿选择和统筹安排轮岗教师,保证轮岗制度的有序高效运行。同时建立轮岗教师评价机制,以教育、教学、承担学校事务为评价内容,从德、能、勤、绩等维度综合评定教师[23]。这些措施均能有效缓解师资薄弱现状,确保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3-05-03].https://www.rmzxb.com.c
n/c/2018-01-31/1949683.shtml.
[2][11][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4)[2023-0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 t20220413_61
6644.html,2022-04-14.
[3] 司晓宏,樊莲花,李越.新中国70年义务教育发展轨迹、成就及愿景分析[J].人文杂志,2019(09):1-12.
[4] 周霖,周常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薄弱学校发展的政策演进与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2021,37(06):7-13.
[5] 杨清溪,柳海民.优质均衡:中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89-96.
[6] 郑富芝.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EB/OL].(2020-11
-30)[2023-05-0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
10197829.
[7] 程建平,張志勇.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04):132-136.
[8] 赵垣可,刘善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9(01):154-160.
[9] 王红,罗小丹.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02):1-10.
[10] 游旭群,靳玉乐,李森,等.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作为[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5):1-21.
[12] 郑旭东,李荣辉,万昆.略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60-66.
[13] 柏宏权,王姣阳.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师胜任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123-130.
[14] 刘善槐,史宁中,张源源.教师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基于我国中部某省小学阶段教师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Z2):1-5.
[15][22] 谭友坤,邓贞.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21):56-59.
[16] 陈法宝,曾杭丽.让每一位教师都卓越:美国卓越教师计划的政策引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9(09):78-84.
[17] 王钢.当代中国卓越教师标准之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6):75-79.
[18] 王晓芳,周钧,孔祥渊.新加坡师范生公费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8):97-115.
[19]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03-23) [2023-05-02].http://www.m
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 1063.html.
[20] 徐建华,周跃良,殷玉新.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01):8-13.
[23] 陈万勇,章振乐.高质量教师轮岗促高质量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22(08):22-2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高素质教师队伍高质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9期)2020-11-20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0年6期)2020-08-31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3期)2017-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