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

发布时间: 2022-10-13 13:0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

  目录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

 写好开头第一段 .................................. 1 一、写作要求:

 .................................................................... 2 二、开篇方法:

 .................................................................... 2 三、实例分析 ....................................................................... 4 【开篇 1】直引材料+定向分析+提出观点 ..................... 4 【开篇 2】直引材料+过渡延伸+提出观点 ..................... 4 【开篇 3】概括材料+定向分析+提出观点 ..................... 5 【开篇 4】概述材料+过渡延伸+提出观点 ..................... 5 【开篇 5】联系实际+分析材料+观点 ............................. 5 【开篇 6】普遍现象+分析材料+观点 ............................. 6 【开篇 7】概述材料+自问自答+提出观点 ..................... 6 【开篇 8】排比比喻+评析材料+提出观点 ..................... 7 【开篇 9】引用名句+评析材料+提出观点 ..................... 7 【开篇 10】阐释概念+特征举例+提出观点 ................... 8 四、实战练习 ....................................................................... 8 【开篇 1】直引材料+定向分析+提出观点 ..................... 9 【开篇 2】直引材料+过渡延伸+提出观点 ..................... 9

 【开篇 3】概括材料+定向分析+提出观点 ..................... 9 【开篇 4】概述材料+过渡延伸+提出观点 ................... 10 【开篇 5】联系实际+分析材料+观点 ........................... 10 【开篇 6】普遍现象+分析材料+观点 ........................... 11 【开篇 7】概述材料+自问自答+提出观点 ................... 11 【开篇 8】排比比喻+评析材料+提出观点 ................... 12 【开篇 9】引用名句+评析材料+提出观点 ................... 12 【开篇 10】阐释概念+特征举例+提出观点 ................. 13

  一、写作要求:

 议论文的开头写作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简洁。(2)入题要快。(3)要精彩。

 在写给材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1、不简洁;2、入题慢;3、缺乏过渡。“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

  二、开篇方法:

 “三步开头法”:

 引——评——亮,即:引述材料——点评过渡——亮出观点 引:

 即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内容。

  在审题后,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用简洁的语言作定向概括材料。其中概括重在一个“巧妙”上:概括的字数上要巧,最多不超过 100 字;概括的内容上要巧,做到简洁——拖泥带水会引起反感(阅卷老师对材料很熟);有度——紧扣题目,有所选择,目标性强。

  评 即点评材料,联系现实,即把行文思路由“材料”转向现实生活。

  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作写定向点评,作为过渡到中心观点上的桥梁。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亮 亮出观点,即提出论点,就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支持什么、提倡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扣材—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准确—论点应从材料的整体语意引伸出来,不要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鲜明—语言表达要清晰而简洁,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最好用判断句。

 三、实例分析

  根据下列作文材料,分类写出标题与第一段。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开篇 1 】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心态很普遍,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我认为仍需辩证地去看待这种现象。

  【开篇 2 】直引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不为被需要所束缚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工作场合下与上司、同事的沟通中,又或日

 常生活事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内,“被需要”随处可见。于此,我并不完全赞同,我们不可为“被需要”所束缚。

  【开篇 3 】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以书之需,济人之需 人们在关注自身需求之余,还会进而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需要“的心态的背后,是个体生命对于彰显自我价值的渴求,是对于生命更高存在维度的憧憬与探索。

  【开篇 4 】概述材料+ 过渡延 伸+ 提出观点 我正在被需要 而今,我们已不需囿于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善象。我认为,这种心态的存在是当下个人素质升华的显性结果,也是社会群体气质改变的具体体现。

  【开篇 5 】联系实际+ 分析材料+ 观点 不被需要的齿轮 在“全球化”“地球村”的议论甚嚣尘上的当下,芸芸

 众生似乎都只是“现代化”的这一机器上的小小齿轮,是否“被需要”业已成为评判齿轮效用的唯一准则。而我坚信,哪怕不被需要的齿轮,亦如毛姆所言:“自有其哲学。”

  寻找人生价值 当我们读到作家描绘的家中四世同堂,每逢聚餐小辈们总是交由太祖母主厨场景,我们不禁微微一笑,为这份成全老人“被需要”心的温馨所打动。

  【开篇 6 】普遍现象+ 分析材料+ 观点 “需要与被需要”的冷思考 一些群体、族群,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在“需要——被需要”这样的关系中建立起来。彼此需要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的必要属性。到了现代社会,在社会分工生产中,“需要与被需要”有关系仍广泛存在。

  【开篇 7 】概述材料+ 自问自答+ 提出观点 被需要,是一种选择 被需要,是一种常态。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变得无欲无求,心如止水,这样,世界是否还能正

 常运转?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被需要的人,是社会所抛弃的。

  【开篇 8 】排比比喻+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满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能力强于寻找帮帮助者”的自豪……被他人需要是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显然人们在关注自身需要之外渴望被他人需要,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现象。

  【开篇 9 】引用名句+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他用之用 胡适先生曾提出“他用之用”,即被他人所用。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在此过程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获得认同感。

  局外人之思 加缪曾说过:“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的,他们所做的往往不是内心真正需要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加缪的这番话于今日依然

 可得应验。我们在生活中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很多时候也从被他人需要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价值。“被需要”俨然已成为现代人一种情感倾向。

  【开篇 10 】阐释概念+ 特征举例+ 提出观点 被需要背后的自我需要 所谓“被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能成为他人依赖以实现存在价值的心态,这种心态普遍而常见的,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一员而发展出的特有机制。无论是父母无私的爱,还是来自朋友亲切的关爱,这当中都有“被需要”的影子。

  四、实战练习

  (二)根据下列作文材料,分类写出标题与第一段。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开篇 1 】直引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一位音乐人曾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们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则语录给我们带来认识事物时两个步骤的启示博学和回归。

  【开篇 2 】直引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走出去,返回来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开篇 3 】概括材料+ 定向分析+ 提出观点 全面比较,方能深刻 要想对音乐中的“中国味”有更深刻的感受,似乎只有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与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才能更好地做到。而我认为不仅是在体味音乐中是如此,在生活中认识体察事物时也不能眼前只被所考察的单个对象

 填塞满,更应在不同事物的比较中得出清晰的认识,方能有更深的理解。

  【开篇 4 】概述材料+ 过渡延伸+ 提出观点 跳出箱子思考 音乐的“中国味”,我们只有在接触与之截然不同的异域音调后方可对其有深刻的感受,并有意寻找。普遍而言,看似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越难以认识,而对其深入认识的唯一途径,便是跳出该事物本身,从远处加以重新审视。

  【开篇 5 】联系实际+ 分析材料+ 观点 如何回到起点 在黑塞的小说《乡愁》中,卡门青在乡村山风的呼啸下进入城市,结识好友,研读尼采,听瓦格纳,最终从意大利回到瑞士的故乡,聆听着奶牛的哞叫与呼啸的山风。正像有人说去倾听世界的音乐,才能更深刻的去感受中国的音乐,并去寻找它。对我们个人,任何事物的方式从来都像是一个环状的茧,我们历经千山万水,才能回到起点,也才能发现起点就是我们行过的那些千山万水。

 【开篇 6 】普遍现象+ 分析材料+ 观点 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遍闻欧风、和风、韩风,方知“国风”;通读道家、释家、法家,方知“儒家”;此所谓见之广,乃可思之深。

  【开篇 7 】概述材料+ 自问自答+ 提出观点 差异铸就独特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是否与“听从我心,无问东西”相矛盾?当然不是,在独立思考中看到物我的差异,才能正直发现真正的自我。

  递进的认识过程 中国风的歌曲很是风靡,但又有多少人有深刻的理解呢?有人在多元的风格的音调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宫商角徵羽”,更深入地寻找更多的“中国味”。认识事物想必大多皆是如此:在不断地对照外物中找到物质差异,加深了理解。

 【开篇 8 】排比比喻+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认识差异,珍视本质 聆听了西欧古典音乐的恢弘沉郁,北美流行乐的开放活力,东南亚民族乐的热情畅达,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它融会传统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深沉与果敢,豪迈与激荡,却也能平静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从此,我更有意识地去搜寻、去辨析,独属于东方音乐的“中国味”。

  致广大,尽精微 驼铃阵阵,蒙着面纱的女子缓缓走来;古典吉它曲曲,和着奔放的红裙舞女的脚步;金属电音的嚣叫,突显青春的叛逆福音……在与不同风格音乐的亲密接触后,似乎那或柔或刚的中国味渐渐清晰。不仅音乐如此,对于在未知海洋里遨游我们,认识万物都应有博览广大而后极尽精微的精神。

  【开篇 9 】引用名句+ 评析材料+ 提出观点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位探寻的过程。

 拥世界,寻本我(题目好,观点鲜明)

 尼采的人生三种精精神境界中曾论述过骆驼、狮子、婴儿。其中,狮子是寻找之意,婴儿是回归本我之意。予以为人们认识事物需经过此两种境界,探索外界不同之物,在比较中,更有意识的去探索本我。

  【开篇 10 】阐释概念+ 特征举例+ 提出观点 构建个性化的自我 认识事物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事物间的差异揭露其本质,方能突显个性。西洋小提琴优雅明丽,欧洲民乐轻快欢畅,中国古筝宁静悠远,喇叭唢呐欢腾热闹。经过异域音调的洗礼后,再响起中国音乐时便会心一笑。。

推荐访问:考前 写好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考前训练:写好开头第一段 高考作文段落开头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