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运用(范文推荐)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运用(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2-06-17 14: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运用(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运用(范文推荐)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6篇

【篇一】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三国时,吕蒙虽有一身好武艺,然而认字不到一箩筐,世人用“吴下阿蒙”来取笑他,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莽夫的人,日后却成长为吴国的大都督,鲁肃惊叹道:“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故事的实质无非在于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千多年后的思想家毛泽东结合我国斗争实际,吸取共产国际前代大师的优秀成果,写出了《矛盾论》一书。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发表了《矛盾论》光辉著作。此书可谓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文史法哲,含有作者特有的笔调和文风,成了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典范。它全面、系统、深刻地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发展。

作者首先指出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关于此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的相当彻底。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说量变产生质变,例如: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你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和过去不同,因为世界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状态中,所以我们要用一种不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如同涛涛江水,汇至入海,滚滚不觉,生生不息,处在一种永恒的变化中。首先是我们自己,其次是我们周边的人和事物。

而后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教导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处理事物之间的矛盾,因为事物不断变化,所以矛盾具有普遍性;
因为变化无法预测,所以具有特殊性。首先要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然而理解这点并不是太难,随着眼界的开阔,阅历的增加,自然而然的会达到这样一种程度,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处理好特殊和局部矛盾的问题,自然事物各不相同,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以一种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通过实践最终解决问题。那就意味着,吴国孙权要理解吕蒙读书少的原因,意识到这是年少时受客观或主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不必过分指责他,同时更要因地制宜,提出合适的和可行的方法,这是处理矛盾的特殊性的根本所在。

不过,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发展的眼光。在这个故事中,吴王孙权很好的发挥了一个明主的角色,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去怀疑吕蒙的能力,相反的是宽容了吕蒙当时的无知,并忠肯的给出了方法。而发展的眼光却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在于经验和知识的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实践,而实践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这体现了辩证法的统一,

而在本文中,我们就是用这种视角处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不得不说,毛**是以一种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维度来看待宇宙中普适的矛盾规律。敢于直面矛盾,这是一种直面挫折的勇气,一种淡泊名利的从容,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述的大气。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时至21世纪,身处人生的黄金年代我们站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回望历史,追溯先贤,1919的五四运动,正是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大学生,但或许比我们更多了一分青年特有的激情。斯人已去,然百年前的汹涌幻雨仍回荡在历史的关头,久久不曾离去。感怀当下,时代浪头以把我们推到了民族和世界的前沿。然而,如今的周边安全环境并不算太平,一些国家蓄意挑起南海和东海问题争端,全球恐怖势力有所抬头,形成对中国的一种包围圈;
而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环境保护问题随着柴静的《穹顶之下》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热度······所有的这一切,仿佛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那段经典开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们正直上天堂,人们正走向地狱;
这里温暖如春,这里寒冬彻骨。” 所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题,这是当代青年必须解决的矛盾,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昭示的美好明天。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矛盾论的思路,认识到现实矛盾的根源在于物质条件的不发达,认识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对国家来说,要有长期总体规划,这是国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也要有“五年计划”等短期计划,让人觉得未来不是虚无缥缈的。而后,就是要坚决的斗争,这里的斗争不同于原有的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在强调其精神性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其方法性。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这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矛盾和矛盾的对立面。正如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生活中,时常有人说,“做事别做绝了,”意即有一天你会需要他/她的,当然这只是在不违背基本道德价值观的前提下变化,不变的是永恒,变化的是方式。同时如果我们能以一种更高的情操水平来看,这对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深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做事考虑得才会更全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问题的本质才会更好地解决矛盾;
其次个人能够在其生命周遭中,或宦海沉浮,或下海创业更好的把握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种生命新的高度,正如余秋雨所说的,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正是由于冷静客观的分析,摒弃极左错误思潮,找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才勇于改革开放,吹响时代前进的新号角。这强调了应该勇于探索并尊重客观事实,即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举例说物理学家有他自己所专长的,要他来搞经济建设就不大合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偏僻的村庄现在可以发展农家乐,就说明矛盾是可以转化的,缺点若稍加利用,也可转化为优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佳话流传至今,得益于主客体的共同努力:慧眼识英才的孙权和知耻而后进的吕蒙仅是放之四海皆行的普适矛盾法则的冰山一角。唯有勇于实践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郭哲

2015.6.1

【篇二】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一、孽 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生孰料,竟会与这样一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小册子,苦苦厮守数十年,虽为冤家,却胜似恋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之前,全国性的学毛著运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像章还未问世,语录本尚未普及,但各村镇各机关单位的墙壁上,**语录已随处可见,同时,活学活用**著作的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也日渐多起来。在这样一种全国风靡的大背景下,我们单位的领导自然也不甘落后,特地从上级宣传部门请来一位学识口才俱佳的宣传干部,给大家作了一场“努力学好《矛盾论》,加速改造世界观,促进思想革命化”的专题报告。

  报告讲了三个小时,其间引经据典,又结合许多活学活用的范例,向我们反复论证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正确伟大和威力无穷。听完报告,由单位上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矛盾论》单行本;领导号召大家要结合实际好好学习,认真搞好思想革命化。

  当时的我,还只是个懵懂小青年,关于哲学,不过初识ABC,但却天生一种坏毛病:肯思索、爱质疑又口没遮拦。听了那位宣传干部作的报告,一方面佩服他学识渊博,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另一方面,却也对他的一些说法产生了质疑。特别是他说:“搞好思想革命化,关键在自己,不要老是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实现思想革命化而有的人实现不了呢?归根结底是内因问题;这就像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鸡蛋能够变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变化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实现思想革命化,必须首先从自己思想深处找原因,要通过学习**著作,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他的这一段话,令我困惑,令我颇感怀疑。因为照此推论,那些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实现了思想革命化的,那自然是因为他们内因好,就像好的鸡蛋一样,所以变化成了鸡子;而那些实现不了革命化的人呢,当然就是内因有问题了,像一块石头,否则,为什么别人能变化为鸡子而他们不能呢?可是既然是石头一块,或者换个说法,长的是花岗岩脑袋,那么学习**著作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毛泽东思想就能使石头变化成鸡子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外因岂不又成了变化的根据了,这跟《矛盾论》的教导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于是,在跟一些人交谈这个问题时,我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说:

  “的确,内因是很重要的,因为再多么适合的温度,也不可能让石头变化为鸡子。不过我认为,外因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使鸡蛋变成各种不同的东西。比如忽冷忽热,鸡蛋就会变坏;丢进开水里去煮,可以把它变成食品;丢进火炉里去烧,可以让它变成灰烬;如果把它埋到地下,几万年后它就会变成石头。”

  实在是太年轻了,浑不知这一番话有多么严重,才转背,就被人告到上面去了,而且立即就被领导找去盘问。我承认是我说的,于是,讯问、审查、批判、斗争、关押便次第而来,并且,罪名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而逐步升级。从“公开宣扬资产阶级反动的外因论、条件论”,到“肆意诋毁毛**著作、猖狂攻击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每一项罪名都极其严重,都罪大恶极。而被指斥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家伙,毛**教导说只有鸡蛋才能变成鸡子,石头变不成鸡子,他竟公然唱反调,说鸡蛋埋到地里可以变成石头,实在是太嚣张了!”

  最终,幸亏我贫苦的家庭出身救了我,才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从那以后,我沉默了,再不敢乱说乱讲了,我开始潜心学习毛著,反反复复无数次阅读钻研《矛盾论》,真诚地希望通过学习,找出自己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来。然而,基于固有的天性,我又实在无法让自己打内心轻易相信一种理论,我总要推敲它、审视它、质疑它,直到它能完全说服我为止。因此我越读《矛盾论》,疑虑反而越多了。我感到它里面的论述,有太多的前后矛盾,嘴上不敢说,肚里却充满了疑问。难道这就是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吗?很遗憾的是,我却没有读过马列。

  林彪事件之后,国内政治空气有了某些改变,除了毛**著作,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也被允许出版和任人阅读了。我于是陆续购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列宁的《哲学笔记》等著作来读。又过了几年后,**结束,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许多中外书籍纷纷得以出版,各种思想学说,潮水般涌来。在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后,我终于认定,曾被一代中国人当做神启来信奉的《矛盾论》,其实是一篇充满自相矛盾和背离基本科学常识的谬说。由于长期被当做官方正统思想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灌输,故而它对当代中国人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既根深柢固又极为严重。因此对它进行深入评析批判,指证其谬误,实为当前思想解放之必须。

  详细剖析《矛盾论》一书,不是一篇博文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只能针对书中几个关键的、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论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批判分析。

  二 、内 因 决 定 论

  《矛盾论》第一章,在严词批判了历史上的“形而上学的和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后,这样写道:“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

  这就是《矛盾论》作者对其所主张的内因决定论所作的一段明白诠释,并宣布说,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然而,在仔细阅读了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及其权威诠释者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后我发现,《矛盾论》作者推出的这一内因决定论,乃是对唯物辩证法所作的一个大胆歪曲与公然篡改。因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给辩证法所下的定义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恩格斯并且在该书的《导言》部分,以人类科学发展史为例,反复阐明了这种宇宙间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联系。而关于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引述黑格尔的话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由此可见,《矛盾论》将“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辩证法的一种公然篡改,是要越过相互作用这个“真正的终极原因”,去另外找出一个“根本原因”。那么,这一内因决定论是否是《矛盾论》作者自己的创造发明呢?那也倒不全是,而是他从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中的《谈谈辩证法》一文里获得启迪,然后加以演绎出来的。在那一篇文章里,那位苏维埃创始人把辩证法这样一门“关于联系的科学”,巧妙地改变成了一门“关于矛盾对立运动”的学问,而且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确立为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矛盾论》作者将这一观点继承过来,结合中国传统的思辨方法,加以附会演绎,从而形成了他的内因决定论。

  那么,相互作用论和内因决定论,究竟哪一论正确反映了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呢?究竟哪一论跟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认识相符合呢?答案其实是十分明白的和无可置疑的。现代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早已证明,宇宙间一切事物,大至星系小至原子,简单到物体的机械移动,复杂到人体生理与思维的协调运作,无不跟外部环境发生联系互动,无不依赖于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我们生存的地球而言,正是它自身的质量和元素构成,跟它在行星系中特殊的位置以及跟中心天体和其它行星产生的相互作用一道,决定了它的演化历程,决定了它上面大气与水环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它的轨道更加靠近太阳或是更加远离太阳,地球都绝不会是现在的地球,更不会有我们大家。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吗?《矛盾论》的这一说法无疑违背起码的常识。就以一株植物为例,阳光、空气和水分三者中的任何一项都跟它性命攸关,都严格制约着它的生存状态,决定着它最终的变化发展。再以一枚鸡蛋来说,要使它成功变化为鸡子,除了适宜的温度以外,大气压力、空气湿度、噪音、振动以及辐射水平等等,无一不与之密切相关。比如说,如果将鸡蛋放入一个密封容器里,然后将容器抽成真空,即使其它条件都不变,鸡子也将永远变化不出来。所以一枚鸡蛋变化为鸡子的途径只有一条,而变化为其它异物的途径却有无数条。而这也正好印证了一事物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无比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

  鸡蛋因得适宜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这是乡下老妪都知道的常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化为鸡子,这是一年级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其实又岂止石头,就是鸭蛋鹅蛋,也是变化不出鸡子来的。但这就能成为内因决定论的论据吗?假若如此简单的推论可以用来概括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与普遍联系,假若鸡蛋永远只能变化为鸡子而某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变化为另一固定事物,那么,我们现存的宇宙就绝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将永远都处于混沌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分化与变异。

  其实,只需稍微越出常识的边界,阅读几本一般的科普读物,我们就会知道,鸡子鸭子乃至一切禽类,都有着它们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一种非鸡非鸭非鹅的东西演化而来的。而如果把宇宙演化的历史再往前推几十上百亿年,那么我们的行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凝聚而成的原始球体,内部是岩浆,外部包裹着冷凝的岩石,也就是说,不过是一块超大的石头而已。然而在经过了漫长的演化之后,在这个原来毫无生气的石头星球上,居然就演化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物种繁多的世界。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正是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作用,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石头不仅也能变化(演化)成鸡子,还能变化(演化)出包括我们人在内的整个大千世界来。

  自然界演化的历史如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又如何呢?是进一步印证了相互作用论,还是证明了内因决定论的正确呢?《矛盾论》作者为了证明他的内因决定论的正确性,在书中这样写道:“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

  然而明眼人稍看即知,上面所列举的例证,不仅恰好为相互作用论提供了证明,而且成为了内因决定论的有力反证。因为就是《矛盾论》的作者也明白,上述那三个国家出现的急剧变化,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运的东渐,俄国会摇身一变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吗?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列强的东来,日本和中国会转眼就生出这千年未有之变局吗?特别是,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会发生西安事变吗?会有国共的二次合作吗?陕甘宁边区政府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地方合法政府吗?红军能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吗?作者在这里只不过是卖了个关子,只把地理气候作为这几个国家变化的外因,而故意不谈西方思想文化东来和他国武力入侵所产生的影响与冲击。

  再来说地理气候等外部自然环境,它们对一个国家和我们整个人类而言,其地位和影响又如何呢?对此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成果均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影响乃是决定性的。正是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种族、民族、文化习惯及社会发展差异。而更具确定性的是,假若自有人类以来迄今为止的任何一天,一颗足以改变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假若我们的太阳系也发生一次暴力革命的话,那么一切的社会,一切的主义,都将免谈;无论多么优秀的阶级,多么伟大的政党,都将瞬间灭亡。历史上因外力造成的国家覆亡和文明湮灭故事,可谓屡见不鲜。

  内因决定论可以休矣!因为正是在这一思想理论的支配下,1949年后大权总揽的毛泽东,才迅速陷入了极端主观主义的泥淖。他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口号鼓舞下,一厢情愿地全力推行实施盲动冒进的社会和经济政策。而在他的影响和督促下,“人的因素第一,思想因素第一”等论调在党内甚嚣尘上,甚至爆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盛世豪言。而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把全国拖入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巨大灾难,把无辜的人民活活饿死几千万!沉痛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矛盾论》中内因决定论这只鸡蛋,孵出的不是一只鸡子,而是一头食人的魔王!

  三、必然转化论

  凡学过一些马主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矛盾运动法则,也被称之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列举出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不过恩格斯在该书的相关论述中,乃至在稍早前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的有关章节中,都只对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做了详细阐释,而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则几近阙如,只是在矛盾的普遍性问题上,做过简单的论证。

  对对立统一规律特别垂青的人,是后来的俄国人列宁。他从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曾把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称之为“本质论”这一件事上受到启发,干脆将对立统一规律称之为“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核心”,并断言:“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这样一来,他就把马、恩从黑格尔那里移植过来并加以改造完成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改换成了一门专事研究事物矛盾运动的学问。而作为一名列宁的好学生和理论继承人,毛泽东的《矛盾论》,则是对列宁有关思想的中国式诠释。

  那么,矛盾运动法则这一“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在列宁和毛泽东的理论体系中又是怎样被论述与诠释的呢?

  本来,马主义的矛盾运动法则或曰对立统一规律,其定义是十分明确的,即“对立双方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互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对立与统一(或同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独存,否则矛盾对立统一体即告瓦解,硬币就不再是硬币。然而,《矛盾论》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时,却把对立与统一二者分拆开来,并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分别对它们加以附会和另解,然后从中创造性地加工出了一个必然转化论来。

  首先,《矛盾论》对矛盾的同一性做了这样的解读:“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连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为了论证上述论断的正确性,《矛盾论》接下来用了不少篇幅,例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一切矛盾的双方,都依据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如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顺利转化为困难,困难转化为顺利;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被统治的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等等。并最后做出结论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以上,就是必然转化论的基本推导方式和出笼过程。为此,《矛盾论》的作者确实费了不少笔墨,动了不少脑筋。然而不幸的是,这一理论却依然是一个明显的谬论。首先,它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篡改过于拙劣,过于明目张胆。因为在对于这个规律的马、恩经典诠释里面,根本就找不到矛盾同一性里面有所谓“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一说法。这明显是一笔夹带进去的私货,是一种既不高明也不光彩的理论走私,当然,它的始作俑者仍是列宁。

  《矛盾论》的必然转化论不仅背离唯物辩证法原理,更违背已知的科学结论,甚至违反起码的生活常识。因为不论科学原理和一般常识均告诉我们,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形式极其纷繁多样,矛盾的相处之道和解决之道,亦有多种的实现方式和解决途径,而绝非只有“互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一条独道可循。

  以生命进化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这一对矛盾的运动为例,并非所有的变异都能被遗传,也并非所有的遗传都能被新的变异所取代。变异是否能被遗传,原有的遗传是否继续能得以被保留,还是被变异所取代,一切皆取决于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果。再以动物种群之间的食物和领地之争为例,矛盾既可以强势种群消灭或排挤掉弱势种群而达致解决,也可以弱势种群的转强和强势种群的转弱而实现角色互换,还可以因其中某一方食性发生改变而实现种群共存和环境共享。

  自然界中的情形如此,人类社会中诸种矛盾的解决,就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比如两军对垒,交战双方既可通过对决分出胜败,也可经议和而罢兵,亦可因一方的主动撤退而结束对垒。又比如诉讼双方,既可经最后的判决分出胜负,也可经由庭外协商而达致和解,还可因原告方的主动撤诉而终止诉讼。而在外交领域,各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云谲波诡、变化万端,对立、斗争、妥协、依存、互助、合纵、连横等等等等,绝非一个“相互转化”可以涵盖囊括。

  至于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历史上依次存在的几大对立阶级之间,其矛盾的存在形式及解决方式,则更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事情。奴隶主和奴隶,封建主和农奴,他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为其存在的前提,但却从未发生过角色互换,直到他们被新的对立阶级所取代而归于消亡。其间奴隶和农奴起义,也确实多次导致过改朝换代,但那充其量不过是换了一茬上层统治者,跟两大对立阶级互易其位的神话并不沾边。至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之后,由被统治阶级变成了统治阶级的现代神话,我们倒领教过了的,不过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切都表明,它也只是个现代版的天方夜谭罢了。

  那么,《矛盾论》作者为了证明矛盾必然转化论的正确性,所例举的另一类例子又价值几何呢?比如说,和平转化为战争,战争转化为和平;祸转变为福,福转变为祸;好事变为坏事,坏事变为好事等等。为了坐实这种说法,他还在另外一篇谈矛盾的文章里,引用了先秦哲学家老子的两句名言来作为旁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据说,这可是咱们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呀!

  然而不论是《矛盾论》的说法,还是老子的说法,却一样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更经不起事实的验证。战争也许能转化为和平,但也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战争;祸有转化为福的可能,但也可能一着失误,满盘皆输;坏事能够变成好事,但也可能引出更大的坏事。有一段经常被人提及的西方箴言是这样说的:

  蹄铁缺,马蹄折,将军蹶,国家灭。

  这其实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丈之堤”,坏事极有可能转变为更大的坏事!所以很显然,矛盾双方并不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而是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只是矛盾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非唯一形式。《矛盾论》刻意把矛盾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提升为普遍原理,从而排挤掉其它可能性,这样就把一个基本反映了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变成了一种僵化死板的公式,变成了一种主观臆造的教条。

  正是在这样一种明显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形成了毛泽东极端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他坚持认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不是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中间绝无调和的余地”。这种极端的、一边倒的结论,促使他不顾资、无两大对立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共生共存这一客观事实,强行使用国家机器来推行兴无灭资,企图通过行政手段和****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结果众所周知,他的做法不仅严重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在铲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就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因为根据马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只能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母体之中,而绝不可能由一个封建性质的小农经济社会孕育出来,否则,路易十四和德皇威廉早把社会主义搞成功了。

  四、绝对斗争论

  《矛盾论》作者在强行创造出了一个必然转化论之后,紧跟着就推出了绝对斗争论,并作出最终结论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然而就在同一段文字里,他又这样写道:“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这样一来,在上述前后两段话之间,自相矛盾的情形就又发生了。因为他后面的一段话分明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过程才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根据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定义,任何矛盾,都是对立与统一的共同体。既然矛盾这个对立统一体本身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会产生出来,那么前面一段话里所说的那个“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又是从哪里蹦跶出来的呢?作为矛盾对立统一体的一种属性,斗争性又怎么能是无条件的呢?一事物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它的某种属性却是无条件的。如果以此类推,那必将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命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而生命的某种特性则是无条件的;人类社会中阶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而阶级斗争则是无条件的。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某种特性,可以是一种先验的、脱离该事物的独立存在。这样的说法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矛盾论》作者恐怕难于回答这一问题。

  为了消除上述的自相矛盾,以便自圆其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文字中,《矛盾论》作者做了这样的一番解释:“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性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它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这一段弯弯绕的说辞,尽管煞费苦心,但绕了半天,想要证明的东西却仍未证明出来,而只是坚持要人们相信,矛盾对立统一体里面的那个统一性或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妈妈生的,而那个对立性或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是上天给的。为此,《矛盾论》还编造了一个新的理由说,因为“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这样的一个理由,真令人不由得哑然失笑。矛盾对立统一体里面的斗争贯串始终,难道说它的统一或同一会逃席缺阵或迟到早退吗?世界上存在过只有对立而无统一的矛盾过程或矛盾半程吗?且举证一个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如何?事实上,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定义已表述得十分明确,世界上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都要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而对立统一规律的对立与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这对矛盾的双方,也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绝没有一方能单独存在。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的《辩证法·量与质》一节中就曾十分明确地写道:“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因此可见,绝对斗争论乃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僞说,是政治需要的产物而非客观规律。那么,这是《矛盾论.》作者的创造吗?那倒也不是,而是从他的精神导师列宁那里直接继承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一理论的原创者仍然是列宁。对此毛泽东也无意掠师之美,他在《矛盾论》中照录了列宁的原话: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不愧是列宁,一点不绕弯子,几句话干净利落,就像宣读圣谕一样,分分钟就把这个至关重大的理论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让其后近百年间无数列宁主义的理论家们,完全相信了这一绝对斗争论的正确性。那么这位伟大的人物,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太简单了!他只不过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耍了一套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小魔术罢了。而这套理论魔术的关键,仅仅在于悄悄偷换了一个概念;而眩人眼目的手法诀窍,就藏在这一句话里面:

  “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在这里,列宁转眼之间就把矛盾的斗争性这样一个一般理论概念,跟运动这一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概念搅合到一起了,也就是把一个一般性概念,不着痕迹地偷换成了一个本体论概念,于是矛盾的斗争性,也就立即跟事物的运动一样,变成无条件的、绝对的了。多么高明啊!

  什么是本体概念?其实就是人们关于世界或宇宙的本体、本源究竟为何物的思想意识。在***那里,本体是上帝;在中国道家那里,本体是道;在黑格尔那里,本体是绝对观念;而在辩证唯物主义者那里,则是物质运动或运动的物质。这种各家所认定的本体与本源,都被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存在,不能再追究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因为它自己就是原因。

  列宁不愧为一代杰出的理论魔术大师,就这么不经意之间,就把矛盾的斗争性这个辩证法的一般性概念,变成了唯物主义的一个本体论概念,于是斗争,也就成为了宇宙的本源,成为了驾驭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无所不能的王者,跟***的上帝一样绝对和永恒了。而在掌握了绝对斗争性这门利器以后,我们看到,列宁主义的政党,就成为了一个崇尚斗争并专事斗争与暴力运动的政党;而这一斗争哲学,在整个二十世纪,为人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灾难啊!毛泽东,出于其特殊的个人天性,尤其热衷和推崇这一斗争哲学,并把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推向了极端。

  以上三论,即内因决定论、必然转化论和绝对斗争论,三位一体,构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铁三角。这一从列宁那里师承过来、经毛泽东演绎发展后更具主观性、偏执性和斗争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迄今的数十年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广泛、深刻且极其严重的。在毛尚未取得对党和国家的完全控制之前,在党内国内尚有跟他抗衡的力量存在的情况下,这一哲学思想体系的负面作用会受到很大限制。而当毛一旦取得了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的地位之后,当他的这一哲学思想体系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之后,当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灌输使其普及成为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坚定信仰之后,其为中国社会带来的破坏与灾难,是空前绝后的,惨绝人寰的。

  五、反向阴阳论

  前面一连三章,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矛盾论》中的三个主要理论,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批判。而在本文的最后一章里,笔者则要从另一种角度,对《矛盾论》一书作出整体判断和评述。总体上笔者认为,无论从该书的理论架构,还是从该书的思维特点和叙述风格来看,《矛盾论》都堪称为一篇现代“阴阳论”,但又是一篇被颠倒了的“阴阳论”或曰“反向阴阳论”。

  先来谈谈何谓阴阳论。

  阴阳学说,或阴阳理论,是中国一种最古老也最伟大的思想成就,其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先民结绳记事的年代,在五千年前仰韶的彩陶上,就曾闪现过它神秘的身影。而在经历了先秦时代狂飙突进的文明勃兴运动之后,古老的阴阳论,更发育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神经基干,一条粗壮的脊髓,它的无数分支,延伸和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阴阳论孵化出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是八卦学说及其衍生出的易学体系。这一体系繁复博大,如一张千载不朽的巨大蛛网,网住了中国三千年来无数的知识精英。阴阳论在儒家那里,最终形成了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中庸理论。除此,道家、兵家、杂家、刑名家和阴阳五行家等等,也无不出其门下,或受其影响。至于中医、武术、风水、术数等实用性学术,就更是把阴阳学说当做了指导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总之,阴阳论这一壶阴阳老酒,中国人守着它已喝了三千多年了,无数知识分子喝得精神恍惚,神魂颠倒,至今还有许多人沉醉于其中,昏昏然而不能自拔。对中国古典古籍涉猎颇多而现代科学知识相对贫乏的毛泽东,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统阴阳论的影响,用阴阳思维观察认识事物,在他而言可谓轻车熟路,一点即通。而尤为巧合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学说,简直就是中国阴阳八卦学说的近代德国版,一种用西方语言加以诠释的阴阳八卦学说,因而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容易认同与接纳的思想。

  如果从《矛盾论》几个主要章节的内容来进行审视,这种理论上的亲缘与暗合就更为明显。所谓矛盾的普遍性,不就是对“万物负阴而抱阳、无阴不生,无阳不长”这种说法的诠释吗?而矛盾的特殊性,其实也就是“一物有一物之阴阳”的现代表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就认为: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各脏皆有阴阳,各有其特殊性;肾阳不足跟胃阳不振症状不同,肾阴亏损跟胃阴受伤表现各异。至于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解说,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因;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有太阴、少阴、厥阴之分,阳有太阳、少阳、阳明之别等等古典说法的再版。而事物无不一分为二以及事物无限可分的观点,那就更只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叠之为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这种典型易经八卦思维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罢了。

  现在来谈谈何以要把《矛盾论》称之为“反向阴阳论”: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生,都是阴阳双方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为存在前提的统一体,并且认为万物的变化发展,也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互动促成的。但中国传统的阴阳论却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向,那就是都认为阴阳的共处共生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才是宇宙万物的正态与常态。中医所说“阴平阳谧,其病乃癒。”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阴阳的严重失衡,必然会造成各种自然灾变、社会冲突或人体疾病。因此人的正确作为,应该是努力去协和阴阳,去“致中和”,去创造中庸和谐。故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乃是一种讲求包容与倡导和平共处共生的思想。

  然而《矛盾论》这一同样基于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上的理论,却是一种典型的斗争论和暴力论。为什么同一株根茬,会结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果实来呢?其实无它,就在于毛泽东的阴阳论,乃是一种嫁接引入了列宁斗争哲学恶之花的阴阳论。列宁的理论强调自我的运动,强调对统一体的突破,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与取代,从而片面肯定和积极主张阶级斗争,视暴力革命为天然合理,认为依靠暴力革命夺取了政权,新的社会制度就能被创造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主导指使下,毛泽东把中国传统的阴阳论颠倒过来了,把一种主张以协调、包容、共处来达致中庸、平衡、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了主张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革命突破和消灭压倒另一方的理论。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邪恶的理论。

  这一中西结合、土洋结合制造出来的斗争哲学,不仅是极端的、偏激的,是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而且它的理论基础即对立统一法则,也是与现代科学思想相悖的。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任务,是要揭示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搞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事物会发生何种相互作用,并造成何种变化和产生何种结果;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暴露出宇宙间事物普遍联系的真实图景,揭示出更多的宇宙奥秘。因此,现代科学是一种推理与实证并重、既注重具体细节又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知识与验证体系,是对立统一法则这种古老的思想方式所不能涵盖和无法理解的。

  像阴阳论和矛盾对立统一法则这样的思辨哲学、思想方法,应当承认,它们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确曾做出过不小的贡献。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它吐露过许多天才的思想,猜到了许多后来的发现”。而就是在今天,乃至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有时还需要借助它们来进行判断与思考。但是,作为一种古典古代的思想方法,它们毕竟正在悄悄离我们远去,渐渐成为一种远古的遗音。一种新的、能明晰洞察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必将全面取代它们,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强大精神利器。

  作为一代杰出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没有接触和系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客观条件,因而不可能成为像马、恩那样学识丰富思想缜密的一位学者。他在导师列宁的思想影响下,结合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能写出《矛盾论》这样的小册子,也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其中即便有悖谬和违反科学之处,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就这么一本以现代哲学语言诠释和演绎中国传统阴阳论的小册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竟然取得了欧洲罗马教廷统治时期《圣经》的地位,成为了国民必须一体信奉与凛遵的教旨,而绝不允许任何人对它提出稍许的质疑,否则就要被当做异端,交付审判与制裁,这,却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一种莫大的悲哀。        

【篇三】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矛盾论全文

作者: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八月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苏联哲学界在最近数年中批判了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的兴趣。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一 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
(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著)。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他们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他们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近百年来输入了欧洲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著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机会主义的时候,中国革命就重新发展了。后来,中国革命又受到了敌人的严重的打击,是因为我们党内产生了冒险主义。当著我们清算了这种冒险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又重新发展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著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为了叙述的便利起见,我在这里先说矛盾的普遍性,再说矛盾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的创造者和继承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已经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在人类历史的分析和自然历史的分析的许多方面,应用在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的变革(例如在苏联)的许多方面,获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
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著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为了这个缘故,当著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著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著矛盾,那末,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著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
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世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著矛盾。......”

  列宁也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著的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解决了战争的问题。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这一点已经弄清楚了。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著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而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
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联盟,并在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著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又向我们表明了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各个部分总和的自始至终的发展(增长与运动两者)。”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著说道:“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去研究。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自然界存在著许多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著。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分和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和防御,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观和辩证法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
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著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
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
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
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解决的矛盾及其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上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作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著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们的教条主义者违背列宁的指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做起文章或演说来,总是空洞无物的八股调,在我们党内造成了一种极坏的作风。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们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的。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其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
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性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例如,自由竞争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著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形成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了若干特殊阶段。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和在无产阶级领导时期的革命,区别为两个很大不同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并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等大事变,二十多年间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包含著有些矛盾激化了(例如土地革命战争和日本侵入东北四省),有些矛盾部分地或暂时地解决了(例如北洋军阀的被消灭,我们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南方各革命根据地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因为它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所以它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变到了与此相反的方面,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它英勇地领导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但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却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在这次革命的后期所发生的陈独秀主义能够起作用,使这次革命遭受了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它又英勇地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的军队和革命的根据地,但是它也犯过冒险主义的错误,使军队和根据地都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三五年以后,它又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的统一战线,这个伟大的斗争现在正在发展。在这个阶段上,共产党是一个经过了两次革命的考验、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党。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的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的建立。而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
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则只给予很少的利益,或者简直什么也不给。在它进行**战争的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一笔勾销了人民大众原来在革命中争得的一切利益,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现在抗日时期,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它一面要联合共产党,同时它对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共产党则无论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道,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但在现在的抗日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它对国民党和国内封建势力,也就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所以或者造成了两党的合作,或者造成两党的斗争,而且即使在两党联合的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我们就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各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这种具体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把这一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的时候,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为普遍性。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一般阶级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说来,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当著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破出来之后,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阶级社会中这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阐述出来了。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著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说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时候,他分析了列宁主义所由产生的国际环境,分析了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到极点的资本主义的诸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使无产阶级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条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俄国成为列宁主义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以及俄国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国际的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原因。这样,斯大林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的普遍性,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又分析了沙俄帝国主义在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说明了俄国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而在这种特殊性中间就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这种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联结的模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样地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的时候,总是指导人们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联系。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因为没有这种研究态度,所以弄得一无是处。我们必须以教条主义的失败为鉴戒,学会这种研究态度,舍此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它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
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著复杂的情况。

  当著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零零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著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用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当著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
或者分化革命阵线内的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个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十月革命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援助俄国反动派,是武装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蒋介石的叛变,是分化革命阵线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结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但是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著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著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著,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
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新陈代谢”这句话。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
旧的方面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社会已从旧的封建主义社会时代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会的性质也就由封建主义的变为资本主义的。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封建势力则由原来处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转化为附庸的力量,随著也就逐步地归于消灭了,例如英法诸国就是如此。随著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由新的起进步作用的阶级,转化为旧的起反动作用的阶级,以至于最后被无产阶级所推翻,而转化为私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和失去权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也就要逐步归于消灭了。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著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社会的性质,就由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化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苏联已经走过和一切其他国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压迫中国人民,中国则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然而事情必然会变化,在双方斗争的局势中,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所生长起来的力量必然会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变为独立国,而帝国主义则将被打倒,旧中国必然要变为新中国。

  旧中国变为新中国,还包含著国内旧的封建势力和新的人民势力之间的情况的变化。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将被打倒,由统治者变为被统治者,这个阶级也就会要逐步归于消灭。人民则将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由被统治者变为统治者。这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过去已有经验。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
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的南方革命势力,曾经由弱小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而称雄一时的北洋军阀则被打倒了。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了;
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一九二七年中国革命失败后的情形,中国红军在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现在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困难地位,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情况,使中日双方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的胜利,变为失败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在南方各省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至一九三四年都失败了。

  研究学问的时候,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当著我们刚才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著。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
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
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著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
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研究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著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著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

  原来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著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著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
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
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
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
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
没有佃农,也就没有地主。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
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就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著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著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著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对立又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怎样能够呢?因为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著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著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们看,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苏联已经是这样做了,全世界也将这样做。试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和同一性,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曾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定阶段上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国民党,因为它的固有的阶级性和帝国主义的引诱(这些就是条件),在一九二七年以后转化为反革命,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和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些就是条件),而被迫著赞成抗日。矛盾著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一定的同一性。

  我们实行过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且还将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私产和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著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著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著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却是相成的东西。

  大家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中国的内战现在也停止了,出现了国内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现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转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在阶级斗争中战争与和平这样矛盾著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备著同一性。

  一切矛盾著的东西,互相联系著,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随著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他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之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就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著,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著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列宁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时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著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不断地是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前面我们曾经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
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著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西”。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著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著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著,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自然界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
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著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党内许多同志的正确思想和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著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 结 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
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Wangjming97

王建明

八里庄西里100号住邦2000一号楼东区2008室

【篇四】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一、关于“两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有关“两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矛盾论关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

在2007 年纪念“两论”发表 70 周年的会议上,杨春贵教授指出:“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鲍宏礼也认为,“两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观点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而且研究更为细化。

《矛盾论》则在矛盾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苏联教科书关于“矛盾的特殊性”概念,大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

2.“两论”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研究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实践论〉、〈矛盾论〉解说》探论 汪信砚; 李禾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2 2

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论”既是这个互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又是互动的中介,因此,对它的评价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这一方面,它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应把它当作当时世界哲学的一部分。《矛盾论》则使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单纯的整体直观得到了克服,建构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服务。“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转换中介。“两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和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3.“两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矛盾论》则从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上,从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接、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合力上,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主次不同的作用上,多层次多方面地阐明了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机理,形成了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的理论体系,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它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辩证法的精髓核心以及对立统一的通俗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当时的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有关“两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两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和路径。因为它与《大众哲学》不同,“两论”是为已经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们写作的,立足于中华民族集体利益、集体诉求的视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中国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视角和方法及其理论指导意义。有学者指出,“两论”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上实现了学术性、现实性与通俗性的高度统一,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其原因在于:它们关照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五个重要关节。这是“两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启示。在这些重要关节中,有两个人们已谈论得很多,尽管不是明确在重要关节这一视角中来谈的。其一是形式上之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其二是内容上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但是,尚有三个重要关节不为人们所注意或者注意得不够。一是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
二是领悟辩证智慧;
三是感受意义以至境界。因此,根据这五个重要关节,“两论”堪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

二、有关“两论”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的研究(矛盾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理论渊源与《周易》等传统文化著作之间的关系)

1、“两论”与中国古代船山哲学的关系。刘华明教授还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分析了王船山哲学的主要观点,认为《矛盾论》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矛盾范畴的探讨,对王船山集其大成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继承和科学总结。

2、“两论”的古代思想渊源。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矛盾论》思想来源于《周易》的某些古老的哲学命题,其中包含着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思想。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正是继承了《周易》创始的古老传统,改造其质朴的形态,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特殊性的理论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以《老子》为最,也是较早的一个,它影响着以后的中国哲学,这些都是《矛盾论》的思想来源。

3、“两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改造。

有学者分析,《矛盾论》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推陈出新。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运用古代哲学中“一分为二”的命题来表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特征;
在矛盾转化问题上继承、改造和提高了我国古代辩证法;
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宝库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丰富思想资料也加以辩证扬弃。訛輮輦《矛盾论》与中国传统的矛盾观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矛盾论》对矛盾斗争性的强调,突破了中国传统矛盾观重同一、贵中和的倾向,认为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斗争哲学和革命哲学。

3、“两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探讨矛盾论的意义地位作用)

毛泽东“两论”对教条主义批判的当代启示 李北群; 张齐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实践论》《矛盾论》的新解及价值 刘毅强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01 1 769

全面评价毛泽东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兼析施拉姆对毛泽东的非议 许全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11 3

1、“两论”的理论意义。

邢贲思在“两论”发表 70 周年之际撰文指出:“两论”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表达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创新的体系;
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事实上,“两论”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的宇宙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放射着《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光辉。“两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又一个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2、“两论”的现实意义。

有关“两论”对于当前现实的指导意义会随着不同时期社会主题的变化而增加新的研究视点。

四、有关“两论”的其他研究

有关《矛盾论》的其他思想研究。

一是有关《矛盾论》的逻辑思想。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当代解读: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优先出版 陆寓丰; 尚庆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 孙正聿 哲学研究 2015/03 8 3435

从《矛盾论》看两种对立的宇宙观 梁超伦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02 1 144

在把认识过程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阐明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重要作用;
关于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矛盾运动的论述,丰富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学说;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归纳与演绎的客观基础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矛盾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矛盾规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和概括,提出了许多新的原理原则,并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说明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矛盾论》中还蕴涵着立体思维的思想。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唯有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才能成倍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

3、“两论”的写作背景及关系研究。

这两本书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上世纪 30 年代前期的“左”倾错误,不仅使他个人遭受痛苦,更严重的是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他发“愤”,不是发个人之“愤”,而是为党、为革命事业发“愤”著书。

4、有关“两论“的历史局限性研究。

一是表现在夸大阶级斗争的范围和作用。表述确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不够清晰和准确,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倾向等方面。这些局限性的形成,同国内阶级斗争环境、苏联某些消极的东西、毛泽东某些思维定式等因素有关。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中国事业的曲折发展和严重失误。二是对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未作严格区分和分析。雍涛撰文指出:矛盾存在状态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范畴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论断,是否成立?能否说“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何看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这几对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另外,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涵义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问题;
关于“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对抗性矛盾,能不能用矛盾对抗的形式去说明矛盾对抗的性质?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
矛盾的区分是否只限于社会现象,自然界的现象是否适用《矛盾论》等,没有明确回答。

为毛泽东《矛盾论》辩诬——对《〈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的回应 许全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1

探讨《矛盾论》与《实践论》之间的联系

如《实践论》《矛盾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罗朝远 学术探索 2017/0259

《矛盾论》历史作用

《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矛盾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法论基础。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分析矛盾认识世界,通过解决矛盾而改造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就是一个遵循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性质、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过程。

《矛盾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方法论基础。《矛盾论》提供的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了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就在于正确坚持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牢牢把握住用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这一矛盾,并进而通过改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矛盾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尊重社会差异性与多元性,持有正确的矛盾观。

切实做好基础工作,防止矛盾升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关于《矛盾论》的评价

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6年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的哲学总结,对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哲学批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没有“两论” ,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正确结合,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60年来,“两论”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直接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发挥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作用。特别是“两论”把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相结合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今天,在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真正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同时,“两论”在武装干部和群众头脑方面的作用,也是任何其他的哲学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大地上,“两论”武装了两代至三代人的头脑,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模式、工作方法,乃至生活方式。有的与会者认为“两论”从三个方面对旧哲学本体论世界观进行了超越:第一,对旧哲学“自在本体”的超越;第二,对旧哲学“普遍理性”的超越;第三,对旧哲学“终极真理”的超越,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理论。

在《矛盾论》中,则有把“矛盾”概念简单化的倾向,把“斗争”概念等同于矛盾的“对立”概念,等等。

许多与会者也探讨了毛泽东晚年错误与“两论”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违背了“两论”的基本原则,违背了他自己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因为,正确的认识不等于正确的行动,要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主体的思想状况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矛盾论》对辩证法的贡献

1、毛泽东阐述了“事物的矛质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辫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2、毛泽东通过阐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提出了“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辫证法”

《矛盾论》的历史地位

《矛盾论》中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的论述超越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以来的辩证法思想,这使其在辩证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另外,《矛盾论》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矛盾学说的思维方式。这使其在中国辩证法史上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唯物辩证法史上的明珠

泽东的《矛盾论》独树一峡,突破了列宁和前苏联教科书所论及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思想。如石仲泉认为,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矛盾转化的思想,这是苏联教科书所中没有论及的。汪澍白认为毛泽东对矛盾之转化的解读与列宁的理解是不同的:如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之间的关系,列宁强调其有绝对意义。而毛泽东提出两者是可互相转化的,精神也可转化,而起到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矛盾论》是一部伟大的唯物辩证法著作。它的伟大在于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起了指导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矛盾论》正是抓住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把对立统一规律中国化为矛盾概念,然后从各个方面作了系统深刻论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对立统一思想的理论。另外,西方学者也对《矛盾论》中的矛盾学说给予了甚高的评价。美国的学者霍勒布尼奇对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给予了很高评价:毛泽东同志对矛盾的研究是对辩证法的新的贡献,他关于矛盾特殊性和不平衡性的观点,对恩格斯之后的辩证法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英国的学者康福斯也指出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作了最完备的论述,丰富、完善了辩证法的系统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而言,《矛盾论》是其革命过程和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世纪年代至年代,中国是东方矛盾的焦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进程中,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毛泽东基于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加以科学抽象的总结和提炼,这构成了对《矛盾论》客观分析的基础。首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是毛泽东论述矛盾特殊性及其重要意义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当时中国矛盾特殊性的把握,毛泽东才能够提出反对资产阶级、富农阶级的主张,并坚持团结工人阶级,依靠农民阶级。其次,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性。毛泽东认识到资本义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而广大农村、边远山区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毛泽东为我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冉次,在对中卜丨战争的分析中,毛泽东基于对当时革命形势特殊性的认识,及时批评了“一切斗争,否定联合”以及“一切联合否定斗争”的错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建立统一战线的具体方针和政策,并坚持在斗争中求得统一,统一中坚持斗争的策略。这里体现了毛泽东对矛盾学说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深刻领会和掌握。总而言之,毛泽东的《矛盾论》是基于中国特殊的革命条件和具体的革命形势而进行的总结和归纳,其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刻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构成了《矛盾论》的现实基础,而《矛盾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升华与结晶。

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举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例子可看出他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深刻把握。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证中国古代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的有将近十余处,诸如孔子和孙子的名言以及《水游传》中的关于辩证法的论述等等。另外,毛泽东还运用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等思想去论证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学说的基本原理,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场。在此过程中,也使得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检验、提升到了方法论、认识论高度。《矛盾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周易》、《老子》和《孙子》等著作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相成”等辩证思维方式,也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的形而上学思想。《周易》分“经”与“传”两个部分,后人称之为《易经》与《易传》。其中,《易经》作为古人求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变易的认识和把捉,也即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理解。《老子》则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过于简化和直接,缺乏了对矛盾规律的条件性,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捉。因此,毛泽东正是立足于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之上,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创造出辩证法史上的璀瑰明珠——《矛盾论》。

一、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问题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毛泽东的哲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又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从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使毛泽东思想各方面都具有了深刻哲理性,因而也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功能。同时,毛泽东哲学具有鲜明的价

值取向,它使哲学变成了能普及的智慧和可操作的方法。毛泽东哲学由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具有了强大的理论凝聚力,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贡献:①阐明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矛盾系统的理论以及认识运动中矛盾即过程、即系统的思想。②详尽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学说,把这类矛盾情形归结为矛盾不平衡性问题,把这类矛盾的学说提升为哲学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规定着过程之阶段的性质和事物的性质,揭示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即在矛盾系统的诸种矛盾之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相互关系

【篇五】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完《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原因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本身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原因是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实例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实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

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实例,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简述:《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读后感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

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举个实例*****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实例.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本身却也原因是没有依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实例,甚至包含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举个实例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原因是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原因是不同的原因杀了人;
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用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原因是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简述:《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矛盾论》读后感|读矛盾论有感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


【篇六】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矛盾论》读后感 今天读了《矛盾论》,细心地品味其中的精华,顿觉其辩证法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发展的精辟指导,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其方法论意义莫大精深。

一、辩证法是宇宙的最根本法则 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实中,我们总不希望看到矛盾,不希望有矛盾是不现实不客观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二、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坚持和谐、全面发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重要论点和思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都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处理问题 的过程中,只及其一,不及其余是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两点论”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起来,要抓住制约矛盾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现实中,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和国家,万事万物,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弹钢琴,坚持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平同志讲的“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要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也是如此。不同课程要兼顾,知识与素质、能力综合、德、智、体、美要全面和谐发展。

三、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注重从我做起 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正是坚持了这一思想,在中国革命时期,有利在抓住了世界革命的时机。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在学习和工作中,凡是要多找自己的原因,少强调客观,解决问题首先在自己,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键要从自身做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根本原因和动力。

四、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实际出发 《矛盾论》中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不同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才能解决”。
矛盾是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
而我们党内的矛盾,还有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约不能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从国情、单位情况、个人自身条件和学情出发,不分具体条件的照抄照搬和墨守陈规于事于己都 是有害的。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将中国引向了繁荣富强、健康发展的方向。我们在校学习,也要分析专业的特点、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要正视矛盾,不要惧怕矛盾,因为矛盾是普遍的,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同时会形成新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运动是其存在方式。因此要勇于接受挑战,增强克服矛盾、解决问题的信心。矛盾是发展运动的,可以克服的。要正确认识积极与消极、优势与劣势、进步与落后等问题,正确把握它们的转化规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劣势为优势,乐观、自信、阳光、积极,成为主导学习、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基调。

推荐访问:矛盾论 近代 原理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运用 矛盾论原理在近代革命中的运用 矛盾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