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5篇
【篇1】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
刘作发;陆玲
【期刊名称】《党风建设》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就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因此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中高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总页数】1页(30)
【关键词】党内监督;高级干部;党员;权力;执政党;党的建设;滥用;问题;作用;防止
【作者】刘作发;陆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262.6
【相关文献】
1.党内监督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作用 [J], 伍建国
2.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 [J], 蒋刚; 李宗楼
3.充分发挥党员民主监督的作用 [J], 王勤; 余文祥
4.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 [J], 曾家华
5.机关党组织要在党内监督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J], 苏兰洲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2】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赵建
【期刊名称】《青春岁月》
【年(卷),期】2018(000)032
【摘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笔者深入开州区云枫街道办5个社区(宝华、永先、长青、龙珠、平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作用发挥现状,从内部建设和外部关系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总页数】1页(399)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治理;作用发挥
【作者】赵建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党校, 重庆 40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社区治理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J], 孙录宝
2.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 [J], 范志海
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作用——对南京社会组织的调查 [J], 史锦平
4.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美丽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J], 康之国
5.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美丽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J], 康之国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3】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枫桥经验”的启示
作者:罗宗毅[1];郭鲁江[2];
作者机构:[1]全国政协;[2]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ISSN:2096-6342
年:2019
卷:000
期:003
页码:P.50-52
页数:3
中图分类:D26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党的领导;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枫桥经验""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始终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这一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做法,代表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篇4】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
作者:刘岩
作者机构:湖南省地勘局探矿机械研制中心,湖南长沙 410100
来源:低碳世界
ISSN:2095-2066
年:2017
卷:000
期:022
页码:260
页数:1
中图分类:D26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
摘要:基层党支部是我党全部执行力的基石,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践行"两学一做"落实"最后一公里"的保证.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改革,保证单位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人先后在生产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近10年,现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体会.
【篇5】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文/陆德生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2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体现了法治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精辟地阐明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他说:“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明确要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还特别强调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来思考、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我们体会到:推进法治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回顾我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历程,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泛开展起来的各项改革,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处于先导地位。首先在党内发扬了民主,在领导体制上恢复了民主集中制。三中全会公报强调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全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当时率先在农村推行的大包干和城市的企业改革,其实主要就是尊重和扩大了生产经营者的民主、自由权利。现在,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废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我们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的优势和活力的同时,在许多重要领域要勇于和善于革除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使其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解决好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破旧立新,要靠法制,通过修法、立法来落实。法律、法规是体制、机制的载体和依据,体制、机制的改革成果要用法制化的方式来体现和规范,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所以,不能满足于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要在完善上下功夫。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例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改善行政立法来规范,来推进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再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为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以增强社会建设的法治保障。反对****,实现政治清明,为全党和全国人民高度关注。所以,迫切需要“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制定反腐败法刻不容缓。总而言之,要适应改革全面深化的新要求,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法律法规既要体现党的意志与主张,又要重视集中群众的愿望和创新,还要注意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作用,把立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充分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明确的严格的要求,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证。从党的各级组织来说,报告要求正确对待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就是要求增强法治观念,进一步清除人治思想,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对于国家机关来说,特别强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司法工作来说,主要是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障社会公平主义,提高司法公信力。就行政执法来说,要求在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法治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各级领导干部在能力建设上提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只有逐步实现这个要求,才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更好地发挥法治在促进改革、建设、和谐、稳定中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在学法、用法方面,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一般说来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有些干部在艰巨繁杂的工作中,在处理一些急事难事中,由于法治观念淡薄,对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不很熟悉,往往表现为重政策、轻法治,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方式,习惯用简单、生硬的办法来解决复杂的现实矛盾,这就不可能实现良法善治,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现在提出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做好工作,我们初步领会到,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谋划工作、处理问题、确定工程项目时,第一要高度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其规范性,规定了法定的职责、行为的准则,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必须严格遵循,不得违背,办什么事都要就其合法性作出严格的审查,然后决定取舍和处置。第二要高度重视法治所强调的程序性。作出决策和付之实施,办理案件和处理问题,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切实尊重和保障广大群众以及相关人员的法定权利。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是依法办事的重要体现,程序公正、合法是实现实体公正、合法的重要保障。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切实维护作为法律的价值目标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目标。要在推进法治中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制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任何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的权威性。
老话说得好:“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成套的良法,还要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实现善治,还得依靠强化监督来确保善治。只有加强吏治,才能更好地推进法治。党的十八大文件强调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为了强化监督制约,感到有以下三点值得引起重视。一是要在监督制约的制度化、法律化上狠下功夫。例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这个制度设计很好,很有必要。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弊端,就是有的部门、有的领导干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时有发生。积极理顺和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的关系,必须靠制度、靠法律来规范和保证,必须尽快使其制度化、法制化。二是要积极落实“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个要求,可谓抓住了要害,体现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应该成为人大行使监督权的重中之重。现在地方债务过重,而且很不透明,弄不好会引出严重的后患。这引起了各方面的关心和担心。行政成本高也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三公”经费公开,是个进步,但是雾里看花,若明若暗,监督改进难以对症下药,收效甚微。再就是在项目投资上,大盖楼堂馆所成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也不少,有限的资金是否花在刀口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也很让人烦心、忧心。所以,一定要从加强财政预算决算法制化、透明化入手,确保财政取之有道,用之得当,既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能确保民生改善。三是全面加强各项监督,注重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应。实践表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要在实践中使之形成监督体系,真正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违纪违法人员、****分子无处逃遁,受到应有的惩处。在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时,特别要注重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定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受民监督,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在作决策、定项目时,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源头上防止失误、损害民利;
在施政过程中,要注意听取民众的反映和评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特别要重视广开言路,保障人民群众“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他们可以通过信访渠道、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实事求是地对违法失职和贪腐行为进行揭露,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应有的查处和根治。事实证明,这是推进反腐倡廉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方式。只有多管齐下,形成监督体系的严密网络,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推荐访问:充分发挥 论述 法治 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论述 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