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9.朱,,,珊-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公开课,供大家参考。
课文 12
古诗三首 (第 2 2 课时)
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朱
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的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这次复现意在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均为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较为含蓄。本课时所学习的《石灰吟》和《竹石》中,诗人于谦和郑燮分别借咏石灰、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学习中,应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帮助加深对诗句以及诗人心境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诗人托“物”所言的“志”,以及在这“志”中体会到的诗人的品质。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马诗》的学习中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拓展链接,丰富理解”这样的方法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也通过“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理想与抱负。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将所托的“物”和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还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 个字。
(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三)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比较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学生搜集诗人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诗人李贺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联系生活;拓展链接,丰富理解。
3.揭题读题。这节课,咱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相机板书:石灰吟
竹石)
( 二 )
了解诗人,初步感知诗意 1.介绍诗人。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们吗? (1)学生自主交流。
(2)教师结合课件介绍。
出示:
2.过渡:《石灰吟》是于谦 12 岁时写下的诗作,郑燮又是“扬州八怪”之一,两者都是十分有才之人,那么他们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别表达什么呢?下面咱们就去读一读这两首诗。
3.初读古诗。用上之前交流的学习方法先读一读《石灰吟》和《竹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朗读)
读好《石灰吟》:
(1)读通、读顺:注意“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带着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 锤chuí/万 凿záo/出深山,烈火/ 焚 烧fénshāo/若等闲。
粉骨/ 碎suì身/ 浑hún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军事家。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读好《竹石》:
(1)正音:强调“燮”和“劲”的读音。
(2)读出节奏。课件出示: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4.交流所得。读着读着,你知道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吗?(生简单交流,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诗意)
( 三 )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志向。
原来,这两首诗不仅仅是写石灰和竹石,那诗人到底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别表达什么呢? 1.学习《石灰吟》。让我们再细细地读一读《石灰吟》,仔细想一想。
(1)释题,理解“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相机板书:石灰)
(2)找关键词,想象画面。石灰身上可以折射出人什么样的品质呢?你在品味古诗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哪些关键词来进行画面想象呢?(交流)
预设一: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①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②小结:是的,这些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捶打焚烧、粉骨碎身的这些严酷考验。
预设二:若等闲、浑不怕 ①“若等闲”“浑不怕”是什么意思?(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浑不怕:全然不怕。)
②与前面的“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小结:“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若等闲、浑不怕,从石灰经受考验后的姿态可以折射出诗人面对挫折从容不迫、处之淡然的人生态度。
预设三:清白
①如何理解“清白”的意思? ②小结:清白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是石灰洁白的本色,又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这样坚贞不屈的心性。
(3)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出示《作业本》第四题第二小题)
(2)查找于谦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深对《石灰吟》的理解。
我们在课前预习中查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还找来相关的视频介绍,我们一起来学习。(播放微课视频。)
看了这个微课,你有想法了吗?赶快动笔写一写。(交流反馈。)
(4)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于谦。(相机板书:持身清白、坚贞不屈)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迁移学习《竹石》。作者郑燮是一名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那么,诗人又想借“竹子”表达什么呢?(相机板书:竹子)请同学们用上刚才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两个问题:竹子有什么样的特点?诗人借用竹子来表达什么志向? (1)生小组学习。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关键词和书上的插画想象画面。
预设一:破岩 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 (竹子生存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预设二:咬定
不放松 立根 还坚劲(这样的态势却跟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小结:竹子虽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有“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些迫害,却依旧坚定地扎根生存于岩石缝中,这样的品格不就是诗人意志坚定、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的写照吗?(相机板书:意志坚定、刚正不阿) (4)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作业本》上的资料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写一写对人物的理解。(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1)读下面的“资料袋”;再结合《竹石》一诗,我觉得郑燮是一位
的人。
(5)朗读背诵,默写。(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竹
石
[清]郑
燮
(四)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1.初步感知诗歌情感。现在这两首诗中的石灰和竹石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学生交流。(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2)指导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联系诗人生活背景,我们知道诗人是借赞美石灰、竹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志向和抱负令我们敬佩!让我们将我们的感同身受再用朗读来表达吧!(齐读两首古诗。)
3.比较三首古诗,品味表达特点。(出示三首古诗)学到这儿,你能说说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交流反馈,相机板书:托物言志)
4.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另一方面还要查阅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结合这些资料来加深对诗句、诗人情感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再去用一用这种方法。
附板书:
石灰吟
竹石
石灰
竹子
持身清白、坚贞不屈
意志坚定、刚正不阿
附《作业本》“资料袋”:
托物言志
资料袋 郑燮,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人称“板桥先生”。郑板桥这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把这切都融进了他的诗画中。
他任山东潍(wei)县知县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潍县连年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开仓教济灾民,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因得罪了豪绅而被贬(bian)官。
《竹石》是他被贬官离开潍县时画的《竹石图》上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坚韧不拔挺立于岩石之中,其实郑板桥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附微课内容: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邮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邮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本课例为 2020 年 4 月“长兴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研讨活动”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