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人民至上真善美意蕴,供大家参考。
坚持人民至上的真善美意蕴 2022-01-04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提出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再次诠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再次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再次彰显,饱含着站稳人民立场之“真”、一切为了人民之“善”、绘就美好生活之“美”的意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执政理念。
真:人民立场 真,即合规律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体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于中国而言,人民就是当代所有中华儿女。“人民”这一共同体的人性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种要求作为一种基本遵循,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观点,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的理论之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彰显,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回望党带领人民走过的百年征程,革命岁月,风雨如磐,党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设初期,筚路蓝缕,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春潮澎湃,邓小平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从中汲取智慧,总结升华,进而加以推广;走进新时代,奋力共追梦,***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路走来,人民始终处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最高位置,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国家的奋斗目标。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未来,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的真理,坚定人民立场,永葆初心使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能为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善:为了人民 善,即合目的性。如果说“真”是合规律性,坚持人民至上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那么“善”是合目的性,坚持人民至上则是进行实践活动主观性的反射。“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实践活动不变的价值追求,是“善”的丰富意蕴的立体化呈现。
“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关系。从成立共产党,为了人民醒过来;到革命斗争,为了人民翻身做主;再到建立新中国,为了人民站起来;继而改革开放,为了人民富起来;今天开创新时代,为了人民强起来。百年辉煌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见证,“为民”已然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一切为民的至高境界。人民,始终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一边,把握历史规律,从人民群众的立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厚植人民情怀,为人民谋幸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要在坚持人民至上中夺取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做到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用一颗真诚的心听民声、察民情、集民智、解民忧,增进人民福祉,不负人民期望。
美:造福人民 美,即合理想性。******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美”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补偿作用。在“美”的引导下,能够促进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美”。这里的“美”,不仅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中静态的“美”,还是一种动态的感受中的“美”。“美”是“真”和“善”二者的统一与升华,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一切为了人民,最终造福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人民可以感受各种“美”的过程便是遵循“美”的规律、符合“美”的原则的体现。
******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感受生活之“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执政成效怎样,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完成得如何,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造福人民之“美”就是要人民从发展中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权益得到保证,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坚持人民至上,掌握好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让人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造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
作者: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所教授 张革华;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所助教 张飞凤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 年 12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