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江苏省聚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关于江苏省聚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02-07 为配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省政府关于聚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情况的报告,从 3 月份开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许仲梓副主任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先后赴南京、苏州等地调查研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曲福田副主任结合代表建议督办活动,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先后赴常州、无锡等地进行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深入高校、企业和科技园区,与企业家、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召开座谈会,听取科技、发改、工信、教育、财政、知识产权以及人才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共同研究重要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员令。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和******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为推动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位置有了新提升。2016 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省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2017 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能力。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先后出台“科技创新 40 条”“人才新政 26条”“科技改革 30 条”等突破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创新政策。2018 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颁布《江苏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印发《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9 年,省委省政府启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专门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2020 年,省政府出台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实施方案、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1 年,省政府与科技部举行了部省工作会商会议,签署了新一轮会商合作议定书。
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了新进展。省政府重点围绕 67 个产业细分领域,集中摸排产业链创新链存在的科技安全风险,形成了风险排查清单。聚焦省 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着重培育 50 条重点产业链,做强 30 条优势产业链,促进 10 条产业链卓越提升,实行省领导挂钩联系的“链长制”,建立产业强链工作专班,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组织方式,探索“任务定榜、挂帅揭榜”“前沿引榜、团队揭榜”“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等多种方式,为全国探索了有益经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寻找“揭榜英雄”,成功揭榜技术 166 项、合同金额 7.71亿元。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支持 21 个领衔科学家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2020 年江苏省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 4000 项,居全国第一。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每年组织 10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先后攻克了万米深海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累计组织实施 617 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据统计,我国超过
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 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成立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领导小组,遴选并重点培育建设 29 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布局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两个重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 42 家、居全国省份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占全国的1/6。引进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化的技术开发与转移转化载体。累计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 家,省级试点制造业创新中心 9 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127 家。培育了 11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拥有联盟成员 1529 个。建成国家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6个。成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理事会,设立专项资金。全省国家高新区总数达 18 家,居全国第一。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我国首批两个农高区之一。建成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开通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
四是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了新成效。2020 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 28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8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PCT 专利申请量 9060 件,分别是 2015 年的 2.5 倍、4 倍。科技进步贡献率 65%。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实现倍增,数量超过 3.2 万家,总数是 2015 年的 3 倍,跃居全国第二。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31 家。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 1400 万,两院院士 105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 1600 余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均占全国10%以上。
二、问题不足 江苏省在聚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对江苏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与应对国际复杂环境的挑战,以及与兄弟省市科技创新的态势相比,江苏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摆位不够到位。江苏省主导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在传统产业方面,一些基础性工业技术不过关,基础零部件、基础机械大量依赖进口。在新兴产业方面,工业机器人、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核心技术,都被国外企业垄断。据统计,江苏省有 80%的高端芯片、60%的集成电路、5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高端监测仪器依赖进口。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自主可控都受到严峻挑战,高端装备领域超过 80%的技术卡在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这两个技术短板,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都严重依赖进口。调研中发现,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一些地方和部门凝心聚力抓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思想和行动还没有完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聚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有的地方和部门对自己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目标定位和使命责任认识不清。有的认为前瞻性、基础性、原创性的科技创新,特别是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和省里的事,是大院大所大企业的事,地方财力能力有限,难有作为。有的习惯于原有的工作套路,满足于已有科教资源优势,热衷于城市建设和 GDP 增长,对国内外特别是北上广深合肥等地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态势不敏感。有的停留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的层次上,求稳妥、怕担责、“等靠要”思想严重,遇到困难绕道走,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致使中央和省委省
政府已出台的政策未能真正落地见效。有的对科技创新的规律认识不足,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的能力不够,在产业发展上一味跟风、一哄而上,难以形成比较优势。从根本上讲,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像当年昆山自费办开发区那样自加压力、主动担当的勇气和锐气,未能真正把科技创新摆上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不够有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偏少是江苏省的一个明显短板。近年来,国家布局建设了 55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苏只有 2 个,远低于北京的 12 个、上海的 9 个、广东的 5 个、合肥的 7 个。尤其是广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将冷泉生态系统装置等 5 个大装置纳入了国家新一轮总体布局,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先发效应、集群效应。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是江苏省的又一个短板。国家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战略,布局建设多个国家实验室。江苏省仅有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为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基地,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尚在争创国家实验室的过程之中。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平台建设滞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这是一件应该做好也有条件做好的事情,但普遍重视不够、有效举措不多,已有的平台和载体尚未充分发挥实现“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促进各类资源融通创新的作用。
三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不够紧密。外向型经济中形成的技术依赖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大批企业长期处在加工配套环节,过度依赖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造成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全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形成持续专利产出能力,很多从事的是高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龙头”终端企业偏少导致的引领性和集成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亟待解决。江苏省原有的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因多种原因销声匿迹了,较为普遍的是配套型加工企业,缺少像华为、阿里、腾讯、格力、海尔、美的、大疆、比亚迪、科大讯飞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头部”终端或平台企业。只干配套、不干终端,就缺乏全产业链整合控制能力、协同攻关能力,难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高校院所科研力量与产业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江苏省入选的学科 40%与本省优势产业领域关联不强。全国 167 个工学类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仅占 17 个,与江苏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部属军工领域科研院所对江苏省产业的支撑有限,其他部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也主要分布在农业、卫生健康、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与江苏省产业的融合不够紧密。
四是科技资源统筹利用不够有效。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省政府于2019 年成立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利用率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超过 80%,但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地方、部门之间在决策上协调不够,造成许多领域重复投入、分散投入,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高校院所作为科技资源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仍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内约 80%的大型科学仪器分散在学院、课题组甚至个人,校(院所)级集约化管理平台建有率不足 20%。政策协同性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过程中,存在攻关方向把握不准、资金力量投入分散的问题。部分地区对产业情况梳理不细致,关键技术环节掌握不准确,存在一拥而上、低效重复、盲目蛮干的现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相对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苏南自创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但目前,苏南自创区城市之间单打独斗的多,“群”的概念没有真正形成,“首个”的探索意义还没有充分体现。对标创新一体化先行区,苏南自创区建设还存在推进机制不完善、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
台不足、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未取得群体性突破等一些长期性、体制性的难点和问题。同样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上海市为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于 2018 年 5月对科创中心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增加了 90 个编制,设立了 13 个处室,以加强战略研究和统筹领导,这个经验值得借鉴。
五是科技投入力度强度相对不够。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上,2016 年起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开始反超江苏,至 2020 年达 3200 亿元,超出江苏 400 亿元。在财政投入增幅上,2014 年至 2019 年,江苏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速 11%左右,与广东 33.6%相比差距明显。2019 年广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 1168.8 亿元,是江苏 572 亿元的一倍多。在战略科技投入上,与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江苏省还存在不小差距。上海市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兜底政策,仅对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投入了 80 亿元。浙江省对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总投入更是在 1000 亿元左右。在基础研究投入上,2019 年,江苏省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总量的 6.28%,远低于北京的 25.4%、广东的 10.5%、上海的 9.7%。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江苏仅为 2.8%左右,低于 6%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创新型国家 15%的占比差距很大。2019 年中央财政给部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预算从 40 亿增至52亿,平均每所部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达5000 万元以上。而江苏省157所地方高校,每年的基础科学研究专项经费额度总和仅为 2400 万元,尚不及一所部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一半。北京市自 2018 年起增加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每校每年达 1000~2000 万元。浙江省于 2019 年起也加大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每校每年可达 600 万元。在企业研发投入上,江苏省 14 家研发投入超过 5 亿元的企业中,研发资金共计 110 亿元,还不及中兴通讯一家,仅为华为的五分之一。江苏省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几乎为零,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一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