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液压泵等检修工艺,供大家参考。
( 一 ) 静液压泵的检修
从机车静液压变速箱上将泵卸下,运送到检修工作场所后,首先应进行运转状态和外观检查。
(1 )转动主轴,观察其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异音和卡滞现象。
(2 )检查各密封处有无泄漏现象,泵体有无渗油现象,作好记录。
(1 )将静液压泵吊放在专用的翻转架上。
(2 )卸下泵的前端盖和前泵体的链接螺栓,取下和 前端盖,骨架式油封和 O 形密封圈。
(3 )打平轴承锁紧螺母的止动垫,用专用扳手旋下螺母,并取下止动垫。
(4 )卸下后盖,球面配流盘及后泵体的链接螺栓,取下后盖和球面配流盘。
(5 )卸下前泵体和后泵体的联接螺栓,拔下后泵体。
(6 )确认油泵体和主轴的安装标记,若标记不清或无标记,应重新打好标记,然后将油缸体轴抽出,并取出芯轴球套,弹簧座,弹簧,芯轴垫。
(7 )分解柱塞连杆组。
-查对七个柱塞与压板及主轴的安装标记,标记不清处,应重新打,并做好记录。
-打平压板紧固螺钉的止退垫,卸下紧固螺钉,取下压板和七个柱塞及芯轴。
和 -在压力机上将主轴和 5 E446315 轴承从前泵体内下 压出,并从主轴上压下 5 E446315 轴承,(如经确认轴承状态良好,可不必从轴上压出)。
-从前泵体内取出调整垫, 并用铜棒打出 E446315轴承。
-解体后,用汽油清洗所有零件,各零件的油孔和油槽用铁丝加以疏通,并用压缩空气吹扫。
(1 1 )泵体与端盖的检修
一泵体与端盖检查不准有裂纹;否则,应更换。
一各配合表面不准有严重拉伤和毛刺。如有轻微拉伤和毛刺,允许用油石打磨消除,
一各内螺纹丝扣不准有滑牙、乱扣,不良者应修理丝扣,严重乱扣,可扩大孔径,重新
攻丝,重配螺栓或螺钉。
(2)与 检测前泵体内径尺寸,应能符合与 E46315 、5 E446315 轴承外圈配合同隙要求,即配
合间隙应不大于 0.065mm ,
(3) 主轴、芯轴和 柱塞连杆的检修,
一探伤检查各柱塞、连杆、芯轴,不准有裂纹。
注意;不准使用电磁探伤工艺。
一检查各工作表面应无拉伤、擦伤和毛刺,轻微的伤痕、毛刺,允许用油石打磨消除,
拉伤、樵伤严重者,应换新件。
一检查连杆球头与主轴球窝接触面应良好,不准有剥高,腐蚀面积不得超过 15 %,若球
头与球窝接触不良,可予以研配修复。表面有利高或腐蚀面积超过 1 1 潞,则应换新中队
一检测主轴轴承挡轴颈尺寸,应能满足与 E46315 、5 E446315 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要求,即
过盈量不小于 0.01 ~ 0.03mm ,
一检测主轴骨架油封挡轴颈尺合 寸应符合 75+( 0.04~0.12)
)m mm 的要求,其同轴度应不大于 0.06mm。
。
一检查主轴花键与花键套的配合侧隙不得大于0.3mm.
一检测柱塞外径及芯轴末端外径( (中 中 2208) 尺寸,其中柱塞外径应能满足其与油缸配合间
于 隙不大于 m 0.08mm 的要求,芯轴末端外经应能满足共与配流盘铜套配合问隙不大于 m 0.25mm 的技术要求,
一弹簧经三次反复压缩试验,应无永久性变形,否
则,应换新弹簧,
一检查芯轴球套、弹簧座球窝和油缸体球窝接触面应不少于 60 %,若小于 60 %,则应予
一检查芯轴球套、弹簧座球窝和油缸体球窝接触面应 不少于 6096 ,若小于 60 ,则应予
以研配修复,若研修达不到要求,则应换新件。
(4) 油缸体及配流盘的检修
一检查其工作表面,应无严重拉伤。有轻微拉伤和毛刺,允许用油石打磨消除。
一检查其球面接触应良好,无拉伤,接触面积应大于 于 85 %。接触面不足 85 %,应研配修
复。
一芯轴铜套应无松动。否则,应换新件。
一检测油缸体各孔内径,应能满足与柱塞配合闻隙不大于 m 0.08mm 的限度要求,若孔径
因磨耗而超限,则应换新件。
一检测芯轴铜套内径,应能满足与芯轴配合间隙不大于 m 0.25mm 的限度要求,超限应更
换,更换铜套时 ,其外径应保证与配流盘孔的配合过盈为 0.015 ~m 0.029mm 的技术要求。
(5) 轴承、骨架式油封和轴承调整垫的检修。
一更换骨架式油封。
在 一检测轴承的游隙应在 0.014 ~m 0.044mm 范围内,超限应换新轴承。
一检查七个柱塞连杆大球头中心与前、后泵体结合面应在同一平面上,其允差为土 0.10mm ,若超差,可用增减轴承调整垫厚度米进行调整。
将解体检查、修复和更新的合格零件,用汽油清洗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加以吹扫。
(1 1 )首先将两只 5 E446315 轴承进行油浴加热,当轴承加热到 100 ℃时,将其热套于主轴上。
( ( 2) 将轴承调整垫装入前泵体内,而后把主轴压入前泵体内。
(3) 用铜棒将 5 E46315 轴承轻轻敲进前泵体,把止动垫装于主轴上,然后在主轴上装上紧固螺母,并予以上紧,最后撬起止动垫。
(4)将 将 0 0 形密封圈装在前泵体上。将骨架式油封压进前盏,再把前盖装在前泵体上,柠紧前盖与前泵体的紧固螺栓。
(5) 对准标记,将柱塞和芯轴一一装入压板孔内( ( 若新换压板时,应刮研其与球头的接触面,直到球头在其孔内能灵活转动为止 ). 然后,对准标记将柱塞连杆组装到主轴的球窝里,垫好止退垫,紧固螺钉,撬起
止动垫,此时两端球头应均能在球窝里灵活转 动,但无轴向窜动。
(6) 在芯轴和柱塞上注上适量干净的润滑油,按顺序装入芯轴垫、弹簧、弹簧座、芯轴球套,而后将芯轴及七个柱塞对号装进油缸体内,并左右福摆检查柱塞连杆组和芯轴应活动自如,无卡死、卡滞现象。
(7)把 把 0 0 形密封圈装于后泵体上,柠上后泵体的紧固螺栓,并予以紧固。
(8)新 将两个新 0 0 形密封圈装于球面配流盘上,然后将球面配流盘中心轴孔对准芯轴,装上配流盘和后盖,到位旋上后盖与后泵体的连接螺栓,并紧固之。
(9) 装配完后,用手转动主轴,应炅活自如,无卡滞现象。
表 将组装好的静液压泵,安装在试验台上按表 5 5- -1 10 0所列工况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应无异音和局部过热现象;各接合面和密封无漏、渗油现象。
表 表 5 5- - 10
各试验转速与时间关系
转 速r/min
400
600
800
1000
1200
时 间min
5 5
5 5
5 5
5 5
5 5
静液压马达的检修工艺顺序,与静液压泵相同,故不另述,
( ( 二) ) 、温度控制阀检修
温度控制阀的检修工艺,按下述顺序进行。
(1) 将从机车静液压系统中卸下的温度控制阀固定在虎钳上,从阀盖上柠下恒温元件,
通常温度控制阀不工作,都是由于感温元件中的橡胶膜片老化失去弹性或受力破损 造成
的,因此,在日常检修或中修时,必须检查并更新感温元件,
(2), 松开紧固螺钉,取下止动垫片,旋下调整螺钉,
(3)和 卸下阀盖与阀体的紧固螺栓,取下阀盖和 0 0 形密封圈。
(4) 从阀体内取出滑阀、弹簧、弹簧座及挡圈。
(5) 解体后,将各零件用柴油或其它适宜的清洗剂清洗干净,
(1) 感温元件更换后,必须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为 试验动作温度低温为 56 ~ 64为 ℃,高温为 74 ~ 82 ℃,动作升程应大于 7mm ,始推力不小于 160N.
(2) 检查滑阀和阀体的工作面应无手感深度拉伤。轻度拉伤,允许予以研配修复。
(3) 检查滑阀 与阀体应无裂纹,无严重拉伤,否则,应换新件。
1mm 。否则,应采取镀铬、精加工后予以修复到技术要求。
(5) 检 测 滑 阀 与 阀 体 工 作 面 的 配 合 间 隙 应 在0.015 ~m 0.030mm 的范围内。滑阀在阀体孔内靠阀的自重作用能缓慢落下。
(6) 检查弹簧、弹簧座及挡圈的状态应良好。
以 弹簧在压力机上,沿弹簧中心线以 N 165N 的力,连续、反复压缩三次,弹簧应无永久性
变形,及端面与弹簧中心线全高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mm 。否则,应更换弹簧。
(7) 检查调整螺钉的质量状态,应良好。
0 (8)0 形橡胶密封圈,应全部更换。
将检测、检修 合格的零件,按顺序予以重新组装,
(1)胶 将各相应的新橡胶 O O 形密封圈分别装进阀体、感温元件及调整螺钉。
(2) 将阀体固定在台式虎钳上,依次把挡圈、弹簧座、弹簧装入阀体内腔,并检查其相
对位置是否准确,经检査确认后,再把滑阀装入阀体内腔。
(3)的 安装调整螺钉时,应将其锥面座落在滑阀的 1 1× 45 °倒角的斜面上,其顶尖不准顶
在滑阀的圆柱面上。然后再装防松( ( 止动) ) 垫片,紧固好螺钉。并检查温度控制阀应在全开位
置。
(4)。
装上阀盖,并对称地均匀柠紧阀体的紧固螺钉。
(5) 将感温元件柠入阀盖上,使恒温元件推杆与滑阀上端部 相接触,并压缩滑阀移动,
使滑阀圆柱端部露出阀体 0.5 ~ 1mm 。
将装配完整的温度控制阀,装在动作温度试验台上,将试验台水箱水加温到 56 ~ 64 ℃
或 或 74 ~ 82 ℃,看温度控制阀的滑阀是否动作,动作的行程是否大于 7mm 。
(三)安全阀的检修
安全阀是静液压系统中的过载保护装置,保护系统部件、管路等不受短暂油压冲击而损
坏。
在机车运行中,安全阀功能失灵,或有误动作、
或有严重漏泄、或到中修时,均必须将
其从机车上卸下进行解体、检修。其检修工艺如下:
(1) 将安全阀固定在专用的拆、装架上,卸下管接头螺母和连 接螺栓,取下回油管。
(2) 卸下减振器体和下体的连接螺栓。并分解减振器体和下体,依次取出减振器阀( ( 连
调节螺钉) ) ,减振器阀弹簧和导阀( ( 注意:此时减撮器阀上的调节螺钉和螺母均不准松动) ) 。
(3) 卸下导阀体上的紧固螺母和锁紧螺母,并取出下体。
(4) 将导阀体从阀体内旋出,依次取出弹簧上座、锥阀弹簧和锥阀( ( 连同锥阀下座) ) ,
(5) 用专用扳手从阀体上旋下螺堵,取出滑阀及滑阀弹簧。
(6) 用铜棒从阀体中轻轻敲出锥阀体,使其与阀体分开。
(7) 解体后,所有零件均必须用柴油予以清洗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加以清扫。
(1 1 )检 查阀体、滑阀及锥阀应无裂纹,有裂纹者应予以更换。
(2) 检查各阀与阀体的配合表面状态应良好,应无利商、腐蚀及机械拉伤。若有轻微拉
伤,允许研磨修复。
(3) 检查各零件的螺纹丝扣应完好,发现乱扣、滑丝,应作顺丝扣处理。
。不良者,可磨削后研配修复。
若磨损严重,阀面有较深凸台,应更换新件。
(5) 检查各弹簧
一应无裂纹,有裂纹,应报废更换。
一各弹簧经三次全压缩后,不准有残余变形。否则,应更换,
一三次压缩后,检查弹簧中心线与端面垂直偏差,不准大于 0.5mm 。
(6) 检查测量滑阀、导阀、减振器阀与各阀体的配合 间隙,应符合检修限度要求:
一滑阀与滑体内孔的配合间隙应不大于 0.035mm。
。
一导阀与导阀体的配合间隙应不大于 0.05mm 。
一减振器阀与减振器体的配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 。
(7) 所有 0 0 形橡胶密封圈,全部更换,
(1)各 将各 0 0 形密封圈装到锥阀体、下体、螺堵等零
件的相应部位。
(2) 将锥阀体用铜棒轻轻敲入阀体里,到位后,依次装入锥阀、弹簧下座、锥阀弹簧,
(3) 将导阀体旋入阀体。
(4) 把下体装于导阀体上,然后上紧紧固螺母和锁紧螺母。
(5) 将导阀装入导阀体内,并装入减振器阀弹簧。
(6) 将减振器阀( ( 连同调节螺钉) ) 装入减振器体内。先将弹簧装入下体,而后将减振器体装进下体,并上紧减振器体与下体的连接螺栓,最后旋上端部螺堵14 。
(7) 将阀体倒置,按顺序先装弹簧、滑阀,再装进阀体,最后用专用扳手,将螺堵拧紧在阀体上。
注意:在组装过程中,应及时检查各阀的动作,应灵活,无卡滞现象,
安全阀组装后,必须进行调压试验。调压试验应按表 表 5 5- -8 8 的关系进行。调压时,先卸下
螺堵 14. 用螺旋刀旋转调节螺钉 11 ,不同的旋入深度,可获得不同开启压力,直到所需的最高开后压力 16.5士 士 0.5MPa ,最后将螺堵装上,密封好。
在调 压试验过程中,各接口密封处,应无漏泄或
渗漏。
(四)侧百叶窗开、闭控制油缸的检修
风 为了使东风 0 100 型机车冷却室两侧百叶窗的开、闭与冷却风扇同步工作。要求其无故障,动作灵敏、当机车在运行中发生严重漏油、卡滞等故障或中修时,应将该部件从机车上卸下,进行检修。
(1) 首先,从控制油缸上卸下活塞杆上的球头螺母和锁紧螺母( ( 见图 5 5- - 28) ,取下 O O 形密封圈。
(2) 从油缸体上卸下两端端盏,井从缸体内取出活塞。
(3) 从活塞盖 5 5 里取出轴套和 0 0 形密封围。
( 4) 用柴油清洗各零件。
(1) 检查两端盖、锁紧螺母、球头螺母 ,应无裂纹、丝扣无滑扣、乱扣现象。
(2) 检查缸体、活塞,不准有裂纹,缸体和活塞工作面不准有严重拉伤、磨损和腐蚀。否则,应换新件。
有轻微拉伤和腐蚀,允许用细沙纸打磨消除,继续使用。
(3) 检查测量缸体的内径应为 35+ ( 0~0.039 )
mm ,活
为 塞外径应为 35+ ( 0.025~0.050 )
mm; 活塞杆直径应为16+ ( 0.016~0.043 )
mm.
(4) 检查轴套应无磨损、腐蚀;检测其内径尺寸应为16+(0~0.027)mm.
(5) 所有 0 0 形密封圈,全部更换,
(1)将 将 0 0 形密封圈装进两端端盖。
(2) 在活塞 和轴套上装入 0 0 形密封圈,并将轴套装在活塞杆上,检测其间隙应为 0.043 ~ 0.070mm 。再将活塞装入缸体里,并检测其间隙应为 0.064 ~ 0.089mm。
。
(3) 在缸体上装上两端端盖,并加以旋紧。
盖 注意:在旋紧端盖 5 5 时,应使端盖的出油口与缸体的安装座方向相同。
(4) 将锁紧螺母和球头螺母柠在活塞杆上。
(5) 组装后,用手拉动活塞作往复运动,检査其动作状态,应动作灵活,无卡滞观象。
将组装合格的控制油缸,装在试验台( ( 或综合试验台) )上作下列试验:
(1) 密封性试验
在 在 a 13.5MPa 的油压下,保压 15min ,应无。
漏泄、渗漏。
(2) 活塞行程试验
在 活塞在压力作用下,其行程应在 80 ~m 105mm 的范围内。该行程可通过球头螺母来加以调节。
(五)油箱的检修 .
油箱除了储存静液压系统的工作油外,还承担滤清机油中的机械杂质的任务。
为了确保静液压泵、马达的活塞连杆组、配流盘、芯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