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5-16 03:30:5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通用技术-技术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通用技术_ _ 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技术的性质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任务一

 作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性质。

 (2)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目的性。

 (2)通过技术体验和案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形成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2)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体验,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形成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3) 学会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讲授演示、技术体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小组讨论。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的任务一。这节内容主要有三个知识点:一是技术的目的性,能分析所例举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即发明该技术的初衷;二是技术的实践性,体会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三是技术的综合性,理解技术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在第前两节的教学中,学生对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技术的几个性质,对技术作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我们所处的技术世界。

 本节的教学重点将放在技术的综合性,通过技术体验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以学生进行技术体验和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的“桔槔”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为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分析、演示讲解,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3.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技术体验、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PPT、桔槔模型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桔槔模型等。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辨证关系,初步建立了技术意识。接下来将从技术最基本特性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技术的目的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2.走进情境

 周华所在的第三小组的任务是河边汲水。野外生存营地附近有一条小河,河流湍急。河水水面与地面落差较大且岸边湿滑。如果直接到河边用小桶拎水,效率低而且还很危险。为了防止发生危险,不能直接去河边拎水。

 小组讨论:和抒己见,有何好的办法?

 讨论结果:用滑轮、用救生绳索、换地方、搭个支架……

 教师引导:通过《庄子·天地》中记载的“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引出我国传统技术方化产物-桔槔。

 3.技术的性质

 ①目的性

 老师:看到桔槔这个古人创造的技术产物,这一工具就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地主在使用,我们不仅感叹古人伟大的创造力,感觉到我们国家古代文化、技术的精深。人们为了汲水的方便和省力,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沿用了几千年的技术产物——桔槔这一

 汲水工具,通过这个技术产物,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办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②实践性

 技术体验:自制简易桔槔模型

 体验目的:

 通过体验简易桔槔模型的制作过程,感悟技

 术的性质,体验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术文化的魅力。

 情境展示:

 为了安全、省力地从河中汲水,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提到可以仿造古人“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的桔槔,这个方法可行吗?

 问题分析:

 桔槔的制作目的是安全、省力、高效地汲水,它的设计与制作是在综合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与人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要确保汲水人的安全,需要考虑支撑杆固定位置及固定方法的问题;要想汲水又快又省力,需要考虑水桶的大小与配重之间的关系等。

 活动准备:

 材料:一次性纸杯、棉线、规格为 200 mm×100 mm×5 mm 的木板(底座)、规格为 300mm×50mm×5 mm 的木板(支柱)两根、直

 径为5 mm×100 mm的木棍(横杆)、直径为5mm×500mm的木棍(杠杆)、直径为 2 mm 的橡皮筋若干、小水盆、砝码、热熔胶棒。

 工具:剪刀、手电钻、热熔胶枪、弹簧测力计。

 主要过程:

 1. 使用上述材料和工具制作桔槔模型。

 2. 将桔槔模型放置在略高于小盆水面的位置,使用它进行汲水试验,并调整杠杆支点的位置,体验汲水用力情况。

 讨论:

 要把汲到的水运送到岸边,需要对这个装置进行哪些改进?

 马上行动:在使用桔槔模型汲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取水时水桶总是漂浮在水面上,很难打到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对该装置进行改进,验证自己的想法。

 ③综合性

 思维碰撞:为了提高桔槔模型汲水的效率,要综合运用哪些学科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原理、转动的知识、木材学、结构学、连接学……

 教师引导: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产品)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苹果引发的万有引力定律。

 技术:苹果公司开发的 iphone 移动通讯终端。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与科学两者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

 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

 品化。

 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

 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马上行动: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别举出 3 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实例。

  观看视频:“洞察号”探测器登录火星成功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1.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拓展空间,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2.技术发展也促进科学的应用和延伸。

 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推动科学进步。

 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技术不仅与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还与社会、工程、数学、艺

 术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

 当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就十分密切。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工艺、程序等,而艺术则涉及美学、造

 型、色彩、装饰,以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艺术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激发技术创造的

 想象力,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以前的各学科当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技术的知识或案例,但一般都是零碎而非系统的,感性而非理性的,而且往往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在经历了前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学习后,他们走进了技术的世界,发现了人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繁荣和异彩,激发了投身技术创新行列,实现人生价值的热情,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技术的性质识记并不困难,关键是通过技术体验、讨论、马上行动等活动,能对技术的性质实现理解、内化,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通过情境创设,先让学生走进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整节课以情境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技术——桔槔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所有的后续教学活动都是以技术体验桔槔模型为例进行的,如讨论、马上行动、思维碰撞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完成桔槔模型的制作去体验技术,通过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参与度,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体会到技术课的学习是件愉快的事,破除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体验、实践、讨论呼之即出,顺理成章,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也水到渠成,同时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技术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物化的能力,通过火星登录成功视频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迅速及科技的强大力量,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培养爱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的任务一。这节内容主要有三个知识点:

 一是技术的目的性,能分析所例举技术的根本出发点,即发明该技术的初衷;

 二是技术的实践性,体会技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

 三是技术的综合性,理解技术往往需要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在前两节的教学中,学生对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技术的几个性质,对技术作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去了解我们所处的技术世界。本节的教学重点将放在技术的综合性,通过技术体验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评测练习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与科学两者的区别:

  马上行动: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别举出 3 个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实例。

 技术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 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任务一

 作者: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学设计整体上尊重教材的设计意图,反应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都没有进行删减和改动,唯一有点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讲科技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的内容时,增加了一个反应科技前沿性的视频案例——“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登录火星成功视频。

 主要通过情境创设,先让学生走进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整节课以情境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技术——桔槔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所有的后续教学活动都是以技术体验桔槔模型为例进行的,如讨论、马上行动、思维碰撞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完成桔槔模型的制作去体验技术,通过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参与度,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体会到技术课

 的学习是件愉快的事,破除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体

 验、实践、讨论呼之即出,顺理成章,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也水到渠成,同时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技术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物化的能力,通过火星登录成功视频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迅速及科技的强大力量,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培养爱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

 1. 教材在“技术体验”中的桔槔应该是为了省力、高效,设计上应该是后重前轻,前长后短,用的是省力杠杆原理,而教材给配的桔槔模型的插图却是前短后长的费力杠杆。再有杠杆和横杆的连接不够明显,杠杆上打有不同距离的孔也不够明显,为教师组织教学造成障碍。

 2.有些知识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得出,但在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却不是由学生总结出的,而是教师自己提出来的。

 3.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短了一些。

 4.受自身的技术水平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最准确的指导。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未必有使学生满意的答案。

 课标分析

 高中通用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通用技术是指当代技术体系中较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应用中较为广泛、育人价值较为丰富,并与

 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强调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针对新课标为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定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这样的教学方向,即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通用技术教育时,应基于培养学生技术核心素养而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生活、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课程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并承载着丰

 富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回顾上一轮课程改革十年历程,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还为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样,本轮新课标的修订,既是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任务。对于承载着“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学科而言,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就要厘清通用技术学科教育对高中生未来成长和终身发展所...

推荐访问:情分 技术 课后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