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高东北望,一片白云飞(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临高东北望一片白云飞
郑雅妹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龙门山与香山东西相对,伊河在两座山间流淌,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其:
“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自北魏至宋代 400 余年间,古代匠师以鬼斧神工的技艺创造了今天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龙门石窟存有洞窟 2300 余座、造像 10 万余尊,还有各代碑刻题记 2800 余品,30 余万字,其中 700余品刻有纪年,为我们研究历史、宗教、书法、艺术等留下了宝贵资料(图 1)。
在龙门石窟众多碑刻题记中,有一通考古发掘出土的《题龙门奉先寺》石碑(图 2 2 )。它通高 96 厘米,宽 143.5 厘米,上部厚 24 厘米,下部厚 19 厘米,材质为石灰岩。碑阳处阴刻行楷体书法 13 行,共 107字,自右向左分为题目、署名、诗文、注语、题跋、款识六部分,全文内容如下:
题龙门奉先寺 河东节度使守太尉潞国公文彦博 伊叟已先至兴师犹未归 临高东北望一片白云飞 门人云师不久自魏归 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殿中丞陈安民明素大师陈宗应三嵁主从并同至 元丰四年九月望日传戒副主持赐紫法晏立 化主僧惠然同立张士宁刊 题目内容为 “ 题龙门奉先寺 ” 。这里提到的“奉先寺”,是北宋时期位于龙门石窟一带的佛教寺院。
署名内容为 “ 河东节度使守太尉潞国公文彦博 ”。
。“河东”指的是今
天山西一带。“节度使”是官职名称。“守”指暂时署理职务。“太尉”也是官职名,指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潞”是地名(今山西长治市一带)。“潞国公”是北宋名臣文彦博的封号。
诗文内容为 “ 伊叟已先至兴师犹未归临高东北望一片白云飞 ”。
。这首诗创作于元丰三年十月,当时正是文彦博任职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后改判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之时,被收录于文彦博的《潞公文集》,题目为《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伊叟”是文彦博的号。“兴师”指北宋时期龙门奉先寺中的一位高僧。
注语内容为 “ 门人云师不久自魏归 ” 。“门人”是指兴师的弟子。“魏”应是指北宋时期的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东周时期这里曾是魏国的国都。
题跋内容为 “ 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殿中丞陈安民明素大师陈宗应三嵁主从并同至 ” 。“元丰三年”即公元 1080 年。“陳安民”,字子惠,是文彦博的妻弟,北宋熙宁和元丰年间任殿中丞一职。“三嵁”是指陈安民、明素大师、陈宗应三人。
款识 内容为 “ 元丰四年九月望日传戒副主持赐紫法晏立化主僧惠然同立张士宁刊 ” 。“元丰四年”即公元 1081 年。“望日”是指夏历(农历)每月的月中。“赐紫”是古代一种朝服制度,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紫衣,武德四年(621 年)唐高祖曾经下诏:“三品以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贞观四年(630 年)唐太宗下诏:“于是三品以上服紫。”武则天执政后,朝廷开始向僧人赐紫色袈裟。《旧唐书》中记载:“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依然采用这种赐紫制度,当时赐紫僧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通过这件石碑的内容可知,元丰三年十月十三日,文彦博与陈安民、
明素大师、陈宗应相约到洛阳龙门奉先寺拜访高僧兴师,文彦博提前到达约定地点,不久后另外三人如约而至,遗憾的是此时兴师正在云游,并不在寺院内,他的弟子对文彦博等一行四人说:
“ 兴师不久之后就会从魏地回来了。”四人离开后登上一片高地,向东北方远眺,文彦博有感而发,创作了《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诗中借用白云在天空中飘过,表达了当时内心的感怀。
文彦博等一行四人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佛释高僧,他们到访龙门奉先寺,拜谒高僧兴师,使寺院蓬荜生辉。四人中尤其是文彦博,一生四次主政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十分受人尊敬。因此第二年,也就是元丰四年九月,在当时奉先寺副主持法晏与化主僧惠然的主持之下,由张士宁将文彦博的诗作与事情经过镌刻于碑。
在今天的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有一个名为 “ 奉先寺 ” 的大型窟龛(图 3 3 、图 4 4 ),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窟龛中雕凿了九尊雄浑恢宏的大型造像,其中卢舍那大佛以精湛的雕刻技术而备受瞩目,难 道这座窟龛就是碑刻中提到的 “ 奉先寺 ” 吗? 在卢舍那大佛莲花座上镌刻了两处碑文,题目为《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以下简称《大卢舍那像龛记》),其中一处是唐高宗时期刊刻的,如今已经漫漶不清,另外一处是唐玄宗时期刊刻的。有观点认为,由于唐高宗时期的题记残缺不全,所以唐玄宗时期在大佛莲花座的另外一侧进行了补刻。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今天被称为 “ 奉先寺 ” 的这座大型窟龛,其实在唐代名为 “ 大卢舍那像龛 ” 。那么,文彦博《题龙门奉先寺》石碑上提到的“奉先寺”究竟在哪里?它与今天被称为“奉先寺”的这座窟龛有什么联系呢?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
“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 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 ”“ 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捐脂粉钱两万贯 ” 。由此可知,卢舍那大像龛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年)。在咸亨三年(672 年),武则天为修建卢舍那大像龛捐出脂粉钱两万贯。从中可以看出,卢舍那大像龛工程浩大、所费不赀,因此保养与维护自然必不可少。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
“ 调露元年(9 679 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由此可知,唐代调露元年,在龙门石窟西山南麓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作为供养寺院使用,这就是大奉先寺,它承担着卢舍那大像龛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可是不久之后,这座寺院就被伊河洪水冲毁,仅仅存在了 40 余年。《旧唐书·五行志》中记载:“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寺、奉先寺。”这里所说的“十年”,指的是开元十年(722 年)。
同年十二月五日,唐玄宗下令将唐高宗时期修建的大奉先寺与龙华寺合并,合称 “ 奉先寺 ”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敕旨:龙华寺宜合作奉先寺。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唐玄宗新建的这座奉先寺为木质结构,兴盛于唐宋时期,废弃于元代末年,在当时的规模相当宏大。
考古工作者曾在龙门石窟附近发现一座遗址,经研究认为这里正是奉约 先寺遗址,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麓,遗址面积约 4 4 万平方米。1997年至 2000 年,当时的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组队与意大利那波利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联合,对奉先寺遗址进行了为期 6 个月的考古发掘,而这通文彦博《题龙门奉先寺》石碑就是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图 5、图 6)。
北宋时期,由于文彦博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仕途失意,这段经历对他
的思想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元丰三年(1080 年)文彦博任职河南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元丰六年(1083 年)他在河南府致仕,之后居住在洛阳,与龙门石窟一带的高僧多有来往,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这里(图 7)。
这通石碑上提到的高僧兴师,在文彦博的诗作中不止一次出现,除《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外,还有一首《寄题龙门临伊堂兼呈奉先寺兴公》,两首诗中提到的“兴师”和“兴公”应该是同一个人,后者诗文内容为:
山僧知我思归意,为我临伊创草堂。
闻说绕阶丛巨石,更须当槛植脩篁。
窗间东望乾元刹,门外南趋积庆庄。
便拟半移生计去,不知何似畅师房。
通过这首诗作来看,文彦博与龙门奉先寺的这 位高僧有很深的交情,高僧了解文彦博的心意,特意选择在临近伊川(今洛阳市伊川县)的地方,为他营造了一座房舍,名为 “ 临伊堂 ”。
。此外,诗文中还提到,在临伊堂向东眺望可以看到乾元寺,向南就是积庆庄,这两处地点都与文彦博有密切的联系。
乾元寺也是唐代 “ 龙门十寺 ” 之一,历经宋金时期仍然兴盛,到了明。
代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寺院经常被盗,因此进行了迁移。《洛阳县志·拾遗记》记载:“《旧志》乾元寺在伊阙东山,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僧道连等迁于山麓,尚书沈应时记。”清代《洛阳县志》记载:“(乾元寺)故址在伊阙东,后被盗,移建于山麓,乾隆四年(1739 年)重修。”北宋时期,文彦博与乾元寺主持实大师交往密切,他曾经亲自为实大师送别,并赋诗一首《送乾元寺主持实大师》。
积庆庄对于文彦博来说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公元 1049 年,文彦博由于政务繁忙,将父母二人的墓葬从老家山西介休迁到了伊川。当时在坟墓旁兴建寺庙是一种流行的风俗,用这种方式祭祀祖先、寄托孝心与思念,尤其是达官贵人為祖先兴建的坟寺,一般会由皇帝亲自赦赐匾额。当时宋仁宗为文彦博父母坟寺御赐的匾额中就有“积庆”二字。文彦博有一首诗,题目为《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其中“拜扫”是在墓前祭奠的意思,由此可以得知文彦博赴积庆庄是为了拜祭父母。此外,在他许多诗篇中频繁出现与积庆有关的地名,比如积庆院、积庆坟等,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
由此来看,兴师(公)非常了解文彦博的心意,为他精心选址,在临近乾元寺与积庆庄的地方营建了临伊堂,正如文彦博在诗中说的那样:“ 山僧知我思归意,为我临伊创草堂。” 文彦博除了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在北宋书坛苏、黄、米、蔡“四家独胜”的年代,文彦博的书法依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北宋黄庭坚评价他:“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南宋楼钥评价他:“潞公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目前,文彦博存世的书法作品主要有《左藏帖》《三札卷》《内翰帖》等,以及 1976 年出土于洛阳伊川县的《王拱辰墓志》盖等。从这些作品来看,他的草书清劲飞动、率意自然,篆书又端庄严谨。
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他出将入相的 0 50 年生涯中,4 4 次主政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元丰三年至六年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主政河南府,而文彦博《题龙门奉先寺》石碑中提到的 “ 元丰三年 ” 和 “ 元丰四年 ” 正是处于这个时期。此时,许多文人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事件,文彦博也不例外。
熙宁二年(9 1069 年),在宋神宗的主持下,王安石的新政逐渐推行,涉及国家财政、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受到了文彦博、司马光、苏轼、范仲淹等人的反对,形成了新旧两派的内部斗争。元丰年间(1078—1085 年),宋神宗又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北宋熙宁与元丰年间,以文彦博等人为代表,他们与王安石、宋神宗政见相左,逐渐感受到仕途的失意。元丰二年,即公元 1079 年(文彦博到龙门奉先寺拜访兴师的前一年)发生的“乌台诗案”更是令人内心难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文彦博在内的许多文人士大夫闲居在洛阳。由于文彦博仰慕白居易,于是效仿白居易创办“九老会”的方式,于元丰年间先后在洛阳发起组建了“耆英会”“五老会”等团体,将当时许多文人聚集在一起,过着率意的生活。
元丰八年(5 1085 年)三月,宋神宗与世长辞,年仅 0 10 岁的宋哲宗即位,可是大权却落入太皇太后高氏之手,这时旧党人士重新受到重视。随着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和王安石的辞世,新政逐渐被废除。然而,宋哲宗亲政后,又将旧党官员逐一罢免。到了宋徽宗时期,将哲宗元祐年间 100 余位官员的名字刻在《元祐党人碑》上,立在皇宫的端礼门和全国各地,这其中就有文彦博的名字。直到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元祐党人碑》被毁,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号忠烈。
在文彦博的一生中,曾多次在洛阳任职,还在这里居住访友、游览名胜,不仅将双亲迁葬于洛阳,就连自己辞世后也长眠于此。他的工作与生活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轨迹,也为洛阳作出许多贡献。
北宋元丰年间,程颐本想借用文彦博在龙门附近的房舍讲学,于是写信给他。文彦博得知此事后回信表示大力支持,而后将自己在伊川的庄园捐给程颐,用良田千顷在这里建起了伊皋书院,此后程颐在这里“讲易经、授理学”二十余载。靖康元年(1126 年)金兵进攻,书
院被毁。延祐三年(1316 年)重建,元朝皇帝元仁宗赐名“伊川书院”。
宋神宗熙宁六年(3 1073 年),文彦博在洛阳龙门附近的圣善寺修建了一座药寮(药铺),还请懂医术的僧人免费给老百姓看病,在北宋范祖禹的《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就记录了这件事情。
元丰二年(9 1079 年)汴河淤堵,宋神宗下令引洛河水入汴河,可是当时洛河水量较小,于是朝廷要求暂停放水入洛阳,而是直接引入汴河。文彦博得知此事后,委托当时的宠官刘惟简帮忙转达,请求宋神宗不要这样做。
2022 年 10 月 18 日,“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在洛阳博物馆举办,展览分三个展厅进行,主题分别为“鸣沙圣迹 赫赫敦煌 ”“ 塞上皇冠巍巍云冈 ”“ 中原明珠泱泱龙门 ” ,这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 0 20 周年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以此为契机,这通《题龙门奉先寺》石碑以拓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使我们能够通过石碑内容去了解文彦博与洛阳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