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22年)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22年)

发布时间: 2025-05-16 03:31:2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22年),供大家参考。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2022年)

 

  沙市中学 2020 级高三级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6 题 题 48 分)

 1.2021 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 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

  B. 经济发展水平齐平 C. 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

  D. 文化之间互动交流 2.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中国古代社会这一现象(

 )

 A. 成为专制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

  B. 有利于基层宗族力量的发展 C. 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

  D. 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畸形 3.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但在国家和个体农民之间起着制衡两者利害冲突的作用,可以稳定地方,是社会的润滑剂和缓冲利。“它”指的是(

 )

 A. 诸侯封地

 B. 地主田庄

  C. 繁重徭役

 D. 郡国并行 4.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

 )

 A. 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 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 C. 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5.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 3.55 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

 A. 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 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 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6.唐前期,关中 261 个军府拥兵 26 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 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

  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 49 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 86%。这一举措(

 )

 A. 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 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C. 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7.下表是隋唐时期户数统计表(据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隋唐时期户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

 890 多万户 唐太宗贞观初年 200 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年)

 380 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

 918 万户 A. 隋炀帝时期户口数可能有夸大

  B. 唐朝前期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C. 天宝年间户数为唐朝人口顶峰

  D. 两税法推动玄宗时户数激增 8.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图 3)、怀素的《自叙帖》(图 4),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反映出(

 )

 A. 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而简

  B. 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 C. 书法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D. 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9.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更有诗云“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现存国内很多博物馆内的宋代铜镜、瓷枕上大多铸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蹴鞠的盛行,反映了(

 )

 A. 崇尚健康的运动方式成为社会时尚

  B. 江南地区流行文化十分发达 C. 南方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

  D. 宫廷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消长 10.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 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 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 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 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1.1371 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

 )

 A. 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

  B.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 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 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1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

  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某种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 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 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 西学东渐改变国人观念 13.清末民初,有些人于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北京等处,筹集资本,购置机器,聘请技师,组织陶瓷生产。一些“制瓷新厂”,所造瓷器“坚白光莹,比诸进口洋瓷殆无差异”,“一时商贩麇集,行销极为畅旺”。由此可见,当时这些人的做法(

 )

 A. 促进了传统行业向近代转型

  B.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的萌发 C. 阻止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D. 动摇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14.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编印的《西国近事汇编》逐周汇述各国重要时事,其中还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过 1871 年的巴黎公社、西方的工人运动,还有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和美国的“康密尼党”(共产主义者)。这一现象(

 )

 A. 适应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

  B. 反映了国人世界观念的变化 C. 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特征 15.1919 年 8 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

 A. 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 揭开了宪政民主序幕

  D. 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16.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

 A. 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 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C. 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 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

 二、非选择题 17.【社会流动与实现途径】(12 分)

 材料一 汉代士人的社会流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战国时期士人无秩序的流动相比。两汉时期,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从流动的趋向上来看,“学而优则仕”是汉代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此外,学术领域、方术领域、工商领域等社会领域中也有大量士人流入。在隋唐以后“科举的社会”中,乡间社会是落第士人在科场困顿后不得不选择的归处。汉代则不然,广阔的乡间尽管吸纳了很多仕途失意的士人,但同时也有相当规模的士人。在绝意官场或无心工商、方水等社会领域后,自觉主动地选择沉淀于其中。汉代四百年间,以儒士为主体的士人持续性向官场的流动,有赖于此,汉代政治的尚贤特质才开始形成,并最终定型。

 ——摘编自杨豪 马德青《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二 社会流动允许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阶层,有的经提升而转移到较高的阶层,有的经下降而转移到较低的阶层,对于中国的社会晋升途径,有教育、行医、从军、从政、经商、婚姻、革命和造反等途径。有学者分析了近代直隶农村的社会流动,认为“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 ——摘自杨豪《回顾与思考: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士人社会流动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实现途径的历史背景。(8 分)

 1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4 分)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却已逾百年。考诸历史。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通过 20 世纪初的赴日留学热潮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

 一方面,以外国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学说要想实现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必须首先通过翻译实现向中国语言及中文文本的转化,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开始其“中国化”的旅程。另一方面,译介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思想观念,成语典故等去阐释或附会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译介阐释过程,体现了译介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摘编自孙建昌《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材料二 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关概念",十月革命后则是在“误读与选择中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有学者指出:“严格地说,早期译介阶段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译介阶段仅仅具有资料性的意义。”无论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还是唯物史,“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早期译介阶段相比,不仅是一个量的区别,也是一个质的区别”。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影响因素,简评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化表 时间 基本情况 1927~1937 年 1929 年中共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上杭县才溪乡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劳动互助组,后出现多种合作社,但以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为主,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

 1937~1949 年 主要分布在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以经营综合性业务为主。到解放前夕。全国已有合作社达 3 万多个。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覆盖整个解放区的供销合作社网络。

 1949~1978 年 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初级合作社逐渐发展到土地集体化的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体制。

 1978 年后 从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渐转向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推动了农村合作社迅速发展,到 2011 年,全国已有超过 35 家的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我国农户总数的 10%。

 ——摘编自张晓倩《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思想、理论和合作社运动的发祥地。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运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宪法到有关立法,对合作社诸多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西欧各国农村合作社十分发达。到 70 年代,法国五分之四的农民、西德二分之一的农民、丹麦的几乎所有农民都参加了合作社。西欧各国合作社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工商综合体,如法国合作社系统在全国牛奶、猪肉等收购中分别占 52%、64%,西德合作社系统供应了农民所需农药的 70%、化肥的 67%。不仅如此,西欧各国的农村合作社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975~1976 年度的法国谷物出口中,合作社系统占 40~50%;丹麦合作社系统占全国黄油出口的 90%;意大利全国合作互助同盟在非洲和拉美非常活跃,业务也非常广泛,它的对外营业额达 16 亿美元。

 ——摘编自戎殿新《战后西欧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发展史。表 2 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情况简介。

 表 2 名称 简介 国民革命 统一战线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2 年 6 月,中共中央提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国民

  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式建立了民主联合阵线,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仍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拱手让出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工农民主 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于是,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联合各个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其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形成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93...

推荐访问:湖北省 学年 上学期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年长沙市中考适应性考试试卷二历史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