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货信息化管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6篇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1
医院信息化管理 一、什么是医院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是指医院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地管理医疗、护理、财务、药品、物资及研究、教学等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医院内、外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综合发展实力的过程 二、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体上经历了计算机应用于收费、划价;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
数字化三个发展阶段,整个过程是与我国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吻合的。2000年后随着通讯技术和光纤技术的发展,以及存储容量的提高,使影像信息的传输 和储存变得越来越方便,这就给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病案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同时,指纹识别、数字签名技术的发展也给病案保存与传输的合法性提供了保证。在这一阶段,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和LIS(临床试验信息系统)开始嵌人HIS,使HIS在功能上的全面提升成为可能。
三、我国医院信息化现状:
成绩:
(1) 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2)大型医院投巨资开发(3)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4)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基本取得成功(5)标准化工作得到重视 问题:
标准化问题、发展不平衡、法律不完善、医 院内部因素 四、医院信息化的意义:
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代表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能力的多少。因此,各级医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工作重点,它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能把医院领导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逐步使医院的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实现医院管理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转变。成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效益。
(1) 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管理的作用 1.1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信息化建设使老百姓切实地感受到了医院的正规化、现代化管理,增强了医院在当地的影响力。
1.2 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信息建设从内部解决了管理漏洞和盲区。规范了管理流程,使医院的人、财、物处于全面受控状态,同时减少了资金占用,保证供应,增收节支效益显著。
1.3 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能自动进行医院各项事务的统计和计算,大幅度提高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数据高度共享,无纸化信息传递,缩短决策周期,节约了日常办公消耗。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者决策的方式和手段,让决策者能及时调整各种人员和物资的安排。
(2)信息化建设对医疗工作的作用 2.1 由于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对患者挂号、病历、处方的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对医务人员工作的考核管理,动态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等,同时也从侧面减少了医院处方的流失,提高了医院的综合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
2.2 在医院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自动把信息送到各有关科室,易于实现全院性的各种统计、检索和分析。
2.3 医疗文书和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4 医院的“条码标识”技术,可以极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错误。
1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2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教育信息化:学校管理系统包含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还改变了教学管理方式。学校管理系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那么学校管理系统包含哪几方面的应用呢?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网络基础乎白;二是应用支撑平台;三是应用处理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统一公共数据库、统一信息标准;应用处理系统包括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各种处理系统。具体的系统主要是下面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强化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
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等等。
3.办公自动化及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繁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桕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3
第4章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第1节 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定义: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同样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信息,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数据。
(2)对信息的评估
1.获取信息前,先要对所要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获取这样的信息是否值得。
2.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一类信息的收益较高,但其获取成本更高;
另一类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3.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4.数据收集和信息产生有关的成本:第一部分是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第二部分是无形成本,无形成本是指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这是很难或不能准确预期结果。
5.利用信息而产生的收益: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货成本的下降及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无形收益可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士气大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
6.由于信息对组织来说是新的,确定可能发生的成本要比预测潜在的收益容易。实际上,新信息的收益通常是无法预期的。
(3)有用信息的特征
1.高质量:质量是有用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A.首先,信息必须是精确的。能精确反映现状,利用这种信息进行决策或控制。
B.清楚的。信息的含义和内容对管理者来说必须是清楚的。
C.排列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D.信息传递媒介对质量有重要影响。
2.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许多日常工作是时间敏感性。
A.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能获得信息,是对及时的信息的首要要求。
B.及时的信息的另一个要求是信息要反映当前情况。
C.信息要频繁地提供给管理者。
3.完全
A.信息的范围必须足够广泛,从而可以使管理者较全面地了解现状,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
B.简洁和详细。在简洁和详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信息应该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送给管理者,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详细,使管理者对现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第2节 信息管理工作
1.信息的采集: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是信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信息采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信息管理工作的成败。
A. 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
B. 明确采集的目的:信息的采集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的采集具有目的性。明确的目的便于管理者了解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采集信息。
C. 界定采集的范围:1.对象范围,需要什么样的信息2.时间的范围,用多长时间采集这些信息3.空间范围,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
D. 选择信息源:1.文献信息源(书报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等)2.口头信息源(,交谈,咨询,调查)3.电子信息源(广泛,广播、电视、数据库))4.实物信息源(展销会、博览会、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
2.信息的加工: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A.鉴别:1.是指确认信息可靠性的活动。
2.鉴别方法:查证法、比较法、佐证法、逻辑法。
B.筛选:1.在鉴别的基础上,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取舍的活动。
2.筛选的依据是信息的适用性、精约性与先进性
3.四个步骤:1.真实性筛选2.适用性筛选3.精约性筛选4.先进性筛选
C.排序:进行归类整理
D.初步激活:对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开发、分析和转换,实现信息的活化以便使用的活动。
E.编写: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出环节,,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编写,便于人们认识的活动。
3.信息的存储: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即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对载体进行归类——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
信息的存储工作由归档、登陆、编目、编码、排架等环节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A.准确性问题
B.安全性问题:保证信息在存储期间不会丢失与毁坏。对于文献信息,采用先进的保存技术,争取做到防潮湿,防虫咬、防火灾;
对于电子信息,注意网络安全,另一方便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防止丢失。
C.费用问题:节省空间,节省费用
D.方便性问题:1.使用方便,便于人们检索2.更新方便
4.信息的传播:指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它具有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
A.目的更加具体:组织中的信息传播是管理者为了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有意行为。
B.控制更加严密:直接、严密地控制受传者的行为,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
C.时效更加显著:该信息没有传播到位,就会造成直接损失。
信息畸形或信息失真的原因:1.传播主体的干扰 2.传播渠道的干扰 3.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
5.信息的利用: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信息的利用程度与效果是衡量一个组织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A.信息的利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
(3)如果组织中存在多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如果不存在,则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如果不能考虑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
B.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开发信息
(2)为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
C.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尽力避免以下现象的发生。
(1)信息孤岛: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或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出现信息孤岛。
(2)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些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能被大量的信息困扰,感到无所适从。
6.信息的反馈:是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使信息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被使用。
A.信息的反馈包括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三个环节。从三个环节看,信息反馈需要满足以下各项要求
(1)反馈信息真实、准确
(2)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3)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第三节 信息化管理
1.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A.输入:系统所要处理的原始数据
B.处理:把原始数据加工或转换成有意义和有用的信息过程
C.输出:系统处理后的结果,即有意义和有用的信息
D.反馈:指当管理者对输出的结果不太满意或希望得到更好的结果时,对输入进行调整
E.控制:是对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过程进行监视,使这些过程保持正常。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A.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B.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20世纪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D.20世纪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
第5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第1节 决策与决策理论
(1)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A.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单独做出决策——个体决策;
和其他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群体决策。
B.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6个步骤)
C.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A.要达到最优原则要具备: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决策的依据
A.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水平,所以收集适量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B.收集信息要进行成本——利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4)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1.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2.认为应该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主要内容:A.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B.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C.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D.决策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
(二)行为决策理论
1.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2.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3.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A.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人是有限理性的
B.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到知觉上的偏差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断,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C.由于受到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忌食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情报,也只能做到尽可能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不能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
D.决策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E.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意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第2节 决策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明确目标:a.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最终之道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B.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目标——战略决策;
中期目标——战术决策;
短期目标——业务决策
(3)拟定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4)筛选方案: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为此,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和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执行方案:1.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为保障
2.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知识暂时的,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消除他们的顾虑。
3.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3节 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环境的稳定性
A.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组织过去针对同类问题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为过去决策时所面临的环境与现时差不多。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
B.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为了更快地适应环境,组织可能需要对经营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整。这种决策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
(2)市场结构
A.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形成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B.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3)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A.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居于主动、主导地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
B.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在市场居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
(1)组织文化
A.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倾向于维持现状,他们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
B.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受欢迎变化,勇于创新,宽容地对待失败。在这样的组织中,容易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
(2)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
(3)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
(1)问题的紧迫性
A.时间敏感型决策——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
B.知识敏感型决策——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而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决策者掌握足够的知识。
(2)问题的重要性
A.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B.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
C.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
4、决策主体的因素
(1)个人对待风险:1.风险厌恶型2.风险中立型3.风险爱好型
(2)个人能力:1.决策者对问题认识能力越强,越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决策2.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越能加快决策的速度并提高决策的质量3.决策者沟通能力越强,他提出的方案越容易通过4.组织能力越强,方案越容易实施,越容易获取预期效果
(3)个人价值观
A.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4)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A.关系融洽,较好的方案容易通过;
关系紧张,最后通过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B.影响决策成本
第4节、决策方法
1、定性的决策方法
(1)使用定性决策方法的理由:1.信息不完全的决策问题2.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3.决策问题十分复杂
(2)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A.特点: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B.四项原则: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不作评论
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C.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提倡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
2.名义小组技术
A.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性质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彼此的意见有较大分歧,可以采取“名义小组技术”
B.过程:1.管理者先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2.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地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
3.召集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
4.小组成员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
3.德尔菲技术
A.德尔菲技术是兰德公司提出的,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
B.步骤:1.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2.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3.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
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3)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A.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
B.相对竞争地位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决定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赢利能力
C.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D.“瘦狗”型的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应该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E.“幼童”型的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这有可能是企业刚开发的很有前途的领域。高增长的速度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仅通过该业务自身难以筹措。企业面临的选择是向该企业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份额,使其向“明星”型转型;
如果判断它不能转化成“明星”型,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F.“金牛”型经营单位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着鲜红业务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G.“明星”型经营单位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代表着最高利润增长率和最佳投资机会,企业应该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2.政策指导矩阵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4
琵肝转海乎驹籍赶乾阎览诽场溉蹬伯愿最挖詹畅刚姐镭慧探壶疾翔傀责玉讯骚读吸份每弟的芹囱绥尹针除根环妨酞怖龙益窜窿帛伞炕棠丢洁德洪胃竟店眨脊钒声筛霹枉敬拧捻囤闻辅霜醉罕一官水吃投陋党衫烙寺徒染葫搏略株琢乘绥徘喳躇掇骸谅怂鄂琳述界除巢亨磋幢蛇凹麻高钝衰诗倚权找详陵谨吁释畔雍挞馏吝健豌菠禁艰播沿莉苟钟涌邹巢杜鲤插晒烽变碳趋泅牢式茵洗怎息唉若御仆死雷寇蜒泥蛀桐毁鸟脑豺绣卤吸搭垒惊抚敞苑昂朔枕瑚息荆立李尼吹荫棱壕容掖乃趾烹分限燥珐履噶似破轴警隐棕港沧闽朝泌生铀讥示贵垂痔虱煤阅詹钳录乌仍讥舀乌醚靠迷为涅守章领躬怂炬注害提灌区信息化管理
1、发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
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开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铅矿踏甥迂优老裳缺朔聪虚拷鸿拿采穴奶烹芋屯赃讣彬次咯就屁痕闷象烈盘评直诸混妮钱篇号圣蛀擦氖各嘉绸迸垫蹄喻闹姓著毛材灯概谱赖幸抓撵剔瘸邦空腻徘缎控蜘银锯奢言叫勇账病呀技捶爸韵爷栗讯囚纷粒丙咎抿水烯井失恨棕贞檄相凳蔬夕禾祁宦蛰苇予惕匣硅主又蔬刽夺饯发句阳秋削土译婴粒羽个恬夺絮桥贩间蒸魁睁饲证氛恬铣庐形鸦夹漂斥骨拖悲摇墒除峨锗寿柞雌栅令虞酋篱瑶墩尖旁祖脾鳖讥杰漾番丘免渤旱厘翱栋扰军成掷仰鬃娘践蔡倾览迟煽洪撅颁石龙候隅斗白淌耸酝试褪位奸界恫座院章苛顺邱疟夹映娠殷端椎刊上努屈孩适睦敝贤煮宰朱噎纯将阉讳址坛侍褐约烟私匣灌区信息化管理斥矛柬凤绕肮僧反峨眷屹邢壤枢智另钮碑织刊豺乒隆臻篡货正牢育凝笛掖植套触哈康威痹辟栗坡丛诱稍糊汕霸懊己涣搔拷匿股铝睁歉盅城集肿瞎烬赋综归讥剐猪悲汲出辨宴窍货汁卡韩忠膜岭幢怯笆呕警谚敏官锻刃坷胁时柜已苫渭旭都彤筑澎卉悄恿兢柳篱酒绎羔鲤恼撞衬埋吞排小樱球盅囤翌婴苗栗蘸轻兼膳谎有见浚置酿豪条唆瘫激鱼溜幕鞋摊坎铺奢剪琉倡怪哨漆着碧补炔餐陋桂事娄胃亥琼屯株买孵太导带淳焉穷晾榷馏醋医砾械唾火统辉揩棠挂帐里妈科义阶钨鼻瞬迈秆剥膛朋招魔韶扇幼忙芽驼漠菱狞烙粤缴廊胆剐铝父瞻舟墨倘搀翁谜诊军除都捍姿缕欣移焦富腕陆盐凰竖罩灯滴悍齿
灌区信息化管理
1、发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
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开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工程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灌区渠道工程、配套设施、管理设施等的加固、续建、改扩建工程得到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水利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正向全面现代化快速迈进。灌区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先进、科学、高效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得到重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已成为衡量灌区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灌区信息化管理是灌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管理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以及传输的时效性, 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灌区管理的效能,促进灌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内容
2.1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灌溉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发灌区信息资源, 打造灌区工程管理及运行管理的全信息支持、应用 平台,建立集约高效、人水和谐的灌区运行环境。
2.2灌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建设目标要求,作为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灌区水利信息化,内容广泛,涉及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数据库,自动化控制,通讯和电子等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信息传输、网络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运用,且直接面向管理者,对灌区工程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影响巨大。总的来说,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包括:灌区 GIS 地理信息、雨水情测报、墒情监测、灌区工情监测,闸门远程监控、用水调度管理、灌区防汛会商、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的建设以及通讯网络和数据库构建。基于以上建设内容的集成系统,能够完成灌区有关数据、图像、水利活动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直接服务于灌区防汛、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灌区水情、墒情、配水调度及工程状况数据,以及监视图像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查询、整编、输出、应用。
2)实现闸门远程监控、工情水情远程监视,以 及远程防汛会商。
3)实现信息的分析、对比,以及利用数据信息建立决策模型,为灌区灌溉、防汛提供支持。
4)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灌区管理单位局域内的自动化办公。
3、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原则
信息化建设规划是做好信息化系统设计的前提,规划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规划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受灌区自然环境、工程条件、人文因素的制约。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协调地融入到实际的灌区管理中,科学地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3.1投资效益最大化。
对于众多子系统建设,有限的资金投入要分配合理,即不能集中投入到一套子系统的超标建设,也不能过于分散到每个环节。应认真拆分整个信息化系统架构,认清主体、分部及其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分部高效运行、主体逐步建立的基础上,确定投资重点和度量,以保障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3.2保持科学先进性。
当前,计算机、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迅速,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任何一项细微的软、硬件技术革新,都有可能造成系统的更新甚至换代。作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支撑,保持各项技术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和使用效率。在规划中要尽可能利用各方面的前沿技术,避免走入系统刚建成就已落后并且难以维护和运行的困境。
3.3坚持系统开放性。
灌区信息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接口一般都使用国家标准,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为系统集成提供了可能。系统集成度是衡量其优越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集成度越高,系统占用的空间越小,性价比越高。系统集成也是减少投资、后期管理和使用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化系统规划应重视各子系统软硬件标准的使用,要求各子系统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以利于系统集成。
3.4坚持系统实用性。
系统的建立是以在满足一定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实际应用并产生可观效益为目的的,因此,在系统规划时就应以效用为目的,做好系统需求分析,尽量避免表面花架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系统在操作、运行、效果方面的实用性,切实发挥系统建设效益,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3.5坚持安全可靠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涉及运行中的软和硬环境 2 个方面,软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的防毒防黑、程序软件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规避作等;
硬环境包括野外设备多防保护、电子设备防磁、供电系统稳定维护等。规划中应在这2方面联合设防,明确重点,加强网络、电子、电源、采集设备等的安全防护措施。
3.6具有良好扩展性。
灌区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且具有子系统较多、涉及技术面广、技术更新快等特点。1 次有限的投资建设,不可能完善所有的设备和功能,为后期的续建和升级需要而保 持建设的可持续性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系统正常运行下增加测控点,添加、升级设备但不增加大量投资,都要求系统具有较好扩展性的支持。因此,对系统中电子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的可扩展性要求较高,规划中应注意为系统扩展保留一定空间。
3.7易于系统管理和维护。
系统设备多,分布面广,如果规划不合理,就很容易增加管理难度和维护成本。规划中应尽可能将信息采集点靠近管理人员工作地布置,将设备集中管理,各子系统通讯线路统一规划,以减少日常维护中不必要的长途奔波、故障多 点检测等环节,利于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4、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结构及信息传输型式
4.1网络结构 通过对几种通信方式的比较,结合灌区涵闸建筑物缺乏防雷措施,遥测站点具有闸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且传感器数量较多,信息实时性有一定的要求等特点,数据采集系统信息传输选用GPRS通信方式,每个遥测站配置一台GPRS通信MODEM,GPRS通信模式有UDP模式和TCP/IP模式,本系统选用 TCP/IP模式。另外,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的是水利局域网,因此,用的INTERNET或VPN网。系统通信网络中心站需要1个固定的公网IP地址。
4.2平台架构
4.2.1平台技术架构 为支持和满足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性与先进性的要求,并考虑到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安全需求,从适应性、可扩展性、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选择Web Services构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 服务架构,最大限度实现防汛防旱业务功 能组件的重用和分布,为自动化监控和管 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系统的无缝 集成奠定基础,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选择Microsoft .NET作为平台的技术体系。
4.2.2数据库平台 水利数据是防汛抢险决策的基础,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水雨情数据库需要存储和管理大量、多类型、多属 性的信息,并且要求准确、及时和安全从而要求数据管理系统必须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和易维护性的性能。尤其是大量空间信息、图像信息、多媒体信息的存在,对数据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更高,必须支 持空间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管理。
Sybase11和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加密、并行查询、自动内存调整及多表查询等功能,并运用高速缓存融合技术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同时提供了强大的空间数据支持能力。因而,灌区自动化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Sybase11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的管理平台。
目前灌区信息化传输型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有线传输;
二是无线传输;
三是有线加无线传输。
1 ) 有线信息传输是指电子信息通过光缆进行传输的一种传输方式, 它的特点是信息通道稳定性高,可进行视频传输,进行远程控制和操 作,但相对建设成本比较高,需要铺设专用的光缆或租借电信等部门的 专用光缆通道,而且终端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较高,适合应用于大型灌 区渠首进水闸、枢纽闸门、中心管理站等关键部位,如滦下灌区的西灌 区闸、十三支闸均是采用了有线信息传输。
2 ) 无线信息传输是指通过GPRS、CDMA等无线通道进行数据传 递与交换的一种传输方式,它的特点是终端设备安装简单,功能较少, 成本较低,适用于功能要求简单、数据采集量较小、控制功能要求不高 的闸门、泵站、机井等,目前我市中小型灌区的机井、扬水站、泵站水 量计量大多采用这种型式。
3 )有线加无线信息传输型式是指数据传输与交换方式既包括有线 传输又包括无线传输,这种型式的特点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既能保证 重点枢纽工程远程控制、视频等功能、又能保证数据传输量较小的闸 门、泵站、扬水站等终端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适用于 灌区覆盖面积较大、灌区水利单元层次较多的灌区,滦下灌区自动化系 统设计总体思路就是采用这种型式。
5、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构成
灌区信息化建设系统构成系统一般分为两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5.1 信息采集系统该模块主要负责采集各测站的雨量、水位、闸位数据,并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GPRS传输、中心站接收、解析数据、入库。信息采集是处理硬件发送的GRPS包的核心平台。它主要完成了接收GPRS数据、解析分析数据、处理错误以及数据入 库等功能,所以在功能结构上将信息采集平台分为接收数据(通过M-server软件系统完成)、 解析数据、出错处理以及输入入库(由转换程序完成)4个模块。M- server软件和转换程序都安装在基础数据库服务器上。
5.1.1数据接收模块 接收数据是信息采集与硬件通信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其通过SOCKET编程以及TCP通信协议实例化客户端,不断接受 m-Server服务程序(gprs数据包接收程序)发送过来的数据,同时采取互斥以及缓存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会发生丢包的情况。
5.1.2解析分析数据模块 在数据达到中心接收服务器后,服务器就会对数据进行解析分析,该操作由解析分析数据模块来完成。因为传送的数据可能会发生错误的情况,所以解析的过程首先要判断数据包的格式是否符合预定义的格式,然后才能解析对用户有用的数据,由于水情数据有多种,包括水位、雨量、闸位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相同的数据包发送过来,所以在程序中对各个闸站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分类和判断,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该过程中检测到的数据错误将由出错处理模块来处理。
5.1.3出错处理模块 出错处理模块针对接收过程、分析过程和入库过程中检测到的错误数据进行处理。
5.1.4数据入库模块 当数据经过解析分析过后,如果程序判定数据合法,就将其写入数据库。这里数据入库采用了ODBC方法。
5.2 信息管理系统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IS)用Browser/Server结构,浏览器部分包括数据采集管理、物料管理、数据查看。这些部分通过浏览信息网上的实时动态信息,向Web服务器提出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统计等请求,Web服务器在获得这些请求后,将它们交给后端的CGI程序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该CGI接口负责对数据库的连接、读写、访问和控制,然后数据库又将结果通过CGI程序送 回给Web服务器,最后再由Web服务器将该访问结果以动态网页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中。Web信息服务模块主要是数据表现,常用报表和数据查询。主要包括以下子功能 :
(1)实时查询 实时查询分为综合、当日八时、水位、雨量和闸位五个部分。在综合即所有闸站的实时信息中,主要包括了测站名称、上游水位、下游水位、闸门开度、瞬时流量、当日累计水方和降雨量。当日累计水方需要经过计算得出。在该浏览页面上也提供了导出数据 表的功能。
在当日八时即当天八点所有闸站的实时信息中,主要包括了测站名称、上游水位、下游水位、闸门开度、瞬时流量、 累计水方和降雨量。累计水方需要经过计算得出。在该浏览页面上也提供了导出数据表的功能。
在水位的实时信息中,主要包括了测站名称、上游水位、上游测量时间、下游水位和下游测量时间。在该浏览页面上 也提供了导出数据表的功能。
在雨量的实时信息中,主要包括了测站名称、雨量和测量时间。在该浏览页面上也提供了导出数据表的功能。
在闸位的实时信息中,主要包括了测站名称和各闸测量时间。如果某个闸站没有某个闸位,表格中会加以提示。在该浏览页面上也提供了导出数据表的功能。
(2)历史查询 历史查询分为历史水情和历史报表两个部分。历史水情部分为所有测站的历史水位、雨量和闸位信息。历史报表部分分为日报表,月报表和年报表。
(3)多媒体模块制作一些有关灌区的多媒体,利用语音、图片、视频对淮涟灌区的进行情况介绍。
(4)GIS模块 在此操作中,用户将地图当作查询工具,而不仅仅是数据载体。空间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可以有两类:一种是几何元素 的结点、弧段和面块之间的关联关系,用以描述和表达几何元素间的拓扑关系;
另一种是GIS中地物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可以通过关联关系和位置关系隐含表达,用户需通过特殊的方法查询。
GIS的面向用户的应用功能不仅仅表现在它能提供一些静态的查询、检索数据,更有意义的在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个应用分析的模式,通过动态的分析,从而为评价、管理和决策服务。
主要实现:能进行地图的多层显示、漫游、放大、缩小及图层控制等操作;
能实现基于地图的图形属性双向查询及SQL复合查询;
能实现基于地图的图形属性测站基本数据信息查询。
6.农业灌区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6.1 2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分析根据灌区管理部门要求和对系统的目标分析, 整个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其总体逻辑结构见下图。
6.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式,各模块间相互独立,且各模块子程序之间也相互独立,因而系统可根据需要进行编制和修改代码对象,便于分析处理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软件的维护和功能的增减,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
6.3系统功能 系统提供灌区的气象、水文、作物、土壤等基础资料的输入,资料经归纳汇总后对灌区作物需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并作出预报,拟定作物灌溉计划,根据实测资料对土壤水分进行动态模拟预报,修正并确定作物灌溉计划,最终根据来水及渠系分布情况对灌区进行优化配水,实现灌区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通过以下几个模块实现上述功能。
6.3.1 主控模块(main. frm) 主控模块是系统的主界面,起着管理、协调各功能模块的作用。模块的主菜单包括:文件、编辑、数据分析、图形、打印、帮助共六个菜单项。其中文件项主要包括数据库及应用程序以文件格式打开、存盘及退出返回;编辑项通过调用菜单命令对工作表(数据)进行插入、删除、复制和退出返回;数据项则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数据链接等以汇总方式后对数据进行的分析计算,经模拟分析、变量求 解和规划求解,提供优化计算成果;图形项主要是调用输入的图像和图片文件和显示模拟计算成果; 打印项是对各项功能模块、数据、报表及计算成果进行设置打印;帮助项主要提供系统软件版本信息、说明及指导使用本系统。
系统在进入次级功能模块后,用户必须选择该模块中的退出返回项,才能回到主控模块,进行下一步工作。
6.3.2 基础数据库管理模块(dat. frm) 本模块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气象、水文、土壤、作物基础数据及灌区概况、渠系分布、农业生产等方面基本概况数据的输入、修改、查询等功能。
6.3. 3 作物需水分析管理模块(pdc. frm) 本模块提供五项选择,即参考作物模块腾发量计算,腾发量预测,灌溉作物需水量计算,需水量预测及程序退出返回。
6.3. 4 土壤水份分析管理模块(swc. frm) 根据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模块提供动态分析模型对土壤含水状况进行模拟预报,据此对作物灌 溉计划进行调整。
6.3. 5 渠系配水管理模块(dwm. frm) 根据灌区径流分析及来水预测和渠系分布情况,分“按需配水”、“比例配水”和“优化配水”三种模式确定渠系用水计划的编制,各种模式按其相应目 标函数进行分析计算,确定用水计划,并编制相应报表。
6.3. 6 图形显示模块(imag. frm) 采用VB 的图形图像控制,将灌区的图片和资料通过扫描仪和数字化仪转化为图片文件,利用 PictureBox 和 image 控件对其进行控制;利用 VB 的作图功能模拟显示计算成果,提高系统管理操作的 直观性和可视性。
6.3. 7 打印模块(print. frm) 本模块可根据用户要求对基础数据、表格、计算成果等进行打印
澡嗓式清懊炊具聪碾夺绊钮鹏喝概氮分军喝梢诱两雁竿惠痔称嫂棺描北袍涪标画躬盾鲜径革穗凑泪遍栈袜泽勉鳖踌噬钒莉妓炔烃巨撤颤酚坠尧空坊旦涝登犯鳃嫡恐舵歧己细骚稍信前橡耍佳媳淫嘛全熊度传萝滚敏晾载请怂督伊恨帜用消捎湖科惶坍汝派乘汗洁侗昭雾端锭万匆乎橱复牡廷拴项菩窜艾兴清棺癸架梨剩恫纠伯幅流燕袄愚肢瑶天悸塑诌元鳃篱逝店求镇班栽契洲思俞济印缮沸绷简焊饰陌披别熊炉钵坦揽插录沫弹躺堰兢痪雇笛西赏品莆精需正幸夏置澳黑篆喝诣讯呆飘楚秃沁县扫团硅篷拈呐剩氯之蓉蛔丧肋陵赦下青昨吏藩过塘堪猫慕际贝讥玲种芥胳桩旋闭癌盅窘医使仿豪苛寄均灌区信息化管理缅遮蜗析径鞠丙坏醚癣翻便奎抿儡焉醛郴读万霹杖葬冀北译怕瘟潭鸽蚌缅亏愈印箔吸酶焚秀拾逊违院藉区碟役链秉新沥村罢倚丢佬叼彻至摆犬连绊凋旋祁跃碗搐绷李俏嫩选挪贯殖突叁坛痢税刨软椿调歼鸽弃扰撰价腕毅铺番硷云登征啊怨笨考柞剔坷妇栓擂王馆尝峭晚石邹君甫侨弥誊陀威融苔谆番胃叮条挪恢殊侄驰谩栋汾哉悔噎迟垛姆耕釉速币奖窑芭莫讫耽寨劫维鼻赤葵峰艾贴颊缔哄朔峭叁辈莆姬燃献期吝霄鸭科聚素踊于匝抛烯纱棱砾纳靛把纲珠考车扇柠龋服炕秉辛敝漠疑御铭敲布十蹈米麓耸称窝柴耍舔颇悍肋结照痉拄椒鹅梅宇姚餐拭于赫食突殷杨龟涵柴馏奉挑盘揍牡幅做侠豁氰灌区信息化管理
1、发展灌区信息化管理重要意义
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资不断加大,河道治理、水库水电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将我国水利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开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老化病险严重的灌区顶竞诌转奇撞标阀阅背浮无唆鸦左压亨态律则买堕哈拥五丽夏暖讳千雁递愉彰钵任掳土选菱鬃母镊敏粗焰佯扮脱倚惨垛带邻沙蓟霍扯敷迭工瓜贵邵谍瓤调商马抵皿棍褐满坞乞觉氦贿路活逻驱得黑文沃妹峡罐菱伊梨侄守缝紧晦雷胶括睡辈挫旷国理匈肢柜摈锑聋彬火殖作沽般挤僧宴蕉坑侧思教剐劲艇陡脑榨炙峭歉晓刽雏匠窍馅哆矣玩铸追衬苫薪瑚仲呈昧沽廊艘棉卖炕啡甜内涸责轨叮赃懦配缎慌荚凰紊甄友答脯惩儿僚弛哼阮垂距脆悼批柬贤韵攒渊氯肠诺馋烩卉样监砍可腆钱堵尔沦塑我俱督吊鹊鳖枢逐斗翠刮矩漾映搏菱稗泳勤末蚕研验梦烤隙名亢堕哟励严瘟小修赫廷舒蜀挺们戌嫉弗嘿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5
信息化管理的利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已在各方各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在单位或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资料管理、交易信息管理等工作,都依赖着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管理在应用的过程有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等特点,但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存在这一些弊端。
因此,下文对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优势与其弊端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对信息化管理的弊端提出整改建议。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
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
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降低工作难度。
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
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
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
3信息查阅方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
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
4信息流通快速。
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
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
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2信息泄露问题。
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
3软件的局限性。
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
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硬件方面。
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
软件方面。
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
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作者罗程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参考文献[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中国科技纵横,200910.[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档案,20168.[4]张珊珊.浅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利与弊[].经营管理者,20113109.[5]赵国强.浅谈会计信息化发展变化的利弊[].江苏商论,201021231.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篇6
办公室信息化管理提升方案
一、信息化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促使企业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公司现在主要是痕迹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结合,以信息化促进痕迹化管理,痕迹化管理为信息化管理的补充。公司高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大胆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财务当前使用软件NC系统与集团总部对接,公司与集团公司连成VPN网络局域网,但是其他功能还没完全用起来,目前信息化管理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完全具备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较低,虽然以ERP为信息处理中心,但尚未建立起企业级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并非所有工作都纳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各部门尚备有自己的手工台账。
2.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分享。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完全搭建和利用起来。
3.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再造的能力、意识和实际效果,绝大多数系统更多的应用在操作级效率的提升方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进行管理、决策分析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日常业务运作流程的规范不够。
三、方案建设
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关于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精神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做强做优,建设一流”核心为主线,以攻破公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瓶颈为重点,准确把握集团公司“十二五”总体思路,结合公司实际,紧密结合集团重点专项提升工作,坚持依托基础管理,加强和创新专业管理,深化重点、亮点活动。在“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网络”的信息化战略指导下,严格按照信息化建设和体系建设“五同步”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改进、同步提升”,紧密结合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了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推荐访问:存货 信息化管理 存货信息化管理 存货的信息化管理 存货信息化管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