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1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11篇

发布时间: 2022-11-16 17:45:10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11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11篇

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对于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是面向全社会开展新中国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我们支部在分发学习材料后,组织支部党员通过自学方式,逐项了解伟大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在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社会成就、人民关爱、外交交流、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的成就。通过纵观序言及第一章,我们觉得有三方面的特色非常值得关注。第一,该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新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起步,将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民生濒临崩溃的落后国家,经过70年的不懈建设和四十年改革开放壮举,一举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任务集中在几十年里完成,其间涌现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理论

  成果、英雄模范不胜枚举。第一章节文字虽简练,但气势磅礴;篇幅虽薄,却意蕴深厚,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了解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精简的篇幅,也有利于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新中国史完整连贯的认识。

  第二,该书第一章以客观的笔触,全面诠释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误解甚多,其中不乏诽谤之辞。因此,全面了解共和国的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认识中国道路,从而激浊扬清,发挥舆论传播“定音鼓”的作用。

  阅读第一章节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与和平包容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尽管中国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所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带来福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

  史,呈现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终结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新的国家平台和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间的剥削制度,成为中国人民走向自由解放的里程碑。深刻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充分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而我在学习中发现中国之所以要进行和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有两点: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因此,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的光明大道可走,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伟大胜利。如今已过去了70年,更加觉得如今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牢记历史、重视历史,不忘前人、激励今人,做党的事业的坚定追随者和政治上的永远合格者,为党的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四章心得体会三篇《中国共产党简史》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此外,该书全面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读完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所感染。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苦历程;《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部凯歌,传承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一座丰碑,记载了成千上万革命营英烈的奋斗足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共产党带领中国走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才有了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

  

篇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e5e59a4ee0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

  文件编号:E5-E5-9A-4E-E0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文件编号:E5-E5-9A-4E-E0

  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范文(1)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不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开展了大规模建设,而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恢复国民经济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重温“1949-1956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段历史,我们再一次确认,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如今繁荣昌盛的中国。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难发展历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人民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工作作风,自强不息,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于1949年10月1

  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并经过了七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起步,抗美援朝,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伟大胜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主要表现为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抚今追昔,更加觉得如今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作出的巨大贡献。

  读习历史使人明智,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牢记历史、重视历史,不忘前人、激励今人,做党的事业的坚定追随者和政治上的永远合格者,坚

  定信念,深信笃行,为党的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范文(2)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并经过了七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起步,抗美援朝,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伟大胜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主要表现为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抚今追昔,更加觉得如今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作出的巨大贡献。

  读习历史使人明智,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牢记历史、重视历史,不忘前人、激励今人,做党的事业的坚定追随者和政治上的永远合格者,坚定信念,深信笃行,为党的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范文(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不聊生,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

  为了争取形成有力的国家建设环境,按照党中央毛**提出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

  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帝国的沉沦到黑暗中的探索,从寻求阳光,到为光明而战,革

  命前辈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迎来了最初的曙光!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范文(4)

  我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在读本章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发展所必然要选择的道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十分正确的。

  

篇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实用总结

  在院级分党校课程中的自学环节,我选择了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一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编写的一本普及读物。在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之际去学习它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则应该在学习中中国共产党简史的基础上,认识党,了解党,热爱党。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认真学习它。《中国共产党简史》全书章万字,分为三个部分:从党的创立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开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全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的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该书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全书对党所走过的道路、经历的复杂斗争、遇到的艰难曲折、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作了恰当的梳理和反映。尤其是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该书在系统勾勒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报告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理论发展史和自身建设史。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以及所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创新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全书反映的艰难探索、宝贵经验,无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同时也深刻地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此外,该书全面汇总报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实用总结

  同时,该书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充分体现党性原则又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全书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的有关文献为依据,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坚持客观反映介绍党的历史。既充分肯定成绩,也对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挫折作了一定分析。对党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出了权威的评价,对人们关心的很多问题作出了适当的回答,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权威性,是一部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党的历史的基本教材。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应当如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应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和模范性作用,更好的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思考了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新时期,想到了现在,想到了未来,想到了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时期,面对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雅安地震等自然大灾害,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没松懈,决策有力,到位,带领我们奋战在前线,最终我们战胜了天灾。天灾无情,但人间有情,过程不容易,很艰辛,但党和政府始终不放弃,不抛弃,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赢得了全世界尊重。在汶川地震抗灾中,温总理深情的说到: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我,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可见,这就是一个真正为人民的党和政府,一个值得我们永远尊重的党和政府,他教会了我们自强,教会了我们百折不饶。我们在感动,我们在思考,我们更需为我们党和政府鼓掌。一幅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蓝图已然绘就。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在全中国的人的努力下,幸福会在中华大地蓬勃“起飞”!

  2/2

  

  

篇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第1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中国共产党简史》的深入学习,我重温了我

  们党伟大而辉煌的奋斗历程,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的白色恐怖中创立,从诞生之日起即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千千万万革命前辈抛头颅撒鲜血,奋不顾身地唤起灾难深重的积弱民众,带领全国人民,始终坚守为人民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这些新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不断纠正党内右的和“左”的错误路线以及同西方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复杂斗争中,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并不断取得了巨大成绩!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把我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党的先进性、创新性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加注重教育全党,不断从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使我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新时期、新特点、新任务,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专题教育和今年开始的“学习党史、国史”等活动,都是为了使全党更加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觉悟,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更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现在我党已经是有9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通过重温党的历史,通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使我更

  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共产党一定能够肩负历史重任,不负人民重托,带领中华民族继续书写辉煌的明天!第2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支部组织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历史,废除了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记得支部在之前组织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有一篇是《前夜》,讲的就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关于国旗的事情,其中一段台词我至今记忆犹新,“二十八年革命,两千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就是这一句话,瞬间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为了万无一失,黄渤饰演的林治远克服恐高,最终保证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可以顺利进行。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2021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所享受的和平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

  之不易的和平。工作上,让组织放心,认真完成任务,作为一面旗帜,影响身边的人;学习上,认真努力掌握并可以熟练地使用专业知识,做一名可以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人;生活上,让群众放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自己所能,用认真的态度去帮助他人。做一个让国家放心,让人民放心的大学生党员。第3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通过学习,我认为学习党史和国史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身为党员,必须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必须爱国爱党才有资格成为党员,思想上要紧跟党的思想。因此,每个党员都应该自觉地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学习新中国历史有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通过学习党史和国史,党员不仅学习了一些成功的历史经验,还从历史人物中学习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对提高党员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责任、责任和效率受到世界的称赞。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变富、变强的奋斗史。是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军事薄弱的情况下,经过艰苦奋斗,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坚定信念,团结群众,不断进行制度经济改

  革,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习新中国史,就是要从奋斗史中汲取继续奋进的力量,也要找到一面镜子,让我们下定决心,知不足,求进步。

  如今,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不断前进。第4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来想要走的更远,走到更辉煌的未来,一定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带着不忘初心的心态,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

  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十分深刻的认识到: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篇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8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历史专题(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湖北刘中华【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③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及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资本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并能在资本家中开展工作。因此,1950年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时,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种限制。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也必然加强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之所以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改造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这是中共的创举。采取和平改造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个体经济,是先进的经济成分;②民族资产阶级曾与中共共同革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为中国民主革命作过贡献;③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④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等。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1)社会性质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如土地改造;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

  (2)经济基础方面的特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五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占很大比重。以1952年为例: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国以手工劳动、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很大比重。这一经济结构反映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不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前三种经济成份的比重分别上升到32.2%、53.4%、7.3%;后两种经济成份的比重下降到不足1%和7.1%。这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份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3)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像建国初期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运动以及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等,都说明了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四、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初期的有益探索和对“左”倾错误的纠正(1)有益探索①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②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党的主要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③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二是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探索。④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在经济上贯彻“八字方针”的同时,在政治上为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2)对“左”倾错误的纠正①从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②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③周恩来在**“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④邓小平在“**”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⑤1976年,人民群众发起反对“***”的“四五运动”。它为粉碎“***”奠定了群众基础。⑥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⑦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内,我党在这两个大问题上连续发生严重失误,主要表现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②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④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⑤1966年,*****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六、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1956年至]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党和人民在“**”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

  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迫切需要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人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拥有崇高的威望和绝对权力,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1957年以后,处于晚年的毛泽东在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的很多错误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更无法遏制。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经验教训:在经济建设上:①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在阶级斗争上: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合符实际的分析,不能扩大化;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二十年(1956—1976年)曲折发展历史的认识和评价第一,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和全面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世界上,不犯错误或绝对正确的政党和人是不存在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人所未经遇的事,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通过犯错误的教训来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第三,中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这表明中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第四,由于能正确对待失误,每次错误都成为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建设推向高潮。第五,失误和成绩相比,总体上来说是次要的。决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内容要点(1)形成过程①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错误,着手进行整顿。②开始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逐步发展:1978年一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④进一步发展:1982年一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⑤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要点如下:①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国情;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⑦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统一祖国的原则。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八、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启示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④启示: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千万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成功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正确分析及不断总结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九、“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和意义含义(内容):①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区别。③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④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总之,“前提”是一个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意义:①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丰富。②“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已成功运用它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完成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③这一构想是从中国现实出发,有利于团结台湾、港澳资产阶级在内的港台同胞,有利于港澳稳定繁荣。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十、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变化及成因:①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为了维持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②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与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③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谋求同华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④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原因表现: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⑤1955年的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⑥1971年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⑦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⑧8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原因:①新中国的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②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学科综合练习例析】[例1](2002年广东,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解题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据此判断A项正确。(答案)A[例2](2004年全国文综,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解题思路]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源是苏联的大国霸权政策;三年经济困难的外因是苏联撕毁协议,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改善于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A[例3](2003年全国,2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规定„„„„„„„„()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题思路]A、B两项是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实现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例4]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答案]D[解题思路]此题为2000年广东高考历史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美国当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如经济发展趋缓,陷入**泥潭,与苏争霸处于劣势等,美国之所以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其中与苏联争霸的战略利益是关键所在。[应试技巧]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益。[例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许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的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次茅斯条约》(1905年9月)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

  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解题思路]本题为2002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这道试题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十分典型。它的内容纵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又涉及中外历史。试题以旅顺、大连主权为中心议题,以中国外交格局为核心,组织材料、形成专题。在审题、解题方面,本题要求考生通读各段历史材料,并将每段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置于相应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这些事件的基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整体把握史实,得出正确结论。[参考答案]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旅顺、大连享有特权,而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②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自己的命运。③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④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例6]1956年一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解题思路]本题为2000年春季高考题。主要考查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时限:1956—196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答题范围是“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求答项是“成功和失误”“经验教训”。,、“成功和失误”都必须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去概括、归纳。总结“经验教训”难度较大,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成功和失误”的原因去分析、归纳。[参考答案]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形势,指

  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在经济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失误之处: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例7]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先弄清是哪三次转变,是怎样转变的?思考的主线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改变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分析原因、内容、结果时要联系教材和政治经济常识来思考。经济建设上的教训不外乎两个方面①遵循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参考答案]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政企分开等。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原因:党中央在认清国情和总结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③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教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篇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对于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是面向全社会开展新中国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我们支部在分发学习材料后,组织支部党员通过自学方式,逐项了解伟大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在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社会成就、人民关爱、外交交流、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的成就。通过纵观序言及第一章,我们觉得有三方面的特色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该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新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起步,将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民生濒临崩溃的落后国家,经过70年的不懈建设和四十年改革开放壮举,一举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任务集中在几十年里完成,其间涌现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理论成果、英雄模范不胜枚举。第一章节文字虽简练,但气势磅礴;篇

  幅虽薄,却意蕴深厚,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了解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艰辛历程。精简的篇幅,也有利于读者快速建立起对新中国史完整连贯的认识。

  第二,该书第一章以客观的笔触,全面诠释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误解甚多,其中不乏诽谤之辞。因此,全面了解共和国的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认识中国道路,从而激浊扬清,发挥舆论传播“定音鼓”的作用。

  阅读第一章节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与和平包容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尽管中国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所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带来福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通过参加本次“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活动,我更

  加深刻地学习了党对中国的重要性,没有党的努力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时代我们美好的生活。

  100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100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100年;是中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10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100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100年。

  100年前,一艘小船上开展的却是开天辟地的一次会议,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转变。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从此站起来了。而1949年到1978年,党一步步带领着中国人民探索曲折而漫长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让中国强起来了。而到现在,中国不仅强起来了而且还富起来了,就在去年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并且在疫情让世界陷入混乱之际,只有中国经济正面发展,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必将战胜疫情,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度过难关,让世界听到中国雄狮的吼声震撼世界!

  党的成立是顺应历史洪流的发展,是民心的选择,因为

  党训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党的领导让我们得到了希望,给予了我们时代所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其所传承、发展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与实践的。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把握历史机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战略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我国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学生要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用实践成就激励自己,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充分感受坚决拥护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我们的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融为一体,增强我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责任担当精神,引导大学生始终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以其实际行动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无愧于青春的时代新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党的未来就是中国人民的未来。党的历史轨迹不是我区区千字所能够涵盖的,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大家能够详细学习党的历史,这样能使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跟着党的领导前进,创新争优,红心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党支部

  的组织下,我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这本书,通过学习,我认为学习党史、国史,是每一位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了解新中国史,一定要爱国爱党才具备做一名党员的资格,思想上要紧跟党的思想走。所以,每个党员都应自觉将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学习新中国史,有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党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到了一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同时也从历史人物中学习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对于提高党员素质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担当、中国责任、中国效率被世界称赞,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是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军事薄弱等境地,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团结群众,不断进行制度、经济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学习新中国史,是要从奋斗史中汲取继续奋进的力量,也是找到“一面镜子”,让我们定决心,知不足,求进步。

  

篇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学习《中国简史》心得

  从天文史、数学史、医学史、农业史、染织史、陶瓷史、冶金史,还有最后的四大发明,一路读来,感想颇多,时而自豪、时而惋惜,现把我的一点心得细述如下,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对天象的研究上,中国古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许多天象的发现比其他地域早很多很多。比如像石申测量恒星的方法其实比大家都熟知的“星学之父”第谷的天文观测方法早的多;而中国关于天象研究的设备发明上也是相当先进的,比如浑仪和浑象,他们在望远镜之前一直是世界上观测天象的最优良的工具。所以,正如罗伯特坦布尔《发明和发明的国度》里说的“现代天文台起源于中国传统,中国传统使人更容易把握天空的位置”,世界的天文史,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天象经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数学史,应该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相当大。可以说近代数学,是建立在希腊几何学、中国和印度的代数学的基础上的。中国古代产生过很多个数学大师,像祖冲之、沈括、秦九韶、李治、朱世杰、杨辉等。圆周率的算法和小数点后位数的精确,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因为祖冲之他的成就使我国在圆周率计算上领先世界1000多年,而他的专著《缀术》至今没人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我国数学史上,有过许多重要的专著,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天元术》等,当然,由徐光启等编译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对中国近代数学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史上,应该骄傲地说,中国从来都不缺数学大家,

  像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包括近些年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中国一直都是佼佼者,这可能跟老祖宗有一定关联吧。

  我们这一代根深蒂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读了中国农业史后,有所感叹,一方为老祖宗的创举较好,另一方面,却也感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在为世界农作物贡献上,主要是水稻,而在农具上的贡献是相当杰出的。欧洲机械化的耕作和播种方法,最终起源于17和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技术,但近代欧洲农场作业技术和机械正不断被中国引入。所以,我很感慨,农业大国还需努力,要名副其实啊。

  对于染织和陶瓷,中国曾经很辉煌。“丝绸之路”就是历史上最好的见证,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在贸易上的途径,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在染织和陶瓷方面的卓越之处。但,我有些困惑的是,现在我们去买衣服,为什么老听到什么什么外国面料之类的?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啊。

  在冶金上,从历史上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以看出,中国一直没能很好地领先于西方,需要我们努力啊。

  四大发明,曾经的浮云。小时候,学习历史,讲到四大发明总是心潮澎湃,很是自豪;长大了,再看四大发明比照眼前一切,心里有些酸酸的,很不是滋味,也往往心里暗暗使劲,“中国要加油啊,我要努力!”

  

  

篇九: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资料答:制定过程,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提高”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主要内容

  1、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2、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3、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4、节减财政支出。5、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7、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试述"八字”方针的制定与内容。

  答:从1960年夏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

  困难的形势,并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整体的反思。1960年9月中共中

  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是没有能够贯彻。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正

  式批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基本

  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

  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

  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的制定标志着国民经济由"大跃进”进入了

  大调整阶段。压缩基本建设项目,调整发展速度,是大跃进以来经济

  指标工作的一个重大转变。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确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子)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丑)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1921年党刚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把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当时的任务。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不仅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具体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这就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1952年行将结束时,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当时抗美援朝战争不久可望结束,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任务被提到日程上来。同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分散落后的农业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农村中开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城市中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基于上述情况,中共中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预计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完成,现在是适时的和必要的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刘少奇周恩来也都论述过“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经过将近一年的酝酿,到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

  形成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比较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两次修改过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表述如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2月,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2、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答: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战略。“一边倒”就是在世界已经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对抗冷战的局面下,在美帝国主义敌视中国新政权情况下,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的站在社

  会主义国家一边,站在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的阵营之内,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以争取有利于新中国成长的国际环境。“一边倒”只是表明了新中国以独立的国家加入国际社会以后的立场,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一边倒”只是表明中国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而不意味着中国依附苏联。在相当程度上,“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一向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具体运用与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一)、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一构想和国策包含的基本内容是:

  (1)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2)两制并存.祖国统一后,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共同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3)高度自治.祖国统一后,依法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4)和平统一.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

  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重大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运动。经过这场大讨论,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为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有力地破除了个人迷信,推倒了“两个凡是”。这是最实际的思想路线建设。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基本建设,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它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是用实践标准检验了“*****”。这种检验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就开始了。以后导致对“*****”的彻底否定。

  其次,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基础上,人们很自然地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思想获得了大解放。第三,按照人民意愿解放思想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推进解放思想已整整三十年。从三十年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需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以后一波一波的思想解放,都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而是面对广大群众的。解放思想的命题只能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群众的要求。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历史新时期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第四,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宝贵经验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开端,三十年来,解放思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积累了推进思想解放的宝贵经验。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条重要经验。解放思想,就要说新话,就要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制度、机制、办法有所评论,甚至否定。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证下、在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畅所欲言,探讨问题,真正弄清是非,实现思想的解放。今天,民主仍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试述1971年毛泽东的南方视察。1971年8月14日到9月12日毛泽东的南方巡视,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行动,前后共29天。期间,毛泽东多次与各地负责人进行个别人谈话和集体谈话。毛泽东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历数党内各次路线斗争,反对分裂,讲"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强调全党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进一步指出林彪一伙人的错误问题,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倡导读马列着作,提高识别能力;提出要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整顿军队的作风,号召"人民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毛泽东的南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说服了一大批高级干部,为粉碎林彪的武装政变奠定了基础。试述中共十大1973年8月24日到28日中共十大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主持了十大的召开,周恩来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王洪文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十大继承了九大的错误指导方针,使全局性左倾错误得以继续下去。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包括邓小平、王稼祥、

  谭震林、廖承志等在**中备受打击的一批老干部,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十大以后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政治局内结成宗派主义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力量有所加强。试述万隆会议。答:二战结束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原有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1955年4月18日到24日,亚非所有29个独立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冲破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阴谋,1955年4月17日到达万隆出席了会议。针对会议中一些国家攻击新中国的复杂局面,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根据中印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由亚洲人民自己举行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为发展中国家合作创造了条件,为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为:(1)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2)两种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变,这时根本大计,长期方针;(3)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4)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意义。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健全民主和法制、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会议开成了一个全局性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会议,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带领导集体,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党和国家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试述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答: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大讨论,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个人崇拜、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下解放出来,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开创了道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上、理论上、路线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逐渐又回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路线上来。讨论也涉及到了许多深层的理论问题。

  

  

篇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共和国简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zf,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并经过了七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起步,抗美援朝,建立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个有一个的伟大胜利。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主要表现为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抚今追昔,更加觉得如今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作出的巨大贡献。

  读习历史使人明智,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牢记历史、重视历史,不忘前人、激励今人,做党的事业的坚定追随者和政治上的永远合格者,坚定信念,深信笃行,为党的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五章1至6节

  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提供了长期共存的基础和机遇,不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国准确把握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地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二、倡导构建和谐世界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米那里诸多难题和挑战。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2003年12月,胡锦涛提出中国坚持走和平频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2004年10月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中俄双方表示,“愿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2005年4月,国家**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表达了中国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的世界。

  2006年6月15日,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提出了“和谐地区”的概念。中国领导人还在各种国际场合提出了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中东”“和谐东北亚”等各种建议和构想,使“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基本主张也逐渐明确。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1年9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系统阐述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为了建设和谐世界,应努力做到政治上相互尊重、

  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同主要大国的关系保持稳定并有所发展。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和发展,积极发展建设性合作系,建立了多种对话合作机制,两国在经济、科技、反恐、防扩散、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有所加强。2005年8月,中美在北京举行战略对话。2006年4月,胡锦涛问美国,提出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六建设性意见。2009年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国华盛顿举行。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双方决定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2011年1月,胡锦涛应邀对美国

  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发表中联合声明,双方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达成共识。

  中俄之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协作,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2004年和2008年,中俄签署《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和《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解决了中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2011年,中俄宣布致力于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制定了中俄关系未来10年发展规划。

  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保持密切的高层往来,中欧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有所发展。

  中日关系经历复杂变化,中日两国在政治层面保持交往和接触,经贸合作继续推进。2001年至2006年间,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低谷。2008年,两国共同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逐步回升。2012年9月,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中国政府发表《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和《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并通过常态

  化执法巡航等措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管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中国同主要大国启动了战略对话磋商机制,定期对各自关切的现实和长远问题交换意见,探寻解决办法,初步建立了联系和稳定同各主要大国双边关系的机制。这一机制成为联系和稳定中国同各主要大国双边关系的纽带。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中国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几乎同所有周边国家实现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了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领域互利合作。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2005年4月,中国同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4个近邻国家宣布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推动下,2007年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2010年1月,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使世界上近1/3人口得到实惠。中国还应东盟邀请,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东盟域外大国。

  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2004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成立了“中阿合作论坛”。

  2010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11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正式宣布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同拉美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性问题治理,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多边活动,积极发挥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的重要作用,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参与多边机制务建设和联合国改革进程,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中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均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在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安全反恐、公共卫生、减少贫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置上,中国都积极参与,推动妥善解决,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关税,到2010年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中国实行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惠及了中国人民,也使世界各国人民获益,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系列峰会,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此外,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领域、气候变化、减贫等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积极合作,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由中国参与推动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12年北京峰会发表关于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地区的宣言,中国对加强地区安全、经济和人文合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截至2011年7月底,中国已经同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本国公民、

  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撤侨、人质解救、劳务纠纷等重大突发事件。

  中国一直支持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充分展示度责任大国影响。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一级维和待命安全机制。2009年,组建国防部维和中心。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参加19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7390人次,其中9名维和官兵在执行任务重牺牲。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派遣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中国政府于2008年12月开始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截至2011年底,海军累计派出10批护航编队,25艘次战舰、22架次舰载直升机,成功护送中外船舶401批4373艘,接护、解救船舶51艘,创造了被护船舶、编队自身100%安全的战绩。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到多边事务,中国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外交双边与多变并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新型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六节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结合治国理政实践,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举措,全面推进当建设。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增强执政意识,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修订了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组织法,颁布了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完善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使党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规范的法律框架。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加强人民政协工作以及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文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扩大了人民民主,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5个文件,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把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到干部考察、评价和使用中去,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依法开展干部人事管理工作,2005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2006年1月1日起

  实施。在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健全来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也都取得新进展。做好人才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中共中央对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要求,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资源整合的工作格局。为了扶持、帮助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针对全国近10万个村级组织没有活动场所的问题,由中央财政和中央管理的党费中拿出17.5亿元,地方计划配套64亿元,用两年时间集中解决。到中共十七大之前,各地已新建村级活动场所7.3万个,完成建设任务的74.3%。

  为抓好县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各地党组织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并在全国稳步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党的建设以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活动为总抓手,推动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完善工作机制,从2004年起,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中,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初步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其他社会阶层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可以入党,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党章。根据这一精神,各地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系员,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将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工程,把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初步建立,基层党组织题设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的重点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开展党内民主监督提供了根本依据。按照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的要求,各地党务公开逐步推开。中共中央各部门积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外界展示了执政党公开透明的形象。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事关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为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又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提上了日程,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点。中共十六大作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定,中共中央选择19个单位试点,积累了经验。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作出部署。

  从2005年1月起,全党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大约半年时间,分为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第一批是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展开,时间从2005年1月开始到2005年6月基本结束。第二批面向城市基层和乡镇机关,时间从2005年7月开始到2005年12月基本结束。第三批面向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时间从2006年1月开始到2006年6月基本结束。

  在历时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党共有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近7000万名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众多党员立足岗位、勇挑重担,开拓进取、敬业奉献,把先进性体现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体现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平常时期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这是党员先进性的生动展示。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新建基层党组织13万个,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基层党组织15.6万个。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347万个。以“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人民的忠诚卫士”任长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4个文件。为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

  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选择23个单位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4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每批历时半年左右,于2010年2月底基本结束,共有370余万个党组织、7500余万名党员参加。活动期间,各地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780万件,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40余万个。活动期间,各地党组织共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250多万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各地共新建党组织6万多个,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5万多个。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共中央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新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建立了集体学习制度,2002年12月26日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决策。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

  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十七大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2010年4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部署。鞍山集团职工郭明义数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当代雷锋”。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退休后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22年,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国家。党组织和竞员以创先争优带动全社会创先争优,从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辅相成。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执政党长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共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把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注重反腐败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推动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在反腐倡廉建设基本思路方面,逐步确立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工作格局。在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体制机制。

  在推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4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2009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标志着党内巡视制度正式形成。为从源头上防治用人腐败,201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形成了干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此外,中央纪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定。这些法规和规定的出台,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核心、以监督条例为主干、以一系列办法和配套规定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2006年2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在依法查处大案要案方面,坚持查处重点案件的同时,着重查办领导干部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索贿受贿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自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759件,结案63906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429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

  法机关处理24584人。全国共查办商业贿赂案件81391件,涉案金额222.03亿元。中央坚决查处了陈良宇、薄熙来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

  在反腐倡廉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总体部署。2010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将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培训院校课程。按照上述规划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中央纪委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编写廉洁从政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培训。对于新任领导干部和新录用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任职和上岗前的廉政培训,建立廉政培训档案。在领导干部任职前进行廉政谈话,做到防范在先。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推荐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专题研讨 简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题研讨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