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20篇)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20篇)

发布时间: 2025-07-02 20:08:11 来源:网友投稿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20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20篇),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20篇)

篇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关于糖尿病的综述论文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

  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

  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理糖尿病的定义: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

  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病症特点(一)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2

  三、糖尿病的诊疗手段(一)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

  要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①脂肪: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日。②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③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0.8g/kg体重/日;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0.6g/kg体重/日,并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④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⑤食盐: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篇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

  -

  .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专业::学号:

  -

  -

  考试资料

  -

  -

  .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又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性,其预防和治疗就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我通过日常学习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并作本论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类、症状特点、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调节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及意见,达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分类;特点;治疗;预防

  -

  -

  考试资料

  -

  -

  .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

  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

  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的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

  长,应激状态增多。再加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便与世界各

  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

  的影响也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

  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目前全球

  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而我国患者人群在1994年就已达2000

  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

  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

  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

  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

  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

  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

  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

  -

  -

  考试资料

  -

  -

  .

  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治疗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

  -

  -

  考试资料

  -

  -

  .

  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类: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关于1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

  -

  -

  考试资料

  -

  -

  .

  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年龄、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测定来做出诊断。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如lispro或aspart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glargine或detemir胰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篇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与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与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

  的生活节奏以与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

  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与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与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与,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与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定义与发病机理糖尿病的定义: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

  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性疾病。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与环境因子共同参与与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病症特点(一)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

  1/8

  少”。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

  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2/8

  三、糖尿病的诊疗手段(一)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

  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①脂肪: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日。②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③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0.8g/kg体重/日;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0.6g/kg体重/日,并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④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⑤食盐: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篇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糖尿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在此领域进步尤为突出,该文将总结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点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造成的。糖尿病长期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伤,导致心脏、眼、肾、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等;病情严重或应激情况下还可能发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1]。据2010年中国慢性病检测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2],所以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在糖尿病的临床诊疗中,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基本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公认的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该文将对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糖尿病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糖尿病教育对象包括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患者家属、社区居民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向家人寻求帮助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糖尿病前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症状,缺乏正确有效的干预及教育。所以,此人群同样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教育的内容包含正确的认识糖尿病的发生,分型,血糖监测,饮食、运动控制,规范的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等相关内容。

  2糖尿病教育模式

  2.1按心理干预层面分

  2.1.1焦点解决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模式起初应用于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应用范围扩展。焦点解决模式是在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加积极并且尊重患者意愿的模式,其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3]。骆宏等[4]认为,焦点解决模式能够架起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保障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但其对于教育实施者及患者均有一定能力要求,需要教育者有较好的沟通技巧,经过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且要求患者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其教育效果往往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差异较大。

  2.1.2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HBM)此种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最早应用于个体的健康行为解释和预测的理

  论,其可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且使人们坚信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且获得预期的效果。该模式对于促使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改变有积极的意义。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是帮助患者意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威胁,并有信心将其对危害的恐惧转化成行為改变的动力,纠正不良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但实施该方式的教育受多种个人因素影响,比如个人依从性等,可能影响教育效果。

  2.2按教育主导者分

  2.2.1授权教育模式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因此患者应承担起治疗效果的一部分责任。该教育模式重点是由糖尿病患者承担自我管理的完全责任,而专业人员负责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及支持,尊重患者的选择。教育实施者应该放弃自己是权威的观念,由糖尿病患者自己做出选择、行动,才能真正地使其产生行为的改变,从而使糖尿病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5]。但授权教育广泛开展还存在一定困难。授权教育需要向患者提供更多如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并展开定期随访,对教育者素质要求则非常高;再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还未统一;最后,针对于糖尿病授权教育的效果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大多数研究中采用量表和生化指标两种形式进行评价[6]。

  2.2.2同伴教育模式同伴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伙伴。作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同伴教育是指将处于相同年龄段且具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或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共同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形式[7]。同伴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且同伴教育者能结合自身治疗经历,用通俗的话语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避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障碍,这样患者更加容易理解,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所提升。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同伴小组式、单独说教式和志愿者支持式等多种方式,该种模式中病友之间的交流是主要的,医务人员则负责从旁协助,并防止糖尿病治疗出现误区或错误信息传播。但国内外虽对同伴教育者进行了培训,但同伴教育者资质、培训内容、及培训后教育水平评价缺乏参考标准[8]。

  2.3按教育人群分

  2.3.1大课堂教育开展大课堂教育在我国已将较为成熟,该教育模式对于场所要求不高,且受益人群广泛。但其理论性过强,且注重对患者糖尿病知识的灌输,往往不考虑患者本身实际情况及需求,实践性较差。又因该教育模式费时少,简单易操作,因此常应用于国内糖尿病知识普及。

  2.3.2小组教育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小组,可应用海报、讲课、视频、讨论示范及模拟现实等多种方式,针对糖尿病控制的多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教育时间根据患者的人数和讲课内容的多少进行安排,该模式能够使患者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效果较好,小组教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同样易受个体素质、依从性差异的影响。

  2.3.3个体化教育该模式主要由主管护师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方法,进

  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解直至其掌握。讲解内容包括糖尿病的概念、症状、诊断、治疗等基础知识,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食谱、有氧运动方法,使其养成自我监测、记录的良好习惯,并定时随访。个体化教育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可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综合管理,提高糖尿病教育效力。该教育方式收效良好,但对于护师沟通能力、时间安排要求非常高,且因该模式费时、相对复杂,不利于广泛推广且难度较大。2.4按教育媒介分

篇五: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讲解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壶量塑理盘查2Q!Q生筮!鱼鲞箜三塑

  ・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研究进展

  朱艳秋1,李静2,云洁1,顾媛媛1。祝成江1,刘艳红1

  (1.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市100088;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05级护理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旧。。现阶段,人们的目标是健康人远离糖尿病、血糖已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的人回到健康人群,已确诊为糖尿病的人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由此看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全世界的糖尿病专家也一致认为细致扎实的糖尿病教育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根本前提,能够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糖尿病健康教育的lEt模式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以往的教育模式并未注重对高危人群的教育,只是当确诊为糖尿病后才进行宣教。2002年范丽凤p。在陈述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时指出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护士往往采取填鸭式教育,将糖尿病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教育方式多半是说教式,患者个人的学习潜能及动机未被激发。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多注重于如何注射胰岛素与口服药的服用,其次是日常饮食的注意事项,再次是如何安全运动,很少注重心理辅导与延伸教育。

  2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现状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2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1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在t3常生活中,年龄在中年以上、肥胖、活动量少、常在饭店就餐、不喜欢进食蔬菜、很少到医院就医、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血压高、血脂异常等,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一方面,医护人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峻性与危害性,使其正视糖尿病的危害,与此同时给予适当的压力可使其有危机感从而在饮食、运动等方面更主动地配合,同时帮助患者调整合理的饮食并制定安全的运动方案。另一方面,指导患者调节工作、生活中的负性情绪,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预防疾病的良药。2004年王战建等H。指出:定期检测空腹血糖(FBG及餐后血糖(PBG,一旦有升高趋势要做糖耐量试验,及时发现是否发展到IGT阶段,一般0.5—

  1.0年1次。

  2.2糖耐量减低者的健康教育糖耐量减低(IGT是指界于糖尿病与正常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即血糖高于正常人,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1。2002年UnwinN等怕。指出:IGT向糖尿病的转化率是正常糖耐量者的10倍。所以在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时首先要使患34

  者明确IGT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进行正规的干预性治疗;国内外研究证实一1:肥胖、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减少是导致IGT发生的危险因素。所以要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尽量在短时间内戒烟、限酒,指导如何进行病情的自我监测与心态调节。另外,要做好基础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同时,要告诫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定时做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

  2.3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3.1心理健康教育糖尿病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心理一时难以接受,又要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难免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会加重内分泌紊乱,从而开始恶性循环。2009年刘为民在《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一文中指出哺1:糖尿病情绪反映的应激可通过机体的生理机制,包括自主神经通路、神经内分泌机制和迷走神经对胰腺的直接影响,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和加速疾病的进程,因此,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予以相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3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应的心理疏导,任何疾病都有发生、发展、控制与转归的过程,糖尿病只要进行合理的饮食、适当而安全的运动、药物的配合等治疗,会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心理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状态变化很大,在患者每次复查时注意观察予以对症处理。

  2.3.2糖尿病相关的监测对刚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相关监测的指导十分重要。一日七次的血糖监测分布在三餐前后和睡前。监测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般在6:00~7:00测量为宜,主要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及前ld晚间用药是否有效控制血糖至次日晨;午餐和晚餐前血糖的监测有利于指导患者进食和餐前胰岛索剂量的调节。监测餐后2h血糖,以进食第一口饭时间为准计时反映出进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状况与药物、饮食治疗的情况。监测睡前血糖一般在2l:00,主要为防止夜间低血糖及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发生。无条件者可以每日收集四段尿,朱桂平一。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中指出:每日收集四段尿即早餐后至午餐前、午餐后至晚餐前、晚餐后至睡前、入睡后至次日早餐前,各段尿液摇匀后用试纸测试,根据试纸颜色变化判断尿糖水平,如发现尿糖增高应到门诊复查,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对患者与家属进行一些常见危险症状观察的指导也具有重要意义。若患者出现心悸、面色苍白、脉速、冷汗、饥饿感,应考虑为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症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患者饮食不当、运动过度、口服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类应用过量有关¨…。由此看来,患者运动量大或者进食过少时尤其要注意观察自身的状况,随身携带糖果或苏打饼干,如感觉异常及时进食。如突然出现四肢无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深

  万方数据

  沉、口中有烂苹果味应考虑为糖尿病重症酸中毒(DKA,DKA是l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不及时诊治就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如发现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川。

  2.3.3药物治疗的有效指导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4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3.3.1注射胰岛素的指导普通结晶胰岛素注射制剂宜保存在2~8℃,不可冻结,在这种温度下可保存2年,25℃室温下可保存1个月。使用混合胰岛素时要先抽取短效的胰岛素再抽取中效胰岛素。胰岛素注射的方式为皮下注射,应注射在脂肪的深层或脂肪和肌肉之间,切记避免注射到血管和肌肉内。常见的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距脐一拳的左右、大腿外侧。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如果患者餐后要进行运动,应避免在四肢注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注射后一定要在30rain内进餐,如患者刚开始把握不好时间,可等饭好后进行注射,注射后15min左右开始进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3.3.2口服降糖药的指导由于糖尿病患者要终身服药,患者很难坚持,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出现忘服、漏服等现象,从而造成血糖的异常波动。服用口服降糖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自我感觉血糖控制良好而私自减药,也不可为了血糖迅速下降而盲目加量。其次,指导患者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2.3.4饮食治疗的指导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措施,无论糖尿病控制情况如何,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控制‘1“。患者一定要正视饮食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日常运动量来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活动量决定着每千克标准体重应该摄人的能量,活动量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档次,分别对应30kcal/kg、35kcal/kg、40kcal/kg¨“。进食种类应多样化,切忌单一,蔬菜、水果、豆类等搭配合理,可以提高营养价值。适当食用水果,时间宜选在两餐之间,要选择适当的水果食用,如苹果含糖量相对较低,而香蕉、红枣等含糖量较高。正确的烹调方法也是饮食治疗中不可忽略的,杨思红【141指出:烹调过程清淡化,多用清蒸、炖、炜的方法,少用煎、炸、烧烤的方法,更不要用熏的方法。同时注意分配1d摄入的总热量,根据情况每日三餐分配可为I/5、2/5、2/5或1/3、1/3、1/3。

  2.3.5运动治疗的指导李立波等【1纠近期提出,运动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中一个值得考虑的内容,因为运动会有助于提高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降低胰岛素拮抗,并且能够减轻体重和保持体重。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脂类代谢,有利于调整体重、增加体能,更可以使身心愉悦。运动计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5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划的制订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病情等状况选择运动的种类,确定适当的运动量,日常中以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为宜。患者每日运动量必须达到规定的有效运动量,患者的运动量增加,有助于病情好转【1“。运动的时间宜选择在餐后1h,一般情况下,要求运动时的心率最大安全运动心率的60%一70%。最大安全运动心率=220一年龄,运动时脉率=170一年龄。为确保运动的安全,注意做好热身运动,也不要突然停止运动,要随时测量脉率,随身携带好糖果或苏打类饼干,定时监测血糖,选择舒适的鞋并每天检查双脚,要随身带好糖尿病卡片,注意标明姓名、疾病、所用药物的药名与剂量、联系电话等。

  壹鲁塑堡苤查至Q!Q生箍!鱼鲞筮曼翅

  2.3.6糖尿病足预防的健康教育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控制原发病,增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注意防止外伤、感染,可预防和降低糖尿病足发病率Ⅲ1。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18|。每天用温水洗脚,切忌过凉或过热,每次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蘸干足部皮肤,不可用力揉搓,同时检查足部有无压痕、破损。尽量每Et进行足部按摩,修剪趾甲时不可剪得过短,要把趾甲磨平。糖尿病患者买鞋最好选择下午去,避免选择过紧、前面开口或高跟鞋,以宽松舒适为宜。新鞋每次只穿1~2h,注意查看脚上有无局部红肿或水泡。穿鞋前要仔细检查鞋内有无杂物,鞋子内面有无粗糙、尖锐等。袜子以棉袜为佳,不要穿弹力强的纤维类袜子,同时不能过于宽松。因袜子表面光滑、平坦,内面多有线头,将袜子反穿会起到保护作用。

  3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展望

  3.1近几年我国糖尿病教育的新模式2000年范丽风等¨引建立了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住院一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2003年钟美容等啪。指出,在对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将护理程序运用于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康文萍等旧¨提出社区开展糖尿病教育应采取以下几种模式:群体教育、小组教育、个别指导与随访、组织患者交流、义诊等;2007年马金秀等旧。研究时间体验性教育方法。3.2糖尿病教育的展望在美国,一个人被确诊为患了糖尿病之后,首先不是到专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6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科医生那里去就诊,而是被安排到指定的糖尿病教育机构去免费学习,由受过职业训练的糖尿病教育工作者传授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把预防、控制糖尿病知识教给患者。而在我国,目前最欠缺的正是这一点,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没有科学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知识,更不用说偏远地区的患者了。因此,逐步提高糖尿病教育水平,培养专业的宣教人员,同时注意教育的延伸,将健康教育进行到底是必行之路。有专家∽。提出可建立一个庞大的糖尿病教育和防治的网络,包括医院教育、社区教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糖尿病教育3个方面。为确保教育的内容能被理解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种族等,选择合适的地点,采用适当的语言,灵活的讲授糖尿病知识。

  参考文献:[1]许金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1:42—43.[2]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一指南与实践的差距[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4—178.[3]范丽凤.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5.[4]王战建,张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三级预防[J].河北医药,2004,26(4:289—290.[5]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7,253—266.

  [6]UnwinN,ShawJ,ZimmetP.ImpairedSlucosetoleranceand

  impairedfastingglycacmia:thecurrentstates011deftnition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7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andintervention[J].DiabeticMed,2002,19(9:708.35万方数据壶量塑堡盘查兰Q!Q堡箜!鱼鲞笠曼塑[7]王晨荣,廖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J].中华误诊杂志,2002,2(2:2006.[8]刘为民.耱尿病患者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75.[9]朱桂平.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12(6:57—60.[10]张良满,喻翠玲,徐蓉,等.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18—519。[11]李素香,菊昌萍,金晖,等.血酮监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与护理7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8(1:13一14.[12]薛长勇.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一[J].药品评价,2009,6(6:240.[13]赵红敏.糖尿病的饮食疗法[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8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学学刊,2009,18(4:6—7.[14]杨思红.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88.[15]李立波,张小丹.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意义[J].哈尔滨医药,2009,29(3:35.[16]易鸣,高晓远,张峙,等.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357—359.[17]郝雁秋,贺凤玲.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123—124.[18]孙玉玲,葛秀洁,许文燕,等.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9,30(3:229.[19]范丽凤,潘长玉,田惠.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20]钟美容.糖尿病住院患者护理干预式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5—66.[21]康文萍,张一奇.小组社会工作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42—344.[22]马金秀,江仁美,顾颖萍.实践体验性教育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9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6:29.

  [23]金建华.我国糖尿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

  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4:296—297.

  本文编辑:王海燕2009—1l一12收稿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江芹,许平,刘跃冰。肖荣娣,王瑞权,吴义高

  (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发现,我国护士群体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o。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过高的职业压力可使护士疲溃,产生工作倦怠。因此有必要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减轻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1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现状

  护士的心理状态比一般人群差。1982年,稻冈”。调查发现,25.9%护士有过度疲劳综合征(burnoutsyndrome。医生护士同在医院工作,护士发生过度疲劳综合征的概率比医生高。英国Cole【61于1991年对急救中心1800名护士调查显示,护士承受较高水平的压力,产生了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82%有疲乏感、67%心情不好、58%有挫折感、49%有焦虑、29%容易被激惹、40%人际关系不良。从我国调查和研究情况看,护士心理健康的问题也较突出。黄永兰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调查显示护士人群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王长梅等旧1调查显示护士人群抑郁和焦虑的阳性率分别为36.3%和14.2%。SAS分及SDS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逢冰洁等一。调查结果表明,护士人群的心理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一般健康问卷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01,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2.3%。沈红五等¨毗调查显示临床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10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护士SCL一90因子分中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其他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P<360.01,敌对与常模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抑郁(36.63%、偏执(33.66%、焦虑(32.67%、恐怖(22.77%。宋华等…1调查显示90%以上的护理人员中感到心身疲倦,尤以心理疲惫为甚,临床资历越深的护士强迫症发生率越高,其中以40岁年龄为甚。肖祖芬等¨2’调查显示年轻护士SCL一90各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P<0.01。年轻护士的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6项因子都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临床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2.1社会支持不足传统的权力机构将护士置于组织的底层,医生在法律上享受着对患者诊断、治疗及照顾的决定权.而护士却被认为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国民对护理工作认识不足,独尊医疗。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合理报酬,护理的服务价值得不到体现¨引。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使有的护士面l临转岗、解聘的可能。这些都造成护士的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影响护士的自尊,造成护士心理压力¨“。2.2工作压力和应激研究认为’1“,护士心理健康与工作应激因素密切相关。韩光香等¨5J一项关于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主要压力源以程度的高低不同依次分为:①工作方面的问题:如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少,工资及福利待遇等。②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如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等。③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如担心差错事故,护士的工作未被患者及家属承认。④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如护理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不够,缺乏其他医生的理解与尊重等。⑤工作环境及资源万方数据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11

篇六: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患者的倾诉更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1-

  目录

  1糖尿病的发病理·····································-52糖尿病的病症点·····································-5-

  2.1糖尿病早期状··································-52.2糖尿病的状····································-52.3糖尿病并症····································-63糖尿病简单的诊疗段·································-73.1糖尿病药······································-73.2糖尿病的状····································-74糖尿病的预防施·····································-84.1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进行·····················-84.2主要措是······································-9结论·················································-10致谢··················································-11参考文献··············································-12-

  -2-

  绪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由多

  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中95%糖尿病属II型糖尿病,发病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

  -3-

  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1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2糖尿病的病症特点2.1糖尿病早期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2.2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

  -4-

  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2.2.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2.2.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2.2.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2.2.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5-

  2.3糖尿病并发症慢性并发症:①糖尿病眼病:如果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平日须保持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导致视网膜剥离;当患者视力下降时,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以防意外;②糖尿病肾病: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除饮食控制外,可口服降脂药物及抗凝血药物,以改善肾小球内循环。3糖尿病简单的诊疗手段3.1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五点:一是糖尿病药要合理用药;二是早期用药务求“达标”最重要;三是联合用药事半功倍;四是稳定血糖不能挂一漏万;五是虚假广告宣传不可信。3.2治疗糖尿病的食物

  治疗糖尿病的食物最新出版的医疗卫生绿皮书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与1996年相比,城市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了40%。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食物疗法愈来愈受重视,因为食物里也有“降糖药”。蔬菜中包括莴苣、竹笋、苦瓜、银耳、洋葱等。水果包括苹果、梨、桃、橙子、柚、荔枝、樱桃、杨梅等。五谷杂粮类包括小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大豆、黑豆、薏米、绿豆、豇豆、扁豆、豆腐、腐竹等。水产类包括青鱼、泥鳅、蚌、蚬、黄鳝、海参、田螺、蛤蜊等。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治疗过程中贯穿

  -6-

  始末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①制定饮食计划,合理膳食:进餐应定时定量,通常将每日的热量按1/5、2/5、2/5或1/3、1/3、1/3分配至早、中、晚3餐中,或少吃多餐,将1天的热量分配4餐为1/7、2/7、2/7、2/7;②均衡饮食,合理分配:每天的饮食应保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日需摄取以下基本食物:谷类、肉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制品和油脂类食物。每日热量分配应符合以下标准: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质<15%,脂肪占30%;③避免高糖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糖果、蛋糕等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以内;⑤限酒戒烟。4糖尿病的预防措施4.1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进行:

  一级预防:此级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措施是:①改变人群中与Ⅱ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②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措施是:①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②对高危人群、肥胖或有家族史,经常应酬吃请较多、工作紧张的人进行筛查。④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运动与饮食治疗,并定期观察。甚至可以使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二甲双胍类)或保健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吡啶酸铬、有机锌等)进行干预治疗。

  -7-

  三级预防:目的是较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措施是:①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的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减少有害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

  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4.2主要措施是:4.2.1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眼底、尿微摄白蛋白、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4.2.2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并发症应采用综合治疗可见,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健康教育,即大力的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尽量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使全民动员起来与糖尿病作持久的斗争。第二就是健康促进。即尽快的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及利用各种手段,对整个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筛查。4.3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患者思想包袱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过度的抑郁、焦虑和应激,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在负性情

  -8-

  绪状态下体内皮质醇分泌增加,后者浓度升高后,可通过拮抗胰岛素来阻碍血糖利用,导致血糖增高,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给患者讲述有关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不仅要听取患者的倾诉,更要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并尽力帮助其克服困难,使之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决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并发症多但我们通过吃药以及食疗仍旧可以有效控制病状,另外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还可以进行有效地预防,减少发病几率。糖尿病问题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上述对糖尿病简单的病因分析和实际生活护理,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促进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9-

  致谢: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关系,指导

  和鼓励。在我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很大帮助。不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为本论文提供好建设性意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对我的学习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10-

  参考文献:[1]于翠凤.《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5月[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四版[3]伍晓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文选,2011,22(3):395[4]程韶,吴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0,8(11):847[5]刘志梅,王娟萍,陈美伦.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13):1452[6]戴美娟汪燕中国食疗与营养学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142—1432010.3(4):308—309[7]王怡马幸等糖尿病性的白内障教育J现代护理

  -11-

篇七: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标签: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重要性

  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2000年约为1.5亿,2010年患病人数达到2.21亿,2025年将增至3亿⑴。目前我国已经列入了世界3大糖尿病大国之列,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人数达到5930万⑵。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并发症的防治需要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如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运动、定时服药、监测血糖、心理应对等对策。这些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一般都通过健康教育而获得,因此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及治疗的重要基石,我们国家这方面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虽然近几年开展了糖尿病教育工作,但是我国糖尿病人群的并发症控制达标情况依然不够理想⑶,生活质量普遍很低⑷,说明我国的糖尿病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提高对糖尿病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疾病控制的重要因素。就如何加强对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进行以下综述。

  1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包括如何进行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如何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如何合理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情绪的控制和应对、如何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等。

  1.1血糖的监测

  糖尿病病人在入院前接受最多的是健康教育,教育程度与相关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接受程度不同,而药物教育、自我检测、急慢性并发症和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程度接受则更少。虽然现在糖尿病教育已经开展的比较普遍,但仍然存在不连贯、不全面的问题。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可能只主动参加过1~2次健康教育,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集中在糖尿病基础知识和饮食方面,而对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因此,在日常的健康宣教中,应该向病人强调全面掌握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有计划的参加系统的糖尿病教育,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有研究证明⑶病人经过健康宣教育,能够坚持自测和管理血糖并结合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等教育付诸实施相比未经过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低0.39%,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3%,整体平均下降2.9%。

  1.2运动与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糖尿病病人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规律运动为每日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⑷。每日规律运动及控制体重在标准状况内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消耗自身热量,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水平,可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因此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

  1.3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让家人参与其中,以增加病人的主动性,使糖尿病病人能管住嘴合理调整饮食达到膳食平衡,严格控制体重范围,另外通过单独或联合用药提高理想的代谢控制血糖的目的。饮食治疗应因人而异,科学计算膳食热量⑷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食盐限量在6g/d以内。近年来已有很多的相关调查显示⑷饮食控制不佳已经成为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肯定了饮食是控制和改善血糖的重要因素。

  1.4心理因素

  糖尿病教育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人文环境等的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给予适时的,有效的个体化沟通与交流,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特点。⑶有报道与正常人群相比较,糖尿病病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焦虑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⑷。因此注重于如何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动机与责任,如何提高患者应对各种社会和及心理方面的压力和能力,如何教会患者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患者能够终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疾病,因此教育给予的任何指导都应以尊重患者的能力及意愿为前提,我们应该在科学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特点的基础上再去充分体现教育的个体化原则。教育者在教育中应加强有效的沟通技巧,从而达到病人自我照顾的效果,积极预防各种心理问题。

  2.小结

  我国现在每年约有⑷三分之一的糖尿病病人因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未能积极治疗和护理而产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其中就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神经病变,循环系统改变等并发症,。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知晓情况,更加完善健康教育提高其在防治方面的观念转变,树立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高对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专业的认识,有效的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健康模式及健康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发挥自身对健康照顾的主观能动性,如美国已经将个体对健康照顾的责任作为医疗改革的基石,今后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有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发展,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患者自我照顾的动机和责任,提高自我效能等。虽然教育者是糖尿病教育的专家,但是糖尿病管理的大多数时间是患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管理,只有患者对自己是最了解,他们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因此教育者与患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应对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良好的健康教育是病人增强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协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2-77

  [2]个体化运动疗法对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45-446周慶,黄英,侯慧荣等

  [3]为秀芳,黄俊额.老年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原因调查中健康教育杂志,2002,18(7):443-444

  [4]张金慧,吕阳明,马燕.新型饮食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39-741

篇八: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论文项目具体要求得分选题论文结构层次20选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论文标题和内容新颖鲜明结构层次严密生物学基础知识运用20生物学基础知识适用得当论点鲜明论据可靠严谨论述20论述逻辑清晰严密内容结构层次合理流畅文字表述准确论文篇幅1030004000字数适当参照毕业论文格式页面字体word格式编排符合要求参考文献10510篇参考毕业论文格式上传视频资料10视频题目糖尿病治疗营养干预原则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1/8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2/8

  二、糖尿病的病症特点(一)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

  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

  (二)糖尿病的症状

  1、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三)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

  3/8

  三、糖尿病简单的诊疗手段(一)糖尿病用药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五点:一是糖尿病药要合理

  用药;二是早期用药务求“达标”最重要;三是联合用药事半功倍;四是稳定血糖不能挂一漏万;五是虚假广告宣传不可信。

  (二)治疗糖尿病的食物

  治疗糖尿病的食物最新出版的医疗卫生绿皮书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与1996年相比,城市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了40%。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食物疗法愈来愈受重视,因为食物里也有“降糖药”。蔬菜中包括莴苣、竹笋、苦瓜、银耳、洋葱等。水果包括苹果、梨、桃、橙子、柚、荔枝、樱桃、杨梅等。五谷杂粮类包括小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大豆、黑豆、薏米、绿豆、豇豆、扁豆、豆腐、腐竹等。水产类包括青鱼、泥鳅、蚌、蚬、黄鳝、海参、田螺、蛤蜊等。

  (三)治疗糖尿病的偏方

  1、人。2、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葛根粉30g,粳米50g,共煮粥服用。适用于老年人糖尿病,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葛根含黄酮类,具有解热、降血脂、降低血糖作用。3、山药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60g,大米60g,先煮米为粥,山药为糊,酥油蜜炒合凝,用匙揉碎,放入粥内食用。适用于糖尿病脾肾气虚、腰酸乏力、便泄者。4、胡萝卜粥(《本草纲目》):新鲜胡萝卜50g、粳米10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玉米粉粥(《食物疗法》):粳米50~100g,加水煮至米开花后,调入玉米粉30g(新鲜玉米粉),稍煮片刻服用。适用于各种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预防措施(一)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进行:

  一级预防:此级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措施是:①改变人群中与Ⅱ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②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措施

  4/8

  是:①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②对高危人群、肥胖或有家族史,经常应酬吃请较多、工作紧张的人进行筛查。④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运动与饮食治疗,并定期观察。甚至可以使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二甲双胍类)或保健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吡啶酸铬、有机锌等)进行干预治疗。三级预防:目的是较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措施是:①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的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减少有害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纠正高血压、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

  (二)主要措施是:

  1、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眼底、尿微摄白蛋白、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2、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并发症应采用综合治疗可见,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健康教育,即大力的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尽量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使全民动员起来与糖尿病作持久的斗争。第二就是健康促进。即尽快的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及利用各种手段,对整个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筛查。

  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并发症多但我们通过吃药以及食疗仍旧可以有效控制病状,另外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还可以进行有效地预防,减少发病几率。糖尿病问题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参考文献[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10,18(5):335

  5/8

  [2]伍晓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文选,2011,22(3):395[3]程韶,吴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0,8(11):847[4]刘志梅,王娟萍,陈美伦.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13):1452[5]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8—81[6]戴美娟汪燕中国食疗与营养学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142—1432010.3(4):308—309[7]王怡马幸等糖尿病性的白内障教育J现代护理[8]李小妹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J淮海医药2009.18(2)145

  6/8

  《常见流行病生物学基础》课程论文评分表

  学生信息论文项目选题,论文结构,层次,20分生物学基础知识运用,20分论述,20分论文篇幅,10分格式,10分参考文献,10分上传视频资料,10分总分学院:姓名:具体要求选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论文标题和内容新颖鲜明,结构层次严密生物学基础知识适用得当,论点鲜明,论据可靠严谨,论述逻辑清晰严密,内容、结构、层次合理流畅,文字表述准确3000-4000字数,适当参照毕业论文格式,页面、字体、Word格式学号:得分

  编排符合要求

  5-10篇,参考毕业论文格式

  视频题目(《糖尿病治疗-营养干预原则》)

  7/8

篇九: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又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性,其预防和治疗就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我通过日常学习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并作本论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类、症状特点、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调节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及意见,达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分类;特点;治疗;预防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再加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便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而我国患者人群在1994年就已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

  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治疗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

  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类: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关于1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

  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年龄、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测定来做出诊断。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如lispro或aspart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glargine或detemir胰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篇十: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

  必要性和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由于糖尿病知识的不普及,以及社会上对糖尿病宣传的误导,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存在许多的偏差,这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控制水平。世界糖尿病联盟早就提出糖尿病五驾马车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糖尿病健康教育就是综合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它对减轻医患双方的医疗花费、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均具有较大的价值[2,3]。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即DCTT)结果显示,开展糖尿病教育,取得患者主动合作是达到良好控制的前提[4]。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了患者治疗教育(TPE)的概念,TPE在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现就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综述如下。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2009年10月22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宣布: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目――2.85亿。21世纪的新灾难,未来2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超过3.6亿。糖尿病现在影响到了世界上7%的成年人,每年有400万人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是致盲、导致肾衰、心脏病、中风和截肢的主要因素。在2010年,糖尿病将让世界经济付出至少3760亿美元的代价,占到世界卫生总支出的11.6%。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900亿美元。我国原是世界上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而来自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9200万。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发表的一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撰写的论文指出,中国现有9240万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这意味着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其中,男性患病率10.6%,约5020万;女性患病率8.8%,约4220万。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糟糕的是,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所谓糖尿病前期,是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如果这些人没有有效的预防,每年将以8%~10%的速度往糖尿病转”。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50%的糖尿病患者无任何症状,常因诊治并发症或健康体检中被发现。他们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而并发多种并发症[6]。第16届国际糖尿病大会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7],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得到控制。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管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曾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占60.3%。通过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正确掌握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治疗的目的和方法,防止错误观念的继续,延缓病情的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和治疗的目的。因此,开展有关糖尿病及并发症知识的宣教是很有必要的。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生存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因胰岛素绝对和相对缺乏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世界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肥胖、活动过少、高脂饮食、饮酒和遗传等都是加速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8],同时可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的认识,自觉提高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公布了国内第一个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饮食、运动、基本知识方面,仅有47%的患者接受过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超过50%的患者根本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是多少,甚至还有5.6%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而他们的各项检查指标也明显偏高。另外,约1/4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和复查管理做得很差。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不仅影响其依从性,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造成患者不规范系统的治疗,甚至认为无法根治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糖尿病患者来讲,依从性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9]。提高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还可避免患者心存侥幸相信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虚假广告和某些唯利是图行医者的游说,使用所谓根治糖尿病和并发症的灵丹妙药,以致发生血糖不能控制或低血糖。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知道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控制良好仍可享受正常人的寿命[10]。

  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11]。糖尿病病程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防治的难点,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去接受正规的终身治疗,还主动去避免不利因素,并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调查显示,在使用口服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根据医生诊断,有1/3的人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但是有些患者由于使用不方便、担心成瘾、害怕疼痛等原因,拒绝使用胰岛素,其中这部分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下、病程短的糖尿病患者为主,他们在自我监测、定期复查和参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也都表现得不够积极。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早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许多患者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在糖尿病早期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一般健康

  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加以推广[12,13]。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极大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14],可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15];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16]。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若没有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据统计,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增生性视网膜病,其中每年有1.2%可能发展到失明;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1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DN),可由最初出现蛋白尿发展到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肾衰和死亡,DN的3年生存率仅为53%[17-19]。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我国大庆6年的前瞻性研究,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增加体力活动、注意膳食平衡的干预措施,6年间使糖耐量低减进展成为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6%。根据美国大组糖尿病强化治疗10年研究和大庆糖耐量减低(IGT)6年防治前瞻性观察[20],证明了一级预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二级预防能够成功地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也较多。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二级预防在强化治疗时,除了严格控制血糖之外,还要严格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等,这样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多种糖尿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0%~60%,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

  能有效减少医疗费用:糖尿病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研究表明: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可很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21]。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这些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住院天数随之增加,与之相应的,医疗费用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

  症既提高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又提高了利用水平,使得糖尿病并发症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作用凸显,从而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王晋豫等对广东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2002~2005年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得出:糖尿病伴大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16100.24元;糖尿病伴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13420.46元;糖尿病伴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1817.06元;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仅仅为9181.01元。由此可见,影响糖尿病单次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个数,有并发症的患者其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随着并发症的增多,费用呈线形增加[22]。在美国,与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或大血管病变以及同时合并大小血管病变的医疗费用分别增加1.7倍、2.0倍、3.5倍[23]。我国200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调查表明,糖尿病有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的10倍[24]。因此,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个数的多少,是决定医疗费用的关键因素[25]。因此,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还可从根本上减少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减轻糖尿病对社会和患者家庭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中,宣传教育与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病人的自我管理同等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和广大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在相同的医疗条件下,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26]。

篇十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

  /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

  /

  v

  .

  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

  X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

  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

  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

  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

  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

  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

  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

  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

  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

  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

  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

  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

  .

  .可修编.

  .

  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定义: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

  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明显

  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

  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

  .可修编.

  .

  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一)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

  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

  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内有炽热感,或

  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

  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

  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

  收现象。

  (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

  “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

  少”。

  .

  .可修编.

  .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

  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

  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

  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

  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

  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

  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

  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

  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

  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

  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

  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

  .

  .可修编.

  .

  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

  .可修编.

  .

  三、糖尿病的诊疗手段

  (一)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

  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

  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

  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

  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

篇十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年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2022年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2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特点

  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概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

  (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篇十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糖尿病健康教育处方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年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2022年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2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特点

  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概念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

  (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3)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明白适时适量运动能使异常糖代谢得到改善,使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并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运动时要适量,避免

  低血糖和糖尿病足的发生[7]。每次运动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应循序渐进。为确保病人运动安全,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等患者,应避免运动疗法。运动可以选择快步走路、慢步跑、爬楼梯、体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踏单车、气功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

  (5)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6)药物指导: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映,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四)健康教育方式

  (3)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4)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

  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不但为糖尿病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同时也不断地为病人及其家

  属灌输糖尿病医护健康常识,对预防病患,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十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糖尿病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病症,临床治疗中往往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来控制病情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根据相关临床实践表明,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作用已经受到了医疗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但如何有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也是当前国内外相关专家们正在探究的问题[1]。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可以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相关知识,相关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这也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就目前来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为了探究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分别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作用、现状等展开了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关于促进糖尿病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策略

  引言糖尿病多发于一些老年群体中,目前临床中治疗糖尿病的方式是采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根据相关实践表明,单纯地依靠药物进行治疗是无法对糖尿病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还应该要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全面认知,以此来加强自我管理,从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2]。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广大民众的自我管理意识,并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对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基础,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各大医疗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的治愈率,同时也能提高社会群众的保健意识。根据相关临床研究可知,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在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同时,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当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也促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3]。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中的慢性疾病,如今也逐渐呈现年龄化的趋势,并且女性患病机率远远要高于男性。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处于世界第二,医学界已经将其列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病症。有相关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得许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知识并不太了解,另外对预防并发症的方法也不知道。根据对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可知,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治疗方法以及用药调整等方面的知识和指导迫切需求,但在当前临床中还没有一种全面、可行的健康教育体系[4]。有些医疗机构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卫生宣教方式,但这种健康教育方式无法对患者接受知识的程度进行合理评估,所以说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促进作用2.1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现阶段糖尿病的医学治疗手段还比较有限,并且往往在药物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但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相应的健康教育可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我国相关医学研究发现,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另外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因此,证实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5]。除此之外,相关医学专家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血糖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通过将随机选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组,并在医疗费用相同的情况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糖尿病健康教育以及常规宣教,结果表明,医疗费用相同的情况下,受教育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相对于常规组患者有明显下降。2.2能够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往往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目前临床中治疗糖尿病的方

  法是主要采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而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护理是非常重要的[6]。相关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转变患者对健康的态度,在教育过程中患者能够有效掌握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根据临床实践研究可知,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更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性,促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7]。另外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有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需要相关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以此来正确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护理。

  3.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3.1糖尿病基础知识指导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为老年人,他们的内心往往会比较脆弱,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8]。相关护理人员应该要积极向患者介绍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让患者正确地认识到疾病,并通过与患者之间的积极沟通,促使患者消除一些不健康的意识。通过合理的糖尿病知识指导不仅可以促进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2饮食方面的教育指导饮食指导作为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基础内容,也是关键环节,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血糖药物治疗中也需要控制日常饮食,一旦饮食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说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注重对饮食方面指导[9]。相关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掌握合理的饮食控制措施,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也能有效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严格控制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摄入量,另外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也能注意维生素以及相关微量元素的供给[10]。由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阶段常常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健康教育者应该要引导患者应该要自觉坚持。3.3运动以及用药指导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对糖的利用,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引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在患者进行运动前应该要对病情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强度的运动项目,主要以散步、慢跑等,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态来选择适宜活动以及活动时间[11]。除此之外,相关护理人员应该要向患者详细介绍各类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服用剂量以及注意事项等,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对于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要指导其先从小剂量开始,并在饭前半小时后服用,以此来减少药物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而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将保存和使用胰岛素的方法告知患者,并将注射剂量、时间等详细向患者介绍。4.促进糖尿健康教育开展的策略在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时需要根据相关患者的病程、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应该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此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下共同制定出最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12]。健康教育计划确定后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要包括基础知识教育、饮食控制指导以及用药指导等方面[13]。另外在明确健康教育内容后,则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等进行合理选择,包括集中教育、小组教育、个性化教育、家庭访视等[14]。除此之外,相关医院或社区可以利用文化宣传栏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同时相关专家还需要根据糖尿病治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然后再由医疗小组与患者共同讨论相关问题,以此来有效健康教育的效果[15]。5.结束语糖尿病作为临床中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患病率正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因此,针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16]。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及社会的共同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教育力度,从而有效促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篇十五: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43-0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全面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物就可以达到的。实践证明,开展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不仅可有效降低高危人群发病率,还可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低医疗费用[2]。社区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今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一、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必要性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的老龄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8年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

  达9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在我国糖

  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3]。并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

  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4]。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卫生课题。有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的糖尿病保健改善成果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卫生保健技术相比,能够起到节约医疗成本的作用[5]。

  2010年由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文华研究员团队共同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根据国际最新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知晓率仅30.1%,控制率仅39.7%,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与早期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而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病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郑秋明等[6]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病人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

  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糖尿病病人的社区服务需求特点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病人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糖尿病的防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三、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一)健康教育概念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病人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病人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二)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内容(1)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介绍糖尿病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糖监测指标,血糖控制不良所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的义意,让指导对象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疾病的控制。(2)心理指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病人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病人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

  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3)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4)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制订不同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明白适时适量运动能使异常糖代谢得到改善,使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并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运动时要适量,避免低血糖和糖尿病足的发生[7]。每次运动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运动应循序渐进。为确保病人运动安全,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微血管病变等患者,应避免运动疗法。运动可以选择快步走路、慢步跑、爬楼梯、体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踏单车、气功等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

  (5)饮食指导。控制饮食是所有糖尿病病人纠正高血糖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进餐;不吸烟,少饮酒;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饮食;食盐用量不超过5g/d;减少亨调油的摄入,在提供同样热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一般来说,膳食纤维高的食品升糖指数较低。

  (6)药物指导:药物必须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映,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1)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2)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走访、调查,建立

  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四)健康教育方式(1)专题宣传讲座。利用电视、幻灯、VCD播放光盘,集中收看糖尿病知识的讲座,针对共性问题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病人和家属参加糖尿病专题讲座,并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病人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病人的印象。(2)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护士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3)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4)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各种活动,不但为糖尿病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同时也不断地为病人及其家属灌输糖尿病医护健康常识,对预防病患,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8.[2]柴娟.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45.[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4]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5]黄绮.生活方式干预对老年T2DM患者代谢控制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0(5):143-145[6]郑秋明,陈亚华.社区护理中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J].现

  代医学,2007,35(3):249-250.[7]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降糖效果[J].中华护理,

  2001,30(12):914.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篇二: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是一种由糖代谢紊乱继发蛋白质、脂肪、水代谢障碍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为典型症状[1]。该病是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长,可并发心血管、神经、肾脏、眼及感染等多种病症,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可以根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提倡“五驾马车”原则。所谓五驾马车是指糖尿病的治疗不是一个单一的治疗,而是一个综合治疗。它包括:饮食、药物、运动、教育和自我监测。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控制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为基本要求。健康教育作为防治糖尿病的首要要素,对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合理控制饮食、积极科学运动、有效自我管理起关键作用。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克服患者的思想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控制理想血糖的目的[2],从而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1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它的早期信号有:视力下降、手足麻木、尿路感染、胆道感染、排尿困难、腹泻、便秘、阳痿。发现以上症状应早期积极检查,早发现,早治疗。2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针对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周到工作,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多用安慰、鼓励的语言。要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健康教育糖尿病病人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原则以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不吸烟。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1)糖尿病患者主食以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限制甜食。(2)从鱼、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获得优质蛋白,肾病者限制吃大豆。(3)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盐每日不超过5克。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蟹黄、花生、核桃、松子等。(4)多吃蔬菜限量吃水果,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有西红柿、黄瓜、香菇、木耳、大蒜。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饥饿感。(5)限酒不限水;适量饮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除和血糖的稀释。饮酒增加肝脏负担,空腹时易出现低血糖。4用药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对降糖药的认识,了解降糖药的适应症、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磺酰脲类药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服,双胍类餐时服。不同剂型种类的胰岛素不可混用和互换,混合使用时先吸短效胰岛素,后吸长效胰岛素。对不能及时进餐者,要推迟给药时间。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做到每月一次,最多不超过两月。指导患者胰岛素的自我注射方法和技巧。皮下注射应在饭前半小时进行。每次注射部位和穿刺点要分开;向患者介绍口服血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并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应、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并做相应处理。嘱其定期门诊随访,有异常及时就诊。注意个人卫生和皮肤护理,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穿紧身衣裤,不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每晚用热水泡脚。一旦局部受伤及时到医院就诊。帮助患者建立病人卡,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类型、治疗用药及剂量,要求病人随身携带,以便发病时供旁人参考和医生救治。

  5运动健康教育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积极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还可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血脂,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要深入宣传运动对糖尿病的作用,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选择有氧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等。饭后60分开始运动,每日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4-5次。糖尿病教育被誉为“治疗教育”,它除了能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外,还能使患者早期发现糖尿病、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技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很多,它不仅可很好的控制血糖,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还可减少医疗费用。它能极大的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存性及遵医行为和患者自控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7.[2]郭秀珍,冯霞.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60例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6,279(24):2238.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推荐:

篇十六: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己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又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性,其预防和治疗就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我通过日常学习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并作本论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类、症状特点、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调节等方而进行论述,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及意见,达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分类;特点;治疗;预防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再加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便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己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己超过1.2亿人,而我国患者人群在1994年就己达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3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万,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

  选择和时机不当、攢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X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治疗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类: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竣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一一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关于1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年龄、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也可以通过

  胰岛素测定来做出诊断。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

  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O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月瓜和葡萄糖廿酶抑制剂类药物。

篇十七: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糖尿病诊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文德班级:预防5班学号: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本论文通过日常学习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特点;诊疗;预防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

  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1994年就已达2000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未来50年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

  .

  .

  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理糖尿病的定义: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

  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性疾病。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及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病症特点(一)糖尿病早期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渴、口干、口粘、口有炽热感,或口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叩痛,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页脚.

  .

  .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和生命。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页脚.

  .

  .

  三、糖尿病的诊疗手段(一)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

  要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①脂肪: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日。②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③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0.8g/kg体重/日;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0.6g/kg体重/日,并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④饮酒: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⑤食盐: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篇十八: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关于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作为

  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基本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容,护理指导贯穿于这五项容,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护士对社区的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指导等,社区的糖尿病患者的遵医率提高,减少了因疾病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降低了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社区护士在糖尿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异常综合征。糖尿病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病情漫长。患者面对终生性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调整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糖尿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功能缺陷及衰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己成为威胁群众健康、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由十几年前的1%增长到目前的2.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死亡率已上升至第3位,仅排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之一.糖尿病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富裕程度有关,也与非遗传因素如年龄、肥胖、吸烟、精神压力、缺乏体育锻炼等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适合院外治疗,因此,积极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对糖尿病患者执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国民健康素质,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职责.要加强糖尿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因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与转归.[1]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指导成为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应用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容[2]。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社区医疗将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和慢性疾病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糖尿病为一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性自主治疗,多数患者通过医院门诊在社区治疗为主,社区治疗具有减少患者因疾病的治疗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降低医疗费用等优势,故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将成为该疾病护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通过社区护士对患者实施切实可行的社区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区护理中重视时患者进行血糖水平的维持指导、教会防止低血糖、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糖尿病的合理饮食护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指导督促运动治疗、实施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指导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使糖尿病患者在社区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3]具体指导、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手段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充分调动患者的主管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糖尿病知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必须终生治疗[4],避免上当受骗而延误病情。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了解合理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治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血糖和尿糖自我监测的意义及技巧、应对低血糖反应的方法、危重情况的警告信号等。使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增加对疾病的认识。

  1.1.1教育的形式①口头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咨询热线,解答各种疑问。②书面教育:向患者发放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小册子、书籍、宣传画等给患者讲解或供患者随时查阅。③群体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讲座、放录像、多媒体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指导和示。

  1.1.2教育的容疾病知识教育、饮食指导、治疗指导、介绍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1.3掌握自我检测的方法①指导患者学习和掌握检测血糖、血压、体重指数的方法。②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1.1.4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需向患者详细讲解口服降糖药剂胰岛素和各种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2)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胰岛素的患肢应教会黄志或其家属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3)强调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

  (4)教会患者及家属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5)指导患者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1.1.5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易坚持用药,并且为终生性疾病的特点,给患者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如:紧、焦虑、孤独、抑郁、绝望等,这些心理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社区护士应对社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心理护理,同时让家属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平衡因素,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克服悲观情绪,明白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转身疾病,有长期战胜疾病的思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养鸟等增添生活乐趣,以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患者积极地情感体验,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和控制。

  1.1.6指导患者定期复诊。

  1.1.7教导患者外出随身携带识别卡,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

  2.糖尿病的护理

  2.1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1.1饮食治疗的目的:(1)保证机体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维持健康;(2)维持正常体重;(3)减轻胰岛负担。在遵循总的治疗原则上,充分尊重患者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条件[5]。

篇十九: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生存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因胰岛素绝对和相对缺乏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世界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肥胖活动过少高脂饮食饮酒和遗传等都是加速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

  必要性和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上升趋势[1]。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由于糖尿病知识的不普及,以及社会上对糖尿病宣传的误导,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存在许多的偏差,这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总体控制水平。世界糖尿病联盟早就提出糖尿病五驾马车的综合治疗方案,其中糖尿病健康教育就是综合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它对减轻医患双方的医疗花费、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均具有较大的价值[2,3]。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即DCTT)结果显示,开展糖尿病教育,取得患者主动合作是达到良好控制的前提[4]。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义了患者治疗教育(TPE)的概念,TPE在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现就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综述如下。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2009年10月22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宣布: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目――2.85亿。21世纪的新灾难,未来2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超过3.6亿。糖尿病现在影响到了世界上7%的成年人,每年有400万人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是致盲、导致肾衰、心脏病、中风和截肢的主要因素。在2010年,糖尿病将让世界经济付出至少3760亿美元的代价,占到世界卫生总支出的11.6%。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900亿美元。我国原是世界上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第二大国,而来自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9200万。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发表的一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专家撰写的论文指出,中国现有9240万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男性5020万,女性4220万。这意味着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9.7%。其中,男性患病率10.6%,约5020万;女性患病率8.8%,约4220万。此外还有1.48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比例达15.5%。更糟糕的是,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所谓糖尿病前期,是血糖代谢功能已经受损,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这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如果这些人没有有效的预防,每年将以8%~10%的速度往糖尿病转”。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50%的糖尿病患者无任何症状,常因诊治并发症或健康体检中被发现。他们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而并发多种并发症[6]。第16届国际糖尿病大会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7],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改变生活行为方式来得到控制。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管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曾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占60.3%。通过普及糖尿病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正确掌握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治疗的目的和方法,防止错误观念的继续,延缓病情的发展,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和治疗的目的。因此,开展有关糖尿病及并发症知识的宣教是很有必要的。

  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生存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因胰岛素绝对和相对缺乏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世界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肥胖、活动过少、高脂饮食、饮酒和遗传等都是加速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8],同时可提高全民对糖尿病的认识,自觉提高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症状,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公布了国内第一个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饮食、运动、基本知识方面,仅有47%的患者接受过糖尿病并发症的教育;超过50%的患者根本不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是多少,甚至还有5.6%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而他们的各项检查指标也明显偏高。另外,约1/4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和复查管理做得很差。患者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不仅影响其依从性,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造成患者不规范系统的治疗,甚至认为无法根治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糖尿病患者来讲,依从性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9]。提高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还可避免患者心存侥幸相信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虚假广告和某些唯利是图行医者的游说,使用所谓根治糖尿病和并发症的灵丹妙药,以致发生血糖不能控制或低血糖。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知道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控制良好仍可享受正常人的寿命[10]。

  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11]。糖尿病病程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防治的难点,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去接受正规的终身治疗,还主动去避免不利因素,并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调查显示,在使用口服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根据医生诊断,有1/3的人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但是有些患者由于使用不方便、担心成瘾、害怕疼痛等原因,拒绝使用胰岛素,其中这部分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下、病程短的糖尿病患者为主,他们在自我监测、定期复查和参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也都表现得不够积极。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糖尿病早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许多患者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在糖尿病早期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一般健康

  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加以推广[12,13]。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极大地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14],可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15];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16]。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若没有及时诊断、正规治疗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据统计,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增生性视网膜病,其中每年有1.2%可能发展到失明;30%~4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1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DN),可由最初出现蛋白尿发展到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肾衰和死亡,DN的3年生存率仅为53%[17-19]。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型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我国大庆6年的前瞻性研究,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增加体力活动、注意膳食平衡的干预措施,6年间使糖耐量低减进展成为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了46%。根据美国大组糖尿病强化治疗10年研究和大庆糖耐量减低(IGT)6年防治前瞻性观察[20],证明了一级预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二级预防能够成功地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也较多。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二级预防在强化治疗时,除了严格控制血糖之外,还要严格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等,这样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多种糖尿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0%~60%,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

  能有效减少医疗费用:糖尿病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研究表明: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可很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可减少医疗费用[21]。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来自这些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导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住院天数随之增加,与之相应的,医疗费用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糖尿病并发

  症既提高了患者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又提高了利用水平,使得糖尿病并发症对医疗费用的影响作用凸显,从而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王晋豫等对广东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2002~2005年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得出:糖尿病伴大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16100.24元;糖尿病伴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13420.46元;糖尿病伴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1817.06元;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仅仅为9181.01元。由此可见,影响糖尿病单次住院费用的关键因素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个数,有并发症的患者其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随着并发症的增多,费用呈线形增加[22]。在美国,与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或大血管病变以及同时合并大小血管病变的医疗费用分别增加1.7倍、2.0倍、3.5倍[23]。我国200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对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调查表明,糖尿病有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的10倍[24]。因此,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个数的多少,是决定医疗费用的关键因素[25]。因此,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积极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还可从根本上减少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减轻糖尿病对社会和患者家庭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中,宣传教育与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病人的自我管理同等重要。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糖尿病患者和广大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在相同的医疗条件下,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为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26]。

篇二十: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P>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综述)

  摘要老年糖尿病是指65岁以上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资料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非老年患者,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总人口的10%,如果老年糖尿病患病率10%则全国就有老年糖尿病患者1200万左右[1]。随着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2],它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患病后生存时间的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其自我保健意识、保健能力的强弱[3,4]。但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群糖尿病相关知识匮乏。一旦患上糖尿病后,由于治疗用药不规范,代谢控制不理想,普遍存在治疗依从性差[4]因此健康教育已成为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教育不但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开支,同时也能改善代谢控制,减少并发症[5]。鉴于此,本文就近年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进行综述。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综述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而引起糖、脂肪、蛋白、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以葡萄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和糖尿为特征,临床上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表现,即常说的“三多一少”症状。它可导致失明、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肢体坏疽、昏迷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诱因有肥胖、感染、缺少体力活动、创伤、精神刺激等。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它有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点,又有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杀手”。健康教育、血糖检测、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5种重压措施,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一不可[6,7]。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一旦罹患,需要终身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和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对策,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减缓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教育目的1.1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认真监测病情,做好记录,定期复查,执行医嘱。1.2取得患者配合,协调好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关系。1.3遇有特殊情况,如发烧、活动量明显增加,不能按时进餐等,患者应及时采取对策,至少能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保持血糖稳定,防止病情恶化。1.4避免发生糖尿病急、危、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等。1.5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对已有并发症者应控制其危险因素,减缓并发症的发展,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8]2健康教育的方法2·1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重要、最权威的力量。

  2.1.1对糖尿病专职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以脱产进修、参加研讨班或在职自修、函授等形式,系统学习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必要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技巧,提高业务能力;2.1.2对全体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或在职教育,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糖尿病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糖尿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9]。2.2.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的长期密切配合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增加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为提高学习兴趣,健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2.2.1专题讲座及培训班:成立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由社区全科医生、糖尿病专职护士、居委会干部、义工等组成。在社区设“糖尿病之家”专科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接受健康教育指导的固定场所,以预约门诊形式定期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或需要接受相同保健服务的人员集合起来,有计划地结合门诊治疗,实施健康教育,双方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深受广大患者欢迎;2.2.2一对一个体辅导:对糖尿病及家属的教育要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健康问题、心理状态等不同,进行随机性个体化教育方式;2.2.3随访教育:随访教育是一个连续追踪过程,给患者长期、动态的健康咨询和指导。由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

  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疾病史等。护士坚持每月一次深入社区家庭访视、定期或不定期的随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检查,劝导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护能力和健康水平;2.2.4其他教育方法有:聘请专家定期指导、推荐相关书籍、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如食物含糖量一览表、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知识问答等)、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有条件时可采用电子屏幕、闭路电视、播放录像片等现代化电教手段;2.2.5开辟24h热线,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10]3健康教育的内容3.1危险因素干预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及免疫机制有关。有慢性胰腺炎、肥胖、内分泌紊乱、妊娠、精神刺激等诱发因素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等均要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节制膳食,定期健康检查,预防或早期发现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5岁后应定期查血糖、尿糖。[11]3.2饮食与生活指导[11,12,13]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这一基本措施并不因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而改变。只有药物与饮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疾病发展。饮食原则: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注意营养搭配。3.2.1根据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患者身高(cm)-105。每日总

  热量=体重(kg)×20~40kcal.热量分配:早餐2%,中餐和晚餐各40%,或者每餐平均分配。3.2.2三大营养比例患者每日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含全日总热量的比例为蛋白质15%左右,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60%~70%.还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类别的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以谷、豆类蛋白质为佳,既有利于营养需要,又可防止血脂升高。肾衰竭者选乳、蛋类蛋白为佳,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对于脂肪的供给,要防止血脂升高,应以植物油为主,保证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应足量,食量不足,不仅不利于保护肾功能,还会影响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3.2.3膳食结构多进食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食、素菜等,粗细搭配,合理安排膳食。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白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芹菜等,因水果(如西瓜、香蕉、桔子等)含糖量较高,故不宜多食。对一时控制主食不习惯者,可多食白菜、青菜、苦南瓜等充饥,也可把主食改为荞麦饭,这样可增加主食50~100g.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该控制脂肪和盐的摄入,注重补充微量元素食品,如含硒、铬、锗等食品。3.2.4进餐要点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这样才能达到血糖稳定。正餐时防止血糖偏高不能吃太多,必要时可在正餐之间及睡前加餐,主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点心为主,以减少因药物而导致低血糖的机会。随身携带零食,为防止药物治疗或注射胰岛素时出现低血糖现象,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饼干、糕点、木糖

  醇等代糖食品,在发生头晕、心慌、饥饿、出汗、手足发麻、震颤等低血糖症状时服用。3.3心理指导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14]。老年人本身情绪易波动,加之长期疾病的折磨,使患者身心长期承受压力和痛苦,其心理状况较为复杂,故老年DM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对抑郁、焦虑的患者为其介绍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引导同类患者现身说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信心,同时注意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要让患者明白DM虽不能根治,但可控制,只要控制血糖,就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指导老年患者学会几种简单易行的自我情绪疏导方法,如适当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听音乐、养花、绘画和进行体育锻炼等,怡神养身,陶冶性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3.4药物治疗指导[15]无论是住院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能擅自改药、停药。控制餐前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历多方治疗,对自己的病情及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私自停药或加用药物;有的患者经常询问同种患者所用药物,听到别人用某种药物有效,便生搬硬套地仿效用药,忽视了自己体质及疾病与他人的差异,甚至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迷信广告宣传,多药杂用;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

  药,治疗效果就好,滥用补药、贵药,忽视了对症下药。我们对此类患者加强教育,强调科学用药的重要性,以免贻误病情。(1)胰岛素使用指导①有的患者对胰岛素认识不足,认为注射胰岛素和吸毒一样会成瘾,通过个体疏导,使糖尿病患者尽早接受使用胰岛素注射,教会患者及家属计算胰岛素的应用剂量,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部位。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常用的有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和胰岛素笔,专用注射器消除了普通1ml注射器注射无效腔较大的缺点,并且注射器上直接标注胰岛素单位,有利于减少发生剂量错误;胰岛素笔是一种笔式注射器,不需抽取,易于携带,对老年患者尤为适合。注射部位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腹部、大腿前侧及臀部等,最好注射在腹部,因吸收较四肢皮下慢,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注意有硬结或瘢痕的地方及脐周5cm范围内不能注射,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局部如产生硬结,可用热敷,但要避免烫伤;②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和视力下降等因素,应在老年患者床旁备放大镜,把胰岛素用量写在胶布上并贴在胰岛素包装上,谨防因记错或看错胰岛素用量而引起血糖波动;③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4~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28℃)可使用28d,无需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否则可因蛋白质凝固变性而失效[16];④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夜间低血糖症状的发生。当患者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等症状,应警惕是否发生低血糖,一旦确定患者发生低血糖,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平时患者应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食品,以便应急时食用;⑤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

  呼吸有烂苹果味等症状立即就医。(2)口服用药指导护士应详细讲解各类降糖药的作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于早3.5运动锻炼指导[17,18]运动疗法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脂肪组织的分解,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在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时以不感到疲劳为宜。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持续而有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的方法如散步、慢跑、竞走、跳舞、打羽毛球、做家务事等。运动时间一般每天30min~40min为宜,以运动时心率=170-年龄作为运动量的适宜尺度。老年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全面体检,运动时,应避免空腹,以餐后30min~1h开始运动为宜,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要注重预防诱发低血糖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易发生感染性合并症,故运动后要注重保持皮肤清洁。3.6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嘱糖尿病病人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宽松柔软的透气好的衣服、合脚舒适的鞋袜,不要过紧。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如何防止和处理低血糖反应,如出现心慌、出汗、恶心呕吐以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情况,应立即喝糖水和进食。[19,20]4总结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疾病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它不同于卫生宣教。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

  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它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临床各种诊疗有增效作用。如何将老年糖尿病健康教育进行下去,尽可能使受教育者更多,让整个社会及人们都重视并参与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今后仍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张惠芬.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1-522.[2].潘长玉,田慧,刘国良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5):420-424[3].潘杰,尚少梅,付利,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与疾病控制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7):7-9[4].胡茗,刘顺华.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调查分析和对策[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3,11(4):19-20[5].陈家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51-52.[6].马春会.糖尿病社区干预治疗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212-213.[7].刘秀娟,蒋玉卉.2型糖尿病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2007,13(4):360-361.[8].周锡芳,杨中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蛇志,2011.13(4):60-61.

  [9].吕姿之.健康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3.[10].殷秀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229-230.[11].过晓红.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2-1033.[12].张爱珍.糖尿病的合理饮食.临床营养,2003,7(7):76.[13].王宣.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糖尿病教育通讯,2005,5(5):8.[14].张娜.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河北中医.2009,31(10):1564-1565.[15].朱高萍,杨丽珠,赵春艳.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自护行为的影响,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4,12(1):46-47.[16].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24.[17].武文慧.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实用医药,2009,4(4):224-225.[18].崔丽萍,唐文睿,侯艳红,王芳英,耿纪录.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1680-1681.[19].武文慧,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实用医药,2009,4(4):224-225.[20].梁颖,糖尿病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糖尿病教育通讯,2005,(9):15-18.

推荐访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健康教育 综述 糖尿病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