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为坻(chí)珮环(pèi)
为堪(kān)佁然(yǐ)
俶尔(chù)翕忽(xī)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怆(qiǎo)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2)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3)为坻坻:水中高地
(4)为屿屿:小岛
(5)为嵁嵁:不*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9)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差互: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河东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生词。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并积累词语。
1、小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并积累以下的字、词、句:
(1) 古今异义:
去: 古义( ) 今义( )怡然: 古义( ) 今义( )
小生: 古义( ) 今义(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为坻,为屿,( ) ③以其境过清(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以其境过清(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 翻译 :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当堂检测: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六:补充 :除课下注解为还要掌握以下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以其境:因为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皆若:都好象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去:离开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七、作业:1.读,背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及学习反思:
高要市第二中学初二级语文科第 周星期 导学案
主备人:梁伟成 审核人:覃 丹
学习人姓名: 班级:
课题:26. 《 小石潭记》第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和重点词句掌握情况。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___ —— __ —— ____ ——交代同游者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并说出理由。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______ 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 _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
2、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 ),后写“形”(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 ),后写“远望”( ),最后概写 ,引发 。
3、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第一段,先声夺人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四、拓展延伸 欣赏——《钴鉧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城西五里。[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3]浚:深。鱼梁:阻水的坝,中间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鱼的竹篓。[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6]羆(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五、当堂练习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六、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同步习题.
教学及学习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课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参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龚古宗玄
六、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清冽:清凉。冽,寒冷。
b“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蔽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h环合:环绕合抱。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深。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课文: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互相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体会文中的“动”与“静”
明确: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7、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8、体会文中的“景”与“情”
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9、体会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八、主题:
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课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参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龚古宗玄
六、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清冽:清凉。冽,寒冷。
b“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蔽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h环合:环绕合抱。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深。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课文: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互相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体会文中的“动”与“静”
明确: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7、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8、体会文中的“景”与“情”
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9、体会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八、主题:
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9
1. 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 大约
愣住的样子 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
【课前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读一读
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1. 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 大约
愣住的样子 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凹陷(又作“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一读 一 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明确任务,回答。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发言反馈。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比 一 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背诵、准备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参与比赛
3组织检测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1. 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 大约
愣住的样子 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情况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习。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将第一段重点词句整理积累在作业本上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描写的真实、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语特点。
【教学思路】
1、课前预习,疏通文意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读、悟、析、练、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摹祖国的山山水水,抒发胸中之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都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呢?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欣赏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
⑴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2、介绍有关情况:
指名同学参考注释⑴简单介绍柳宗元。
明确:
柳宗元因参加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多写山水游记。
来抒写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3、先放录像,边欣赏画面边听读课文,声画结合,整体感知:
后出示教学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及解释情况。
隔簧竹、轻冽、为坻、怡然不动、往来翕忽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指明同学浅译文章。(意通即可)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小石潭?
明确:先“闻声”后“见潭”。
本文写景可谓精巧神妙,细致入微。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后首先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景物)
明确:水、石、树蔓(板书)。
作者通过描写“水、石、树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给读者。(板书:概貌)作者在描写具体事物时又抓住了哪些特点呢?
明确:清冽;奇形怪状、奇特;美。(板书)
作者在这一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明确:鱼的姿态(板书)。
具体说出鱼的两种姿态:
明确:若空游无所依;怡然不动,影布石上(板书)。
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明确:因为“水、石、树蔓”在远处都可以看见,而只有到近处才可以发现鱼。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想表达什么?
明确:衬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写潭水之清,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荡开一笔,描写了日光和鱼影,来衬托潭水之清,以实写虚,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写法。
6、齐读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边上向远处望,看到了什么?
明确: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势如“犬牙差互”。(板书)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发现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样的环境呢?(板书:环境)
明确: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寒悄怆。(板书)
小石潭的景色优美,画面清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学可讨论。(板书:序)
明确: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即:远──近──远(板书)
8、文中描写的小石潭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心情会怎样?为什么读之则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系统的语言总结。
明确:如鸣佩环的水声;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写景时抓住了特征,描绘传神。(板书)
作者领我们观赏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现在“水底石清”上,还有:未见其形,先闻其“如鸣佩环”的水声;“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的优雅环境;以及“俶尓远逝,往来翕忽,与游人相乐”的鱼群,正所谓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9、面对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而作者此时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学讨论后回答:
明确:寂寞、凄凉(板书)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觉呢?
明确:作者被贬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业上不能有所作为。
作者被贬永州,仕途失意,虽然与如此美妙的山水为伴,却描绘了一派凄怆、幽凉的气氛,含蓄的表达了作者被压抑、不能有所作为及对当权者的愤懑之情。(板书:愤懑)
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本文虽是描写,但语言简练,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明理由(同桌同学可讨论)回答要有意境,教师可启发。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状清树翠蔓的风姿。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描绘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描绘了鱼态,活灵活现。
“犬牙差互”形象的写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词语的运用,都是写景如画之笔,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现。作者行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
比喻:“如鸣佩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排比:“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拟人:“似与游人相乐”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赏哪一点呢?选取一点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描绘,要求想象合理。
教师先作范例,后给三分钟准备时间,指三名同学描述。范例如下:
站在潭边向远处看,远山淡淡的,象是谁用水墨在天边勾勒上那么几笔,晨曦给山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间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着,唱着一支动人的歌,又像是给大自然述说着一个迷人的故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课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参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尔翕忽悄怆幽邃龚古宗玄
六、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清冽:清凉。冽,寒冷。
b“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蔽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h环合:环绕合抱。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深。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课文: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互相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体会文中的“动”与“静”
明确: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7、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8、体会文中的“景”与“情”
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9、体会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八、主题:
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习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2.能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分析课文
4.能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二、归类整理
1.学生自主勾画重要字词
2.运用归类法积累文言词句 A含义接近 B相同用法 C一词多义 D四字短语
3.练习《面对面》知识梳理
三、复习课文
1.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气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随小生。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4.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练习
《面对面》练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描写的真实、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语特点。
【教学思路】
1、课前预习,疏通文意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读、悟、析、练、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摹祖国的山山水水,抒发胸中之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都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呢?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欣赏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
⑴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2、介绍有关情况:
指名同学参考注释⑴简单介绍柳宗元。
明确:
柳宗元因参加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多写山水游记。
来抒写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3、先放录像,边欣赏画面边听读课文,声画结合,整体感知:
后出示教学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及解释情况。
隔簧竹、轻冽、为坻、怡然不动、往来翕忽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指明同学浅译文章。(意通即可)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小石潭?
明确:先“闻声”后“见潭”。
本文写景可谓精巧神妙,细致入微。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后首先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景物)
明确:水、石、树蔓(板书)。
作者通过描写“水、石、树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给读者。(板书:概貌)作者在描写具体事物时又抓住了哪些特点呢?
明确:清冽;奇形怪状、奇特;美。(板书)
作者在这一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明确:鱼的姿态(板书)。
具体说出鱼的两种姿态:
明确:若空游无所依;怡然不动,影布石上(板书)。
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明确:因为“水、石、树蔓”在远处都可以看见,而只有到近处才可以发现鱼。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想表达什么?
明确:衬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写潭水之清,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荡开一笔,描写了日光和鱼影,来衬托潭水之清,以实写虚,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写法。
6、齐读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边上向远处望,看到了什么?
明确: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势如“犬牙差互”。(板书)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发现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样的环境呢?(板书:环境)
明确: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寒悄怆。(板书)
小石潭的景色优美,画面清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学可讨论。(板书:序)
明确: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即:远──近──远(板书)
8、文中描写的小石潭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心情会怎样?为什么读之则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系统的语言总结。
明确:如鸣佩环的水声;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写景时抓住了特征,描绘传神。(板书)
作者领我们观赏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现在“水底石清”上,还有:未见其形,先闻其“如鸣佩环”的水声;“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的优雅环境;以及“俶尓远逝,往来翕忽,与游人相乐”的鱼群,正所谓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9、面对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而作者此时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学讨论后回答:
明确:寂寞、凄凉(板书)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觉呢?
明确:作者被贬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业上不能有所作为。
作者被贬永州,仕途失意,虽然与如此美妙的山水为伴,却描绘了一派凄怆、幽凉的气氛,含蓄的表达了作者被压抑、不能有所作为及对当权者的愤懑之情。(板书:愤懑)
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本文虽是描写,但语言简练,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明理由(同桌同学可讨论)回答要有意境,教师可启发。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状清树翠蔓的风姿。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描绘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描绘了鱼态,活灵活现。
“犬牙差互”形象的写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词语的运用,都是写景如画之笔,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现。作者行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
比喻:“如鸣佩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排比:“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拟人:“似与游人相乐”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赏哪一点呢?选取一点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描绘,要求想象合理。
教师先作范例,后给三分钟准备时间,指三名同学描述。范例如下:
站在潭边向远处看,远山淡淡的,象是谁用水墨在天边勾勒上那么几笔,晨曦给山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间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着,唱着一支动人的歌,又像是给大自然述说着一个迷人的故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小石潭记》教案5篇
《小石潭记》教案1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五)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与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小石潭记》教案4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二、教学策略:
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人。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要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提请教师解答。
2、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见板书设计)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争取当堂背诵。
3、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动”与“静”。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5)文中的“景”与“情”。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7)文中的写景短句。
(点拨内容见参考资料)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教师点拨下逐个解决问题,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文章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课后体会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教案5
一、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二、教学策略:
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活动
赏读课文
(1)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
来描写小溪。
(4)点拔: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荚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用了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的描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美景。
【课后体会】
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课文,在读中正音,理解文意,争取当堂成诵。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和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3篇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1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 ) 俶( )尔远逝 往来 xī( )忽
yí( )然不动 参( )差( )披拂
悄怆( )幽 suì( )
⑵ 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 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 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 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 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⑴ 关于写景的角度: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交流)
① 绘声: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② 绘色:
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 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 绘形:
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④ 绘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⑤ 绘神:
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⑵ 探究关于情感的启示:
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讨论、交流)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好!探讨研究就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课外拓展。
四、课外拓展
1、课文与生活拓展: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
(分析:此题与现实联系较密切,可以联系你所到过的风景区,回忆他们的环保措施并参与提出建议。如: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
2、写作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教完《小石潭记》,我的感受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一反以往学文言文被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选好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们这些山区学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难学,没意思,甚至认为不使学,导致学生的文言积累少。文言文教学,过去多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教《小石潭记》选择了这样一个教学角度;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欣赏主线,把课堂设计为“整体感知──探计研究──课外拓展”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情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教《小石潭记》就必须讲清这一点。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角度的写景)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另外,我将对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处。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当然,教无定法,我在这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学课例3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同学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张“以文明道”。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也一直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彩屏显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小石潭记》的说课稿3篇
《小石潭记》的说课稿1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朋友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知识复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江雪》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词清楚、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在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3)心乐之( )
4)参差披拂( )( )
2、一词多义:
“以”、“可”、“清”、“许”等
3、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遂。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闻声 取道 见形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石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五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