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1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1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军民不能自养者 养:疗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4分)
(2)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3分)
(3)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分)
(4)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4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3篇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1
或问:“天下何时太*?”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矣!”师每休舍①,俄而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皆重铠以习之( ) ②死国者,则育其孤( )
③尽召诸统制与谋( ) ④恂恂如儒生( )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王命急宣 / 或问:“天下何时太*?” B.为天下唱 / 躬为调药
C.以咨诹善道 / 善以少击众 D.弗之怠 / 何功之有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俄 而 课 将 士 注 坡 跳 壕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译:
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 师表》)
译:
11.结合语段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岳飞其人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8.⑴①穿上重重的铠甲 ②为……而死 ③全,都 ④小心谨慎的样子 ⑵B
9.俄 而 / 课 / 将 士 注 坡 跳 壕
10.⑴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⑵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11.(1)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爱护士卒:(遣妻问劳其家,凡有颁犒,均给军吏。卒有疾,躬为调药。)。军事谋略:善以少击众。 谋而后战。礼贤下士,谦虚,不居功自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答到 2点即可,评价2分,依据2分)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不久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 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宋史岳飞传》阅读答案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参考答案:
17 . (么分)( 1 )鞭打,鞭策。(2 )通晓,理解。(3 )等到。(4 )流汗。(各1 分)18 . ( 4 分)( l )章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夭下没有千里马!, ( 2 )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 分,意思对即可)
19 . ( 3 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各l 分)
20 . ( 4 分)反面(1 分)正反对比(1 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 分)(意思对即可)三、《 55 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墨池记曾巩阅读答案3篇
墨池记曾巩阅读答案1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了墨池记曾巩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墨池记曾巩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池"两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三、
1、怎么会在尽情的漫游之时,又曾想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休息呢?
2、大概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的。
3、那么,学习书法的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呢?
四、
1、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以勉学劝善,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被后人当作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5、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曾巩《洪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菁选3篇)
曾巩《洪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1
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
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
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曾巩《洪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2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游,初不甚欢 游:交往
B.与贤愚皆恨失之 恨:遗憾
C.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 列:写,记载
D.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 伸:伸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异议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久之,乃得官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C.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为洪渥立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②初进于有司,连辄出
③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 ④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
⑤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 ⑥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
A.②③⑥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渥不会阿谀奉承,所以注定了他在官场上“辄连黜”、“久不进”的命运。
B.洪渥为孝敬他的哥哥,节衣缩食给他买了田产,甚至一度辞去官职,安顿好哥哥后才官复原职。
C.洪渥仕途不顺,但却没有影响他“赴人之急”的热情,这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D.作者在第三段中阐明了自己的史学观,批判史学界猎奇、神话、拔高等违背社会现实的"立传倾向。
13.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犹不已,忘其老也。(5分)
(2)渥*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5分)
曾巩《洪渥传》阅读理解及答案3
9.D(伸:官扬,表彰)
10.A(而:连词,表转折。B乃:前者是副词“才”,后者是动词“是”。C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后者是介词“因为”。D其: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11.B(②说1韵是洪渥仕途不顺,③说洪渥穷困的程度,⑤是洪渥兄长的做法。)
12.B(未曾辞官。)
(1)洪渥的哥哥年纪更老了(没法去接),一点办法没有,每次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但他经营田产仍然不停止,(好像)忘记自己已经老了。(5分,每句1分)
(2)洪渥*时看起来好像是不能把事情交给他做的那种人,等到需要他去为别人的急难奔波时,他是早晚奔忙不敢稍有懈怠。(5分,“*居”“若”“任”“赴”“懈”各1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4)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3篇
《宋史陈禾传》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B、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虞:预料
C、黼闻而衔之。衔:怀恨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②④⑤B、①②④C、③⑤⑥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禾从长久太*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5分)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5分)
答案:
4、D
5、A
6、D
7、(1)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判断句2分;“陟”提拔、提升,1分;“奈何”怎么,1分;大意1分)
(2)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寿春府,想要拜访陈禾不能进门,送礼给陈禾也不接受。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适”“道”“谒”“谮”各1分,大意1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曾巩《谒李白墓》 (菁选3篇)
曾巩《谒李白墓》1
作者:曾巩
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
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
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
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曾巩《谒李白墓》2
嘉祐四年(1059),任太*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曾巩《谒李白墓》3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曾巩述说年岁已老,望另选贤能。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同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6)
——曾巩《席上》 (菁选3篇)
曾巩《席上》1
作者:曾巩
市井萧条烟火微,两衙散后雪深时。
若无一曲传金盏,争奈衰翁两鬓丝。
曾巩《席上》2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在《答李沿书》里他说: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则自谓浅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锐也。乃欲以是质乎予。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天下国家而已,非汲汲乎辞也。其所以不已乎辞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为孟子也。
此外,在《与王向书》、《回傅权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
曾巩《席上》3
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这是曾巩文章的特色。这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例如《赠黎安二生序》一开始说: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然后说,读了他们的文章,认为:"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再说下去,便说到黎生将行,求曾巩赠言,以"解惑于里人“。于是曾巩乃大发议论如下: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像这样的笔墨虽然不及韩愈的赠序那样纵横变化,故作姿态;却也写得曲折尽意,很有波澜。而且语出自然,无造作之迹,这一点又近似欧阳修。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例如《越州赵公救灾记》,写知越州的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云: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还有,曾巩为文,一般说来,是长于记叙、不多写景的,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几乎不写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即是一例: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土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上下,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辄破漏。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势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这段文字是写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险的,形容刻画,可谓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诸记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来,曾巩为文虽少景物描写,却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
此外,曾巩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例如《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菁选2篇)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翻译1
曾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曾巩《刑赏论》阅读答案及翻译2
16.B(本末:原委,始末)
17.C(C.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A.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引申为“到达,得到”。B.也: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D.以:连词,而来,表目的/连词,而,表修饰)
18.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19.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0.①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②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评分标准:①共3分。所以(为什么,……的原因)、至(极点,最高表现)、何以(用什么),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②共4分。于是(因此),刑(处罚),宁(宁可),薄、厚(轻、重),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8)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菁选2篇)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1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岁, 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①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即荐有德艺者为官。②惟:考虑。③中牢:祭祀的猪羊。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2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解析:C项,操:所持的处世方法。
答案:C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解析:C项文中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答案:C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解析:关键词语“擅”“相属”和“逡巡”;
答案:一百多年来,掌握强大的权力,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解析:关键词语“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
答案: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解析:关键词语“图”“祠”和“焉”。
答案:绘了徐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祀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扩展9)
——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阅读答案
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阅读答案1
曾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 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其雄壮俊伟,若决江 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 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 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 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 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侈能尽之约 侈:奢侈,浪费
B.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 属:倾注,专注
C.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 徼:边界,边境
D.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 存:思念,思考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 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
D.又为《易传》未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进士选拔考试后,又参加茂材异等制考试却没有考中。回家后,他烧掉原来所作的文章,发愤苦读。
B.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游历京都,得到欧阳修的举荐,没有再经过考试,苏洵就被征召到舍人院试用,可他没有就任。后来又被特别选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C.苏洵因为参加贤良方正制策问考试时很出色,他的名声在天下越来越响。
D.苏洵做霸州文安县主簿时,编纂大常礼书。礼书编纂完后,尚未来得及报告皇上,便因病去世,享年58岁。
21.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推荐访问:宋史 答案 曾巩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3篇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1 宋史曾巩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