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2023年度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发布时间: 2022-12-31 0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1  1、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描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1

  1、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描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7、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因数或=它本身、倍数或=它本身、最大的因数=最小的倍数=它本身

  8、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9、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10、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1、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2、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3、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14、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5、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120。

  16、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17、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8、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至少3个因数)

  19、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

  21、按因数的个数划分为: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1和0 。

  22、按2的倍数划分:自然数分为偶数、奇数

  23、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24、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 。

  25、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

  27、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2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 )个面,( )个点,( )条棱长。相对的面( ),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情况有( )个面是正方形;棱长分为( )、( )和( ),各有( )条。长方体最少有( )个面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最多有( )个相对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个面的完全相同。

  3、正方体有( )个面,这些面都是( )形,( )个点,( )条棱长。它所有的棱长都( )。

  4、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要准备10cm,8 cm,6 cm的铁丝各( )条。

  5、最少用( )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6、最少用( )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7、一个长方体中,如果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3厘米,那么它( )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面积是( );有( )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些面的面积都是( )。

  8、把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应用题

  (1)要焊接一个长10cm,宽8 cm,高6 cm的长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2)要焊接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最少要铁丝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5)现有一根长150厘米的铁丝,用它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剩下铁丝6厘米。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填空

  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叫做它的表面积。

  2、正方体是由( )个完全相同的( )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都( ),正方体有( )个顶点。

  3、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 )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5、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 )。

  6、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是54*方厘米,那么一个面的面积是( )*方厘米,棱长是( )厘米。

  7、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那么表面就扩大( )倍。

  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 )倍。

  二、计算

  (1)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2)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与棱长总和.

  (3)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三、实际应用

  1、一节通风管的横截面是边长是0.5米的正方形,长2.5米.如果用铁皮做这样的通风管50节,需要多少*方米的铁皮?

  2、一个长方体的游泳池,长20米,宽18米,水深2.5米。

  (1)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如果沿水池走1圈,要走多少米?

  (2)在四壁和底面抹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做一个长方体的浴缸(无盖),长8分米,宽4分米,高6分米,至少需要多少*方分

  米的玻璃?如果每*方分米玻璃4元钱,至少需要多少钱买玻璃?

  4、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

  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需要水泥0.8千克,一共要水泥多少千克?

  5、在一节长1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方厘米?做12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6、 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6、学校计算机室铺了1800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厘米的地砖,这个计算机室的面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3.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4.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5.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6.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 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 除法性质:a÷b÷c=a÷(b×c)

  7.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8.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10.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五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11.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2.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14.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6.a×a可以写作a?a或a2,读作a的*方。 2a表示a+a

  17.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8.解方程原理:天**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19.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0.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1.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 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22.*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移 *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5.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6.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27.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28.*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9.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更合适。

  30.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1.由6位组成: 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2.身份证号码:18位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1)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移列数不变。

  练习题

  一、填空。

  1、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列数( )数,行数( )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应先写( )数,再写( )数。

  3、亮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为( )。

  4、点A(3,6)向右*移3格用数对表示是( ),向左*移2格用数对表示是( )。

  5、点B(3,4)向上*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向下*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

  参考答案

  1、列行从左往右从下往上

  2、列行

  3、(2,3)

  4、(6,6) (1,6)

  5、(3,6) (3,2)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汇总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2πrh=2π(d÷2)+2π(d÷2)h=2π(C÷2÷π)+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V=πrh=π(d÷2)h=π(C÷2÷π)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

  数学比的定义知识点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什么是比的前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

  (3)什么是比的后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4)什么是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5)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2

  一、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数格法;

  2、重叠法;

  3、分割*移法;

  4、公式计算面积法;

  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数格法;

  2、分割法;

  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

  4、综合计算法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

  底=*行四边形面积÷高(a=s*÷h)

  高=*行四边形面积÷底(h=s*÷a)

  2、三角形面积=底×高÷2(s三=ah÷2)

  底=三角形面积×2÷高(a=s三×2÷h)

  高=三角形面积×2÷底(h=s三×2÷a)

  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梯=(a+b)h÷2)

  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a=s梯×2÷h-b)

  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b=s梯×2÷h-a)

  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h=s梯×2÷(a+b))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2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得简便运算。

  例如:12(5)×6,表示:6个12(5)相加是多少,还表示12(5)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小数、分数、整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相同,是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6×12(5),表示:6的12(5)是多少。

  7(2)×12(5),表示:7(2)的12(5)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整数和分数相乘: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和分数相乘: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得数必须是最简分数。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分数大小的比较:

  1、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2、如果几个不为0的数与不同分数相乘的积相等,那么与大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小,与小分数相乘的因数反而大。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行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

  (3)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4)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2.乘法应用题有关注意概念。

  (1)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找单位“1”的方法:从含有分数的关键句中找,注意“的”前“比”后的规则。当句子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把原来的量看做单位“1”。

  (3)甲比乙多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多的数占乙的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表示甲比乙少数占乙的几分之几。

  (4)在应用题中如:小湖村去年水稻的.亩产量是750千克,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是800千克,增产几分之几?题目中的“增产”是多的意思,那么谁比谁多,应该是“多比少多”,“多”的是指800千克,“少”的是指750千克,即800千克比750千克多几分之几,结合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可以补充为“今年水稻的亩产量比去年水稻的亩产量多几分之几?”

  (5)“增加”、“提高”、“增产”等蕴含“多”的意思,“减少”、“下降”、“裁员”等蕴含“少”的意思,“相当于”、“占”、“是”、“等于”意思相近。

  (6)当关键句中的单位“1”不明显时,要把关键句补充完整,补充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的形式。

  (7)乘法应用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

  (8)单位“1”不同的两个分率不能相加减,加减属相差比,始终遵循“凡是比较,单位一致”的规则。

  (9).找到单位“1”后,分析问题,已知单位“1”用乘法,未知单位“1”用除法(注意:求单位“1”是最后一步用除法,其余计算应在前)。单位“1”×分率=比较量;比较量÷分率=单位“1”

  (10).单位“1”不同的两个分率不能相加减,解应用题时应把题中的不变量做为单位“1”,统一分率的单位“1”,然后再相加减。

  (11).单位“1”的特点:①单位“1”为分母;②单位“1”为不变量。

  (12)分率与量要对应。

  ①多的对应量对多的分率;

  ②少的对应量对少的分率;

  ③增加的对应量对增加的分率;

  ④减少的对应量对减少的分率;

  ⑤提高的对应量对提高的分率;

  ⑥降低的对应量对降低的分率;

  ⑦工作总量的对应量对工作总量的分率;

  ⑧工作效率的对应量对工作效率的分率;

  ⑨部分的对应量对部分的分率;

  ⑩总量的对应量对总量的分率;

  例如: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方法:单位“1”的数量×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2、分数的连乘。找到每一个分率的单位“1”。

  (五)、倒数

  1、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把这个数写成分数形式,然后将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3、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它本身,假分数的倒数等于或小于它本身。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3)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6、最大、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最大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最小的奇数是:1;

  最小的偶数是:0;

  最小的质数是:2;

  最小的合数是:4;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

  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

  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最大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最大公因数是:

  2×2=4(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

  2×2×3×2×2= 48(相同乘×不同乘)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一、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二、点小数点的方法: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点位数不够,就要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数比原来的数小。

  三、积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0和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取小数的近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0,直接去掉。

  2.205≈2 (保留整数)

  2.205≈2.2 (保留一位小数)

  2.205≈2.21 (保留两位小数)

  四、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从左往右算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4)不用算的先抄下来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

  扩展:

  (a+b+c)×d=a×d+b×d+c×d

  数学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

  1.探索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简易方程的意思及其解法;

  5.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

  6.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7.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8.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10.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11.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3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1)一般应用题;

  (2)和倍、差倍问题;

  (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5)比和比例应用题。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底×高(推导方法如图);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行四边形面积,则S*行四边形=ah

  三角形面积公式:

  S△=1/2x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

  梯形面积公式:

  (1)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

  (2)另一计算公式: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4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

  1.意义:和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例如。2.3×7。表示求7个2.3的和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在积中点上小数点(原来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3.积中小数末尾的零可以去掉。

  二、小数乘小数

  1.意义:1.2×3.6表示1.2的3.6倍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积中所有因数小数位数相加后点上小数点。

  三、积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例如:0.26×0.38(保留一位小数)

  四、简便运算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这里同样适用。

  例如:12×0.7=0.7×12(乘法交换律)

  (1.7×0.8)×0.125=1.7×(0.8×0.125)(乘法结合律)

  (2.4+3.6)×5=2.4×5+3.6×5(乘法分配律)

  五、小数乘法的应用和整数应用题做法相同,只是题中把整数换作小数但做法不变。

  例如:一斤苹果3.8元。买0.8斤苹果,需多少元?

  3.8×0.8=3.04(元)

  第二单元:位置

  位置表示方法:数对竖为列横为行。先写列,再写行。两边括号来站岗,中间逗号不能忘。

  苹果(2,3)梨(4,4)西瓜(5,1)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一、小数除以整数1.意义:16.2÷5表示把6.2*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多少?

  2.计算方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例如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意义17.6÷0.85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7.6与其中一个因数是0.85,求另一个因数。三、计算方法先把除数扩大为整数再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例如

  三、商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商保留几位小数,要除到后一位。例如商保留一位小数那么要出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5.3333......。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5.3.....的循环节是3

  第四单元:可能性

  谁占的多,谁的可能性就大例如:有五张卡片分别有两张红色?一张黄色,一张蓝色,抽到红色的可能性最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例如小明有a元。小强是他钱数的2倍,小强就有2a元。

  二、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例如2x=6 、3+x=11

  注意:一定要含有未知数,且含有等号。

  三、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加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等号两边同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如

  例如。

  例如: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和是97,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分析:未知的量是这两个数,设较小的数为X另一个数就是X+1;等量关系是相加为97;列出方程x+x+1=97;最后解方程

  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

  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两边都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两边都不栽:树的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树的棵数=间隔数

  例如。一条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摆放一捧绿植(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几盆绿植?

  32÷4-1=7(盆)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5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如:3.5÷1=3.5

  5、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6、商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5.3… 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的循环节是3,4.6767…的循环节是67,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7.4 3;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移:

  1.*移的定义: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

  2.*移的基本性质:

  (1)*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行且相等。

  3.*移图形的画法:

  (1)确定*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移所需距离。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移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移、对称

  1.运用*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移的格数和方向;

  (3)*移,描出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1)先选好基本图案;

  (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都是整十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二)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时是2和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最小的是6。)

  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一定是15的倍数,最小的是15。)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同时是2,3和5的倍数,一定是3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它也一定是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1、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2、运用除法算式,思考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找一个数的因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知识点: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

  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㈢动手做

  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一)*行四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果用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

  补充知识点:

  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

  (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因此:三角形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梯形面积=*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 (a+b)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㈠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1”的含义: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整体“1”。

  分数的意义:把整体“1”*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分成了几份,分子是几,就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即分数具有相对性。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

  ㈡(真分数与假分数)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真分数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1。

  假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分数值大于1。

  带分数的读法: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㈢分数与除法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的值相当于商。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㈣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即比较量÷标准量=,得到的商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

  ㈤找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找15和5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5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㈥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质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

  ㈦找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以内)可以先找出9的倍数(50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6的倍数18,36,18和36就是6和9的公倍数,18是最小公倍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㈧分数的大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分数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知识点:了解组合图形:有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和“添补法”。

  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添补法,即通过补上一个简单的图形,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大的规则图形。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知识点: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主要是以方格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的,所以借助方格图能帮助建立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数方格的方法:满格记为1,少于半格记为0,大于半格记为1。

  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知识点:运用列表的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折中列表法)解决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可用“方程”来解决。

  点阵中的规律知识点: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在“点阵中的规律”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第七单元可能性

  1、判断游戏是否公*,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摸球游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通过游戏所列的条件,推测某种情况出现的概率;

  (2)能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写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推测可能发生的结果。

  知识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0”,客观事件中,“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1”,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 ”。

  逐步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6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方。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针对练习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样的。()

  (4)10=4x-8不是方程。()

  (5)x=0是方程5x=5的解。()

  (6)9.3-1.3=10-2是等式。()

  2.解方程。

  x+53=102x-17=54

  x-0.9=1.2x+310=690

  8.5+x=10.2x-0.74=1.5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小学数学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数学数字0的基本概念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0)时,称为负数;而这个数X等于0时,这个数就是0。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8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s=πr2。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9

  1、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5、数量关系式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题

  一、填空。

  1、某厂计划每月用煤a吨,实际用煤b吨,每月节约用煤( )吨。

  2、一本书100页,*均每页有a行,每行有b个字,那么,这本书一共有( )个字。

  3、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

  4、根据运算定律写出:

  9n+5n=( + )n= a×0.8×0.125=( × )

  ab=ba运用( )定律。

  5、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订阅《希望报》186份,比五年级少订a份。186+a表示( )

  6、一块长方形试验田有4.2公顷,它的长是420米,它的宽是( )米。

  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43厘米,底是19厘米,它的腰是( )。

  8、甲乙两数的和是171.6,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甲数。甲数是( );乙数是(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

  2、5x表示5个x相乘。( )

  3、有三个连续自然数,如果中间一个是a,那么另外两个分别是a+1和a-1。( )

  4、一个三角形,底a缩小5倍,*扩大5倍,面积就缩小10倍。( )

  三、解下列方程。

  3.5x=140 2x+5=40 15x+6x=168

  5x+1.5=4.5 13.7—x=5.29 4.2×3—3x=5.1(写出检验过程)

  四、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1)、一个数的5倍加上3.2,和是38.2,求这个数。

  (2)、3.4比x的3倍少5.6,求x。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

  1、运送29.5吨煤,先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3次,剩下的用一辆载重为2.5吨的货车运。还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3、某车间计划四月份生产零件5480个。已生产了9天,再生产908个就能完成生产计划,这9天中*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4、甲乙两车从相距27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千米。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级数学*均成绩是85分。已知六(1)班40人,*均成绩为87.1分;六(2)班有42人,*均成绩是多少分?

  6.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8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0.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7、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8、每一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油,购买62千克,至少要准备多少只这样的油桶?

  9、某工厂五月份用煤125吨,是四月份用煤量的2.5倍,四月份和五月份共用煤多少吨?

  10、15匹马9天喂了175.5千克饲料,每匹马一天要多少千克饲料?

  11、明明买了6本练习本,兰兰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明明比兰兰多花1.35元。

  (1)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小学数学比例常考题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

  (3)什么是比例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外项。

  (4)什么是比例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比例内项。

  (5)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什么是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7)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8)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xb=bx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或axbxc=ax(bx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或(a-b)xc=axc-bx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xc+axb=(a+b)xc或axc-bxc=(a-b)xc

  (2)明明和兰兰买练习本共花了多少钱?

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

  1、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长=周长÷2—宽字母公式:a=C÷2—b

  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b=C÷2—a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

  (3)*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a=S÷h

  高=面积÷底字母公式:h=S÷a

  (4)三角形:

  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字母公式:a=S×2÷h

  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h=S×2÷a

  (5)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高=面积×2÷(上底+下底)字母公式:h=2S÷(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字母公式:a+b=2S÷h

  上底=面积×2÷高—下底字母公式:a=2S÷h—b

  下底=面积×2÷高—上底字母公式:b=2S÷h—a

  2、*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5、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6、长方形框架拉成*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和面积变小。

  7、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a+c=b+c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有a·c=b·c或a÷c=b÷c(c≠0)

  性质3:等式具有传递性。

  若a1=a2,a2=a3,a3=a4那么a1=a2=a3=a4

  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

  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

  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公里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方千米、公顷、*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

  1*方千米=1000000*方米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3、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及进率:

  吨、千克、公斤、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及进率:

  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

  1世纪=100年1年=12月

  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5)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5篇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1

  1、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13、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互质的规律:(1)相邻的自然数互质;(2)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3)1和任何数互质;(4)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5)2和任何奇数互质。质数与互质的区别:质数是就一个数而言,而互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关系;这些数本身不一定是质数,但它们之间的公因数是1,如8和9。

  14、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求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系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倍数关系

  16、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的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17、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计算结果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

  18、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通分。通常用最小公倍数做分数的分母较简便。

  19、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时,分母小的分数大;分子分母都不同时,通分再比。

  20、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21、分数的意义两种解释:①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②把3*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

  数学整数加法知识点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数学世界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2

  1.探索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简易方程的意思及其解法;

  5.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

  6.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7.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8.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10.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11.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3

  1、⑴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积。如:3和4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4=12。

  ⑵两个不同的质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质数的积。如:5和7是两个不同的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5。

  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如:32是8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最小公倍数是32。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约分可以一次性约分(用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分母)

  也可以逐步约分(用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分母)

  4、(1)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2)、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分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5、(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常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合适。

  6、小数化成分数:看小数的位数,小数表示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化简。

  7、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成整十整百…的分数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8、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10、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才能够相加、减。

  1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相同。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数学圆的面积知识点

  1、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用字母S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圆=πr×r

  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

  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4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4/5的分数单位是1/5。

  4、分数与除法

  A÷B=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

  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如:24/30=4/5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如:2/5和1/4可以化成8/20和5/20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

  0.3=3/10 0.03=3/100 0.003=3/1000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3/10=0.3 3/5=6/10=0.6

  1/4=25/100=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12、比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1/25=0.04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认真听讲的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

  认真计算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家长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

  检验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数学统计知识点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均数

数学五年级知识点5

  1、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5、数量关系式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题

  一、填空。

  1、某厂计划每月用煤a吨,实际用煤b吨,每月节约用煤( )吨。

  2、一本书100页,*均每页有a行,每行有b个字,那么,这本书一共有( )个字。

  3、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

  4、根据运算定律写出:

  9n+5n=( + )n= a×0.8×0.125=( × )

  ab=ba运用( )定律。

  5、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订阅《希望报》186份,比五年级少订a份。186+a表示( )

  6、一块长方形试验田有4.2公顷,它的长是420米,它的宽是( )米。

  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43厘米,底是19厘米,它的腰是( )。

  8、甲乙两数的和是171.6,乙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甲数。甲数是( );乙数是(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

  2、5x表示5个x相乘。( )

  3、有三个连续自然数,如果中间一个是a,那么另外两个分别是a+1和a-1。( )

  4、一个三角形,底a缩小5倍,*扩大5倍,面积就缩小10倍。( )

  三、解下列方程。

  3.5x=140 2x+5=40 15x+6x=168

  5x+1.5=4.5 13.7—x=5.29 4.2×3—3x=5.1(写出检验过程)

  四、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1)、一个数的5倍加上3.2,和是38.2,求这个数。

  (2)、3.4比x的3倍少5.6,求x。

  五、列方程解应用题。

  1、运送29.5吨煤,先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3次,剩下的用一辆载重为2.5吨的货车运。还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3、某车间计划四月份生产零件5480个。已生产了9天,再生产908个就能完成生产计划,这9天中*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4、甲乙两车从相距27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千米。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级数学*均成绩是85分。已知六(1)班40人,*均成绩为87.1分;六(2)班有42人,*均成绩是多少分?

  6.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8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0.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7、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在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

  8、每一个油桶最多装4.5千克油,购买62千克,至少要准备多少只这样的油桶?

  9、某工厂五月份用煤125吨,是四月份用煤量的2.5倍,四月份和五月份共用煤多少吨?

  10、15匹马9天喂了175.5千克饲料,每匹马一天要多少千克饲料?

  11、明明买了6本练习本,兰兰买了3本同样的练习本,明明比兰兰多花1.35元。

  (1)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小学数学比例常考题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

  (3)什么是比例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外项。

  (4)什么是比例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比例内项。

  (5)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什么是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7)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8)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xb=bx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或axbxc=ax(bx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或(a-b)xc=axc-bx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xc+axb=(a+b)xc或axc-bxc=(a-b)xc

  (2)明明和兰兰买练习本共花了多少钱?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6)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1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习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习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习。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习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习。

  做练习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习,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习,经常是在练习完成后完成练习。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习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2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自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然

  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三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质数×质数=合数

  6、、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最小的自然数是:0;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

  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公因数是:2×2=4 (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2×2 × 3×2×2= 48 (相同乘×不同乘)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长方体

  都有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 h

  (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 L = 1 dm3 1 ml = 1 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_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V物体=V现在-V原来

  也可以V物体=S×(h现在- h原来)

  V物体=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率

  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率

  【单位换算】

  大单位小单位

  ÷进率

  小单位大单位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1公顷=10000*方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民币: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例如: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如:

  =10÷5=2 =21÷5=4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如:

  2= 2×4=8 (8作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5= 5×5+1=26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1=====…==…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如: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0.3= 0.03= 0.003=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0.3 ==0.6 ==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如:2=2+0.3=2.3

  12、比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公因数的方法:

  ①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互质关系:公因数就是1

  ③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16、分数知识图解: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公因数

  约分求公因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六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方案

  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均数就是中位数。

  3、*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均数表示一般水*。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

  4、*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情况。

  ②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画图时注意: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七数学广角

  用天*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3、找次品规律

  1 2 3 4 5 …次数

  3 3×3 3×3×3 3×3×3×3 3×3×3×3×3 …

  3 9 27 81 243 …次品个数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学习技巧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习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习。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习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巩固,只是觉得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就足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知识丰富,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它不能进一步挖掘,那么它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表面。因此,我不知道如何理解,也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时,我做我的练习。

  做练习是必要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做练习,而不是巩固这些知识,把知识扩展到做练习,经常是在练习完成后完成练习。这和中学问题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在这个练习中使用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正在使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可以发现知识点是关键,也可以发现如何链接相关知识的难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3

  1、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偶数: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数学做计算题型时需要注意什么

  (1)认真读题,仔细审题;

  (2)在计算一般算式时,得数的末尾也应该写出单位名称,但不打括号。例:32千克×4=128千克;

  (3)应用题在算式中要在得数后加括号,填上单位名称。

  例:一筐苹果重5千克,8箱苹果重多少千克?5×8=40(千克)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4

  一、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行且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形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有12条棱,所有的棱都相等;有8个顶点。

  2、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4、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

  6、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

  7、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 a×a×a

  9、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相邻单位的进率为1000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1、体积单位的互化: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数乘以进率;

  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数除以进率。

  1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1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和ml) 1L=1000ml 1L=1000立方厘米 1ml=1立方厘米

  14、容积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用字母表示:a÷b= (b≠0)。

  4、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5、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6、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7、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①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②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④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⑤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9、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1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12、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3、特殊情况下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数。②互质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14、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必须约成最简分数;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5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2、计算中的发现:①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如:3.7×0.2=0.74

  ②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如:3.7×2=7.4

  ③一个数(0除外)乘于1,积和原来的数相等。如:3.5×1=3.5

  3、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①把因数的位置交换,再乘一遍。(通用)②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加、减法是第一级,乘、除法是第二级)

  ①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是先×÷后+?)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积的近似值:先求出积,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6、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上文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1

  一、填字:

  Lian 锻(炼) 精(练)(连)接 简(练)(炼)钢

  i 立(即) (即)使 (既)然 (及)时 奋笔(疾)书

  Li (历)史 日(历) 鼓(励)(厉)害 激(励) 再接再(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 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1健康是生命之本;2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3、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四、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8)

——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知识点3篇

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知识点1

  分数除法(一)

  知识点:

  1、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二)

  知识点:

  1、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大小。

  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

  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分数除法(三)

  知识点:

  1、列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理解打折的含义。

  如:打8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

五年级数学《分数除法》知识点2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倒数。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0)

  ②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a≠0

  b≠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

  三、分数除法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

  ①连除:属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四、比: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

  1、比式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项叫做后项,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2、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几比几。

  注:区分比和比值: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是整数、小数。比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化简比:化简之后结果还是一个比,不是一个数。

  (1)、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也可以求出比值再写成比的形式。

  (3)、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也是先化成整数比。

  4、求比值:把比号写成除号再计算,结果是一个数(或分数),相当于商,不是比。

  五、分数除法和比的应用

  1、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

  2、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列方程解答。

  3、分数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把分数看成比)

  (1)关于甲是乙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下面方法解决问题:。

  甲=乙×几分之几

  乙=甲÷几分之几

  几分之几=甲÷乙

  (2)关于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可以用下面方法解决问题:

  A差÷乙=(“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

  B多几分之几

  C少几分之几

  D甲=乙±差=乙±乙×=乙±乙×=乙(1±)

  E乙=甲÷(1±)

  (多是“+”少是“–”)

  4、按比例分配: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5、画线段图:

  (1)找出单位“1”的量,先画出单位“1”,标出已知和未知。

  (2)分析数量关系。

  (3)找等量关系。

  (4)列方程。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9)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 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0.6 与其中的一个因数 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 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 0 再除。

  3、(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 0 补足。

  4、(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求出商的近似数。

  5、(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 6.3232 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 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扩展10)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3篇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小数乘法。

  1、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就扩大AB倍

  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二、小数除法

  3、小数除以整数:

  ①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③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④除到最后一位如果还有余数,要添0再除。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5、小数除以小数: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9、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三、

  10、当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

  当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时,商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

  11、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小于它的数时,商大于1。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大于它的数时,商小于1。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小于1的数时,商大于被除数。

  当被除数(不为0)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商小于被除数。

  12、求商的近似值:

  用四舍五入法,

  根据具体情况用去尾法取近似值。

  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四:倍数与因数

  概念: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

  13、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如84=2,可以说8是4和2的倍数,2和4是8的因数。

  14、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个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5、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16、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7、3或9 的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或9的倍数的数

  18、11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奇数位数字之和与偶数位数字之和相减(大数减小

  小数)其差是11的倍数,那么这个整数就是11的倍数。

  19一个较大的整数末三位数字所组成的三位数和末三位以前的数字组成的数之差(用大数减小数)是7、13、11的倍数,则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倍数。

  20: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我们先用2、3、5、9的倍数特征去判断,然后可以用7、11、13等较小的质数去试除

  五、混合运算:

  21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一样适用。

  22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 +ac

  减法的性质:a-b-c = a-(b+c)

  除法的性质:abc = a(bc)

  ac+bc=(a+b)c

  ac-bc=(a-b)c

  单位换算

  23:大单位到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六、图形面积计算

  24基本知识点:

  *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25、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有关规律:

  26、在*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7、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如果把他拉成一个*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因为底不变,高变小了;

  如果将*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他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大了。

  28、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行四边形的2倍,*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29、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相等,则三角形的高是*行四边形的2倍,*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一半。

  30、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则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的一半,*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2倍。

  31*行四边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

  32、三角形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3、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35、(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36、100以内的质数歌谣

  二、三、五、七带十一

  十三、十七记心里

  十九、二三、二十九

  三十一来三十七

  四一、四三、四十七

  各个都要牢牢记

  五十三、五十九

  六十一来六十七

  七一、*、七十九

  八三、**、九十七。

  37、单位进率

  ①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②面积单位: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⑤时间单位: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2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3

  一、填空:24分

  1、3.85立方米=()立方分米4升40毫升=()升

  2、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接头处不计)表面积是()*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8()一个教室大约占地48()

  一辆小汽车油箱容积是30()小明每步的长度约是60()

  4、20以内的自然数中(包括20),奇数有()偶数有()

  5、在14、6、15、24中()能整除(),()和()是互质数

  6、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7、5□中最大填()时这个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的约数有()

  8、如果a能被b整除,则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9、已知a=2×2×3×5b=2×5×7,a和b公有的质因数有(),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0、一根长2米的长方体钢材,沿横截面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0.6*方分米,这段长方体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判断:5分

  1、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约数。()

  3、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8条棱相等。()

  5、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三、选择:10分

  1、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商是5,这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5

  2、A=2×2×3B=2×3×5AB的最大公约数是()

  A.6B.3C.2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扩大()

  A.3倍B.9倍C.27倍

  4、15与()是互质数

  A.18B.28C.102

  四、计算:24分

  (1)用短除法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3个数的除外)和最小公倍数

  16和2445和6026和39

  10、15和4512、14和42

  (2)递等式计算:

  2.9×1.4+2×0.16200-(3.05+7.1)×18

  30.8÷[14-(9.85+1.07)](2.44-1.8)÷0.4×20

  五、应用题:37分第2题7分,其余每题6分

  1、一段长方体钢材,长1.6米,横截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厘米刚重7.8克,这块方钢重多少?

  2、用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油桶,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6分米,用铁皮多少*方分米?桶内放汽油,每升油重0.82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3、一块棱长是0.6米的正方体的钢坯,锻成横截面是0.09*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用方程解答)

  4、一个长方体玻璃缸,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缸内水深12厘米。把一块石头浸入水中后,水面升到16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5、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5小时,回来时加快速度用了4小时,他往返一次*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要制作12节长方体的铁皮烟囱,每节长2米,宽4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方米的铁皮?

  六、思考题:

  把长8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的木块锯成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锯多少块?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