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 你们知道春节的由来吗?我们现在过的年,它有一个由来,虽说是传说,但却让我们有了现在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传说中的怪兽:“年”。“年”会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从深山中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
你们知道春节的由来吗?我们现在过的年,它有一个由来,虽说是传说,但却让我们有了现在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传说中的怪兽:“年”。“年”会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从深山中出现,来到山下的村庄吃人。人们虽然想除掉“年”,但是他们却束手无策。就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了村庄,它告诉人们“年”怕响声和红色。人们就放爆竹、贴红色春联,把“年”给赶跑了。到了现在,人们把“年”来的那一天称为过年,并保留了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
但现在,过年并不是只有一天,而是从腊八节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都算作是过年。腊八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各种各样的米和豆子熬成的粥,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喝了腊八粥,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过小年了,有的人家晚上便会放炮竹了,这让人们尝到了过年的味道。听到“噼里啪啦”热闹的鞭炮声,就知道除夕已经笑呵呵地走来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吃起了团圆饭,边看春晚边守岁,屋外还能听到鞭炮声。到了十二点的时候,那个鞭炮声才叫震耳欲聋呢,比打雷的声音还要响亮,除夕晚真是太热闹了!到了正月初一的时候,这天的情景与除夕相比却显得有些冷清了。大街上都是昨晚留下来的炮竹残渣,这一天,小孩们要向大人们拜年才会获得压岁钱。正月初一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他们可以拿着压岁钱到处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吃过元宵就说明春节已经结束了。
*的.春节有许多的习俗,我们应该要继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的春节更加有年味。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2
《舌尖上的*》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说的就是香肠、腊肉。这些味道是我的家乡重庆过年时不可缺的年味儿,是记忆中家的滋味,灌香肠、熏腊肉也就自然成了重庆过年的一种仪式、一种风俗,重庆人碗里有了香肠腊肉,才叫过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庆大街小巷、村头村尾灌香肠、熏腊肉的时候。家家户户阳台上无一不用晾衣杆挂满了腊肉香肠,看上去喜庆无比,浓浓的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好奇地看她将新鲜猪肉绞成*,加以配料调味拌匀,接着套上“肠衣”,最后均匀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结后用一根绣花针放掉多余的气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准备香肠是年味儿的开始。
灌好香肠,也不能忘记熏腊肉。飞速发展中的重庆过年年味儿最浓的,除了香肠,非腊肉莫属。当腊肉挂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间,那种俗世的热闹和烟火气又回来了。“重庆的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外婆一面用各种材料熏制,一面对我说”使腊肉从鲜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能让肉就不坏。“”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制是为了这些啊!“不错,而且这样还能使得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外婆耐心地继续讲到。原来一块腊肉也有这么多学问!
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到了香肠腊肉可以摆上餐桌时,春节就正式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块儿,享用这独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满是年味儿的浓厚气息。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3
哦!终于放假了。意味着可以回老家跟姑姑家的姐姐团聚了。前一天我们一直都在准备着这次重大的旅行(至少在我眼里是重大的)。
吃完早饭,开始了长达四小时的旅程。在我眼里,四小时是多么漫长啊!我只好透过车窗环顾四周的"景物来消磨时光。可是我还是厌烦了!
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得跳下车找爷爷奶奶。奶奶一看到我,便高兴地走过来对我又是亲,又是抱,好不热闹!见过爷爷奶奶,我就上楼找姐姐们。我偷偷地走到书房门口,然后”汪“得一声,把姐姐们吓了一跳,她们先是大吃一惊,然后我们欢快地抱在一起,又叫又跳。
我们相约玩了鞭炮。第一个点上的是紫色的烟雾球,从球里喷出的烟火有紫色、青色、蓝色、白色还有黄色。我们还点了”摇钱树“,点着后刚开始吐出一点点小火花,之后变成火星不停地往外喷出,越喷越高。我们尖叫了起来,拍手欢呼着。还有小水炮,蝶舞飞扬(一种蝴蝶形状,点着后会飞的鞭炮)等。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就该回宁波了,我和爷爷奶奶、姐姐们依依不舍的告别,踏上了回宁波的旅程……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4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这有着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5
过年啦!过年啦!新年的脚步滴滴答答,新年的爆竹劈劈啪啪,新年的烟花纷纷洒洒,新年的祝福不能落下。
我的家乡在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那里。过年时,通常都吃饺子。
在年三十上午炸年货,炸肯定是用油,过过油的意思是“越过越有”。下午两点左右,男人们准备好给祖先上坟的供品,这里面有糖果、苹果、香蕉、炸的年货有鱼和丸子,还有白酒,再拿上鞭炮告诉祖先过年了!还有香和黄纸(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花的钱)。男人去上坟,女人在家包水饺,有的人准备肉馅,有的人准备白菜和韭菜,有的人和面,准备好后女人们动手包水饺,我也在一边忙这忙那,把一个个切好的面丸摁扁,在我们还没有包完时,爸爸、大爷、二爷爷、小叔上坟都已经回来了。奶奶对大爷说:“把这上坟的供品给孩子们吃了,代表着祖先保佑着孩子们在新的一年中**安安、健健康康”。饺子不一会儿就出锅了。奶奶先把刚下好的饺子供给驴和马,叫驴和马背着金子和银子来咱家过年然后把一根长木头挡在门外,意思是不让驴和马走了。年三十下午五点钟放鞭炮,告诉我们过年啦!放完鞭后,我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水饺。
晚上八点时,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深夜十二点时听到外面一片鞭炮声,这预兆着2022年的第一天就要来临了。
到了明天四点左右就起床把包好的水饺下出来,吃完后,我先给奶奶拜年,然后出去挨家挨户地去拜年,直到六点时又会再次听见那响亮的爆竹声。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的风俗。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6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7
人的一生,扑朔迷离,唯有心灵皈依,才能看穿。
风,吹动着悠悠的白云,也吹动着经幡,可吹不动的,是人们的坚持。那遥远的地方,便是人们一生所坚持的信仰。天籁一般的歌声穿透着人们的心,带着内心的纯洁,满腔的虔诚,一步三磕头,向着高原之巅,雪域圣殿走去。布达拉宫,这个神圣的地方,就矗立在这。这里,是人们的归属。又是一次日出,仿佛听见了晨曦的钟声。那镀金的大钟所发出的声响,回荡在布达拉宫,活佛传颂着藏经,似乎,就在耳畔旁萦绕。经过多少次的日升月落,才得以到达。才到达心中所向往的地方。一路上,是无数的坎坷,可不正也看穿了这世间,找到自己应该所处的方位。他们活着,就只是单纯的为了这个信仰,就算与时间为敌,就算,与全世界为敌,不变的是依然坚持着这个信仰。
他们将心皈依给佛祖,献出纯净的灵魂。他们,不同于其他的念佛人,他们,为的不是祈福,而是自己的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承佛慈力众心信乐。心,皈依于此,不变的纯洁。也许,在世俗的目光中,这就是不可理喻,就是痴心妄想,但是,他们又是看得最清楚的人,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早就不是一回事。抵挡住外界的攻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皑皑白雪上,留下光荣的印记。
人,总是会迷失了自己,寻找不到在这世间的意义,但朝圣者们,总是活得比别人更为清醒,因为,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了该坚持的东西。布达拉宫,这个在高原之巅的雪域圣殿,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朝圣路上,雪域中的那一抹高原红是那样质朴,他们的脸上荡漾着虔诚和满足,澄澈、灿烂,一如通透的蓝天。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8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流传于壮族农家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姑娘出阁时,要吃“离娘饭”。办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长的女性长辈给姑娘梳妆,打扮成年妇女模样。晚上鸡叫头遍时,在堂屋前举行仪式,焚香燃纸,祷告先辈。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谢多年养育之恩,表达依依惜别,谓之“开声”或“启声”。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9
“春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民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0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推荐访问:作文 风俗 家乡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0篇】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 家乡过年风俗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