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五篇(范文推荐)

2023年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五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5-05-09 15:12:36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1  一、调查地点  **大学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  20**年6月10日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关于*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五篇(范文推荐)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1

  一、调查地点

  **大学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

  20**年6月10日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

  *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 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 古典诗词赋或小说 ”,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 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 ,26% 不能区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 ,16%了解的很少。

  八、意见与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 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2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时的日子。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3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阴”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XX市XX县一位67岁的老*户,因工作纠纷四处*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作为XX市惟一的“全国文明村”,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文化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是*传统文化。但是,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二)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三)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司机”吴斌……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阴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阴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四) 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五)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的目的。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4

  *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育,多方面多渠道在学校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特做此次调查,以了解目前我校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日期、传说神话和音乐书法等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调查方法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0道选择题,每题有3—4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六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有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自习时间进行,共计发放70份,收回70份。

  在调查中:

  1、有关中秋节是什么节?76%的学生选择了C秋高气爽祭月的节日,21%的学生选择了B思念亲人的节日,3%的学生选择了庆祝丰收的节日。

  2、在关于“关于那些是属于*传统节日中?”,99%的学生同时选择了清明节和端午节。

  3、在关于“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90%选择C五月初五,10%选择了A八月十五。

  4、在关于“清明节代表性风俗是什么?”84%学生选择B扫墓,16%选择其他。

  5、在关于“*的“文房四宝”是哪四样?选择砚台、毛笔、宣纸、墨的78%,22%选择了其他。

  6、在关于“你知道哪些*的传说和神话?(请写出三个。)78%的学生写出了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16%写出了两个,6%写出了一个。

  7、在关于“你会补充下列对联吗?”70%学生能够按照楹联的格式正确补充,30%学生填错或不会填。

  8、在关于“你喜欢听*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60%学生选择B比较喜欢,听过一些;14%学生选择C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18%学生选择A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出曲名;8%学生选择D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

  9、在关于“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60%学生选择B可以区分,但看不出某个名家字体;24%学生选择C勉强可以;13%学生选择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3%学生选择D不能区分。

  10、在关于“你对学校开设国学启蒙社团有何看法?”95%学生同时选择了ACD三个答案,即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C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D学习传统文化很有趣也很有用,我愿意学习和继承;5%学生选择B增加我们的学习负担,效果也不大。

  (七)调查结果对策分析

  今天的孩子对古典乐器很陌生,古时经典名曲基本上没有听过,即使听过没有深刻体会,或者说欣赏不好这样的音乐。在调查中,当问到“你喜欢听*古典器乐吗,比如说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时,有180人选择了“不太喜欢也不太了解,相对更喜欢流行音乐”,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6%,有158人选择了“一般,但是对名曲有机会会考虑听一下”,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1.6%,仅有36人选择了“很喜欢,听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别出曲名”,占所有调查人数的7.2%。如何让现代的小学生喜欢传统名曲无疑是摆在复兴传统文化教育目前的一个难解问题。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然后今天的小学生很多无法辨认行书、草书、隶属和篆书。在调查中,学生们当问到“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吗?”有208人选择了“勉强可以”,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1.6%,这个选项是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多的,有189人选择了“不能区分”,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7.8%,选择能区分的只占20.6%,书法艺术在孩子的心理是陌生而无用的东西,印象现在学生们用的最多的是水笔,写的楷书,关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古代字体,大概有79%的人无法识别,这一状况令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后继人才感到担忧。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应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社会氛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厂、军营、车站、机场、码头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传统文化,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大众传媒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介绍*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再次,文艺界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进入影视节目和文学作品;最后,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二)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如果让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必须在小学生日常接触的学科课程中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选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5

  一、文化渊薮的价值

  史料价值—披沙拣金的喜悦。钟祥的历史文化载体,主要通过名胜古迹展现,如古文化遗址27处,古墓葬78处,古建筑15处,古石刻2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显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册封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显陵、元佑宫和白乳高僧塔被录入《全国名胜辞典》。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反映、描绘、歌颂钟祥的诗文,且不说《诗经》中的《广汉》民歌,《楚辞》中的《九辩》篇章,汉至南北朝时期乐府中有关莫愁女的歌谣,只说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所写的诗词歌赋,就令人眼花缭乱喜不自禁。

  认识价值—登高望远的豁达。穿过历史的风烟,拂去时光的尘埃,打开诗歌的宝库,读者不仅有发现瑰宝的惊叹,更有俘获芳心的愉悦,其对钟祥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考证作用方面。古典诗文中透露出大量人文信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为后人认识钟祥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人物民情、风流遗韵等提供了翔实的考核、证实和说明。如清樊国楷《郢中风俗十二首》、《郢中竹枝词十二首》,以时为序,从民俗民风的角度描绘了郢中地区一年四季主要的纪庆节日与农祀节会。这幅地方风俗生活图,表现了郢中人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等传统美德和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如对伍子胥的评价,唐鱼玄机以同情褒扬为主:“楚墓悲犹在,吴门恨无伸”(《子胥台》);明王越以贬斥责难为主:“无忌之谗首可枭,伍胥之冤死可雪”(《鞭尸滩》);清韩海于同情之中微带讽指:“槚悲他日墓,剑笑昔年镡”(《子胥台》)。三人不同的评价,使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审美价值—雾里看花的迷恋。审美是一种领悟事物和艺术品之美的思维活动,其品位的高低、认识的深浅,往往与审美者的身份、立场、际遇、环境、情感、心情和趣味有很大关联。现在,我们借助于古诗文那无声的文字倾诉与表达,可以感受历史文化的朦胧美,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内涵美。如关于莫愁女的诗文中,有写其肖像美貌的:“瑞云盘,翠侵妆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作者借莫愁女形象特点抒发了个人和国家的哀愁。有写莫愁女家世和爱情婚姻不幸的,“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捥指蹋忘愁,相与及盛年”(南朝宋臧质《石城乐》);“自渠下扬州,置妾守空楼。悔不快剪刀,断水不东流”(明李梦阳《石城乐》);“石城夸窈窕,花县更风流。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唐李商隐《石城》),这些乐府诗以夸张衬托借代等手法,描述了莫愁女对爱情的执着、热烈和真诚,以及情郎离别之后的孤寂、悔恨与痛苦之情。总之,不同时代的诗人,以个人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像联想能力,描绘出理想化的莫愁女形象,从而人以诗而传,诗因人而扬,一个艺术的活化石就这样从古诗文的地矿中站立并款款向我们走来。

  二、钟祥特产

  蟠龙菜:

  相传嘉靖进京前,皇族早有明争暗斗。章太后迫于政势,密诏颁达了三位亲王,并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兴王府离京最远,为超时间,幕客严嵩献策,朱厚聪假扮钦犯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朱厚聪乃藩王世子,*日奢华,坐囚车容易,可途中进粗食就难。他于是命府中厨师做出一种吃鱼肉却不见鱼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难保。有位叫詹多的厨师,心灵手巧,也没做一道符合要求的菜。一天詹妻见夫天时已晚还未回来,就带了做熟的红苕给夫吃。夫妻俩互相推让,不小心弄破了红苕皮。詹多灵机一动,悟出了配方!众厨师齐心协力,就做出了吃鱼肉而不见鱼肉的食物,原来是鱼、肉、蛋做出一“红苕”,也有人称之为“红萝卜”。“红苕”营养丰富却不腻,美味可口。朱厚聪吃着“红苕”进京做了皇帝。朱厚聪基后,即为嘉靖。詹多奉命进京为皇帝做菜,他对红苕加以改进,更名为“蟠龙菜”,即蟠龙所食之菜,嘉靖吃了新的“蟠龙菜”后,赞不绝口,命人记入宫中食谱。从此“蟠龙菜”便成了明宫佳肴。而到现在,它已成为过年时钟祥每家每户饭桌上都能见到的传统特色菜。

  米茶:

  钟祥市农业综合实力居湖北省之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产的稻谷产量高,但品质粗糙,北方人称之为"糙米"。

  而这种"糙米"正是制作米茶的最好原料。相传明朝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佑元(即嘉靖皇帝生父)册封为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害喜,茶米不思,见山珍海味恶心。兴王召来多名厨师,调出各种口味的饭食菜肴,均不合蒋氏口味。兴王大怒,一厨师情急智生,从家里端来百姓食用的米茶,蒋氏果然食欲大振。王颜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后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逢夏季便令御厨制作米茶,但采用宫中精细贡米炒制的米茶远不如糙米制作的清香,爽口,钟祥糙米一度成为贡品。

  酥饼又名酥粑粑:

  提到湖北钟祥的酥饼,不要说土生土长的钟祥人,就算是路过钟祥的旅游客人,也会伸出大拇指。钟祥特产特色酥饼已经是一种传统深为老百姓喜爱的大众特色食品,也是来钟祥旅游客人和节日送礼来送往的必购土特产特色食品。

  湖北钟祥特产特色酥饼历史简介

  湖北钟祥酥饼,早已久负盛名,是自唐代以来的钟祥特产特色传统长寿食品,脆香味美,进口化,落口酥,回味绵长。它既作点心又可作主食,还是品茶饮酒的佐食佳品,一年四季,老少咸宜。到明朝嘉靖十年,钟祥特产特色酥饼与蟠龙菜同列为宫廷御肴。

  钟祥市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钟祥市自古长寿者众多,史称长寿县达1000多年,明代嘉靖年间始改为钟祥县。钟祥市沿袭至今的许多地名与"长寿"紧密相联,像长寿河、长寿店、长寿村、万寿岩、胡子山、百岁桥、百岁村等等,"百岁碑"的记载则更多。

  钟祥*寿研究会会长王运贵介绍,据最新对八旬以上老人普查统计,全市现有100岁以上的老人77人,90岁以上老人1305人,80岁以上老人1550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七点六、万分之十二点八、百分之一点五二,且长寿人群继续呈增长趋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钟祥市人均预期寿命75.88岁,高于全国*均水*4.48岁。

  近日,由*老年学学会组织的"*长寿之乡"评审专家委员会认定,经过实地察看,全面核实,钟祥市人均预期寿命、百岁老人、80岁高龄以上人口等3个必达指标及12项参照指标均符合"*长寿之乡"评定标准,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钟祥为"*长寿之乡"名副其实。

  旅游资源

  莫愁湖景区

  莫愁湖景区融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于一体,是荆楚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湖上百岛俊秀,水天一色。

  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绝世佳人、楚国伟大的歌舞艺术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国第一美女,楚*舞一代宗师。她貌若芙蓉,能歌善舞。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导下完美演绎了《阳春》、《白雪》,并传唱入歌,将楚*舞艺术推向颠峰。

  “十里画廊”是整个莫愁湖景区最为赏心悦目的地方之一。它由细窄逐渐宽阔,呈喇叭状,且九曲回转,湖岔众多。这里湖水清澈,水*如镜,两侧苍翠青山和着蓝天白云倒影在湖中,可谓湖光山色,引人入胜。由于这里生态环境优异,引来各种珍奇飞禽不计其数,有鸳鸯、白鹭、野鸭、鸬鹚等数十种。湖岸上林木茂盛,花草丛生,时有一两处红瓦农舍掩映其间,恍若人间仙境。

  明显陵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显陵,作为*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它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决无仅有。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没有的。

  大洪山景区

  早在1988年8月大洪山风景区就同湖南张家界、厦门鼓浪屿、福建武夷山一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山势雄伟,峰峦叠翠,洞天奇特,常年云雾缭绕而令人流连忘返。

  大洪山风景区面积达320*方公里,主峰海拔1600米,景区内古木参天、溶洞群集,景点众多。其核心景点是黄仙洞和娘娘寨。

  黄仙洞,是一个集世界溶洞之大全的奇特景观。黄仙洞有石灰岩地貌、钟乳石景观、更有喀斯特地貌。洞中有几十个大小支洞相连,洞中有洞,洞里有五个大厅,最大的有三万多*方米,高达128米,可容纳数万人。在大厅中落差高达100米之多,形成奇特的洞中山。更令人称奇的是2万多*方米的边石池随着洞中山势而下,奇特壮观,为世界溶洞之最。洞长2500米,蜿蜒曲折,跌宕起伏,洞中景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各种形态美妙绝伦。

  大口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的一部分,因“大口小口,清泉涌出”的山泉而得名,是江汉*原首个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峻林密,古道幽深,最高峰云台观,位于聊崛山顶。登临山顶,更是观日出日落的绝妙之处。

  这里有花果山水帘洞般神奇的鹰子洞,有万千彩色蝴蝶争相夺艳的蝴蝶谷,更有彩虹伴日的奇观,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柳门口瀑布落差达80米,分四级跌下,令人叹为观止。乌龙洞独具魅力,洞中有泉,幽深莫测,更有一片罕见的茂密楠竹林。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