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5-05-15 16:28:54 来源:网友投稿

可持续发展作文1  自生命起始那刻,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在彼时人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走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繁衍中得以觉醒。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作文1

  自生命起始那刻,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在彼时人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走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繁衍中得以觉醒。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社会生产力空前,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挑战自然的权威,却逐渐忘却: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紧勾连。

  甘地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沟壑”。物质的稀缺性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人性的贪婪驱动人们无止境地透支当下甚至未来。物质需求与资源限制间的冲突矛盾,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无法避免的长远命题。

  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理性的产物。“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实者不毁其枝”,竭泽而渔者,不久便无鱼可食;杀鸡取卵之人,往往因小失大。一个拥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不会在吃完食物后就摔掉饭碗,也不会在摘果时把树枝也给折断。孟子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人的生态智慧,至今仍给我们珍贵的启示。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丹麦人以尺量鱼,量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安民要顺应自然之势”,对利益的渴求超越了面对自然的理性,这从来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生命孕育于自然,皈依于自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身处自然,接受自然馈赠,人类与自然天然具有同一性。毫不节制的进犯,不经思考的耗损,终将受到反噬。

  “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当自然界向人类进行报复时,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难。经历资源耗竭后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唯有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千秋万代的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不是以孤立个体的力量,而是世界共同谋求永续发展之路。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从恐惧、征服到顺应、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凝结了千百年人类对自然的反思。历史更迭不止,文明从不会因欲望膨胀的掠夺而得以延续,惟有顺应规律,融入自然,才能在万物*衡间达成永恒共识,绵延不断。

可持续发展作文2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长的今天,又一问题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就是可持续发展。

  丹麦人将不够尺寸未长大的小鱼放回河里,等待小鱼长大了以后再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就说过:“数置不入挎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这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代的学者就很有先见之明,已经提出了至今仍适用的解决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全球资源的可开采量正以飞速的速度减少。据统计,以目前的探明量,全球的石油资源还能用55年左右;按目前的能耗水*,地球上煤的开采只能维持约200年。如果这些资源都用完了,我们的子孙靠什么生活呢?人类的未来又在什么地方呢?

  然而,却还可以听见不和谐的声音,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被媒体宣称为最后一次拯救地球的机会。在会议上,太*洋岛国的总统声泪俱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气候按照现在的继续上升的话,没过几年,*家将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而环保主义者也在会场之外喊着口号,希望有效的政策能够尽快颁布。一方面,我们看见了群众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会议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大国之间都不肯放弃眼前的利益,谁都不肯后退一步,打着环保的旗号,却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让国家首脑联合起来,背后仍旧与利益隔不开关系。如果他们能够像丹麦人或者孟子那样冷静的想一想,治理环境所产生的好处从长远来抗是对国家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的。放弃眼前的,得利的却是更加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可以看见人们积极的努力。韩国北部的一个小镇盛产柿子,每年到丰收的时候,总会留一点柿子在树上,即使熟透了也不会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那都是留着给喜鹊的食物。有一年冬天特别得冷,喜鹊找不到食物都被冻死了,想不到春天来了,喜鹊吃的食物虫子泛滥成灾,结果导致那一年柿子颗粒无收,刚长出来就被虫子吃掉。农民从此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这样春天来到的时候,喜鹊忙着捉虫子,维持了生态的*衡,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运用到了实际当中,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今年给喜鹊的食物换来了来年的大丰收。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所以说,提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在口号上,更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古代先贤的萌芽思想,到现代成熟的管理体系,对于我们的行为,更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身边做起!

可持续发展作文3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它已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普遍认同。充分领悟并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知多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自“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率先制定了《*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

  在书中还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系统工程。

  这一课题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未免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但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就一定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好绿色的家园。尽“我”所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护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但我能从爱护花草树木、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张纸和每一支铅笔做起;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捉不饮食国家保护的所有珍稀动物;我虽然无法阻止江河湖泊被污染,但我已开始使用无磷洗衣粉洗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并尽可能地节约用水,以节水为荣;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我可以手提菜篮去买菜而不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我无法阻止自然资源被疯狂地掠夺,无法阻止废气烟尘污染着天空,但我能做到随手关灯来节约每一度电从而减少一份污染,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还可以采用节能灯来实现绿色照明……

  总而言之,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太多了,但是我能做到的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也不少。我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尽“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就一定能实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领悟。通过阅读《可持续发展知多少》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不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就会使人类的福利受损,就会使人类的活动受限,最终人类自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阅读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1)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0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国情,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对本课进行的授课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共3页,当前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习成效,本框题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习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习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习成效,本框题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习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习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国情,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7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案例教学,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和总结等教学活动将地理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其具有以下特征:

  材料的独特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第一手材料(2)知识的建构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新知识体系的建构;(3)能力的迁移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要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4)思维的启发性,案例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说课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2.过程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学案自主分析鲁尔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如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念

  4.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难点:发展*家如何借鉴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传统工业区的经济腾飞。

  三:说学情

  区域的概念学生在学习高一必修二的时候就已经涉及过,对这部分内容不会很陌生。但是由于这节课是典型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一区域“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就高一学生理解及认知水*而言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备课上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充分的分析。

  四:说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看图、讨论、交流、完成学案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而且还为教师减少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五:说学案

  根据教材、课程标准、会考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编写好学案。

  (1):学习目标预设.。

  任何事情要成功完成应该有一个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没有预设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节奏,同样如果不能给学生预设上的目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致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极差。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特别注意对学案学生学习生成目标的预设,在预设时充分考虑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亲子关系的早期发展》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儿童发展概论》中第八章《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儿童心理过程发展特点,这为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儿童亲子关系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形成良好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乃至成为健康的社会人的重要保证。因此,掌握儿童亲子发展特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二、说目标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设定。

  1、知识目标:知道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安全依恋形成的重要性;掌握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依恋的类型及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能够使用依恋理论分析儿童的依恋行为。

  2、情感目标:在理解依恋对儿童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儿童的依恋行为,关注、重视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3、能力目标:能够对如何形成安全依恋做出指导。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2)依恋的类型;

  (3)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2、教学难点:

  (1)依恋的测量和类型;

  (2)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

  【分析】在儿童亲子关系发展过程中,依恋是最典型的亲子关系表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依恋的类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是本节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依恋的“陌生情境实验”,即对依恋的测量和依恋类型的确认是学生不经常接触的观察实验内容,故设为本节难点。此外,理解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需要学生在掌握儿童依恋发展的基本知识后,结合教材前面所学习过的有关“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故亦设为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分析】导入部分播放有关儿童出生和亲子关系镜头片断,旨在直观形象地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2、第一部分:依恋的相关理论

  【分析】本部分内容涉及依恋的概念,依恋的精神分析学解释,依恋的行为主义学说解释和依恋的习性学理论。内容理论性强,所以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展示相关理论学派对依恋研究的图片,以期增强直观形象性,引起学生兴趣,加强理解。本部分着重介绍习性学理论,对于依恋的其他理论作为学生课后延展内容进行自学。

  3、第二部分: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分析】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阶段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和互惠关系形成期。本部分内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通过讲授旨在引导学生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

  4、第三部分:依恋的测量及依恋类型的划分

  【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陌生情境实验”,它是儿童依恋类型划分的依据,为本节难点。为此,为学生准备该实验的视频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依恋类型的典型表现,同时对于相关实验设计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5、第四部分:早期良好亲子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分析】本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中所搜集的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①安全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②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本部分内容为本节难点,所以以讨论形式展开,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加强学生理解,另外根据学生的讨论可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

  六、说教学延伸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如何帮助别的家长和今后的自己形成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9

  一、说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属于“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向学生介绍生物圈中另一类生物——人,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也是本册书首章内容,本章从物种和个体两个方面阐述人的由来,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力求使学生站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理解后面章节对人体结构和生理特点的介绍,同时也与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呼应。

  本节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和生活环境的背景中了解人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对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资料分析、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都非常重要。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安排上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教材主要是安排大量的插图、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由于很多问题尚无定论,教材在编写上开放性地指出在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上的争论是正常的,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而来。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四种类人猿,概述类人猿和人类的异同点,了解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比较找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

  通过进行资料分析和角色扮演,了解在探寻人类祖先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化石和遗物证据的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参与“历史重现”活动,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总结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发生的变化;

  收集整理资料,参加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以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树立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加强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团结与互助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比较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3、对比观察人类起源和发展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4、认同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四、说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关于生物圈,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了解了其概念、范围,并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学生还掌握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内容。

  学生对于类人猿的生活方式和大致分布范围,对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劳动、大脑发达程度等都有所了解。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知识的理解常限于表面,一遇到困难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需要教师适当指引、及时鼓励和设计他们喜爱的活动,例如多次创设情境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时间保持,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课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给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在交流和学习中促使群体生物学素养得以提高。

  五、说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以介绍人起源于森林古猿、人与自然环境斗争逐渐获得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所发生的变化为主线,将科学方法和精神贯穿其中。

  以讨论、角色扮演、重现历史等活动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教学方法

  讨论法

  创设情境法

  提问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多媒体课件

  课本

  纸质媒体(表格、图片等)

  4、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由郭沫若的《女神》一诗,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地球的关系。

  2、提出问题:我从哪里来?人类又从哪里来?引出本章课题。

  3、小组汇报查阅的有关人类起源说法:如神创论和进化论

  4、讨论这些说法有无事实依据,引出达尔文进化论中认为人类起源自森林古猿的观点。

  使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广大背景下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培养学生查阅分析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树立人的起源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观察与比较

  1、观察书上四种类人猿图片,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2、根据表格对比黑猩猩与人的异同点

  3、提出问题: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都是森林古猿,人猿相揖别为何会出现?

  体会比较法研究人类和类人猿的异同,

  角色扮演

  创设情境,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分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身角色的扮演,概括人猿相揖别的原因,认识地质变化、化石等证据证明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而来的。

  通过活动,学生自主探究人和类人猿为何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中认识到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中才逐渐进化而来。

  历史重现

  1、阅读第五页第一自然段,将人类起源和发展中的森林古猿、“露西”时代古人类和“东非人”时代古人类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选择与其相对应的文字说明。

  2、完成历史重现,将剩余四幅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3、阅读第五页第一、二自然段,概括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上发生的变化(可选用提供的词条)

  通过仔细阅读,动手组图,了解新知——自然环境的改变使得人类发展过程中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解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旨在联系“观察与思考”解释为何人类数量增加,而类人猿数量减少。使学生理解人类经过与自然的残酷斗争才得以发展,

  人与自然

  学生发表对于人类如何发展的看法

  学生在《我和你》优美的音乐声中抒发自己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升华情感。

  知识小结和课后拓展

  学生将本课中的收获在学习成果图中补充完善。

  学习成果图是学生一堂课动脑动手的结果,将自己的收获和不解补充在图上,课后进行展示,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也容易对知识加深印象。

  课后拓展使学生学会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

  5、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三、人类在起源和发展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都发生了变化

  四、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2)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0篇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国情,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发布的《*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国情(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含义、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能力。(2)具有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做法。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存在浪费纸张、粮食、随地吐痰等现象。

  三、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四、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通过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复习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认清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环境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认识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二)认真倾听——形成共识

  活动一:播放视频《资源扫描》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感知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

  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说说人类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身边经历过的、或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分析,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活动四:通过欣赏漫画和自主阅读,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通过请你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探究及交流,来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活动六: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行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学习,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4

  各位评委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习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近。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习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说课的内容分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指导,四、说课堂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了区域工业区位条件背景分析、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区域环境恶化和产业发展衰落及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本书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为后面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江苏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分析出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②探讨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③根据问题原因,推断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比较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发展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以鲁尔区为例的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思想。

  ②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资源型地区寻找出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3.说重点、难点的确立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前面学过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确定如下重点:鲁尔区的工业区位特征;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和地图册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分析鲁尔区工业区位特征,并通过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归纳总结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2)重点: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综合性强,且远离实际生活,所以确定为本节重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和结构式板书,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拓展课外知识,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说教法

  本着提供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了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假设法、综合分析法进行教学。并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展示污染后与治理后的图片,更深刻地了解鲁尔区的发展状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交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正对本节内容,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换位思考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合作,养成阅读时边动笔择录边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可以通过本节开头的小资料:能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可持续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以前学过的美国五大湖工业污染严重,老年人搬迁至阳光地带的例子提出“资源型地区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通过举例子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现在需解决的问题中来,做到融会贯通。

  2.学习新课第一目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首先,需要认识鲁尔区的地理位置,通过课件分别展示德国在欧洲、鲁尔区在德国的图片,用直观的图片将抽象的位置显现出来,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直观性的原则,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接着讲到交通、市场、水源、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煤、铁),我会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用纲要信号法列在黑板上,可以简明醒目地展示出知识要点,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想等人类思维和记忆的特点,并且把语言和图形结合起来,兼顾善于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来年各类学生。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相关文字和图片,找出鲁尔区的区位特征,这里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鲁尔区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德国西北部,利珀河与鲁尔河之间,欧洲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且通往荷兰鹿特丹港口,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区外联系。

  (3)市场: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工业区,又位于十字路口,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市场广阔。

  (4)资源:煤炭资源及其丰富且为质优的露天煤矿,铁矿从法国洛林铁矿输入,离铁矿区近。

  (5)水源丰富

  (6)劳动力丰富,素质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书本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归纳分析的能力。

  第二目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首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提出“我们在这段视频里看到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请同学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不爱讲话的同学为代表回答。遇到的问题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里采用:

  1.直观演示法:体现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亲自经历或直接去当地进行考察,而且视频可以呈现学习对象的现状,更形象、更动感、画面多、信息量大,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探讨新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互助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合作、表达、探究能力。然后再对应存在的问题,采用问题探究解决法来找出成因。可以请学生看书,从书本上找出相关信息。但由于书本知识浅显、概括度太高,可以让学生抛开书本,听教师讲述当今世界能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总体状况,学生联系教师所述内容总结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这是教给学生联系前文和现实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间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主要原因)

  ③钢铁总产量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⑤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热污染四方面(在课件上采用因果关系图说明)。

  第三目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实践,但有基本的常识,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互动氛围,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鲁尔人,应怎么样因地制宜?”并结合第二目中传统工业衰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对一寻找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师再对每一个策略予以概括,教会学生据果寻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治理后的图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人地观的重要性。

  策略: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最后在拓展知识上,可将鲁尔区与我国东北的辽中南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发展异同,采用比较法,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前后联系,举一反三,分析辽中南基地的区位,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辽中南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巩固新课对所学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遵循巩固性原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正!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要求,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学会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

  依据: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寻求怎样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种困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依据:由于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因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为提高学习成效,本框题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认识马永顺;解读马永顺;学习马永顺。

  1、认识马永顺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法。

  播放视频片段1。这段视频是关于马永顺的简单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马永顺的身份的转变——由伐木模范到造林英雄。虽然很短,但能够引发学生对马永顺行为的思考。学生会急于知道马永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从而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选择马永顺的事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载体,是考虑到他的工作历程,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国家在资源问题方面的认识的转变与提升,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过程,从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解读马永顺

  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伐木模范的反思;成为植树英雄。

  第一个情境:走近伐木模范

  播放视频片段2。由马永顺成为伐木模范自然过渡到对我国资源国情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的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使学生根据教材所设置的情景,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毁坏森林的危害。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白人类正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来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通过马永顺伐木的场景,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关注,并进而关注我国其他资源的情况,全面了解我国资源国情,同时在对数据及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第二个情境:伐木模范的反思

  播放视频片段3。由马永顺的反思把学生带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转入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与马永顺一起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找到一个突破口。对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三个情境:成为植树英雄

  播放视频片段4。让学生从马永顺的行为中品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如果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马永顺的行为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结合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接着,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在马永顺行为的影响下,学会正确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能力。

  3、学习马永顺

  播放视频片段5。让学生从志愿者的行为中汲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这个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接下来展示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然后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课外拓展题:倡议同学们自觉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这道题目,一是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做起,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谢谢!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我会特别强调两点:1、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敢于争论,只有争论,才使一些观点更加鲜明,最终才能得出共同的结论,也使错误的见解对同学有警惕。(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国情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含义、要求、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能力。

  (2)具有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要求、做法。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如存在浪费纸张、粮食、随地吐痰等现象。

  三、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四、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通过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复习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认清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环境形式。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认识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作铺垫。

  (二)认真倾听——形成共识

  活动一:播放视频《资源扫描》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感知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

  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说说人类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正确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身边经历过的、或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活动三: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分析,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活动四:通过欣赏漫画和自主阅读,让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通过请你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和小组探究及交流,来检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提高认识——-落实行动

  活动六: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行动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学习,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一名有责任心的.公民。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1)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3)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四、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五、课时分配 :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2、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3、巩固提升(练习)

  4、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神创论:

  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人类的发展:

  1、为什么变?气候的变化

  地质的变化

  2、发生的变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大脑→语言文字

  3、证据: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3)

——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3篇

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1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world. How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big problem facing our planet.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世界公认。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个星球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worrying. First,natural resources are becoming less than before. Second,as some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problems with it remain extremely serious to some degree.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s the tendency to become wider and wider.

  现状令人担忧。首先,自然资源比以前少了。其次,由于有些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To our great joy,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action. On one hand,they have mad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ut large amounts of mone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e the other hand,popularized educatio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我们伟大的喜悦,许多国家已经采取行动。一方面,他们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在进行普及教育。

  As for myself,I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vote myself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ur future and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and our grandchildren will be in danger.

  至于我自己,我应该负起责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将处于危险之中。

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2

Directions:

  How can we meet the needs of today without diminishing the capac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es a broad view

  of human welfare, a long term perspective about social development. Write an essay which should cover:

  1) describing the set of drawings below,

  2) stating its main idea, and

  3) giving your comment.

  范文1:

  The images above are both meaningful and instructive: this mans hard work is not only for his own benefit, but also for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ictures serve to remind us that the existence of our current happiness and valuable national heritage is due to the struggles of our predecessors.

  We, in turn, should also work har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omfort and safety of generations to co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topic of heated debate in recent years. While it is justifiable to satisfy current demands, we cannot neglect the needs of our descendants in the process. Our children also depend on Earths natural resources and we should not deprive them of such necessities.

  Unfortunately, many people only think of their short term, personal interests. An entire forest might be clear cut, in the interest of making a profit, without a single tree planted in its place. This inconsiderate attitude towards the welfare of our descendants, as well the indifference to the outcome of such reckless actions, can only turn Earth into a cold and lifeless planet. People must be taught to appreciate Earth as not only their home, but also the home of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s well as all other plants and animals.

可持续发展英语作文3

  Nowadays, tourism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development industry in many countries. It meets the tourist demand and promotes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duces a negativ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has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damage, led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gradually degraded or disappeared. what’s more, this crisis has also dee* related to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 on. For example,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sewage and solid waste, which emissions by the hotels and other tourist service facilities; the air pollution results from the excessive use of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in tourism activities. Sustainable Tourism stressed the moderat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tra-generational equ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nterests. It also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irst,Strengthen tourism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 believe that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tourism environment can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tourism. And this requires that people must be thoroughly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improve the tourism developers、managers and touris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Second ,setting up a specialized convention to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make speci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vention to deal with this question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existing regional convention. This is the only effective legal measur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try. By this, We can promo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suit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t-area ,How to optimize

  tourist-system is a very great task of tourism-study. Some eco-principles can provide useful ways and especial angels to the problems settlement.

  In addition , the trend of tourism and the market demand of tourism also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exploration. Therefore, we must explore the tourist resources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ourism to promot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 hot topic in tourism industry currently, and also will be the mainstream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tourism. We shall bring up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properly protect and utilize our tourism resources and tr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4)

——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3篇

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1

  【摘要】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给全球带来了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契机。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其主要动力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群体中越来越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认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剖析;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对此也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来说,信息采集建工存储传输和利用过程中的每一种技术都是信息技术,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技术发展能够导致虚拟现实的产生,信息本质也被改写,一切可以用二进制编码的东西都被称为信息。因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加工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和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还包括在现代文明之前的原始时代和古代社会中与那个时代相对应的信息技术。不能把信息技术等同为现代信息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Iformation Technology,IT)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2.1信息基础技术

  信息基础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和制造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对信息技术以及整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微电子学中各项工艺技术的总和。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涉及光显示、光存储、激光等领域,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2.2信息系统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它的核心和支撑技术。

  感测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对信息进行提取、识别或检测并能通过一定的计算方式显示计量结果。

  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技术,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技术。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是以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如何设计和建造具有高智能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从机器学习,到知识发展;从搜索推理,到规划决策;从智能交互,到机器行为,到人工生命等,构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特有的认识对象。

  控制技术是指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的技术,常用的控制技术有信息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两种。

  2.3信息应用技术

  信息应用技术是针对种种实用目的,如由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的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技术等。它们是信息技术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纵观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一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将得到更深、更广、更快的发展,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

  3.1数字化

  当信息被数字化并经由数字网络流通时,一个拥有无数可能性的全新世界便由此揭开序幕。大量信息可以被压缩,并以光速进行传输,数字传输的品质又比模拟传输的品质好得多。许多信息形态能够被结合、被创造,例如多媒体文件。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立即存储和取用信息,这是即时存取了大部分人类文明进化的记录。新的数字产品也将被制造出来,有些小巧的足以放进你的口袋里,有些则大得足以对商业和个人生活的各层面都造成重大影响。

  3.2多媒体化

  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媒体与计算机继承在一起,是计算机的应用由单纯的文字处理进入图、文、声、影集成处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上每一种媒体都将被数字化并融进多媒体的集合里,系统将信息整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接近于人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来设计和操作。

  3.3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进行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建设,即建设宽频高速公路。尽管几日的Internet已经能够传输多媒体信息,但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低容量频宽的网络路径,被形象的称为一条花园小径。下一代的Internet技术的传输率将可以达到2。4GB/S。实现宽频的多媒体网络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3.4智能化

  直到今日,不仅是信息处理装置本身几乎没有智能,作为传输信息的网络也几乎没有智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为了找有限的信息,却要在网络上耗费许多时间。随着未来信息技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超媒体的世界里,“软件代理”可以替我们在网络上漫游。“软件代理”不再需要浏览器,它本身就是信息的寻找器,它能够收集任何可能想要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给教育改革与学习带来巨大的冲击。现代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2

  摘要: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和企业应该整合自身资源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力度。首先给出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定义,并从工业、农业与信息业三者关系的角度归纳了农业信息技术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下面我就结合我们贵德县河阴镇的实际情况,如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贵德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发布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贵德县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贵德县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贵德县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当地人民镇*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3

  1、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上的整合

  与网络上的信息相比,教材上的内容明显有一些滞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通过网络可以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数学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生活,同时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从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亚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数据(可以上网),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汇报。他们查到的资料多种多样: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热播剧的收视率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到知识,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正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2]。与此同时也让教师能够拓宽视野,有助于教师从传统的思想中摆脱出来,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放性的训练,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答案,从而搜集到的材料也会不一样,最后交流的时候都能够从他人的成果中汲取优点,获取更多的知识。

  2、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上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虽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与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仍然显得单一,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方法也较单一、被动。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中具有交互性;内容上也会更加的形式多样。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安排课堂练习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也将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进行显示,从而让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快速的知道自己的不足,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在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的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组成各种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整个过程都让叙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让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与控制降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指导。

  3、结语

  总之,在未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会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也一定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与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方法与过程,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方法,为后来的教师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5)

——全球粮食紧缺日益严重,价格持续上涨3篇

全球粮食紧缺日益严重,价格持续上涨1

  能源危机下,全球的粮价也开始出现变化,价格大涨导致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粮食危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贫困的国家,根本没那么多钱向他国购买粮食,从而解决国内的粮食不足以及价格飙升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联合国也发出了警告,称去年全球的食品价格达到了这10年以来的一个最高水*,相比较2020年*均增长达到了28%。去年不少国家受到了极端天气和疫情影响,导致粮食的产量大幅度缩水,自然对外出口量就有所减少。这样的情况下只会导致供不应求,使得粮食的价格再度被拔高。

  欧洲粮仓”告急?

  国际农产品价格飙升

  乌克兰局势成为近期农产品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期货日报,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等主要农作物的主要供应国,占世界小麦和大麦出货量的近三分之一。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的小麦期货自1月中旬以来不断上涨,已达近三个月来的最高价格。而玉米、大豆期货则接近6个月以来的最高水*。

  乌克兰是*的玉米主要供应国,而俄罗斯小麦远销至墨西哥。有市场人士称,如果这些供应中断,将会导致全球农作物市场紧张,目前全球市场已经在努力应对库存减少的问题,并依赖于下一季的收成来补充供应。

  油脂油料方面,仅从数量级别看,乌克兰、俄罗斯两国产量占据全球总产的58%,出口占据全球总出口的75%,若紧张局势持续乃至升级,势必会对全球葵花籽油的正常供应带来极大的影响,且预计乌克兰方面会面临更大的出口问题。

  玉米方面,2021/2022年度俄罗斯小麦出口占比约20%位居全球第一,乌克兰出口占比约9%,两国小麦合计出口量占比全球总出口量的29%。另外,乌克兰玉米出口量位居全球第四,占全球总出口量约16%。

  土耳其粮食价格飙涨超55%

  据欧联通讯社报道,土耳其官方数据显示,土耳其1月通货膨胀率高达48.69%,创自2002年4月以来新高,其中粮食价格飙涨55.61%。

  据每日晨报(Daily Sabah)报道,根据土耳其统计研究所(TurkStat)的数据,消费价格较去年1月同期飙升48.7%,高于去年12月36.1%的年增长率。

  上月全年价格涨幅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为68.89%,其次是食品和非酒精饮料55.61%,以及家具和家用设备54.53%。通信业的年增长率最低,为10.76%,教育业为18.67%,服装和鞋类为25.32%。

  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指示下,央行自去年9月起累计调降基准利率5个百分点,导致里拉汇价崩跌,推升进口品、燃料价格走升。使得这个拥有近8400万人口的国家民众购买力大幅下滑。

全球粮食紧缺日益严重,价格持续上涨2

  疫情的凶猛冲击以及全球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席卷各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能源供应出现问题,天然气、电力以及煤炭等资源价格持续上涨,让很多国家都陷入资金紧张的状态中。有些国家本是资源出口大国,因自身的资源无法保证内需,开始采取停止对外出口的措施,从而缓解自身资源压力。禁令措施下,更加使得全球的资源价格再度被抬高。哪怕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点从此前*内地所采取的“限电”措施就可以看出。

  全球粮价大涨?

  能源危机下,目前全球的"粮价也开始出现变化,价格大涨导致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粮食危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贫困的国家,根本没那么多钱解决国内的粮食不足以及价格飙升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联合国也发出了警告,称去年全球的食品价格达到了这10年以来的一个最高水*,相比较2020年*均增长达到了28%。去年不少国家受到了极端天气和疫情影响,导致粮食的产量大幅度缩水,自然对外出口量就有所减少。这样的情况下只会导致供不应求,使得粮食的价格再度被拔高。

  *早有准备

  粮食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问题,对此各国都需要引起重视,好在*早就有所准备。*早已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解决措施,未来在玉米以及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上,将会再度提升,同时还会进行农田方面的负责制制度,对于田上没有粮食的人将进行查责。从国家如此重视的态度,可以看出粮食所产生的危机的确很大。从现在全球的玉米以及油料作物方面的供应问题来看,可以预见未来这类产品价格还会上涨,*开始对此做出调整,正是为了减少被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内部市场的投放来稳定价格,同时也建议农民可以加大玉米和油料农作物种植面积。这样来年也可以借此赚取到更多的利益,也可以帮助国家减少粮食的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中印差距巨大

  *始终都坚持加大粮食的生产量,这些年境内的粮食产量不断地提升,是目前全球解决人民温饱方面问题最成功的一个国家。虽然印度和*一样都是人口以及粮食大国,但两者的差距明显,印度的温饱问题十分严重,本身的粮食产量内部都无法供应,却还要大量对外出口,从而会换取资金来发展军事武器。

  印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一个支柱产业让他们获得大量利益。*却不同,*是一个注重全面发展的国家,做到多方面发展赚取了很多的经济利益,自然无需通过出售粮食来换取军事发展。

  *对于粮食方面的种植技术持续提升,同时国家相关机构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再加上发放更为优良的种子,以此来保证收成可观问题。只要农民收成好、有得赚,种田的积极性自然高,收成好、收入多也可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国家的这种策略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也让*的民众温饱更有保障,不至于被其他国家用粮食来卡*脖子,粮食有所保障也能让*更有底气面对他国。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扩展6)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 (菁选3篇)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1

  第一条 为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区是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示范试点,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载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地。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行动。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点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探索与实践。

  第四条 示范区工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整合优势,突出示范特色,深化示范内容,提升示范水*。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实行*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支持、优势集成的运行机制。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2

  第十条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探索并形成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主导、市场推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干部队伍,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示范基地。

  第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建设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与示范。

  第十二条 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示范区规划》应由示范区所在地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并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现其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 加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组

  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提高示范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加强示范区制度和机制创新,保障示范区建设和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实施;建立实验区信息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

  第十四条 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渠道,争取公众支持和广泛参与示范区建设。

  第十五条 组织实施一批解决本地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的示范项目或工程,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突出科技引导作用,集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充分依靠市场机制,注重总体布局、强调项目或工程的区域典型性和辐射带动性。

  第十六条 总结和推广示范区工作的经验。加强调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注重理论提炼,形成具有区域特点、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3

  第十七条 申报材料要求:

  1.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函。

  2.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申报书》(格式附后)。

  3.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

  第十八条 实验区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审,并深入实地综合考察,形成评估意见。科技部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评审会进行综合评审。科技部根据评审结果下文批复。

推荐访问:作文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文3篇 可持续发展作文1 可持续发展作文1000字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