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菁华20篇

2023年度《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菁华20篇

发布时间: 2023-01-12 14:45:05 来源:网友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菁华2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菁华2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一、明确目标,点明学法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掌握游记的基本写作方法;

  3.通过电教手段,感受多媒体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倡导民主自由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

  1.看图片,悟词义;

  2.赏景观,抓特点;

  3.理顺序,学写法;

  4.勤动脑,善发现。

  二、边读边想,列出游踪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作者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二)看了这个游览线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描写?

  三、自学为主,课件相辅

  教师不拘泥于游览线路,学生感受深的部分先学,打破按课文段落前后排列顺序讲解的传统教学法。

  (一)学习“内洞”

  1.和这位同学一样,喜欢内洞的同学一起把描写内洞的这一段朗读一遍。

  2.刚才大家游了内洞,内洞有什么特点?

  3.这一段还有什么不懂的?(1)“蜿蜒”是什么意思?(2)“上源”是什么意思?(3)“石钟乳”与“石笋”有什么区别?

  4.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石钟乳、石笋,想想它们都像什么?

  (二)学习“孔隙”

  过渡:除内洞外,同学们还喜欢什么?

  1.闭上眼睛,坐上小船,体会作者的感受,想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2.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隙小呢?

  3.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清。

  (三)学习“路上”

  过渡:这么多同学喜欢路上,四人小组一起学习写路上的段落。

  1.喜欢“路上”的哪些词句,四人小组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如此美景,爸爸的心情会怎样?能读出来吗?

  2.“路上”有哪些特点?

  3.有哪些地方不懂?(1)“映山红”有哪些?“油桐”是什么植物?(2)“新绿”、“明艳”各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洞口”、“外洞”

  1.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洞口、外洞有什么特点。

  2.不懂的地方提出来。(1)“突兀森郁”什么意思?(2)“像桥洞似的”怎么理解?(教师点击课件中生字词学习,通过图片理解“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等词语)

  四、溪流引路,再拟游序

  在发扬民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打乱游览顺序教学,为避免学生思维混乱,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一)在路上除了看到明艳的花花草草外,还看到了什么?

  (二)课文里有几处写了溪流,齐读描写溪流的句子。

  (三)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三、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四、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习写法强化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习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近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7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漆黑的石洞)

  五、讨论总结,编写提纲

  (一)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这篇游记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二)游记写作要点有哪些?(教师点击课件中“游记要点”)

  (三)给这篇文章编写提纲,把假期游玩的地方写下来。

  总评:

  这两种教学设计共同同点有:

  1.二者都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情境,激兴趣”是游记教学的重要特色。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入情入境地学习,才能充分领悟游记美,感受作者情。

  2.二者都强调“读”的重要性,紧扣新大纲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要求,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词语。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这篇游记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二者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路”,学生“探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两种教学设计又各具特色,不同点在于:

  1.教学思路不同:前者按人们惯用的线性思维组织教学,教学次序与游记的写作顺序一致。教学思路流畅有序,学生容易接受;后者打破定势,用非线性思维(发散思维)组织教学,新颖独到,颇有创见。

  2.教学手段不同:前者用自然朴素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言语动作,配乐朗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后者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声”“光”“电”“影”综合交错,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画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

  3.教学目标 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学生“披文入境”的朗读,令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游记美的熏陶;后者言简意赅,直指单元教学要求,针对第三单元学习重声、是编写提纲,将游记教学与编提纲练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2)洞顶的双龙(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20篇)(扩展6)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容得下两人

  孔隙矮贴

  险挤、压、撞、擦

  黑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20篇)(扩展7)

——小学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学习重点: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知识链接: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课文,说一说金华的双龙洞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é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é jiǎo jí 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20篇)(扩展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学习孔隙这一段。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四、同法学习外洞和内洞。

  1、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进” 。

  2、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五 、读写指导:

  1、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3、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4、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出洞

  ﹙高、大、宽﹚ ﹙窄小﹚ ﹙黑、美、大﹚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20篇)(扩展9)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答案1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这段话出自课文( )?

  A.《金华的双龙洞》

  B.《记金华的双龙洞》

  C.《烟台的海》

  正确答案:B

  2.此段话主要围绕( )进行阐述。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写出了小溪的变化多端,与之对应,可以看出山势时而( ) ,时而( ),时而( ),时而( )。

  A.陡 险 * 高

  B.陡 险 高 *

  C.高 陡 险 *

  正确答案:A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叶圣陶

  B.李叔同

  C.丰子恺

  正确答案:A

  4.这两段的描写重点是?

  A.美丽的溪水

  B.山上的映山红

  C.一路的见闻

  正确答案:C

推荐访问:菁华 教学设计 双龙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2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等奖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