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备战中考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诗歌

发布时间: 2025-05-14 06:59:2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备战中考诗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备战中考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6篇

第一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第05讲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按照诗中所述写出即可。

2.(1)拟人手法: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

【参考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歌语言,注意诗歌语言表现出的气氛,把握关于景物的词语。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暮”字点明了季节为秋季。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诗歌内容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点名了季节。结合枫林特点能够得知季节是深秋。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的营造。

6.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
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答案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
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7.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要抓住“山”“平野”“江水”几个意象,结合原句,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其景象。

8.采用拟人手法;
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
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水”赋予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的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C

10.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前人写送别,大多感伤,是因为离别而感伤。但在作者的诗中却全无感伤之意,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味,这种对待离别的豁达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古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故答案为D。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即可。D项,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
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据此,答案为D。

1.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虽然诗人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2.抑场。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如: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
后两句却写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互文。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边关。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边关。

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备战中考—书面表达

环保

1.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2. We should not litter or throw trash around.

3. We should not spit in a public place.

4. We can pick up rubbish and throw it into a dustbin.

5. Trees are very helpful and important for the environment.

6.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7. We could use bamboo chopsticks instead of wooden ones.

8. As we know,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 and animals.

9. 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10. Many rivers and lakes have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11.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the pollution.  

12. If everyone makes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world will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 

旅游

1. Last Sunday(Saturday,..),it was sunny(rainy,windy,foggy,)

2. I got up very early(late).After breakfast I went to...with my friends by bike,bus,...

3. Last summer,I went to Beijing for vacation.

4. I visited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5. I saw many things and many people there.

6. We enjoyed ourselves.

7. We all felt very tired,but we were happy.

8. I had a good time there.

9.I bought a lot of things for my friends. 

人物与兴趣

1. He was born in London in 1982.

2. He is 1.68 meters tall and weighs 52 kilos.

3. He is of medium build with short hair.

4. He is 20 years old.

5. He comes from England.  

6. He is outgoing. Every one likes to talk with him. He gets on well with us.    

7. He likes football and he loves watching football games after work.

8. He often plays football with friends on weekends.  

9.He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健康

1.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keep healthy.

2. We can"t study or work well without healthy body.

3. How can we keep healthy?

4. We can"t go to sleep too late. We can"t get up too late.

5. We should eat healthy food.

6. We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fruit.

7. We should do more exercise.

8. We should eat less junk food.

9.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ur body, we should go to a doctor.

10. We should have a good eating habit.

11. We should try to keep happy and live a happy life

学科与学习

1. My 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

2. More than three quarters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in English.

3. It is used by travelers and businessmen all over the world.

4. So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and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5. We have a lot of fun in the English class.

6. Our English teacher often makes us happy in English class.

7. I hope I can go abroad one day,and then I can speak to foreigners in English.

8. I like English and I will try my best to learn it well.

9. We could talk with others in English.

10. We could listen to English tapes and watch English programs.

11. we could often read English books.

12. we should practice our writing skills.

安全

1. We should keep safety in mind.

2. We need to eat healthily and safely.

3. We can’t play with fire at home.

4. We shouldn’t play on streets.

5. We shouldn’t cross the street until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green.

6. We mustn’t swim in the river or in the lake, it’s dangerous.

7. We should be careful of strangers.

8. When we are in danger ,we must call the police.

9. We should be careful when we make net friends

10. When we meet a net friend, we should go with our parents.

电脑/网络/手机

1.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 The mobile phon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important.

2.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3.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t.    

4. We can do lots of things with it   

5. It makes our life easier and more colorful.

6. We can learn a lot of things on it.

7.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easily on it.

8. It’s convenient to shop online.

9. It’s great fun to surf the Internet /to play games on it.

10. There are some bad things on the Internet.

11. It maybe get in the way of our study.   

12. It’s a waste of time to…

13. We can’t concentrate on our study.

感恩老师与父母

1. I want to say thanks to …

2. You are friendly to us and you get on well with us.

3. You make y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4. You are strict with me in my study and help me with my schoolwork.

5. You helped me out when I’m in trouble.

6. You teach me how to be a good man.

7. You work hard so that I can receive a better education and live a better life.

8. When I failed an exam, you encouraged me to be confident and keep trying.

9. You have given me so much, not only in my study but also in my life.

10. Thank you for your deep love.

11. Thank you for all that you have done for me.

梦想与愿望

1. Everyone has his dream.

2. I want to be a …when I grow up.

3. I can achieve my dream by doing…

4. It"s also important to learn from successful people .

5. I will work hard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

6. I will hold on to my dream until it comes true one day.

7. I made a decision to do.

8. I have made up my mind to …

9. I am sure that my dream will come true.

个人变化

这几年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根据下面表格提示内容,以 My changes 为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变化,并介绍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0 词左右,可适当发挥,短文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My changes I have changed a lot in the past few year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组联想

1.used to 曾经……;
过去……

2.be good for 对 ……有好处

3.make progress 取得进步

4.I used to…, but now… 我过去……,但现在……

参考范文

My changes

I have changed a lot in the past few years. I used to like reading comic books when I was a child. But now I like reading novels and magazines. I used to like eating junk food because I thought it was delicious. But now I like eating healthy food because it"s good for my health. I used to watch cartoons when I was young, but now I like watching action movies. I used to play games with my classmates at school, but now I like doing sports after class. I think I have made more progress than before because I"m growing up.

1) 外表特征:tall, short, fat, thin, strong, weak, 等。

2) 服饰颜色:red, yellow, blue, white, green, brown, black 等。

3) 内心境界:glad, happy, sad, excited, anxious, interested, unhappy 等。

4) 感情描写:love, like, hate,  laugh, cry, smile, shout 等。

5) 动作描写:come, go, get, have, take, bring, carry 等。

6) 数量描写:many, much, few, little, seldom, a lot of, lots of, more than, over, less ,a  number of, plenty of, a couple of ,a pair of, all kinds of等。

7) 好坏描写:
good, great, nice, wonderful, OK, not bad, amazing; bad, terrible, awful,  

1) 表示并列关系的过渡词:and, as well as, or …

2) 表示转折关系的过渡词:but, yet, however …

3) 表示时间关系的过渡词:first, second, third, and then, finally, after, before, at last, at that time, later, in the past,  when, while, then …

4) 表示空间关系的过渡词:near (to), far (from), in (the) front of, beside, behind, beyond, above, below, on the right, on the left, on one side, on the other side of, outside …

5) 表示比较关系的过渡词:in the same way, just like, just as …

6) 表示对照关系的过渡词:but, still, ye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in spite of, even though …

7) 表示递进关系的过渡词:
also, and, then, too, in addition, moreover, again …

8) 表示因果关系的过渡词:because, since, then, thus, otherwise, so, therefore ,as a result…

9) 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for example, in fact, in this case, for, actually …

10) 表示强调的过渡词:in fact, indeed, necessarily, certainly, without any doubt, truly, most important …

11) 表示目的的过渡词:for this reason, 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n order that, so as to, in order to, …

12) 表示列举的过渡词:for example , such as …

13) 表示总结性的过渡词:
finally, at last, in brief, in a word, in general, in all, generally speaking …

美丽的校园The Beautiful Schoolyard

I am ten years old now, I am studying in the very beautiful school. The schoolyard has green trees and colorful flowers around. When I walk into the school, I feel like I am going into a wonderful land. There is a big playground there, there are many amusement facilities. I like to play games with my friends on the playground. I love the beautiful schoolyard.

第三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十六首课内现代诗诗歌赏析

一、《理想》

【题目解说】

“理想”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

整体把握:

1、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含义。

2、理解诗的第一节。

(1)第一节的主要意思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用了四个比喻(暗喻)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

(3)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a、“黎明”指理想境界。

b、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3、理解诗的第二节

(1)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2)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二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的。

【考点预测】

1、第一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有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做铺垫,诗意主要在后面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语句赏析:

①、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进取心。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②、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提示: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③、怎样理解“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用比喻的修饰手法说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鼓舞人们去为理想而奋斗。

二、《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整体把握】

1.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这三节诗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民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考点预测】

品析下列加点的词句。

1.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答: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秋天这个季切吻合。

2.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答: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体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悠远。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渔民的丰收之景,形象生动。

4.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三、《纸船·寄母亲》(冰心)

【课文分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考点预测】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答: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写作背景】

1921~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乱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感到极大的愤怒.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联想到街灯,描写天上的街市,使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满地上的现实。从而想象到牛郎和织女团聚生活,这里的牛郎和织女已经得到了解放,他们生活得很美满。明星和街灯这回还往复的互喻,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整体把握】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考点预测】

1、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提示:“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天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自由

2、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语句赏析: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提示:诗人在具体运用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作了大胆的改造。诗人扬弃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生活得新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得向往与追求。

4.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1)牵牛花开放了,像一串点亮的霓红灯。

(2)笼中的小鹦鹉像监狱里的囚犯。

(3)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像一只小鸟离开了森林。

5、赏析“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间现实的不满。同时,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为下面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6、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五、《静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背景介绍】

《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整体感知】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写静谧的夜景,前后两节小诗虽有写实与想象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考点预测】

1、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
天上白云团团,星星点点。

2、第二节的开头一词“天河何处”有何作用?

答: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中去了。

3、语句赏析: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提示: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六、《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主题把握】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质上暗示的确是人生之路。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课文分析】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
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考点预测】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答: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答: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
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
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诗人选择了怎样的一条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答:诗人选择的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的,留下旅人足迹的路虽平顺,但太平淡了。

●有关“路”的名句。

答: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七、《沁园春·雪》(毛泽东)

【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课文分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
“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考点预测】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答:“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语句赏析】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示:“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势态和竞争的活力。

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示:“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提示: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八、《星星变奏曲》(江河)

【课文分析】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考点预测】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答:《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答:“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答:“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答: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5、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6、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答:“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7、“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8、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答: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九、《蛐蛐和蝈蝈》(济慈)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考点预测】

1、整体感知这首诗。

答: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
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3、《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语句赏析:

①、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答:这句诗点出了诗歌的主题。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②、“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得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5、复习《中考精典》50面习题。

十、《我爱这土地》(艾青)

【背景介绍】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考点预测】

1、说说诗中“土地”的含义是什么?

答:“土地”象征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3、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答:这句诗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5、鸟儿歌唱的对象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什么?

答: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6、“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答: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7、.《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答: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8、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
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无比温柔的黎明”在这里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9、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提示:“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十一、《乡愁》(余光中)

主题: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考点预测】

1、说说诗中“乡愁”的含义?

答:“乡愁”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意识,即家国之思。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答: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3、、《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答: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事物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复习《中考精典》50面习题。

十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课文分析】

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最后一行,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这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都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没有像第一节那样排列较多的具体意象。在这一节里,“贫穷”“悲哀”“希望”等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前两节诗都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写实,这一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考点预测】

1、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答:诗人写的是祖国贫穷和苦难的过去。“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的活力的特点。诗人“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3、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答:“飞天”,只能在天空中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得祈愿,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这句诗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4、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答:这是全诗思想的升华。“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5、“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6、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我是干瘪的稻穗,   我是失修的路基,

答: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渴望着冲破束缚躯体的壳;

4.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在泪水中把伤痛的往事抚摸;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用实力让世界瞩目新的自我

十三.《雨说》(郑愁予)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

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考点预测】

1、第②段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作者对勇敢、乐观和自信的赞美

2、“笑”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第②、③节寄予了作者对儿童怎样的希望?

答:寄予了要勇敢面对生活,乐观对待人生。

4、联系整首诗来看,其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雨”给人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拟人化的手法,雨是一位温柔可亲;
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

5、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
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
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6、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答: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7、诗中有两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找出这两节诗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像力的诗句加以品评,与同学交流心得。

答:“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8、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十四.《黑人谈河流》(休斯)

【内容回顾】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的寻根。这首诗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课文分析】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诗中的“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在这一节诗中,诗人反复地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并形象化地指出,这条“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人类体内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节只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一节对河流的认识仅限于“了解”,到了这一节,“我”已经深入地用“灵魂”去感受河流。换句话说,黑人的“灵魂”因见证“河流”(历史)而深邃。下面一节,则是由此开始的历史回顾。

以上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简明。“黝黑的河流”可认为是喻指黑人的历史。

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考点预测】

1、怎样理解“河流”这一意象?

答: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赏析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

答:这句诗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诗中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十五.《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写作背景】

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句。

【课文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考点预测】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答:从触觉入手,比喻确切,把我对解放区的明朗温暖的向往感觉比喻成抚摸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2.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华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答: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华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太阳、春喻解放区,点明只有解放区,才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与苏醒,道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真挚感情,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

4、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答: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5、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6、复习《中考精典》49面习题。

十六、《祖国》(莱蒙托夫)

【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得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谈谈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课文分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梦”,诗人接连使用了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转折词“但”和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诗人接着铺叙了俄罗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详尽描述了自己在乡间小路上“乘着马车”“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颤抖的灯光”的过程。

第三段,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

【考点预测】

1、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成什么?

答: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

2、这种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答:在《祖国》中,诗人这种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表达出来的。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4、“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接连的两个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答:起突出强调作用,表明“爱”是强烈的、不可动摇的。

5、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答:让步假设的句子,强调他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6、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

答:这是诗人截取的几幅祖国土地上常见的、令他感动的画面,正是这些寻常景物,在日厮夜守中唤起诗人对祖国的“爱情”。

7、《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答: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成语解释

安然无恙:恙:疾病,亦借代灾祸。很平安,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事。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损害。

跋山涉水:跋山:翻山越岭。涉水:徒步过水。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百看不厌:厌:厌倦。看很多遍也不会感到厌倦。形容诗文或物景非常好,不论看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班门弄斧:班:鲁班,古代巧匠。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搬弄是非: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从中挑拨是非。

变本加厉:本:原来。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多形容比原来的情况更严重。多含贬义。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令人无法捉摸。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不耻下问:不耻:不认为耻辱。不把向学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看成耻辱。

不可思议: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不屈不挠:屈:屈服;
挠:弯曲。指在困难或恶势力前不屈服、不低头。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来的客人。

不屑置辩:屑:认为值得;
置辩:辩论,申辩。认为不值得辩论。

不言而喻:言:解释,说明。喻:明白,知道。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用说就能明白。

不约而同:约:相约。没有商量,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一致。

不折不扣: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层峦叠嶂:重叠的山峰。峦:连着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车水马龙:车络绎不绝,有如流水;
马首尾相接,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称心如意:称:符合。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承前启后:承:承接;
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触景生情:触:看到。因看到眼前的景物而产生某种感情。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华秋实: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多喻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断壁残垣:垣:墙壁。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赴汤蹈火:赴:走往;
汤:热水;
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第四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中考冲刺阶段,相信教师、家长是你们最刚强的后盾。同学们,请擦干眼泪、抛开忧伤,扬起自信的风帆吧。

希望同学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和方法。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战略可以协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最后的100天如何应用,需要好好思索,仔细谋划。我以为,同学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任务:

一是加强方案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也要针对所剩的100天仔细制定“百日冲刺方案书”,在这一百天,我该怎样学?如何学?对于自由支配的时间该怎样合理应用?哪段时间写语数英,哪段时间做物理化,哪段工夫看政治历史,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以提高效率,保证实效。

二是加强反思和总结。这一点对于复习来说尤为重要。一轮,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求同学们及时整理、总结所学的每一章、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的知识,构成面,连成线,织成网,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关于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上的题名,特别是做错的题名,最好摘录到错题集上,予以仔细的反思,领悟,并留意把它们与以前做过的题目加以比拟,对照,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是掌握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进程决定成果。我们要立足做好眼前的小事,用好每一个早读,上好每一节课,弄懂每一个题目,不放过每一个疑点,经过点点滴滴的积聚,去登上中考成功的阶梯。

希望同学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人把初三比作“苦难的地狱”,我要说,剩下的100天,大家更要做好吃大苦的准备,要丢弃一切梦想,丢掉一切幸运,扫除一切干扰,埋头苦学,为了完成我们心中的目的,我们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做思想上的强者,做生活上的强者。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能掌握命运的人,一定是永不改变既定目标的人。坚定的目标,是力量的源泉,更是成功的利器。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也许你曾遭遇失败,同学们,不要害怕失败。失败并不可怕;
放弃,才是真正的弱者。所有的失败都是在为成功作铺垫,伟大的人,哪一个不是踩着失败的阶梯,一步步到达顶峰!或许你并不优秀,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存在,就是不放弃,不服输;
存在,就是我——永远在这里——坚持到底!有时候,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味冬季运动会的热闹,回味“五。四”文艺汇演的精彩,回味一切过去的美好,甚至希望自己回到初一。同学们,要知道,我们可以把过去的美好放大,同样,也可以把眼前的困难缩小。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请相信,你会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请相信,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同学们,时间,在流逝;
中考,很快就到来;
命运,在敲门。“有志者,今天的坚持最给力;
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最亮丽”,掌握自己的命运,像一个勇士一样地,去迎接挑战吧! 谢谢大家。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4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再过20天,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考,当全校师生把所有关注的眼光投向初三同学的时候,我想和初三同学说几句话。

同学们,万米赛跑已经到了百米冲刺的时候,9年的寒窗苦读,3200多个日日夜夜,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汗水、所有的复出,都将在火红的6月收获。最后的20天的拼搏,是意志的较量,心态的比拼。20天的付出与收获都会是你一生回味不尽、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和同学们共勉:

1、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目标是我们奋战中考的方向和动力,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个人的实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合适的目标会使我们信心倍增,干劲更大。充满信心,是决战中考的前提,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要坚信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学好各门功课。用“我行!我成功!”这些富有激情的话,时刻提醒自己,经常地点燃热情、自我鼓励和鞭策。

2、纯洁心境端正态度。

积极端正的态度,是决战中考的保障。在这关键的时刻,我们初三的同学们更要控制好心态,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平衡状态,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惊慌失措。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要从中考角度着眼,所作所为都要有利于中考,与中考无关的念头不要想,与中考无关的事情不要做,要以一颗纯洁火热的心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中。

3、坚定意志增强毅力。

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决战中考的支柱。中考不仅仅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人非智力因素的较量;
尤其是中考临近,同学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实践的竞争和意志的较量,顽强的毅力是增强剂,它能使人的各种能力发挥到极致。

4、珍惜时间提高效率。

珍惜时间,注重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是备战中考的关键。争分夺秒,把握好最后的20天,不要轻易给时间放假,不放纵自己,不原谅自己,专心致志抓学习,重视每一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安排得搞好复习,使其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同学们,中考冲刺的钟声已经敲响,中考重逢的号角催我们奋进,请你们带着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气势,带着父母的期望、青春的梦想,开启一个辉煌的未来吧!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5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的题目是“认真踏实,备战期中。”

紧随着忙碌的脚步,期中考试又来临了,一切都显得如此之快。还记得上学期期末成绩揭晓是几多欢喜几多忧愁,但无论你的成绩是好是坏,那终究已成过往,现在的你应该全力以赴,积极备战此番期中考试。

过去的"成功只能代表过去,我们不可以总是想着自己上次的成功而“自信满满”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是说某某人退步了,而是因为你的原地踏步使得后来勤奋者居上。我们应该忘记上次的结果去关注上次的过程,总结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努力下去。

向前面的人看齐并加以最大的努力超越。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树立一个奋斗目标,一个竞争对手,作为学习的一种动力。

在考试前加紧复习,不可松懈。正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但这种“磨枪”是建立在平时的认真踏实学习的基础上的。若你抱着“平时不努力,考前补补也能行”的侥幸心理是不行的,若你以这种侥幸心态去迎接考试的话那一定是十考九输。还有剩下一次必定是输得特别惨。那些考试 “出黑马””“放卫星”的人,大多是平时班里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学习态度却是绝对认真,所以侥幸心理是要不得的。

对于上次考的不理想的同学,也不可以贬低自己,即不能因此对自己缺乏信心,更不能毫不在乎。理智的态度是将结果忘记,充分分析其过程,在其中总结不足,了解差距,并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分析。应借鉴那些走在前面的同学,分析他们在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时间的安排情况等等细节。取长补短,不断克服我们自身的惰性,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次考试中树立一个可行性强,有针对性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计划得以实现。手抄报内容

临考前我们更要以几倍于他人的努力去复习,去认真对待。保证会的不失分,再将自己不太熟的练熟,尽量不失分,最后再练习自己不会的。尽可能避免太多的遗憾,尽力了便问心无愧了。

最后希望大家在考试中不要太紧张,平静一些,考出满意的成绩。

祝大家期中考试发挥自己的最好,考出好成绩。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115班的**x,我演讲的题目是:掌握命运,迎接挑战。

以前总是觉得初三离我们很远,一百天以前,我们还看着初三的学长们写下拼搏的誓言,还听着他们唱《飞得更高》;
现在猛然发现,已经到了我们面对中考的时候了。

是成,是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做一个能掌握命运的人,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能掌握命运的人,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今天晚上还坐在这里的同学,就是不想离开学校,不想放弃中考,不想抛弃前途的人,是勇敢的人,是聪明的人!恭喜同学们,我们选择的路,没有错!你不用茫然无措去苦等机遇,你不用费尽周折去寻觅机遇,你不用历尽艰辛去创造机遇;
机遇,就在眼前!中考,就是我们改变人生的机遇!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你放过这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战场上,只有当机立断的统帅才能够取得胜利,千万不要以为机会会第二次敲门。同学们,抓住这个十年寒窗终于到来的机遇,抓住这个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遇,千万不要松手!

同学们,能掌握命运的人,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世上之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有区分的只是你应对人生的态度。如果你应对人生的态度消极厌世,你的人生将惨淡失败,而如果你积极乐观,你的人生将精彩成功。或许直到现在,你都还没适应初三的生活。是啊,初三的生活很枯燥,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学习。就是一个字“苦”。

然而,我们都知道,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英雄。能吃苦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尽管,我们不想空谈自己要担多么大的重任,但是,我们绝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其实是精神上最大的满足,这样的充实,这样的快乐,还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万事从调心开始,从今天起,我们要做一个享受学习之“苦”的人。从今天起,我们要感谢生活给我们这次历练的机会,感谢生活给我们这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们相信苦尽甘来,因为我们可以做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当你灰心失望的时候,请你振作精神;
当你迷茫彷徨的时候,请你唤醒理智;
当你轻狂急躁的时候,请你平静淡定。我们有这样的心态,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容应对挑战!

同学们,能掌握命运的人,一定是永不改变既定目标的人。坚定的目标,是力量的源泉,更是成功的利器。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也许你曾遭遇失败,同学们,不要害怕失败。失败并不可怕;
放弃,才是真正的弱者。所有的失败都是在为成功作铺垫,伟大的人,哪一个不是踩着失败的阶梯,一步步到达顶峰!或许你并不优秀,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存在,就是不放弃,不服输;
存在,就是我——永远在这里——坚持到底!有时候,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味冬季运动会的热闹,回味“五。四”文艺汇演的精彩,回味一切过去的美好,甚至希望自己回到初一。同学们,要知道,我们可以把过去的美好放大,同样,也可以把眼前的困难缩小。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请相信,你会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请相信,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同学们,时间,在流逝;
中考,很快就到来;
命运,在敲门。“有志者,今天的坚持最给力;
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最亮丽”,掌握自己的命运,像一个勇士一样地,去迎接挑战吧! 谢谢大家。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7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本学期我们又进入了期中复习迎考阶段。期末考试不仅是对本学期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更是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是对同学们的自信心、自觉性、意志力、诚信度的一次考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优胜者 ,但我们希望大家做一名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勇敢者。为了帮助同学们搞好期末复习和最后的考试,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谈几点建议和要求:

首先希望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考试,克服考前过分紧张的情绪,当然考前的满不在乎的状态也是不正确的。考试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检查你学得如何的一个方法。如果同学们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期末考试,以从容自信的态度面对期末考试,就一定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

其次,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复习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期末考试科目多,内容庞杂,很多同学复习起来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还需要同学们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时间保证计划的落实。我们要“见时间之缝,插学习之针”。充分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锲而不舍,专之不懈,才可能聚沙成塔。

第三、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一学期下来,很多同学感到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很繁很乱。所以我们在考前应以教材为提纲,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明确重点、攻克难点、侧重疑点。在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应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对于重点应吃透,并能在实际中进行运用,对于难点则要努力攻破,一方面结合教材加以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和同学或老师加强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这些难点,而复习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对于一知半解的疑点决不轻易放过。任何问题在我们脑海里决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第五、讲究方法,适当做题,在复习中不能一味的蛮干,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复习时要讲究技巧和效率。不同的方法也许会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注意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有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本来很灵验的方法过来一些时候就不灵验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的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效率。当然复习时适当的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可选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使知识得到巩固,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最后我还要提醒同学们,期末考试也是对我们诚实守信品格的一次考试,诚信是做人之本,拥有诚信的人才能拥有一切,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大家时刻要记住自己是诚信的人,要自尊自爱,不弄虚作假。

同学们,人生不拼不精彩,缺乏竞争和考试的人生不完整,期末考试在即,请同学们记住:“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学习生活确实很苦,但是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制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只有在暴风雨中搏击过,才能有豪迈的飞翔。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互相提醒,互相督促,勇敢进军。向学校、老师、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衷心预祝所有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关于备战中考演讲稿8

亲爱的同学们:

三月的初春,春寒料峭,憧憬火热的六月,我们神采飞扬。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历史的车轮又一次驶到人生奋战的前线。我们全体老师的心与同学们一起在跳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就能够取得成功。

还记得三年前,你们脸上写满笑意,怀揣着七彩梦想跨进实验初中的大门,转眼,你们已经走过烂漫如花的初一,欢快如歌的初二,如今,已来到了激情如火的初三。放眼未来,我们志在必得;
着手现实,我们信心百倍。

命运之神从来就不会垂青消极坐等者。老师们会以生命做笔,用热血为墨,帮助你们抒写辉煌人生的第一个篇章。如果把初三比作炼狱,你们经过严峻的考验,就会凤凰涅磐,获得重生,而老师则始终如一,如同一个麦田守望者,守望着你们的成长,守望着你们的蜕变,守望着你们的辉煌!

此刻,再多的苦你也必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再多的泪你也只能够把它留待成功喜悦的时候去尽情挥洒。身在初三,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闲庭看月,雨中慢步;
人在初三,除了题海竞渡,书山登攀,你别无选择。苦战百日,会当凌绝顶;
奋斗一阵,破浪展雄风。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你们唯有勤奋刻苦,挑战极限。

一百天,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一百天,又很长,长得足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人生的路程虽很长,而最关键的只有几步,这一百天就是决定你们成败的关键一步。这是幸福与痛苦相交杂的一百天,压力与竞争联手轰击的一百天,选择与奋斗相碰撞的一百天,毅力与智慧联手抗争的一百天!这一百天可铸造辉煌,改变命运;
也可化为眼泪,遗恨终生。人生只有一次,你还能够经历几次这样的一百天?因此,我希望你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多一份沉稳,少一份浮躁;
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负;
多一份勤奋,少一份清闲。

我们可以错过太阳,也可以错过月亮,甚至还可以错过星星;
但是我们不能够错过六月的冲天一飞!珍惜时间,把握现在,积极行动,不懈努力,才能够青春无悔!

最后一百天,老师愿意再帮你完成攻山九仞的最后一筐土,使你功成名就;
最后一百天,老师甘做人梯,使你攀登险峰,一览众山小。我们愿意竭尽全力,用宽厚的肩膀托起你们明天的辉煌!

同学们,为了六月的灿烂,让我们一起:用蓬勃朝气去拥抱每一轮太阳;
用昂扬锐气去挫败每一个困难;
用浩然正气去超越每一次极限;
果敢行动,奋斗百天,梦圆明天!

第五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部编【中考】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含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古文,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阕围绕“异”字,从、、三个方面,表现了边陲之孤寂荒凉的景象。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代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1)从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_______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________
(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5.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首联说虽然酒的档次不高,下酒菜还是可以的,请不要见笑,这样写,既真实,又很。(2)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陆游去职回乡后,到邻村游玩作客时写下的。
B.本诗以“游”为线索,写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足鸡豚”、“春社近”和“闲乘月”可以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也写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更是蕴涵人生哲理。
D.诗人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屈辱投降,渴望国家统一;
风格雄浑豪放。6.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词,完成题目。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浣溪沙》通过摄取旧亭台、夕阳西下、落花等触人愁绪之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而《采桑子》借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______________等哀景抒发了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3)“好梦频惊”是《采桑子》的点睛之笔,请结合词的上阕说说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8.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①焙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嗔:生人家的气;
怪罪。②焙:用微火烘(药材、食品、烟叶、菜叶等)。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山村环境有怎样的特点?用什么写法?(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西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哪几句诗句表现出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

第六篇: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八百里:酒食;
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解析】【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酒食。“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斫: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

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____)
(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____)
(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
“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____)
(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____)
(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
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____)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1B(2B(3A(4B(5A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解析】
1.(1)错误。“‘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2)错误。“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3)正确。(4)错误。“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未然理解成已然。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5)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3.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
《岳阳楼记》(范仲淹)
洞庭湖的景象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的作用①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4.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

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详解】
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根据诗文内容可知: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

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5.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1.⑴D⑵A
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

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解析】
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2)A借用了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6.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7.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

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考查结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示例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
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

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阙(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
“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据此作答。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0.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后人研究发现,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1.D
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解析】
1.D项说法有误,全诗不都是写实的,如最后一联。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

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把握内容鉴赏情感的部分,仔细阅读,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学习领悟其蕴含的哲理。本句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这就情况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中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只要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这一联的上半联诗人描述了山水曲折萦绕的迷路感觉,下半联写诗人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答案】(1)控:拉开;
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解析】【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
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解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

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两句的意思是: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5.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期的无奈心情。
B.“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D.“落尽”“啼”极言暮春的萧条、悲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的愁苦。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思之、牵挂之情;高洁赤诚之心。【解析】
1.C“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是虚写。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

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2.考查“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的寓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所以“明月”寄寓着牵挂之情与高洁赤诚之心。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两小题。
春光好(唐)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寸,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欧阳炯笔下的初春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钱塘》末句“微吟寄短愁”的“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愁。(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2)两首诗中各有一个“迸”字,请分别加以赏析。【答案】(1)生机勃勃羁旅(思乡)
(2)“笋迸苔钱嫩绿”一句写笋使劲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突出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一句中的“迸”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而这种力量来自“离心”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解析】【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春光好》通过诗中“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等句子可以看出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夜泊钱塘》中“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笋迸苔钱嫩绿”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

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笋儿”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离心迸落叶”“迸”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以致迸落了树叶。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据此作答。译文:春光好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夜泊钱塘
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哪里可以让我栓住小船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钱塘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无2.无3.无4.无5.无6.无7.无8.无9.无

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

推荐访问:备战 中考 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歌 关于备战中考的诗句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