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社会语言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社会语言学3篇
【篇一】社会语言学
1、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划分了语言与方言的标准。
(1)语言标准(互通性) (2)社会标准(3)文化标准
2、西方社会语言界对语体种类的划分
西方一般把语体分为以下五种:
(1)礼仪语体这种语体非常正式,一般都后固定的格式,大多被采用于各种电力。例如开幕式致辞。
(2)正式语体,也就是书面体。如演讲,演说等,其特点是句子较长、文法规范等。
(3)商议语体。这是一种半正式的语体,介于正式的与随便的语体之间。使用这种语体的对象往往是不熟悉的人,说话用商议的口吻,使对方也能参加谈话中来,提供反馈。比如在接受采访,回答记者访问的时候。
(4)随便语体。
(5)亲切语体 。
3、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变迁的具体原因:①地理 ②人口 ③文化 ④社会矛盾影响
(2)①自然地形和河流会使人形成不同的社会群落,它们往往会影响人们的交往,从而导致方言的差异的形成,地震、水灾、旱灾都会引起人口的迁徙而把一种语言从一个地方带往另一个地方。比如,据说东北人就是山东人移民过去的。
② 某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增加会使得这一语言得以扩张,而使用人口的减少会使该语言走向消亡。普通话的使用人口在逐渐的扩张,而方言的使用人口在逐渐的缩小。
③ 文化的传播会扩大一种语言的影响,也会使一种语言自身发生变化。我国普通的确立的语法标准是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④ 社会矛盾会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到语言本身。比如前面提到的罗马尼亚语。
5、世界上哪些国家是单语国家
单语制:英 美 日 朝 韩 蒙古 双语制:加拿大 印度 以色列 芬兰 塞浦路斯
多语制:瑞士 新加坡
6、格赖斯 的“合作原则”
(1)质量原则,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即不说你认为虚假的话,不说你缺乏根据的话;
(2)数量原则,即所提供的信息满足并且不多余会话的要求;
(3)相关准则,即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
(4)方式准则,即说话应简洁、有条理,避免含糊其辞、歧义。
7、利奇的人际修辞理论:
利奇的人际交际修辞理论,是对一些修辞手段和现象中的社会心理的探索和注释,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人际交际修辞理论的原则对信息的编码和解码都起着制约作用,假设信息能得到准确的传递,听话者必须经过相似的反向过程,推断出说话者的本意。
利奇 “人际修辞” 的六个准则:得体, 慷慨, 赞誉, 谦逊, 一致, 同情
①得体准则指的是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即尽量少让比人吃亏,尽量多让 别人得益;
②慷慨准则指的是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即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③赞誉准则指的是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即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④谦逊准则指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⑤一致准则指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⑥ 同情准则指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8、我国的社会称谓包括哪些?概言之有五种:
(1)姓名;
(2)类亲属称呼(反映了亲属本位,以亲属相称,是为了缩小距离)
(3)身份(反映的主要是“官本位”,遇官称衔,以示恭敬)(4)通用称呼; (反映了社会时尚,表现出说话人的追求)
(5)其他。
9、我国的社会称谓缺位存在哪些情况?
与“先生”和“小姐”相关的称谓的缺位。
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的称谓的缺位
同事或一般朋友的配偶称谓的缺位
普遍性社会称谓的缺位
10、语言迷信:
语言具有的特殊功能使之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形成语言迷信。原始人相信自己的语言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试图通过使用语言来取得奇妙的效力,由此产生了符咒,产生了吉祥语等语言崇拜。
“**”是当代语言迷信的顶峰时期。任何人、集体或组织,都要加上“革命”,以同非革命区别开来。例如:革命战士
如:符咒、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詈语
11、语文规划的必要性:原则上,哪里传递信息失败,哪里就需要语文规划
1,说话人可以部分通话
2,说话人不能通话
12、语文规划的特点:
第一,语文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语文规划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
另一类是文化名人,特别是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
第二,语文规划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工作。我国在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也考虑到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汉语交流的便利。规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尽可能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当的字母表示。”
第三,语文规划活动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活动会影响到某些言语共同体的利益,因而需要慎重对待。再者,规划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遏制规划工作的进行。
13、语言地位规划的内容包括:
1语言政策的制定(同化、多样化、本族化、国际化)
2官方语言的选择
3采取语言协调措施
14、语文规划的步骤
选择规范 范法典化 推广使用 完善功能
15、我国语文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
1958年1月 ,周恩来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会议和报告明确提出了当时和今后的语文规划工作的任务,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实现汉语规范化。50 年来的语文规划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任务进行的。下面分汉字的规范和改革,普通话的规范和推广,《 汉语拼音方案》 的制定和推行三个方面作些介绍。
16、我国双语到单语的情况有哪几种
由双语回到原来的单语,主要有三种情况:
(1) 维护母语,即原来的语言被保留下来,第二语言消失。
(2)更换语言,即原来的语言逐渐被转为第二语言直至消失。
(3)皮钦化或克里奥耳语。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更多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17、新词汇变异的四种方式
引进词语 创造新词 启用旧词 收外来词
19、消极礼貌的策略
积极礼貌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以接近基础为策略,说话人通过表明自己与听话人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
消极礼貌以回避为基础策略,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
布朗和莱文森的十个消极礼貌策略
1.说话迂回
2.说话模棱两可
3.表示悲观
4.减小对对方的强加
5.尊重对方
6.道歉
7.避免突出个人
8.提出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定
9.用名词指行为
10.公开表明如负债或免除对方的负债心理
20、女性语体特征
女性语体:妇女话语所独具的风格
1、女子更多地使用附件问句
3、常用强化词
4、更多地使用礼貌语言
5、妇女使用的颜色名称比男子要多
6、英语中表示“好极了”,可用great、terrific、neat等男女统用的形容词,但妇女爱用charming、sweet、lovely,divine这类女性修饰词。
2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语法书规定统称的“he”也可以代表女性,这是强加在人们头脑里的陋见;
使用所谓统称的“he”会诱导听话人对其所指名词性别作出偏向男性的理解。
22、语音干扰
语音干扰的种类:1)语音替换。
2)规则转换
3)不区分
4)过分区分
5)误释区分
6)音位配列干扰
7)超音段干扰
23、社会语言学兴起的三大前提
1.社会基础,语言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国家或民族,为了维护其独立和统一,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政策,以利于巩固政权、繁荣经济和加强民族归属感。
2.物质条件,主要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工具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传统的归纳对比于抽样调查和统计学上的方法,口问、耳计、手记和录音机。
3.学术背景,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萨丕尔的文化语言学,简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24、方言可以分为哪几类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现在语言学界通常把方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域方言,一种是社会方言.
25.社会文化接触对汉语的影响?
(1)语音:入声的消失、m,n韵尾的分合
(2)词汇:借词方面,借词的种类可分以下三个方面。狭义的借词:至少有一个音节是音译的;
广义的外来词:包括意译词;
带有来源标记的“外来词”
(3)语言三要素中,语法最稳定,不容易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但是,但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汉语语法系统也受到了别的语言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五四”以来的所谓“欧化”语法形式的出现
26.语码转换的种类:
情景语码转换和隐喻语码转换。
27.语码转化的原因:
1)在谈到某个主题时,由于想不到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转用另一种语言,如讨论专业问题时出现这种现象;
2)当不想让在场的某个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转用他们所听不懂的语言,典型的例子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们不宜知道的事情;
3)用转换语码来突出某些话语。4)炫耀自己能说几种语言,或者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等等。
28.语言干扰的定义及其内容
定义:由于双语者熟悉一种以上的语言而造成的在他们的言语中偏离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的现象。
29布朗和莱文森的威胁面子行为大小理论:
(1)布朗和莱文森区分了两种面子: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积极的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的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阻碍
(2)威胁面子行为大小的三个因素:,权势;
社会距离;
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意义上的强加。
30语言的最主要功能:
1)交际功能
2)语言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3)语言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
4)对于语言的正确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5)语言可以对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起到很大的作用。
6)语言要素本身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和文化
31、社会变迁的涵义
社会学家把凡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的变迁。
32、什么叫地域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33、海姆斯交际能力概念及其理论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认为人类生来就具备掌握母语的能力。海姆斯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谈何内容” 即能否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的能力。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适应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
既指听、读的理解能力,也指说、写的表达能力。
有关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如下:
(1)交际能力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2)交际能力 包含编码(运用)和解码(理解)能力,体现在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
第一,能针对具体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言语交往的情境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
(A) 场合,指时间和场所以及与文化传统有关的特殊场合(如庙会、春节联欢会等)
(B)话题,指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
(C)参与者,指谈话的双方,有时也包括听众在内。
第二,能运用语言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
第三,懂得谈话的规则和策略。
34、社会称谓缺位造成的原因
(1)社会称谓系统不完备、不健全、不成熟与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上人与人间的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的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与人间的交际受到时空限制明显,并且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多是“男耕女织”的经济活动,很少有和外界发生联系,其社会结构单一,亲属称谓发展很快。相应的社会称谓起步晚,发展相当缓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与人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社会称谓系统并没有与之同步,无法适应人们交际多样化的需求,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2)选用称谓语遵从的原则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的宗法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社会生活的思想基础。所谓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级森严。汉语的传统称谓语系统作为社会的缩影,也有了等级性。等级性是称谓语选择时唯一要遵从的原则。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女性是禁止与陌生男性说话的,自然就没必要知道如何称呼陌生男性。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男女交往的缺乏造成了这方面称谓词语的短缺。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男女之间交往和其他生人交往一样日益增多,语言交往活动的变化与称谓的短缺就产生了此类矛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等级原则被平等、礼貌原则所取代,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况使人们陷入了选择称呼语的困境,为了不得罪对方,有人干脆采取不称呼的方法,这也许就是礼貌原则的曲折体现。
35、为什么可以进行语文规划?
影响当前中国语言生活的几个因素
(1)大众传媒的多样化
(2)社会交际圈的分化
(3)语言观念的改变
(3)域内外汉语的“接轨”
36、如果我们的交际行为威胁到别人的面子,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威胁面子行为大小的三个因素:
1权势;
2社会距离;
3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意义上的强加。
伍德和克罗格指出,威胁面子行为的大小并不是社会距离、权势和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绝对意义上的强加三者的简单之和。实际上,权势比社会距离占有更大的份量。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说话人和权势已高但社会距离较小的人说话的礼貌程度,比和权势相等但社会距离较大的人说话时的礼貌程度要高,而和权势相等但社会距离较大的说话时的礼貌程度比和权势较低、社会距离较小的人说话的礼貌程度要高。换句话说,权势低的人和权势高的人说话话时的礼貌程度要高;
而和权势相等的人说话比和社会距离较小的人说话的礼貌程度要高;
和社会距离较大的人说话比和社会距离较小的人说话礼貌程度要高,除非说话人的权势较高。
人们对面子的需要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情景以及个性而异。不同的人的面子需求以及一个人的不同的面子需求往往会发生冲突。威胁面子的程度首要取决于人们的行为类型,不取决于某种行为类型内话语的差异。任何言语交际包括寒暄都隐含着威胁面子的可能性,因而即便说客套话也要考虑到对象。
37、大陆与台湾汉语分化的原因:
①台湾更多地沿用古汉词,这些词大陆不用。如阻碍\滞碍.多少\几许等。
②方言的吸收渠道不同。如渔民/淘海人 闽南话/台语 已经/经已 手表/腕表 过去/过往。
③吸收外来词的方式不同,大陆采用意译而台港采用音译。如:Laser\激光、镭射,taxi、出租车\的士 store 商店/士多。
即便采用同一翻译方式,译出的词也有不同。例如:plastics/塑料/塑胶 aids/艾滋病/爱死病 chocolate/巧克力/朱古力。
④汉语原由某词,后来大陆和台湾各自造词。如戏子\演员\艺员。邮差\邮递员\投递员等。
38、语言态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自身对语言态度的影响,积极地态度促进,消极的态度阻碍
二、外在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促进,消极的态度阻碍
39、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和借用的区别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或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
语码混合:吉本斯认为,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于另一语码b中。b语码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a语码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b语码那样被人们有意识地使用。与语码转换不同,语码混合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语码,吉本斯称之为mix.
借用:借用通常是说单语者的语言行为,所借用的语言成分通常被借用该成分的语言同化
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别:
语码转换和借用的区别:司珂腾的观点是,在双语和多语社会里,这两种现象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有些借词通过反复的语码转换而被吸收入母语,因此可以有这两种现象视为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但是,借词是在母语中已经凝固了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反复使用,而语码转换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形式,变幻莫测。语码转换拥有了社会标记的意义。
40、第二语言的概念
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41、语言规划的概念
语文规划泛指有计划地管理与改进现有语言和文字的活动。它包括语言选择、语言协调、语言规范化、文字改革、文字创制等方面的内容。
42、双言制的特征
双言制:是指一个社会长期稳定地同时使用两种其功能为全社会所公认的语言变体。
1)两种变体各有其独立的结构和名称。
2)两种变体各有其固定的用途。
3)两种变体各享有不同的声誉。
L体作为母语是每个人从小自然习得的,无需进学校学习。他通常认为不能等大雅之堂,而H体则有悠久的传统和大量为人们所推崇的典籍文献,其语言规范也早已建立,必须接受教育才能学会。一般人认为H体比L体更加完美动听,更加合乎逻辑,更适用于表达重要的思想。其实两种变体之所以得不到同等的待遇归根结底是权力分配不公的结果。在双言制的国家里,不掌握H体是不可能获得高官厚禄、跻身上层社会的
43.司珂腾的语码转换理论:
司珂腾运用标记原理来概括双语和多语社会经常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她认为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过程,语码选择既是手段又是标志。
44.社会地位和语言威望标准二者之间的关系
(1)人们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以及正式场合中的发音比随便语体中更接近公认的标准。也就是说语言的层化变异是动态的,具有一个倾向性的社会标准。
(2)较高等级的阶层的发音往往是社会公认的发音标准。在纽约市,处于上等的中产阶级发(r)音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威望标准”,成为其他阶层特别是较低等级的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种社会公认的威望标准被称为“显威望”或“公开的威望”。
(3)最下层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但因为具有一种强悍粗犷的气质,表明一种男子汉气概。因而对较高等级的男性有一定的吸引力,形成“隐威望”标准。
(4)一般来说,当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令一群人当做榜样并且模仿他们说话的特点时,语言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有意识的变化通常是朝着具有“显威望”的语言形式这个方向发展,这种变化通常是从中下等阶级特别是他们中的女性开始的,而潜意识的变化则往往是跟公开威望的语言形式相反。向着“隐威望”标准靠拢,这种变化常常从下层阶级中的男子开始的,有时会形成通常所说的语言“粗俗化”倾向。
45:为何说语言是全民族的
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
第二,从语言自身结构来观察,考察语言到底在哪一方面体现出了阶级色彩还是没有体现。
第三,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来观察认识。
46、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
首先,从女性所处的地位和心理状态看,人类跨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弱者的心态表现在言语上自然是比较踌躇、委婉,讲究礼节的家庭更是从小就教育女孩要温文尔雅。
另一方面,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多数妇女无从发挥她们的才能,妇女的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男子可以仰仗他们的所作所为谋求功名利禄,而女子却需要靠她们的仪表谈吐博得人们的欢心。这种处境使她们对言语这一标志的重要性更加敏感,养成一般女性爱慕虚荣的心理。
其次,就众多个别情况看,男女的社会角色和活动天地对说话者的言语往往起更大的牵制作用。妇女肩负着养育儿女的天职,在教会孩子说话和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她们比男子更加意识到使用礼貌语言、规范语言的必要性。许多妇女从事保育、陪护、医疗、教育、公关工作,这类职业要求她们尊重人际交往规则。
【篇二】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 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
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或“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以语言研究为起点,同时将各种社会力量看作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它关注个体性、局部性的语言问题,如语言结构变异、性别差异、禁忌与委婉等具体的语言问题。
广义社会语言学派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围包括:(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研究;(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双方言现象、多语现象;(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语言接触、洋泾浜、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9)语言计划和语言教学;(10)语言习得;(11)其他。(游汝杰、邹嘉彦,2004:8)
狭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至多只包括上述1~6项。
4、重要内容和课题
语言变异 variation
语言变体 variety
语言变异分为:
地域变体(regional variety)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
功能变体 (functional variety): 语体,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标准所划分的语言风格类型,如口语语体VS书面语语体,法律语体等。
社会变体 (social variety)社会方言(sociolect) 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年龄(age)、性别(gender)、社会阶层(class)、行业职业(occupation)、文化(culture)、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种族(ethnics)等。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与语言的社会变体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4.1关于社会变体的研究
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市居民发音的调查是语言社会变异研究的典型案例,开创了语言的社会变异研究。(具体语言与性别、年龄、阶层等社会因素关系请参见第一组社会语言学ppt)
4.2关于语用变体的研究
每一社会成员都有多样的使用语言的场合,所以各种语用变体的研究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为全社会成员服务的。
主要内容:语体研究: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科学语体和艺术语体等语境研究: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目的等不同在遣词造句和谋篇上的差异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中介语研究:这是语用的动态考察。
4.3语言生活状况
又叫“语言使用情况”、“社会语言状况”。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语言生活,这是研究社会语言学必须了解的宏观的概貌。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bilingualism)、多语(multilingualism)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speech community)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可为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4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
运用国家的语言政策对语言的发展加以指导。
主要内容:制定国家的通用语及其标准形式以及它们的推行计划制定非通用语的民族、方言及外国语的地位制定学校教育、新闻媒体及各种出版物等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和要求。
关系民族和睦,要谨慎对待。
4.研究方法
4.1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语言观:异质有序(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观
异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总要表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不可能是纯粹自足的符号系统
有序:语言的这种差异不是任意的、混乱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则变化的
方法论原则: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4.2 社会语言学研究程序和方法
社会调查法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把握问题,明确对象,合理假设。
(2)深入调查,科学实验,搜集资料。
问卷法 访谈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语料库方法
(3)整理材料,描写现象,形成结论.
5.流派
社会方言学派
(social dialectology)
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
语言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言语交际民族文化学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
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别名
变异学派(variationists)、语言的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al psychology)
人类学派、
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ethnography)
代表人物
拉波夫(Labov)、特鲁杰(Trudgill)
费什曼(Fishman)
福格森(Ferguson)
兰伯特(Lambert) 、贾尔士(Giles)
海姆斯(Hymes)
甘柏兹(Gumperz)
坦嫩(Tannen)
研究重点
语言变异研究
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互相作用
态度研究(attitudinal study)
交际事件、交际情境、交际能力
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在会话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目的
充实和完善语言学
解决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语言规划、母语维护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对语言及其变体的态度及评价
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学
指导人类实际交际
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抽样调查,统计法
注重搜集数据,定量分析,注重论证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心理实验
定性分析,注重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典型言语事件和组成因素
话语分析,以人与人之间自然谈话、非言语交际手段等为研究素材
6. 发展历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952年,美国H. Currie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这个概念;
1964年,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会议,标志社会语言学正式诞生;
1966年,布莱特(W. Bright)汇编1964年会议论文,最早的社会语言学论文集。
集中在7个方面:(1)说话者的社会身份;(2)听话者的身份;(3)会话场景;(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5)说话者对言语行为形式的不同评价;(6)语言变异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1964年,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会议,标志社会语言学正式诞生;
1964-1967年,系统讨论其学术地位;
步入实证研究阶段;
1968-1972年,理论总结,一直延续至今;
1973-至今,应用阶段,验证完善已有理论
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有其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语言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传统语言学把“语言”从社会中抽象出来,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
外部原因:
社会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二战后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
欧洲、北美由于移民或其它历史问题造成的双语、多语混杂现象。
物质条件:科技发展、研究方法的改善
学术背景:有其学术渊源
国内发展 (郭熙,2002)
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标志:1980年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
(1)引介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2)蓬勃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到结合)
(3)稳定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到冷静)
(1)引介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自发: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还有50
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
自觉: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体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
通论性著作: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社会语言学》(1983)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国内第一本社会语言学教材),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
理论译介:《社会语言学导论》特鲁基尔(林书武等译)
《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
《现代社会语言学》什维策尔(卫志强译)
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
识尚模糊。
(2)蓬勃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到结合)
研讨会召开;
除了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外,有了主题研究
1987年 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北京)
1988年 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深圳)。
1990年 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苏州),其中不少论文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此期出版的著作(含教材、译著和论文集)多达60本以上
不少学校先后开设了社会语言学课程,有的开始招收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国家学位办将
社会语言学列为3级学科。
这一时期的明显不足是:缺少理论概括;
缺少材料积累;
方法上的欠缺较突出。
(3)稳定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到冷静)
在中趋于成冷静熟。一方面,梳理总结,指出不足。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深度、广度均有超越。
不足:陈章太在第六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 (夏中华,2011)
研究社会语言生活和社会语言问题不够;
社会语言调查不充分;
理论探索、创新不多。
发展前景
理论建设不断加强,理论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与普通语言学衔接更加自然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手段多样化,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学科交叉日益广泛,从而促进学科的综合性质进一步增强,边缘学科的发展空间极大研究对象多样化,多层次化应用研究日趋活跃,积极参与社会的语言生活建设
7.热点问题举例
1.语言变异研究 媒体语言、网络语言、流行语、新词新语
2.语言接触研究 双语及双方言问题、语码转换、濒危语言研究等
3.语言规划研究 汉语国际传播、语言信息处理等
4.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5.城市语言调查
依据言语社区理论探索社区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言语社区理论和城市语言调查是中国社会语言学走向世界、走向先进的两个可能的突破点(徐大明,2006)。
言语社区理论的核心观点:语言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同一性和稳定性的符号系统,既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抽象,也是人类社会中群体结构的标记和区别特征。因此,语言的自然存现单位即是言语社区。
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对中国城市语言状态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城市语言现象。
城市语言调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集中研究城市语言特征及城市语言交际中的问题,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是城市方言学与言语社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应用性社会语言学研究,也是将语言学研究引向针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的语言现实研究的重要途径。
具体的研究课题可以包括城市方言与乡村方言、城市语言生活与乡村语言生活的类型性对比,城市言语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大、中、小城市语言形势及语言生活特征,城市化带来的公众语言交际的问题,城市非常住人口的语言状况及其影响,以及城市语言调查方法论方面的研究等。
术语小结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变异 variation
变体 variety
言语社区 speech community
语言规划 language planning
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
语言忠诚language loyalty
双言制 diglossia
双语制 bilingualism
多言制 multilingualism
共通语 lingua franca /common tongue
标准语 standard language
方言 dialect
洋 /皮钦语 pidgin
克里奥语 creole
语域 register
行话 jargon
俚语 slang
禁忌语 taboo
委婉语 euphemism
SPEAKING model
S=Situation 场景
P= Participants 参与者
E= Ends 目的
A= Act Sequence 相关形式与内容
K= Key 语气
I= Instrumentalities 语式
N= Norms 准则
G= Genre 体裁
【篇三】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
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 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 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布莱特
布莱特(W. Bright, 1966) 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
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
1. 说话者的社会身份;
2. 听话者的身份;
3. 会话场景;
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5. 平民语言学;
6. 语言变异程度;
7.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费希曼
费希曼(J. Fishman, 1972) 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
费希曼是将社会语言学二分为宏观和微观。他是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
海姆斯
海姆斯(D.Hymes, 1974) 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
(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
(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 ;
(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
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
祝畹瑾
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
杨永林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
语言结构是传统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
游汝杰、邹嘉彦
游汝杰、邹嘉彦 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
陈原
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生于1918年5月23日。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在广州、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编辑,参与《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国际英文选》等杂志与书籍的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字改革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担任过党内外的领导职务。现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辞书学会顾问,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控制论学会会员,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国际理事会成员。
著有《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在语词的密林里》等。《人和书》是他在《读书》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的结集。
陈原从三十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语运动,同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有一些译文和著作。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领导工作。他曾谦逊地说:“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黑线回潮啦,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从此走上研究社会语言学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语言著作《语言与社会活》正是在“**”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首先用一些语言事实论证社会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巨大影响,接着讨论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几种特殊影响。
一是不同时代存在的一种把语言化为灵物来崇拜的迷信现象,特别举出“**”中的很多实例;
二是对语言的污染一一滥用外来词,他认为“洋泾浜”是语言污染的顶峰,是应该完全加以否定的;
三是社会互相影响造成语言间的借词,讨论了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特别讨论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该书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由于交际的种种需要而出现的委婉语。这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语言现象,文字流畅,言词犀利,作者鲜明的爱憎跃然纸上,作者在“前言”中说:“这六万字的笔记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小学生同文化专制主义恶棍们作斗争的记录,……也许可作为这个动荡年代一个小小侧面的反映罢。”虽然是自谦之词,但恰恰说明它的时代特点。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社会语言学。
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的主题。这两章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过各种语言的许多具体事例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新语汇,有一节专门从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也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作者最后指出,语言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时间、地域、社会、社会集团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阐述如何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遗迹中去探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十二个论点,着重说明可以从语言的变化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又特别比较一些语言,亲属称谓及称谓语的不同与变化,来考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与变化。还从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图景。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还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若干问题,接触了模糊语言的问题,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废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全书的最后几章又对《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发挥。如语言的互相接触及借词问题,术语及缩略语的社会作用问题;
委婉语与语言禁忌问题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语言感情与国际辅助语的问题。他认为世界语(ESPERANTO)实践了近一百年之后证明,这种方案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是有希望的。
从现代汉语几个用例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一个社会语言学者的札记》(1983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写成的一篇通俗性的文章,文章开头介绍了与语言学有关的信息论的几个术语,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及由此派生出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等。他指出,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不但要求最经济的条件下传递最大信息量,而且周时讲求这个消息能引起最佳社会效能。
他举了十个用例说:
1. 传递一个信息,力求达到这个消息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时间紧迫的交际场合(如球赛暂停时教练对队员的临场指导,电报电文)就要求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有时不用语言,只用某种符号(如交通方面所用的各种标志)。
2. 在社会交际中消息的传递还讲求最佳效能,即能引起最好的效果。为取得最佳效能,必须符合社会准则,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状态等社会因素,不光是纯技术问题。
3. 为使主要信息达到最大值,同时取得最佳社会效能,有时要排除冗余信息,减少次要信息,有时却要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增加冗余信息,如对主要信息的重复,加大音量或印成黑体字,将容易引起歧义的部分重复一次或多次,将主要信息的同义词或补足的多余信息加上去,适当地辅助以次要信息等等。
4. 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社会效能还需加上感情因素,特别是在处理潜信息的场合。
此外,陈原还发表了一些有关辞书编写及世界语的论文。
学派 听语音
社会语言学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交际民族志学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交际社会学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语言习得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语言变异研究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
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
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
社会语法学(Sociogrammar)是当代社会语言学最前沿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以生成语言的社会程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理想化的内省方法,注重对自然语料进行社会化处理和结构化处理,以程序为本位,以解释为研究取向。
语法是生成语言的社会程序。遭受句(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中的“遭受”类动词移位迫使“遭受”的主要相关成分成为句末信息焦点,生成程序是所有权原则。
小称是一种借助形态而表小的语义特征,其形态标记主要有重叠、音变、词缀等三种,生成程序是突显原则。
相关介绍 听语音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前苏联:真理报出版社,1950年8月
[2]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其他人都在搜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肾结石吃什么最好怎么吃都不胖的原因高铁列车表
Hot百科App内测中,抢先体验!
New百科冷知识,天天更新!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百度百科无任何收费代编服务
百度百科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百科协议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概况
代表人物
索绪尔
布莱特
费希曼
海姆斯
祝畹瑾
杨永林
游汝杰、邹嘉彦
陈原
学派
相关介绍
推荐访问:语言学 社会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