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实录1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文题目是——《杨氏之子》,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随老师一起写课题)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杨氏之子》教学实录3篇,供大家参考。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1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文题目是——《杨氏之子》,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随老师一起写课题)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对,“子”在古代当儿女讲。我是姓干人家的女儿,我就是干氏之子或干氏之女。你们怎么介绍自己?
生:我是王氏之子。
生:我是孙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子。
师:孺子可教也。(生笑)课文预习了吗?(生答:预习了)那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的生字,会读吗?
(屏幕出示:惠、日、禽。)
生:会。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些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自己练习读读。(生练读)会写吗?30秒,用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书空练习)把纸单翻过来,我们来听写。认真听,老师连读三个词,先听清楚,再动笔写。
师:梁国,聪惠,禽。(生动笔写)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生自查批改,教师针对性指导“禽、惠”。请出错的同学在错字旁边订正一下,全对的同学选择难写的生字,再写一个。)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次学古文,你可以多读几遍。(生继续自由读课文)谁愿意第一个来渎?其余同学注意听,他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指两位学生先后读课文)
师:同学们预习得挺好的。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板书:为设果),知道为什么读wei吗?(板书:wei)“为”在这里表示“给、替”的意思(板书:给、替),为设果就是——
生:给他摆上水果。
师:对了,所以我们渎多音字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的。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在课文里标注上。(生标注字音和意思)把这句话读两遍。(生练习读)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课文中还有个多音字,大家也读准了,是“儿应声答日”,这里“应”的意思是?
生:回答。
师:怎样回答?
生:马上、立刻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生:(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渎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老师也想试试可以吗?(师声情并茂地范渎)自己练习读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
(生练习读课文)
师:(出示标注好的停顿)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合适吗?再读读体会体会。(生根据停顿符号再次练习读课文)谁想来渎?
(指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你读得很努力,也很注意停顿,但是古文的朗读可不能一字一顿,要声断气连,像这句——“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找到感觉了?每个人都练习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习读)
师: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引导接着读完全文。)对了,就是这个味道。谁还想读?(指一名学生读)读得字正腔圆、声断气连、韵昧十足啊!掌声!
点评:能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大声朗读,熟读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科学、有针对性,能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都能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朗读”。
精读品味,体会精妙
师:课文读到这儿,接下来我们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是一样的,你是怎么理解诗句意思的?
生:我不理解的字词就查字典,
生:可以看下面的注释,
生:还可以查资料。
生:多渎几遍也能知道意思。
师: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还可以看插图来理解,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利用插图。)
师:先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自己说每句话的意思,师巡视,个别指导,)老师发现有些词的意思挺难理解的,书巾注释又没有,我们请“学习小助手”来帮帮你,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孔君*:晋朝人,字君*,任廷尉一职,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可译成“您”或“你”,应声:随声、夫子:古时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相当于老师、先生,可译成“您”,、禽:古时特指鸟。)
(学生借助“学习小助手”再次自学,师巡视指导。)
师:有问题的在小组内研究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生没有质疑)没有问题啊?那谁能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其余同学注意听,有疑问的地方待会可以指出或纠正。
(指一学生讲故事内容,其他学生评价并给出建议。)
师:这篇古文的意思理解了,自己练习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生练习说这篇古文的意思)
师:都会说了?那我们尝试着对读。何为对读呢?就是我来读,你们来读相应的文言文。这个读可不是读出声音就行了,还要读出其中的意思呢!准备好了?注意力集中哦!
师: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特别聪明。
生:(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味道没出来——特别聪明。
生:(齐)甚聪惠!
师:对了,就这样读。孔君*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生:(齐)孔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杨氏子为孔君*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生:(齐)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笑着说)孔君*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笑着齐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再读这句,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一本正经地)孔君*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一本正经地齐读)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随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生:(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初次合作,如此默契,真好!话说这孔君*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孔君*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看看这杨梅,再看看眼前的这杨氏之子,眼珠一转,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一想,孔君*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杨梅中有“杨”字,杨氏子也有“杨”字。孔君*想看看杨氏子聪不聪明。
师:对啊,能把它转化成孔君*的心理活动说一说吗?
生:这杨梅的第一个字是“杨”,杨氏子的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这杨氏子聪明,我何不考考他?
师:你读懂了孔君*的心思,他是想借着杨梅来考一考杨氏之子啊!(板书:杨梅、杨氏子。)这杨氏子听了孔君*的话马上明白了他的话中意,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马上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生: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这孔君*的第一个字也是“孔”。先生您这样考我,我就用相同的方法来回答您!
师:了不起啊!你和杨氏子同样聪惠!(板书:孔雀、孔君*。)那我还有一问,为何杨氏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你家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呢?谁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了?
生:这样回答显得杨氏子特别有礼貌。因为杨氏子是小孩,孔君*是长辈,这样回答感觉杨氏子不顶撞长辈。
生:这样回答语气比较委婉,不生硬。
师:这就是杨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既用相同的方法机智地回答了孔君*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读)
师:若来者是李君*呢?聪惠的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回答?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梅君*呢?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黄君*呢?
生:未闻黄山是夫子家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果:(众笑)
师:看,都笑了啊!既幽默诙谐地同答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妙哉!妙哉!体会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感受了语言的精妙,再来读这篇小古文就更应该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自己先练练:(学生练读后指名渎)
熟读成诵,推荐阅读
师:其实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这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你能读吗?
(屏幕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指名读,)
师:古文的排版和现在还大不相同呢,看看,这样排版的《杨氏之子》还会读吗?自己先练练。
(屏幕出示竖版的古文,生练读,指读。)
师:让我们穿越到^代,打开原版《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渎《杨氏之子》:
(屏幕出示《世说新语》中的《杨氏之子》,学生配乐读。)
师:看来都能熟读成诵了!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诵渎《杨氏之子》。
(生在乐曲中齐诵)
师:喜欢这样的小古文吗?它出白——《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有很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惠孩子的故事,比如孑L融让梨,比如王羲之小时候为躲过杀身之祸故意装睡,还有钟氏兄弟在魏文帝面前机智应变等等。这些孩子长大后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名t言谈趣事的,这样的故事有一千多个。感兴趣的同学同去找一找相关文章渎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2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
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
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
生:吃过?
生:吃了?
生:饭否?
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与表扬。【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
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
生:君。
生:俺。
生:吾。【板:吾】
师:那“你”也叫什么?
生:尔。
生:汝。【板:汝】
师:“吾等”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
生:你们。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
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
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
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
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
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
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
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
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学生举手)
[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
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
生:“惠”是聪明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你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条文)
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的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曰”和哪个字比较像?
生:“日”字。
生: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师:那“禽”呢?
生:鸟。
师:生字都会了,意思也理解乐,那谁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表扬读正确)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认真听读,画句做记号)
师:你听出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听出了两处不同:一处是“孔指以示儿曰”,刚才同学读“孔指/以示儿曰”老师读“孔/指以示儿曰”;另一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学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还有补充:同学读“孔君*诣其父”,老师读“孔君*/诣其父”。
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停顿?不急着回答。你认真地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注释和图,想想句子的意思。读懂了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家/禽”是指“你家里的鸟”,所以“家”和“禽”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那你来读一读,读好这中间的停顿。
生:(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但“家”与“禽”有明显的断开。)
师:这里的停顿有助于读出意思,但在停歇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不能感觉中间断开了。再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句)
师: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这个句子,较好地读出乐停顿)
师: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之一,那发现之二是什么?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孔君*”是人的名字。
[出示句子]孔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你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吗?
生:孔君*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接待客人。
师:“就”是句子中的哪个字?
生:乃。
(齐读句子)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孔”就是孔君*,“指”是“指着”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指着什么?
生:孔君*指着杨梅说。
师:对谁说?
生:孔君*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
师:说什么?
生:此是君家果。
师: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场景,聆听这次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我们把“君”代进去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
师:“此”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具体指什么?
生:杨梅。
师:什么意思?
生: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听出孔君*话里的什么意思?
生:这杨梅就是你杨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孔君*想考考他。
生:孔君*开玩笑——杨梅姓杨,你也姓杨。
生:随便问问。
生(私下):嘲笑讽刺。
师:是嘲笑讽刺吗?
生:称“君”是很有礼貌的,所以不是嘲讽。
师:想想神态、语气,会是怎样?
(生练习后表演读)
师:我们读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出来没有?他怎么说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谁能找出这两句话中相对应的地方?
生:“此(杨梅)”与“孔雀”相对应。
生:“果”与“禽”对应。
生:“君家”与“夫子家”相对应。
师:难怪开始就说“杨氏之子甚聪慧”,“甚”什么意思?
生:很。
师:这里的“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
师:这个“未闻”在这里有什么效果?我们删去对比读一读,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对比读两次)
师:听着听着,谁有发现?
生:加“未闻”就有否定“杨梅”不是我家的果的意思。
生:开玩笑中否定了别人的意思。
师:让我们表扬一下杨氏之子。
生(众):善哉!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想强调哪个词?
(指名朗读)
师:“未闻”还有什么好处?
生:让对方无以言对。
生:尊敬对方。
生:有礼貌。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朗读句子)
师:读好了这句,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第一句话。
(指名朗读第一句)
师:“甚聪慧”还表现在哪?
生:表现在“应声答曰”。“应声答曰”就是很快答出,这看出杨氏之子很聪明。
师:“应声答曰”是怎样的答?
生:不假思索地答。
生:斩钉截铁地答。
生:脱口而出地答。
(朗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想怎样夸这个孩子?
生:神机妙算。
生:博学多才。
生:聪明过人。
师:知道了这个人,记住这个故事,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先请困难学生读,基本流畅;再请中上学生读,该生读得摇头晃脑读(表扬),再请该生读,该生基本达到背诵。)
师:真好,咱们一次次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师:杨氏之子确实聪明,李老师也想会一会他,他又会怎样说?谁能改?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来者姓梅——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表扬一下。
生(众):善哉!
师:来者姓柳——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读到这儿是否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
(学生自信地背诵)
师: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善哉!汝等亦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
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
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
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