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2-06-24 15:0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论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5篇

第1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大作业)题目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互联网+”背景下

“一村一品”政策的农户收益和供销产业链状况

姓 名 梁畅

专 业 乡镇企业管理

入学时间 14秋

教学点 香河电大

2015年 12 月 08日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互联网+”背景下“一村一品”政策的农户收益和供销产业链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多采用“互联网+”模式。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其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部门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新形态。电商无疑是其中“互联网+”的最佳代表,而自2014年农村电商大幕拉开至2015年的第一次大扩张,互联网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下农户收益和特色农产品供销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提高特色农产品供销水平提高农户收益的对策。对探索形成推动香河县“一村一品”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对策,对推进山东农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下香河县农户收益和特色农产品供销现状

通过笔者对香河县的调查了解,香河县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第三,占中国GDP总量的1/9。同时又是农业大省。2014年,香河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799.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596.6万吨,连续12年增产。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好坏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一村一品”又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有效方式。下文针对香河县“互联网+”下香河县特色农产品供销现状以及“互联网+”下香河县农户收益现状两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

(一)“互联网+”下香河县特色农产品供销现状

通过笔者对香河县农业厅的资料查找发现,2014年山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亿元规模,其中网络零售额达60亿元。今年,山东将继续推动“电商进村”工程,将山东特色农产品和互联网嫁接,帮助农民增收。笔者对香河县内的泰安市蒋集镇郑龙村、临沂姚店子镇、济南商河县白桥乡三地的人的调查发现,有80%的人植大蒜/有机蔬菜/生姜的土地面积增加了,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 背景下“一村一品”政策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供销渠道。

2015年5月21日国内第一个综合性涉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点豆农业链电商服务平台”在山东正式上线运营,平台将对正品农资产品输入、安全农副产品输出、农村物流、农村金融等农业产业链的、进行整合,并以PC、移动APP、物联网三网合一的推广运营模式服务三农。可见,香河县已被列为“互联网+”在农业方面推广应用的全国示范省份,因而香河县相对其他省份具有更好的“互联网+”在农业方面应用的条件和环境。

(二)“互联网+”下香河县农户收益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思维发展,同时也为香河县农户的收益带来更多的机遇。据对三个村的12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78%的人认为一村一品模式的实施给您的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是极大地增加了家庭收入,只有8%的农民认为有帮助,但效果不大,没有人认为一村一品模式的实施给您减少了家庭收入。

另外69%的农民认为实行一村一品后本村的生产生产程序和标准规范化、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据统计,2014年香河县内的泰安市蒋集镇郑龙村、临沂临沂姚店子镇、济南商河县白桥乡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8元,比上年增加1295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206元,比上年增加1126元,增长10.4%;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1944元,比上年增加1169元,增长8.7%人均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1152元,与上年持平。

二、“互联网+”背景下“一村一品”政策存的问题

从上文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 虽然香河县“一村一品”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搞活香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香河县“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一村一品”发展。

(一)“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够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53%的人选择了“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山东是农业大省,但在特色产业等方面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投入。从我省的情况来看,支农资金的短缺比较严重。一是道路交通不便。现在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地块,大都在交通不便,“村村通”到不了的地方,改善交通设施,基本上要靠业主自己掏腰包修路,一般一个业主都有好几片地块,而且地块又不是太大,就得修很多条路,需要花费的资金不少,往往承担不起。

(二)“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市场容量有限或信息匮乏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80%的人选择了“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市场容量有限或信息匮乏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这一问题造成了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
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三)“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38%的人选择了“一村一品”发展产业存在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比重比较高,农产品生产比较粗放,大部分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种植、养殖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对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效应重视不够,从而产销合同不够规范,订单的履约率比较低;有的农民合作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农户的作用,造成企业与农户脱节,致使信息不畅,订单减少;有的农民合作组织无法给予农户产销指导,造成生产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下降;有的只顾生产,不重视销售,造成产业链脱节,农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三、“互联网+”背景下“一村一品”政策发展的对策

现如今,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香河县应充分利用现有契机,对实现香河县“互联网+”背景下“一村一品”政策持继有效进行的目标尤为关键。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增加“一村一品”政策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加快交通干线的建设工程,彻底改变我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现状;
另外“互联网+”背景需要更加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因特网的宽带服务,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2.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一村一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千方百计搞好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同时还需要大力推进产学研对接、农科教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农业生产需求相衔接。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主要“菜篮子”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机械化、农业环保与节本增效、农业防疫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等专题,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事关农业稳定发展的。

3.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充分挖掘香河县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一村一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优化品种和结构;
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
“互联网+”背景下如果能构建一个国际性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将会进一步地扩大信息渠道,在流程上做到简化节约的同时,为世界各地的供应者和需求者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

第2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台州社区大学直属学院

“一村一”农民大学生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乡镇企业管理

年 级 12秋

学 校 台 州 电 大

椒江区三甲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一、三甲村基本情况

三甲村位于三甲街道集镇地段,处在三甲街道的中心位置,全村总人口1164人,总户数397户,分7个村民小组。三甲村耕地总面积为553亩,人均0.47亩,其中水田481亩,旱地72亩,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70多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6267元,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网络进村入户。

为带动村的经济发展,村两委班子组织广大党员、村民代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倡讲政治、讲文明、讲公德,教育村民遵纪守法,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本村的落后状况,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进行集体商讨,分析原因,查找差距,统一思想,制定措施,把全村的劳动力、创造力拧成一条绳,为本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三甲村对村庄的布局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在新村建设中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明显改善了村的面貌;
投资50万元,修建了村的主道,并配上绿化带,使道路更畅通、更美化,为本村的发展提供交通条件;
投资26万元改建了老人协会大楼,又投资10万元改建活动设施,努力树立尊老爱老的榜样。良好的规划,既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很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三甲村现状分析

1. 村里无支柱产业,属传统农业生产,具有如下特征:

1)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工具,以畜力为主要动力导致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约束了多元化发展

我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可供积累的剩余不多,另一方是由于没有可供增加的投入要素。就一个家庭而言,在一定时期里,土地、劳动力以及技术的投入基本上是不变的,新一轮生产过程不过是上一轮生产过程的简单重复,甚至作物种类、作物在地块间安排,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生产技术的保存和传续依赖于长者对后来者的言传身教,因而几乎世代不变。与此相应的是,单位产出水平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年度间的丰欠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好坏。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系统的封闭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从社会角度看,这个系统几乎是封闭的。其生存主要依赖于其内部能量和物质的自我循环。如家庭生活所需的食品、燃料,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动力等都由家庭自给。只是在偶然的场合,这个系统才与外部发生联系,如将多余的粮食、蔬菜、禽蛋之类在附近的村镇或集市上出售,在邻里之间进行某些作物种子的交换、某些大型农具或役畜的借用等。但到目前为止,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并没有完全消退,千百年从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习惯、思想、观念等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仍然悄无声息地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首先,他们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他们习惯于用从父辈那里学来的技术、甚至父辈遗留下来的工具,常年不变地种植他们早已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的作物,粮--猪结构成为最主要、最稳固的结构;
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地学习他们原先不熟悉的方式或方法,进而去取代他们已经熟悉的方式和方法,除非别人已经取得了非常的成功,他们才有可能摹仿着去做;
他们认为,千百年来农村就是这样,饱餐三顿白米饭就是好生活。对于改造传统农业这样一种需要创新的改革来说,是一种消极的力量。

其次,他们小富即安,缺乏现代商业意识。大部分人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具备的竞争的意识、冒险的意识、做大的意识,他们小富即安,满足于现有传统的小规模生产;
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大商人、大实业家,而是一个能盖几间新房、娶媳妇的有脸面的村民。至于大多数老实巴交的农民就不曾尝试过非农业这一真正具有商品特性的生产,他们一年复一年、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生活。这种传统今后还会或隐或现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阻力。
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由于处于四周环村的位置,县内一条国道、一条高速和县道均不经过本村,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通过和承载大型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

2)农田、水利、通讯网络不健全 

农田、水利、是农村农民生产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讯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村水利网络不健全,没有完美的田间路、水利渠,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
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农田、水利、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产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对策措施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

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结构,同时加强与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4)农业经营制度建设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改造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微观经营基础。

2. 完善基础设施 

1)加强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

2)健全农田、水利、通讯网络网络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让农民有路可走、有水可浇;
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

3. 农民培训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专业农户。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内部分工程度较低,一般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各种作业都要会,比如,既要会开拖拉机、维修多种农业机械,又要会诊断一般病虫害,还要会经营,会上网找信息、会看期货市场走势、会与批发市场联系。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设、各种短期培训补贴制度建设等,目标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打开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打入外部市场,共同竞争。

第3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 阳城乡刘指挥村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从现代农业发展视角阐述

姓 名

专 业 乡镇企业管理

入学时间 2013年春季

教学点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高碑店分校

2014年 12 月 10 日

关于清苑县现代农业及新农村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目标,并高度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项内容。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新农村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清苑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搞好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
现代农业 新农村

1、 现状及特征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位于位于河北省中部,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北临徐水县,南临望都县、博野县,西临保定市、满城县,东临安新县、高阳县、彝县。

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清苑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尚未在质上出现飞跃,普遍未能进入小康生活。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创建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战略方针,为贫困地区搭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农业现代化是农民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唯一出路,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强劲持续发展的不可缺的要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户则是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力量。然而,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农户的“经营理念”往往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

二、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有利于防治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因为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求无污染,所以生态农业技术无论是栽培技术、施肥技术,还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加工技术等。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相反,还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在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同时,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监控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这是生态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必然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保护生态环境目 的的实现。

3、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因素

1、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也影响了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

2、县、乡财政困难,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多数农民还不富裕,制约着水利、科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些公共服务的开展。

3、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这次对全县16个乡镇中的2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竟然达到40%以上。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在去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农、林、蚕、牧、水等推广站合并为农业中心,合并以后,一是人员少、二是懂业务技术的更少,三是缺工作经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化程度低。实际上是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只能在农贸市场和地摊上销售,由于生产是盲目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好价钱,甚至不能卖出去,都只能碰运气。

2、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耕作等生产作业靠人力,种子多乱杂,施肥不讲方法。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过去建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气。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病虫害测报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设施都十分薄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

4、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药、激素、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许多农产品质量下降、口味差、营养下降,甚至有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5、农业生产效益低。尽管近年来未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很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

四、新农村建设情况

(1)当前新农村建设进展

近年来,清苑县委、县政府以民为本,以实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整村推进、区域连片的原则,深入开展了文明新村、特色经济专业村、移民新村创建活动,打造民心工程,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根据中央、省、市精神,围绕20字方针,坚持以“三村”建设为统揽,以“六通、五有、六化”为重点,扎实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工作成效。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建成文明新村132个、移民新村9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46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文明程度大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稳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今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1、在建设标准上,要实施“五个新”工程,着力丰富内涵,打造精品。一是发展新产业,围绕本地优势,突出生态资源,叫响“两县”、“两乡”品牌,实施优势发展战略,指导各村根据自身优势,着力培育做强1—2个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和劳务经济,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二是培育新农民。推进“农民群众知识化”工程,大力开展以爱国家、爱家乡、爱集体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激发自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三是组建新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各种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塑造新风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持村容村貌常年如新,村务、政务按时公开,精神文明评创活动经常开展,法制、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树立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尚。五是推广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广清洁型能源,普及沼气,搞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

2、在资金筹措上,要整合“九大项目”,**投入难题,加快进度。一方面,要把沼气、村级远程教育、五保和低保、村级卫生室、以工代赈乡道、农资超市和农家店、村村通公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畜饮水工程等9大项目4200万元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重点创建村。另一方面,县财政今年拿出300万元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总投入不低于150万元,各包建单位支持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同时,采取捐资集资的办法,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捐助,争取筹措800—1000万元。进一步发动广大群众投资、投物、投劳,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掀起全民共建的高潮。

3、在工作抓法上,要强化“六个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把以“三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一号工程紧抓不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时间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并明确了六个责任主体,即县四大家领导分包责任制、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创建村支书和主任的责任、22个县直有关职能部门服务支持的责任、89个包建单位的责任和县直单位包村人员、乡镇包村干部的责任,分别制订了考评办法和奖惩措施,完成任务的给予政治、物质奖励,完不成任务的年终不得评先、不得调动,更不得提拔使用。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专项督查台帐,实施“四一个”的督查办法,即每月听一次汇报,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年终一考核,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顺利推进,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5、新农村建设存在和呈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清苑县长期以来比较贫困,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农民收入还不高,在加上国家各种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

二是群众自觉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差,新农村建设的质量不高。就清苑县而言,文明新村开建的面比较大,但真正打造成亮点、精品的村还不够多,完善提高的任务还比较大。再加上群众发动不够充分。有一些创建村没有很好的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群众自觉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厚,影响了创建的进度和质量。

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后续管理跟不上。有的文明新村,重建轻管,设施毁坏严重,村庄、庭院柴草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畜禽乱跑,除了留下一条水泥路外,看不到文明新村的文明新气象。有的文明新村上级来检查或参观,乡里组织乡干打扫卫生,群众和干部在一旁看热闹。

四是基层干部农村政策水平不高,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税费改革后,农村乱收费由乡镇集中收取变为部门分散收取。在农村建房、土地、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全县村级负债总额较大,达到1亿元,大部分村存在资不抵债现象,主要原因是历年管理费用超支、贷款垫支各种税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以及统筹提留拖欠等,影响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稳定。其三农村随意调整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以来以近10年,再加上绝大部分村、组当时都按中央延包政策进行了顺延,人地矛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村土地的问题特别突出,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以及全体村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个别地方违背政策随意调整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6、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但由于受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对农业科技投入十分有限。当前应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惠顾下,虽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增加,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畜饮水工程等对农业有了较大改善,然而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需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过去说一粒稻种改变了一个世界,一杯牛奶壮大了一个民族,也就是说一个品种富裕了一块地方,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

4、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6、积极作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村级发展。下一步应采取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当前,首先要清理锁定乡镇村债务,并把债务清偿工作作为考核乡镇村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年度责任制。对责任制完成好的予以奖励,逐步消化乡镇村债务。同时,从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入手,除公益性事业外,禁止乡村两级负债搞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第4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题目:关于善琏村的发展概论

姓 名:XXXXXX

专 业:XXXXXX

入学时间:XXXXX

教学地点: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一:善琏村湖笔产业背景

二:善琏村湖笔产业现状

三:善琏村湖笔产业未来

四:善琏村湖笔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人才问题

(三)、品牌保护问题

五:如何跟上“互联网+”,进行新一轮改革创新

(一)、所需资源

(二)、配套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琳.湖笔的起源史考[J].兰台世界:上旬, 2012,6:61-62. 
[2]韩玉芬.传统湖笔制作及其质量控制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39-44. 
[3]杨群欢. 湖笔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策略[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51-54. 
[4]李小伟.文化产品市场营销中的促销模式定位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4:189-190.

一、善琏村湖笔产业背景

善琏湖笔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据传,公元前220年,秦代大将蒙恬曾偶居善琏永欣寺,与西堡民女卜香莲结为夫妇。其间曾改良毛笔,并授技于西堡乡民。蒙恬被秦二世谋害后,善琏笔工便在西堡村建造蒙公祠,尊称蒙恬为笔祖并举办“蒙恬会”,世代供奉祭祀。《古今注》中就有关于“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说法。后人一直尊奉蒙恬为笔祖,湖笔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蒙恬制法,延续至今。

    晋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苏东坡等书画家曾在湖州为官,他们器重湖笔。隋朝著名的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来到湖州善琏,研制湖笔。而湖笔真正崛起则是在元代,并成为贡笔,这和宋王室后裔书画大家赵孟頫及其堂叔赵与筹的推动有关。赵与筹曾任吏部尚书加端明殿学士,善书画,也精通制笔工艺。

    元明清期间,湖州还出了沈日新、杨均显、张进中、陆继翁等一大批著名笔工。随后,“戴月轩”、“李鼎和”等名店笔庄相继问世。此后,善琏古老的湖笔制作工艺如日中天,蜚声海内外。

    到民国初年,仅善琏镇从事笔业的已达300多家,笔工1000余人,年产湖笔48万支。如今,善琏镇从事湖笔作坊及个体经销户的有94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产湖笔4000万余支。

2、善琏村湖笔产业现状 湖笔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善琏村被誉为“中国笔都”,湖州市正以湖笔为依托,发展湖笔产业。湖州因此立志要打造“世界笔都”,以湖笔为依托,发展湖笔文化产业。这是湖笔文化在当代发展的新走向。

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书法文化对毛笔产业的一种推动,所以毛笔行业的前景和市场需求是很可观的。据个人调研所得市场上的毛笔虽然很多,品种也很丰富,但市场的饱和度却不见提升,显而易见好笔纵然是不多见的,很多上等的毛笔在高端的商场销售一种文化,非一般书法爱好者所能承受。而次笔甚至是假笔充盈着网络及各大市场,价格低廉,但不耐磨,吸水易渗,弹性不足这是不能满足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的。

3、善琏村湖笔产业未来

21世纪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急需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加大文化事业建设,湖笔在历史上的地位逐渐被人们熟知。国粹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在随着内在力量和发展前沿的艺术精华,中华民族的复兴使命也在此淡然呈现,其主要表现在:现代化建设的校园都增设了书法课程,把书法作为升学考试的一项科目和检测,将来把它纳入高考也将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科技的兴起让电脑化输入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绝大多数青少年以及步入社会的职业青年,他们的字迹都显得那么不堪入目,这也引起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培养孩子的书法水平,提升他们的第一门面也成为未来素质教育的一大潮流,由此书法培训班也在渐渐的兴盛起来。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使中国很多老无所栖的,老无所养的老人们怡情养性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书画则是作为陶冶情操的第一选择,在老年大学里书法深受老年人的喜爱,从此来观书法在老年人当中盛行起来也将是必然。

1、善琏村湖笔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1、人才问题

尽管善琏湖笔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
传统工艺制作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技艺精深、颇有造诣的笔工,因年事已高,先后退出了生产岗位,有的已相继谢世;
一些中青年技术人才因湖笔产业不景气,纷纷离厂弃笔,人才大量流失;
因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青年人愿意从事湖笔业的人越来越少,使湖笔制作这一传统的民族工艺瑰宝,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困境。善琏镇70户制笔企业中有10名以上工人的不超过20家,湖笔从业人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减少,40岁以下的笔工不足20人。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湖笔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纯手工行业,要进一步发展面不少困境湖笔业经济总量小,效益低,从业人员日益减少。2009年湖笔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低下,造成湖笔从业人员日益减少,现有从业人员老龄化日趋严重,甚至产生断层现象。

2、品牌保护问题

当今社会,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乃至一种文化,要在社会上立足、发展,其固定的形象宣传非常重要,弘扬湖笔文化也是如此。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加强宣传力度,二是形成强有力的湖笔形象系统(CI)和识别系统(CIS)。

在前一个环节上,我们应从基础抓起。笔者建议将湖笔文化有关内容编入到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材资料中,使湖州优秀文化遗产家喻户晓,扩大知名度,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湖州公共媒体与场合加大宣传。目前外地游客、文人来沪,都感觉到很难见到有湖州文化气息的东西,湖笔文化色彩很淡,这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州是很不相称的。

在后一个环节上,我们应根据时代特征:一是确立湖笔品牌(商标),在国内外享誉的品牌。目前湖州有“王一品”等,但是做的还不够,而且这些品牌更要吸收新品牌的经验,懂得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打响品牌,得到广大书法家的认可和喜爱。二是进一步加强湖笔文化的学术研究,使湖州——湖笔——湖笔文化——中国书画的整个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固有的地理优势(历史形成的知名度),建立湖州品牌形象体系(CI)和湖笔企业识别系统(CIS)。这不单是书画界的工作,还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乃至政府其他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我的调查及与各位书画家的交流中,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们迫切希望湖笔有个响亮的名字,一个闪亮的品牌,一个完整的品牌体系。

目前湖州地区湖笔制造企业多达上百家,虽然上规模的企业并不算多,但其集团优势非常明显。作为湖州地方特色产业,除地方政府给予扶持外,个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安徽宣纸、宜兴紫砂壶等地方特色产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要发挥湖笔制造业的集团优势,产销结合尤为关键。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虽然未对湖州湖笔产量作精确的统计,但在书画专业报刊及相关媒体不能看到较多的销售宣传是不争的事实。在湖州的马青云老师提供的一份调查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北京的书画经营店,70%的商家大量销售北京、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生产的毛笔(有很多厂房还打着“正宗湖笔”的旗号),真正湖州产的比所占比例并不高,其中不乏有经营者直言:湖笔声誉虽好,但其营销手段,销售网络尚待提高。

因此,要想形成湖笔强大的声势,全体湖笔制造商有义务形成一致对外的格局,加强技术合作,以质量取胜,同时所有湖州乃至浙江书画工作者以至全体湖笔文化的热爱者都有责任给予全力支持。群策群力,不断扩大湖笔的影响,扩大湖笔文化的影响。

五:如何跟上“互联网+”,进行新一轮改革创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非遗产品为了发展也开始纷纷上线,四面出击。淘宝网作为善琏湖笔产业的网店先驱,依托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毛笔在互联网上做得风生水起。毋庸置疑,淘宝网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善琏湖笔经营者涌入电商大军,通过加强电子商务网站、网店建设,开展网上经营等,推动湖笔产业抢占网络市场。最新数据显示,善琏镇现有50家湖笔企业在淘宝、天猫等平台开展网商业务,占湖笔企业总数的54%。湖笔企业网上销售额为2800万元,约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左右。湖笔电商从业人员100名。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和价值。守住传统的精细制作工艺,借力“互联网+”和湖笔小镇建设,善琏湖笔期待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1、所需资源

批发“湖笔”、共2000支,每支批发价20元左右,共需资金40000元。

批发“文房四宝”、共500套,每套批发价35元,共需资金17500元。

店铺装修,办公设施,广告宣传投资10000元。

网店各类宣传,及推广将近3000元。

创办淘宝商城将近20000元(开店后两个月就行创办)

2、配套人才

仓储部:1人

湖笔研发设计部:1人

摄影设计部:1人

财务部:1人

网络销售主管:1人

第5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
n为总人口数;
H为贫困发生率)。

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

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

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

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

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

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11、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12、赋权:是指对发展援助活动过程中参与权利和决策权利的再分配,简言之,就是增加农村社区,尤其是穷人和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13、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构建过程。

14、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1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16、农村人力资本:广义上指相对于城镇的农村区域的人口总量。狭义上指农村区域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的总和,即农村劳动力。

17、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18、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农村各产业实际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从而导致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1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移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城市化率:表征一个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或称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2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3、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灾害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简答题

P11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需要。

2、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关系是不同的。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没有八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4、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P2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人的劳动能力既包括个人能力也包括集体能力。其次,包括“自然力”和社会能力。

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3、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随着人的活动的多样化、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形成、发展起来。

P29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内容

P42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直接法。它是直接测算个人或家庭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必需的货物和服务消费,其中最主要的是营养标准。

2、收入法。它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首先确定必需品的数量,以及根据这些必需品的市场价格计算出一个人或家庭维持最基本生存所需的预算开支或收入。

3、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

4、马丁法。贫困线由食物贫困线和非食物贫困线两部分构成,首先根据人体基本的营养需要和价格信息计算出食物贫困线,然后利用回归模型计算出那些收入或消费支出刚好等于食物贫困线的农户的非食品支出,确立为非食物贫困线。

P43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

1、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一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
n为总人口数;
H为贫困发生率)

2、贫困深度指数:也称贫困缺口率或者收入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3、基尼指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贫富差距,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得广泛应用。

4、贫困强度指数:对于其他指数它给予了越远离贫困线的穷人更大的权数。

P46贫困的人口理论

1、人口数量挤压贫困论。要保证人类维持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等生活资料,只有采取措施限制人口的增长,实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平衡。

2、劳动力数量挤压贫困论。

3、家庭贫困多育贫困模型。

4、人口素质贫困论。

P47生态型贫困论

1、自然环境决定论。

2、经济发展梯度论。

3、人口适度规模理论。

第一,静态与动态经济适度人口,

第二,粗放型与集约型的技术进步。

P63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p84 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

1 介入决策及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

2 做出承诺与贡献,创造发展动力。

3 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

4 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

5 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

p91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

1 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2 多科学的结合与交叉。

3 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4 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

p92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

1 发展问题诊断。

2 双向评估。

3 实地检验。

4 参与式监测和评价。

5 推广或改进。

p86 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实施原则

1 建立合作关系。

2 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3 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不止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

4 制度化保障,机构化推行。

制度化强调参与式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环境。

p107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

1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民增收的艰难性,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

2 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业经济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二是农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合理。三是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城镇非农业转移。二是向农村非农业转移。

4 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

5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匮乏。二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三是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对象。

6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P108 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

1、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

2、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3、加强农业开放,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机遇

4、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5、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障

6、努力抓好城镇建设,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

P114 什么因素造成农村收入分配不均:

1、收入来源分析论:农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

2、政策影响论

3、

4、多重二元结构影响论:我国居民总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原因是在于经济二元结构和体制二元结构

5、制度因素论

6、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论: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市场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所造成的

P115 如何解决农村收入分配不均:

1、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调节资源收益

●通过市场供求,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成果收益,

●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调节劳动力资源收益

●通过调节分配收益,实现收入分配效率的最大化

2、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制定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

●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

●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改革

3、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

第三种力量是指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外的力量,它能够发挥收入调节作用,消减居民收入差距不能排斥第三种力量的作用

P119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搞好战略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对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历史经验看:

(1)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始终有活力的增长点,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崛起和极大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促进了工农、城乡关系的调整。

(2)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提高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参与度,在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市场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增加了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产品、劳动力、市场和外汇的绝对贡献。

(4)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和途径,同时,扩张了农村市场,刺激了内需,改善了国民经济的供求格局。

(5)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抓住农业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这将对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124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民从整体看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落后,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专业技能缺乏,身体素质也不容乐观。

1、提高弄明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资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

3、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

4、提高农民素质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在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5、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P128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路

1、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事业,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局中,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紧扣公平抓发展的思路,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规划一体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城乡职业培训体系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欠打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只是贡献。

2、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名村监狱的落后时造成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铅华农村基础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与“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要求,其重点在于“三农”问题。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

P13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哪些?

1、菜单式培训方式。农民培训机构结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农民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培训项目,供农民选择的一种培训模式。

2、订单式培训方式。是一种农民培训机构直接与企业或单位合作,签订用工协议,根据对方“出单”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考核合格证由对方“收单”的培训模式。

3、定向式培训方式。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培训机构对务工农民实施方向性的上岗前培训,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以便能在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4、企业式培训方式。对一些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种养大户和私营企业等,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进行创业前培训,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的培训方式。

P141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

1、深入挖掘并准确地激活农村居民接受和参与培训的要求。需求是开展有效培训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明确的培训需求调查和规划作前提,就好造成学之无用。

2、完善培训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到法制化发展的轨道,对培训体系的构成要素依法实施管理;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使国外先进的人本培训理念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培训工作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相配合衔接;
建立自上而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协调指导中心”,福州宏观调控与引导。

3、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培训体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1)应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到政府公益性事业,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

(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补偿机制和治理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引进外资,合理利用民间资本,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中介等社会机构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并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总之,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加快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

4、建立培训项目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师资考评制度

P14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重心和最终目标,优先发展和保证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福利改善的开发内容,努力克服农村发展以自然资源开发和物质资本投资为中心,重视“硬件投资”,忽视“软件投资”的思想倾向,并通过追求农村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手段,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2、城乡一体的市场化配置原则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两种基础配置模式。尽管市场调节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确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政府的计划调节来弥补。但事实证明,与高度集权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相比,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是最节约,最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3、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PRED协调,即人口(P)、资源(R)、环境(E)与发展(D)的协调。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特性对可持续发展有促进和阻碍作用。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配置及流动等符合PRED协调的要求时,人力资源对可耻学发展就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阻碍作用。

4、公平、公正的原则

应缩小不同人群之间人力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人人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积极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村人群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优先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农村居民应与城市居民一样,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也应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一样,人人都能均等化地享受基本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取决于其支付能力。应消除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在分布上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人群之间的差距。

P15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1、内部转移模式。

所谓内部转移模式,是指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更准确地说是在园社区范围内转移模式。

2、迁徙转移模式。

所谓迁徙转移模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离开原来的社区而远距离地转移到外地去就业。

3、结构转移模式。

所谓结构转移模式,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与生活为主的城市型社会经济结构,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的转移模式。

4、回流转移模式。

所谓回流转移模式,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现象。但这些回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可能回乡创业,成为新型的现代农民,推动劳务输出地的经济发展。

P153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

1、人力资源约束

由于想城镇倾斜的人力投资政策,城镇劳动力能够享有的培训体系和基础教育体系较为发达,而农村较为缺乏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文化教育、技能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科技素质偏低。

2、产业约束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技术的升级,使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也对整体劳动力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3、地域约束

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也同时在空间上发生。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在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与技术升级,这将使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城镇失业率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遇到了障碍。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小城镇缺乏资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速度缓慢,人气和商气不足,缺乏活力,没能形成很好的就业与创业氛围,这些都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

P156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管理制度

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1)按照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2)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3)加快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在用工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为劳动力就业创造便利条件(4)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内容,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3积极开拓农民的就业渠道。

P172持续利用我国耕地资源的对策

1、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2、完善耕地征用制度

3、加大土地用途管制的力度

4、加强技术应用

P173持续利用我国非耕地资源的对策

1、中国林地资源持续利用策略

2、园地资源持续利用对策

3、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

P176我国农村耕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

2、农户土地使用制度的缺陷

3、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缺陷

4、农户土地使用权利保障机制差

P176我国农村非耕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集体所有权主体虚置

2、非耕地资源所有权的客体不清:A、相关政策从体制上限制了农牧民对非耕地资源行使真正意义上的使用权B、新中国建立不久,党中央为了加强对林业和畜牧业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了主管机构,制定和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C、一些非体制性的因素也使非耕地资源的主人行使使用权受到了限制。

3、收益权的不完整

P188我国农村制度财政制度改革的基本对策

1、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

2、扩大财政支农规模:A、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B、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质

3、优化财政支农结构:A、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职责B、明确财政支农重点

4、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A、整合支农资金B、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制度C、建立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体制

5、改进分散化管理的农村财政支出模式、提高农村财政支出决策和管理的效率

P218农业保险的宏观作用

(1)有利于减轻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3)有利于弥补政府财政救灾资金的不足,减轻政府灾后筹集救灾资金的负担;

(4)有利于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场品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

P219农业保险的微观作用

(1)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损失,降低农业保险;

(2)有利于降低灾害对农民带来的打击,减少农民收入的波动;

(3)有利于保障农业投资安全,改善农民经济地位;

(4)有利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新技术的采用。

P220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1、 政府方面:

(1)相关立法不到位;

(2)政府补贴不足;

(3)保险监管有效性低;

(4)经营管理机构不健全;

(5)农业保护制度忽视了农业保险;

2、 农民方面:

(1)农民缺乏经济实力;

(2)农民缺乏保险意识;

(3)经营规模过小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3、 保险公司方面:

(1)经营效率较低;

(2)农业保险人才匮乏

4、 农业保险市场机制方面:

(1)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2)农业保险运行机制不完善;

P222怎样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健全我国农业保险法规;

(2)建立特殊风险巨灾基金;

(3)构建农业在保险体系;

(4)加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力度;

(5)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6)增加农民收入。

三、论述:

P71一、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影响因素有哪些,怎么影响的)?

(一)人口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人口适度增长正面影响;

2、人口过渡增长和过于密集的负面影响;

3、农民人力资本状况;

4、农村人口结构

(二) 经济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

2、农业要素生产率

3、农村工业化;

4、政府财政投入;

5、农业信贷

(三) 社会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区域城市化水平、交通便捷度、信息通达度;

2、农民组织化程度;

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城乡收入分配;

5、恩格尔系数

(四)自然资源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气候资源

4、生物资源

(四)环境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森林覆盖率;

2、气候变化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废”污染

4、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农膜污染

5、农业灾害

P77二、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 完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

2、 加大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力度

3、 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二)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经营

(三)有序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区域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五)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引导,合理控制乡镇企业污染

(六)切实加强农业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1、 加强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2、 制定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3、 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4、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建设

(七)创新农业资本投入模式

1、 创新农业资本投入模式

①政府引导

②企业主导

③农户参与

④资本市场运作

2、 构建农业资本循环新体系

3、 完善农业资本支持的政策和制度

推荐访问:农村 发展 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3000字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