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9篇)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9篇)

发布时间: 2022-11-27 14: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9篇)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9篇),供大家参考。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19篇)

篇一: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

  1

  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教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

  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

  么?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

  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

  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liuxue86.com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四)情感升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

  2

  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3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4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5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6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

  7

  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

  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

  8

  始解体。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9

篇二: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教育精选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

  教育精选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2)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3)了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

篇三: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liuxue86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

  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

  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

  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

  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篇四: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实用标准文档

  江源区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集备学校:白山市十七中学

  主备教师

  刘彦男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集备教师

  冯先刚

  课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为代表的

  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

  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

  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

  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增

  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

  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文案大全

  难点: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标志。

  实用标准文档

  教法

  引导法、提问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学法指导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

  正确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流程

  文案大全

  多媒体教学

  学具准备

  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生活

  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猎物为生,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么该如何生存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那么原始居民是什么时候开始农耕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新

  自主预习二次备课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知识的兴趣。)板书课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居民有哪些?各代表哪个地区的成就?(学生快速通览全文后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各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北方黄河流域)(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主要饲养何种家禽?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展示课件:1.时间:约6000年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4.农耕作物:粟5.原始饲养业:猪、狗等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圆形房屋7.原始手工业:彩陶、陶埙、纺织、制衣(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展示课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展示课件:关于半坡遗址考古史料的图片: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进一步体会我国劳动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人民的智慧,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展示课件:合作探究: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从中你得到什么感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感悟: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明白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师: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成为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生产来丰富生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特征。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河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主要饲养何种家禽?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展示课件:1.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2.时间:约7000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水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井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乐器、雕刻、漆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展示课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展示课件: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的图片: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进一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课件:合作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可以防潮、通风;可以防蛇虫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鼠蚁;可以防洪水猛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明白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展示课件:合作探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相似点:1、都生活在大河流域;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过着定居生活;4、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业;5、都会烧制陶器,手工业得到发展;6、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2、两者的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植粟;4、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普遍使用弓箭)(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师:通过学习“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使我们对原始农耕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展示课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原始农业的发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展示课件: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思考: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

  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

  结: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

  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原始农业发展的历史意义是

  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

  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

  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随堂练习: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

  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两

  种农作物是()

  A小麦和玉米

  B小麦和水稻

  C水稻和粟

  D水稻和玉米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3.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

  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知道挖井取水

  4.懂得挖掘水井、饮用井水

  的原始居民(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

  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是

  (

  )

  A生活习惯

  B地理与气候

  C生产生活能力所致

  D历史传统

  小结:

  学习本课后,请同学们谈一谈有哪

  实用标准文档

  些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梳理本课知识点。总结:随着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粟的被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在小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作业:

  1、半坡居民的房子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子为什么不一样?

  2、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著名的古人类遗址?分别处在什么时代?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距今年代

  原半坡居民的生活

  始

  生产生活

  农

  距今年代

  板书

  耕河姆渡人的生活

  设计

  居

  生产生活

  民

  概况

  原始农业的发展

  意义

  课后反思

  文案大全

篇五: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至IJ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

  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

  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厂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一170万年。遗

  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一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一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

  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

  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篇六: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2.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3.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二、目标: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三、评价任务: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四、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2、半坡组师:我们先请半坡组的同学来描述他们的生活。生:一组学生回答后,可以由同组学生补充回答。师:教师在ppt上将半坡居民的要点分条整理出来,同时调出半坡遗址的相关图片(如在半坡博物馆所拍摄的图片)师:历史课本上的图片大家一定要熟悉,能够准确说出它出现在哪一课,哪一个知识点里。我们看第六页右下角的有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他的房屋主题分为两部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屋里还有灶坑,这是为什么呀?生:

  学生猜测给出答案。师:因为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和咱们这里的气候差不多。冬天较冷,夏天较热。做成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子,可以冬暖夏凉,半坡人是不是很聪明啊?另外半坡人的技术也较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元谋人和北京人先进,他们能够在打制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磨光,做成磨制石器,制造出用途更为广泛的生产工具。他们还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粟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北方人的主食,小麦成为北方的主食是在汉代以后了。饲养家畜有什么好处?生:回答。可以有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师:同时他们依然依靠采集渔猎的生活,并且工具更为多样和先进。比如弓箭长矛石球渔网等。另外大家要特别留心半坡的彩陶。陶器是半坡人的主要生活用具,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大家可能看到这个图片有点失望,颜色并不绚丽多彩啊,我们看看彩陶的彩指的是什么,在烧制好的陶胚上绘制图案,一般是红色或者黑色。花纹主要是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代表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除此之外还有装饰品、乐器、和纺轮。我们要能够从出土的物品来推测当时的生产生活。生:边听边划边写河姆渡组师:我们接下来一起听听河姆渡组的同学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生:小组代表详细描述可能的生活情景。师:河姆渡位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左右。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我们看图片什么是干栏式。有点像中国现在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比如傣族的竹楼。大家想想,为什么要上面住人,下面用木桩做成干栏式的支撑呢?接触地面居住不是更方便吗?生:防潮

  师:同学们写在这个插图的旁边,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干栏式房屋利

  于通风防潮。在河姆渡时期,水稻已经是这一代的主要农作物,并且我们在河姆渡

  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

  具主要是骨耜,相比半坡居民,河姆渡的家畜除了猪狗,还有水牛,体现了南方

  特色。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使用天然漆.中国原

  始农业的发展从以上两个原始人类生活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时间是距今约9000~7000年.另外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农业技术也不断进步,从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翻土耕种,课本最后两句话画起来,记住耕种方式,生产生活工具,种植作物和家畜的饲养。总结:我们本节课一共学了两处原始居民的生活,另外简单了解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篇七: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

  1

  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3.联系讲述法。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

  2

  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教具准备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2.投影仪、小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在那里,

  我们接触到了关于人类产生的种种传说。今天,我们再来听几个故事。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为庖牺氏或宓牺氏。在《三皇本纪》里记载了伏羲氏“养牺牲以供庖厨”,即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肉食。在《周易》里又记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即教民结网捕鱼。到唐朝时,历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合到了一块:“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庖牺。”这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兽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关于导入框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在古书上多有记载。框中故事出自《拾遗记》,其原文为:“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那么,这两个故事是否可信?如果不可信,它们还会给我们提供哪些重要的线索呢?我相信,我们学习了本课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注意:在讲故事时,对于文献中的原文讲解要翻

  3

  译清楚让学生听懂;二要把引文内容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屏幕上或者书写在黑板上)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

  4

  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板书]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

  5

  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

  6

  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7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板书]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8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板书]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

  9

  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其示意图为: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

  10

  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11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投影显示](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填完表格以后,我们再看一下我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概念,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12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布置作业]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答案:D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A.建造房屋B.原始农业的出现C.使用磨制石器D.原始手工业出现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答案:B

  13

  ●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14

篇八: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

  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

  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前准备◆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

  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二、进入新课: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3)种植农作物:粟;(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2)主要农作物:水稻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3)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4)畜牧业:以猪、狗和水牛为主;(5)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水稻: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利用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半坡、河姆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2、观察、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复原图,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黄河流域半坡和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教学反思

  略。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篇九: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们怎样获得食物?假如你是一个原始人,你仅仅只靠在野外采集的果实,和捕捉的动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自己种植作物。本节课要讲授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5、标志和意义: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意义:我们的祖先先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7000年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3、原始农业:农具:磨制石器、骨耜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骨器,一般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有耒(lěi杈)、耜(sì锹)、锄等,加工已相当细致。有的骨器上凿有孔和槽,便于装配把柄。

  农作物:水稻4、房屋: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的边缘。约7000年前,这一带雨量充沛,气候湿热,有许多湖泊和沼泽。干栏式的建筑,房屋稳定牢固、通风、防湿。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会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约五六千年前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刀)耒耜4.农耕作物:粟5.原始饲养业:猪狗6.居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屋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

  挡风雨,又可以取暖。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绘有这类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已成

  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线、织布、制衣。(三)、本课小结:有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生产

  就多了,捕获的动物吃不了,于是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业。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储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原始手工业出现。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而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社会逐步解体。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代表。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课堂练习1、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他们是(C)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2、半坡氏族人们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A.彩陶B.青陶C.白陶D.黑陶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因素是(C)。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4、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①种植粟和水稻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原始聚落的出现④火的使用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五)、板书设计:

  4、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有:5、意义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时间:2、地点3、生产工具和农作物4、生活状况三、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2.地点:3、生产工具和农作物4、生活状况(六)、教学反思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篇十: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

  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降水多,气温高……高温潮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暖。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史悠久,这和人类的这和远古人民的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们发现了动植物的习性,开创了我国的原始农业,并推动其发展,那么我们从哪可以证明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呢?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来解决: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农具的使用三方面考虑)2、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的标志是什么?3、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影响)?使学生了解何为文明社会和奠定的物质基础指什么?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板书: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北方:半坡居民

  时间地点生产生活情况

  南方:河姆渡居民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过程:

  2、标志:3、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二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耜。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

  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疑。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四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

  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

  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

  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级。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篇十一: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了。同学们能够想象他们定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区别呢?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内容探究】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师:阅读课本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生:位于长江中下游。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生:粟和黍。师:阅读课本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

  主要的遗址?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

  江河附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原始

  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

  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是

  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进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

  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

  原始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方便。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

  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代表性。

  师:你能说说和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吗?这种建筑

  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师:阅读课本第10、11页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河姆渡人

  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

  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

  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家禽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

  经典

  用天然漆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

  让我们一起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

  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位于

  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

  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多媒体展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对比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半地穴式的土木合筑;另一个是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师:阅读课本第11、12页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半坡原

  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制彩陶,彩陶有纹饰图案;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

  骨锥等,会制衣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①半坡居民是以粟为主的旱

  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②半坡居民居住半地

  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③河姆渡人较半坡居民在手工业上

  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

  河姆

  半坡

  原始

  居民

  渡人

  居民

  农业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的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黄河流出现以及聚落、

  域)

  磨制工具的发

  居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展,是原始农业

  农业

  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粟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会的形成奠定了饲养业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猎捕鱼、采集野果物质基础

  手工业

  制陶器和玉器,简单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制衣

  板书设计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学生励志寄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要明白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要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们,踏踏实实的学习,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加油吧!孩子们。

篇十二: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liuxue86.com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四)情感升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

  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

  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

  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

  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

  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

  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篇十三: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了。同学们能够想象他们定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区别呢?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内容探究】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师:阅读课本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生:位于长江中下游。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生:粟和黍。师:阅读课本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江河附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进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

  自然条件为原始居民的居住提供了方便。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

  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

  址,距今7000年左右,最具代表性。

  师:你能说说和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

  吗?这种建筑结构有什么好处?

  生: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

  兽的袭击。

  师:阅读课本第10、11页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

  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

  骨耜最为经典

  家禽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

  懂得使用天然漆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

  状况,现在让我们一起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

  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

  活动。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

  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多媒体展示《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师:对比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半地穴式的土木合筑;另一个是木结构的地面建筑。

  师:阅读课本第11、12页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叙述,列表总

  结: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制彩陶,彩陶有纹饰

  磨制石器;骨器、角饲养猪狗等家畜;捕图案;有装饰品和乐

  器;种植粟

  猎捕鱼;采集野果器;有骨针、骨锥等,

  会制衣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①半坡居民是以

  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

  业。②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③河姆渡人较半坡居民在手工业上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

  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

  河姆

  半坡

  原始

  居民

  渡人

  居民

  农业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农作物种距今约6000年

  植、家禽饲养

  活动浙江余姚(长江流陕西西安(黄河的出现以及聚

  区域

  域)

  流域)

  落、磨制工具

  居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的发展,是原

  屋

  始农业兴起和

  农业

  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发展的重要标

  角器等生产工志。原始农业

  具;种植粟

  为古代文明社

  饲养业

  饲养猪狗等家以猪、狗和水牛为

  畜;捕猎捕鱼、主

  采集野果

  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手工业

  制陶器和玉器,简单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骨锥等,会制衣

  板书设计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2.生产、生活状况

  励志名言:

  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4、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7、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培根

篇十四: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板块结构是:“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和第二子项与第三子项之间的关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并置。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是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业文明的典型。他们用磨石工具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国原始农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引用了大量文物图片,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性意识。同时,它还配备了中国原始农业时代主要遗址的地图,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2、学术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和意义。初步学会总结、总结、分析、比较具体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阅读《北方半洞穴圆屋修复图》和《河姆渡人甘兰楼修复图》,生动把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我们可以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生活和特征。困难: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基础。5、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图片介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笔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展示“原始狩猎学生回忆内部狩猎和原始收集地图”,并展示问题:北京人只在野外收集和捕获食物有什么限制?收集和捕猎的食物总有一天会完成。他们应该如何生存?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展示材料:古代中国学生观看并进行简单的讲座。对于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艺品,他们都吃动物和动物的肉。测验神农来了,人增多了,动物减少了。神农根据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制作了雷,教人们种田。2.展示:“原始农业主要遗址”的观察图片。对行业水平有初步了解。了解原始农耕的代表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实施教科书中的关键基础知识,通过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3.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课文摘要和上面第6-7页找出1班的记忆答案:2地点:圣歌的3种生产工具:4种主要农作物:5种原始养殖业:6房屋结构:7种原始手工艺品:4。老师展示了一幅原始农业的图片。生活条件补充了场地格局。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半坡上的房屋,然后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答案进行解释。通过演示,了解工具的开发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实施教材中的关键基础知识,通过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和

  巩固。5显示原始农业观察图片思考2工具生产6显示原始农业3原始农业图片观察图片7显示原始畜牧业观察图片-畜牧业养殖图片。8.展示一件原始手工艺品的陶器图片。观察图片。了解半坡的陶器。了解半坡的生活条件。了解半坡的生活条件。9.展示原始手工艺品。将半坡与山顶洞穴的第二幅装饰图进行比较。人类饰品10展示了原始手工艺品。看看第三个。乐器图片11展示了原始手工艺品。看看第四个。纺织图片12总结半坡居民的生活13要求学生阅读阅读课并找出第8-9页的文本。1.追溯:2。地点:3。住房特点:4。种植作物:5。饲养牲畜:6。生产工具:7件陶器:14件展示了一种原始农耕的生活条件,13件展示了第二种原始农耕的木结构井,14件展示了第三种原始农耕的图片,15件展示了第四种原始农耕的农具图片,然后问一个问题:骨头是用来做什么的?16.展示原始畜牧业的相关图片17.展示原始手工艺品之一陶器的图片,并提问;猪纹黑陶的意义是什么?18张玉器和乐器图片展示了原始手工艺品的第二部分19张雕刻图片第三部分原始手工艺品20张天然颜料图片展示了原始手工艺品的第四部分21张总结河姆渡人民生活知识点的图片22名学生需要填写形式: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的简要形式;比较两者的异同。23.要求学生阅读9-10页的课文,找出知识点上升的区域;发展变化;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崛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设计意图来看:引导学生落实教材重点基础知识,通过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河姆渡房屋,了解河姆渡水井,了解河姆渡种植观察图片,拓展想象力,了解河姆渡的生产、回答问题、观察图片、了解河姆渡的养殖观察图片、了解河姆渡的陶器观察图片、了解河姆渡的生活观察图片、观察图片、了解河姆渡的生活、了解河姆渡的生活、写作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读啊读,找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课堂总结了原始农业的出现,它将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收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观,对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确认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附民谣:7

  板书

  它展示了新兴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标志着原始农业时代的意义,半坡居民的生活代表了河姆渡人的生活

篇十五: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原始农耕生活》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1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本课继续学习原始人类的相关内容,主要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社会距今比较久远,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将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比较与讲解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微课、影视频、图片,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学习、掌握本课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展示博物馆图片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并调整教材子目顺序,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三个子目相关内容。目标2:阅读教材,能够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难点)目标3: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小组间进行积极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概括出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目标4:分析、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的差异,认识到南北生活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影片《疯狂原始人》寻找食物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回答)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

  2

  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种地、储存粮食师:是啊,同步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原始农耕生活》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原始农耕生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

  (3)合作探究原始农业的发展——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阅读课本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反馈指导: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回答。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发展变化: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

  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过渡: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

  4

  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结合PPT展示遗址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过渡: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河姆渡人的生活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观看微课:河姆渡人的生活,并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什么食物2.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3.他们的居住条件怎样4.他们有什么手工制品吗

  反馈指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形成小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展示。

  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片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的展品,让学生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并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提示:我

  5

  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并已经挖掘水井,

  饮水方便。提示: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优点: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原因: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温热。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设计意图:1.通过微课学习及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展示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

  过渡: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任务: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

  反馈指导: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6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我们了解了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半坡居民的生活出示任务:任务四:【小组探究】观看微课:半坡居民的生活,并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2.他们的食物都有哪些你认为他们的食物样4.他们还会制作什么手工制品吗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及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反馈指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形成小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片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并出示答案。

  7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

  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

  食物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并提示:①我国是世

  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②半坡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学生探究: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

  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

  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

  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

  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

  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距今

  约六千年

  年代

  发现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地区

  8

  生产

  磨制石器、骨器等

  工具

  原始

  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

  农耕

  家)

  原始

  猪、狗等家畜

  饲养业

  原始

  彩陶、纺织、制衣

  手工业

  原始

  定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活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出示任务:探究:河姆渡人、半坡人分别代表了南、北方居民的生活状况,那时南北方的生活就已经存在差异。请你说说二者之间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9

  反馈指导:思考探究,交流展示。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有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10

  (5)课堂小结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当堂达标,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五、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训练—《原始农耕生活》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六、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

  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教学

  微课:新石器时代与陶器发明

  11

  素材

  微课: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城

  遗址

  讲述大汶口文化

  拓展提升

  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讲述半坡墓葬讲述仰韶文化中半坡居民生活

  讲述玉器文化

  12

篇十六: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开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开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复: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答复: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教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开展养殖业,有相对

  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四)情感升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奉献?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奉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乃至全世界人去思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鼓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开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开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答复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防止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答复]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开始农耕生活……(问题答复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答复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方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方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答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答复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开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开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

  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复]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答复]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答复]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假设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学生答复]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拟: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那么有了比拟固定的食物,即种植水稻,开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那么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开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5.饲养家畜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学生看书]……[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7.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农耕经济有很大开展,农具兴旺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开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开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创

  造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学生答复]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答复]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答复)[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开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开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开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拟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开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异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学生答复: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局部。

  (在学生答复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答复。“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比照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篇十七: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人教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

  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

  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

  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

  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

  。,距今约

  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距今约

  年使

  用

  石器,过着

  生活,会使用

  ,还会保存

  火种。

  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感受新知:

  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课本第6页—第8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

  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1、时间:距今约6000年。2、地点: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5、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7、原始手工业:彩陶、纺织、乐器(陶埙)教师出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图片。在出示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时,提出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讨论、思考)(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课本第8页—第9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000千年2、地点: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生产工具:耒耜,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等。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原始乐器象牙雕刻(中国最早)、使用天然漆(中国最早)课本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教师出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图片。在出示河姆渡人干栏式的房子时,提出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讨论、思考)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开始原始农业。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下我们祖先原始农业的发展。请各位同学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课本第9页—第10页,从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最早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意义分析。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耕种方法:从“刀耕火种”到“耒耜耕播”

  2、最早的农作物:水稻(世界最早)粟(起源地、世界最早)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

  4、原始农业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生活,学习了黄河流域——半坡人、长江流域——河姆渡人和原始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1、下列主要种植农作物水稻的远古居民是(C)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半坡氏族人们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

  A.彩陶

  B.青陶C.白陶

  D.黑陶

  3、下列农作物中哪些是我国最早种植的(

  A)

  ①水稻②玉米③粟④花生⑤蔬菜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4、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根本因素是(B)。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5、下列各项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

  ①北京人②河姆渡人③山顶洞人④半坡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2、.看图分析:

  下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

  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回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会捕鱼打猎,以补食用。)师:今天的课程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

  3、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彩陶、纺织、乐器(陶埙)

  二、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000千年2、地点: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生产工具:耒耜,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等。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原始乐器象牙雕刻(中国最早)、使用天然漆(中

  国最早)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耕种方法:从“刀耕火种”到“耒耜耕播”

  2、最早的农作物:水稻(世界最早)

  粟(起源地、世界最早)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出现

  4、原始农业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篇十八: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

  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

  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前准备◆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

  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二、进入新课: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3)种植农作物:粟;(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2)主要农作物:水稻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3)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4)畜牧业:以猪、狗和水牛为主;(5)手工业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河姆渡人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人群。(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水稻: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利用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半坡、河姆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2、观察、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复原图,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黄河流域半坡和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定居生活以及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从而向学生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教学反思

  略。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文物图,寻找途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识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的农耕生活,你想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的重要标志。

  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

  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

  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会制作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7.生产情况: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

  主。

  知识模块三半坡居民生活

  自主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

  8.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约6000年。

  9.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10.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生活用

  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半

  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11.生产情况: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

  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

  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

  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

  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工具农作物

  房子

  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八千年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

  水稻

  干栏式房屋

  陶器、玉器、

  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六千年

  黄河磨制石器、粟

  流域耒耜、石刀

  半地穴式圆形

  彩陶

  房屋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3.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特点。4.简述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1)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会使用耒耜农具耕种;(4)对农业有两大贡献。(粟和水稻)

  归纳总结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居住

  农业

  饲养业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原始农业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左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建筑

  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

  等生产工具;种植粟

  型;种植水稻

  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

  饲养猪狗等家畜;捕猎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

  质基础。

  捕鱼、采集野果

  主

  手工业

  使用彩陶,多纹饰;有制陶器和玉器,简单的

  装饰品和乐器;有骨针、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

  骨锥等,会纺织,制衣

  术和天然漆

  【板书设计】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2.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活动区域和距今时间

  2.生产、生活状况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教学反思:

篇十九: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P>  《原始农耕生活》精品教案1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二、教学目标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重要意义。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异同。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表达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四、新课讲授(一)新课导入师:播放影片《疯狂原始人》寻找食物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回答)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种地、储存粮食师:是啊,同步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二)新课探究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

  师。反馈问题。知识模块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自主阅读课本P8-10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2.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些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

  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

  要标志。知识模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0-11,完成下列问题4.河姆渡人生活距今年代:约7000年5.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6.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他们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他们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7.生产情况: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知识模块三:半坡居民生活。自主阅读课本P11-12,完成下列问题8.半坡居民距今年代:约6000年。9.发现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10.生活状况: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11.生产情况: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反馈指导: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回答。(1)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3)发展变化:

  (4)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5)兴起和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什么食物2.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3.他们的居住条件怎样4.他们有什么手工制品吗反馈指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形成小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片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的展品,让学生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并出示答案。(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并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方便。提示: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合作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优点: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原因:江浙地区地势低,潮湿温热。(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学习及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2.他们的食物都有哪些你认为他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3.他们的居住条件怎样4.他们还会制作什么手工制品吗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及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反馈指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形成小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片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并出示答案。(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并提示: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②半坡原始居民开始饲养家畜(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学生探究: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沙,又可以取暖。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

  的决定性因素。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推荐访问: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农耕 教案 原始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