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篇【完整版】

2023年《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5-05-16 08:42:32 来源:网友投稿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篇【完整版】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了解分类说明等说明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4、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学习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走近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朱泳燚(y),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多次参加编写本省、全国和香港地区中学教材,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看云识天气》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2、作品简介:《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关于“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作简单说明。(1)云层中的水气越少,云层就越薄越白,阳光的通透性也就很好,当然就预示着天气晴好;反之,云层中的水气越多,云层就越厚越黑,就会遮挡阳光,形成阴雨风雪等天气。(2)云中都是水离子,带电。云层越厚,带电越大,两团云相撞,就会产生闪电、雷鸣。(3)当云层中的水气,遭遇大片冷空气时,水气结成水珠,当水珠过大时,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住就会落下,形成雨、雪、冰雹等。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三、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提示:结合小学时所学说明方法作答)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第二课时

  模块二:合作探究

  一、美文品析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层云

  卷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

  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二、我们的疑惑。

  请同学们将独学、对学或群学中发现的小组还未能解决的其他问题摘抄下来,与全班一起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块三:形成提升

  一、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模块四:小结评价

  1、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看云识天气的有关知识。全文的结构特点是 ,说明顺序是 。

  2、本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除此以外,常见的说明方法还有: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四、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2、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3、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4、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5、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6、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推荐访问:天气 教案设计 看云识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3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1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1年级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