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本【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3篇
【篇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
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
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篇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4年第17期
【新闻事件】
2014年元宵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掀起全民猜谜热潮。据统计,3天的谜语大会共吸引了2.8亿电视观众,共有206万人次通过手机同步参与实时互动。
【众说纷纭】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敖耀寰:
电视猜谜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能让人们有机会回归传统,了解谜语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我们好像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春天。在节目中,有不少热衷于谜语的人,创作出了不少有时代感又接地气的新谜,这是个十分可喜的事情。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
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
对文化节目百姓有需求。中国文化具有忧患意识,像大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弱不好弄”(年幼时不爱玩耍)的方式,教育年幼小孩不能太爱玩耍。古代老百姓看到纸张,即使目不识丁也不会随意毁坏,我们民族文化DNA是很严肃的。节目娱乐化繁盛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追求这种回归。
【事件影响】
1.《中国谜语大会》播出以后,许多中小学教师试图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灯谜的元素。他们在讲新课文之前,将课题或课文的作者编成谜语,让学生们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014年3月,央视正式启动第二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其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其中《中国成语大会》邀请了纪连海、钱文忠、于丹等文化名人担任评论嘉宾,参赛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位成语高手。
【篇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白亚光来源:《奋斗》2016年第08期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每当面临重要转折关头,人们总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揭示其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是***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的文化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总有一些东西会积淀下来,形成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心理、观念和信仰,也即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体现在人们从饮食居住的物质生活到言谈举止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日用而不觉,如同生物学上的基因,具有坚实的结构,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未雨绸缪”“不耻下问”“与人为善”“舍生取义”等耳熟能详的词语,可能很多人不知其出处,不能深切地了解其含义,但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相互之间的交往。虽然现在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矛盾易变的辩证思维、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诉求、和谐共生的处世准则、“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等,则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而积淀下来,它所形成的价值熏染和教化无处不在,价值践行融入大众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资源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近两千年前的《汉书》,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过的湖南岳麓书院中就挂着这样的一块横匾。毛泽东对此加以新的阐发,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中国化的论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培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很明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以能在中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一是因为它自身的真理性,一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实践运动”与“文化传统”的两个结合,即“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在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结合,应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这就指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推荐访问:中华 范本 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本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范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