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义
摘 要:红缨子是为了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种植需求、促进高粱增产增效而培育出的世界上第1个优质高产的两系杂交高粱新品种。红缨子是酒用高粱最为优质的原材料之一,能够提供丰富的口感。红缨子高粱秆可制作胶合板,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中,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优质的红缨子高粱给广大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章阐述了红缨子特性,研究了红缨子育苗技术,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用高粱;
有机生产种植技术;
红缨子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9-003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4 文献标志码:B
高粱粒中含有酿酒所需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单宁。适量的单宁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提升出酒率。相较于传统的酒用高粱,红缨子的酿酒成功率较高。近年来,红缨子种植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可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为种植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红缨子是目前我国最为优质的高粱品种,产量居第1位,制品极为优越,是国酒茅台指定的唯一酿酒高粱品种。
1 红缨子特性
红缨子是优质的高粱品种,春播生长周期在130 d左右,夏播相较于春播缩减10 d,约为120 d。红缨子株高2 m左右,由地面向上延伸8~9节,叶片颜色呈深绿色,叶面宽度在7 cm左右,总叶数一般在13片左右,外观呈散穗型。稻壳呈红色,高粱粒呈红褐色,比稻壳的颜色深,轻轻一剥就能脱粒。红缨子的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抗旱耐寒能力较强、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较强、存活能力与其他作物相比更强,深受农业生产者的喜爱。红缨子产量为6 000 kg/hm左右,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户经济收益[1]。云南省红缨子产量甚至达到9 750 kg/hm,是截至目前的最高产量。
红缨子高粱的糯性极好,高粱粒呈饱满、坚实的状态,颜色多为红褐色以及棕黄色。相较于其他高粱品种,红缨子的淀粉含量高出10%左右,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的88%~93%,这一含量会受到种植地区土壤条件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制作白酒时,单宁含量必须达到相关标准。如果单宁含量低于1.0%,会对白酒的醇香和口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白酒的味道无法达到最佳,进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果单宁含量大于2.0%,酿出的白酒会有苦涩的味道,致使销量下降。耐蒸煮、耐翻炒、出酒率最高的红缨子酿出的白酒品质可达到最优,符合国酒茅台的酿造工艺。
2 红缨子的育苗技术
2.1 苗床选择与制作
红缨子的育苗阶段十分重要,是基础性技术工程,会对最终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选择苗床时,应选择水源较好、背风向阳、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地块,选择没有遭受过环境污染的沙壤土,满足红缨子苗期生长所需。良好的环境可为红缨子育苗期提供生长空间和所需养分,应控制撒播苗床和大田的比例为1∶30,每公顷大田用苗床地至少为300 m。营养块育苗苗床和大田的比例为1∶40,每公顷大田用苗床地240 m左右。
管理苗床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红缨子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将薄膜平盖在苗床上,开展保温保湿育苗工作。出苗后采用架拱盖膜的方式,并注意揭膜通风,防止烧苗。移栽之前应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等模拟炼苗,使苗能够适应生长环境,并视苗的长势追肥,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2]。
2.2 苗床制作的方式
2.2.1 撒播育苗
撒播育苗是种植红缨子最主要的育苗方式,在农业种植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育苗方式能够节省人工成本,而且操作简单便利,未曾进行过系统学习的农户也能轻松利用该技术播种育苗。撒播育苗时,需将事先培养好的苗床营养土切细整平,开沟作厢,长度需与苗床的实际距离相符,过大或者过小虽然不会对育苗造成影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将种子按照相应的数量划分,均匀播撒在厢面上。播撒时确保种子之间的距离适中,为日后的生长提供充足空间。浇灌适量腐熟的清粪水,并覆土0.5 cm左右,种植面积大的区域需要采取分期播种的方式,充分利用种子和土壤资源。
2.2.2 营养块育苗
制作营养块需确保苗床表面平整,覆盖5 cm左右的营养土。覆盖之后用相应的工具刮平压实,确保苗床表面处于平整状态。利用木板和刀切成3 cm左右的营养块,过程中避免种子暴露在空气中。
2.2.3 营养球(坨)育苗
将优质的农用化肥和猪粪水按比例搅拌均匀,堆在一起等待发酵。播种红缨子之前将发酵好的营养土捏成球状,不需捏得太紧实,保证落地之后即可松散。将制作好的营养球整齐摆放在床底平整的苗床内。每个营养球可供播种2~3粒种子,营养球之间的空隙需要用细土填满,在营养球的上方覆盖0.5 cm左右的细土,确保种子不会暴露,为种子的根茎生长提供空间。
2.3 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通常播种时间为每年3—4月,具体日期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状况调整,为红缨子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撒播苗床播种高粱种子136~227 kg/hm,营养球(坨)播种高粱种子187.5~250 kg/hm。
3 大田移栽技術
3.1 移栽时间
当红缨子的苗龄在30 d左右、苗长至4叶时即可起苗移栽。采用营养块育苗技术应在4~5叶时移栽,提高红缨子的质量。撒播育苗应在5~6叶时进入移栽环节,起苗时应采用相应的手法,避免损伤红缨子根部。去除遭到病虫害侵蚀、生长状况不佳的苗,带土移栽剩余的优质苗[3]。
3.2 移栽注意事项
3.2.1 移栽密度
根据育苗期不同的技术手段分别移栽,通常移栽密度为90 000~120 000株/hm。
3.2.2 净作
合理确定行距,采用打窝移栽技术,每窝移栽2株左右。如果土壤的肥力较差,可以采用适当密植的方式,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壤中的肥力和养分,为植株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3.2.3 分带轮作
开厢移栽,前1年秋季按照150 cm开厢,在厢内50 cm带种植蔬菜等作物,在100 cm带播种绿肥,次年在绿肥翻犁压青之后移栽2行高粱。
4 标准化施肥
4.1 施肥原则
根据红缨子的生长特点、种植地区土壤和水源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将有机农业生产的需求作为基本参照,通过有效措施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营养平衡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成穗期按照科学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开展施肥工作,避免肥力过剩或者肥力不足对红缨子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2 施肥品种
红缨子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确保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及红缨子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红缨子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种植人员需要注重红缨子的钾肥吸收状况,出现养分不足现象应及时补充。按照红缨子生长对肥料的要求合理施肥,科学选择肥料品种。主要施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有机肥,运用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生物有机肥,充分满足红缨子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的需求。
4.3 施肥时期
4.3.1 苗床期施肥
播种之前应利用腐熟的有机肥制作营养泥,待高粱播种之后用适量的营养泥灌溉幼苗,确保苗床地湿润,为苗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4.3.2 大田期施肥
基肥用固态有机肥。移栽时应带土移栽到窝中,秸秆还田和绿肥翻压应在高粱移栽之前进行。秸秆还田方式较多,通常情况下可以采取直接还田、翻压还田、过腹还田以及覆盖还田等。
5 病虫害防治
5.1 防治原则
红缨子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有黑穗病、纹枯病、紫斑病、锈病等,常见虫害有地老虎、蚜虫、黏虫、玉米螟等。盲目使用杀虫剂无法达到预期防治效果,会使红缨子处于枯萎状态,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应将农业防治措施作为基础手段,结合物理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红缨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红缨子是生产茅台酒的有机原料,种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
5.2 防治措施
首先,利用农业防治措施防治黑穗病、纹枯病、紫斑病等主要病害。播种之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晾晒后筛选出优质种子,提升其抗病虫害的能力,提升出苗率,确保质量和产量。播种育苗阶段,可以采取培育壮苗的方式提升苗的抵抗力。移栽时需结合苗的实际情况合理密植,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及时去除植株周围的杂草等,避免其与红缨子争夺营养物质,造成红缨子营养流失。同时,应清除虫源,破坏虫卵的寄生环境,充分消灭病害幼虫,降低病害对红缨子的为害程度。
其次,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开展防治工作。使用糖醋液诱杀黏虫,使用黄板诱杀蚜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螟蛾科成虫,使用糖浆诱杀地老虎[4]。
再次,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现红缨子生长周围出现杂草后应及时去除,将病虫害对红缨子生长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确保红缨子高效增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推动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5]。
5.3 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5.3.1 黑穗病
防治黑穗病应选择优质的红缨子品种,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需使用适宜的药剂,提升种子的综合能力。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方式,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护土壤,涵养水源。对于已经出现病症的植株,应及时拔除,统一处理,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对周围其他植株造成不利影响[6]。
5.3.2 紫斑病
紫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是第2年的初侵染源。一般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会通过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高粱生长后期应及时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秋收后及时深翻,将病残体深埋于土中。紫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种植人员应尽早去除植株下部的l~2片老叶,确保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菌的传染途径。发现病株后,应及时拔出并处理[7]。
5.3.3 蚜虫
蚜虫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害虫,在大发生年份各地都很严重。蚜虫一般发生在高粱苗期,高粱受害后叶色变红、枯死,受害重的高粱“拉弓”不能抽穗,即使抽穗也不能结实,会造成减产。防治蚜虫时,可实行轮作倒茬制度,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防治蚜虫宜早不宜迟,最好在蚜窝期将其消灭。一般使用黄板诱杀蚜虫,用量约为450张/hm,也可使用3%苦参碱兑水进行全田喷雾防治。
5.3.4 黏虫
合理的间套作物搭配和栽培技术措施能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控病功能。防治黏虫时,种植人员应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同时可使用诱杀板、糖醋盆、黑光灯等方法防治。
6 适时收割
高粱的最佳收割时期为灌浆后期,此時大部分高粱粒由白色转为红褐色。高粱的成熟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因此需根据成熟情况分2次收割。大部分高粱粒转变为红褐色之后收割1次,剩下的高粱叶子转变为红褐色时进行第2次收割。
收割之后应及时将种子与外壳分离,经过晾晒将高粱粒中的水分晒干,用专用的容器贮存。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使用塑料袋或者随意使用容器包装,否则会污染高粱粒。
参考文献:
[1]韩国珍.神农架林区“红缨子”高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湖北植保,2022(6):68-70.
[2]潘昌滨,李江龙,安登龙,等.仁怀市二茬红缨子高粱的生物量及载畜量调查[J].贵州畜牧兽医,2022,46(3):20-22.
[3]许华杰,陈芹卉,吴永琴,等.酒糟炭基肥对红缨子高粱生长、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J].中国酿造,2021,40(12):199-203.
[4]高杰,封广才,李晓荣,等.施氮量对酒用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21(4):118-122.
[5]倪德让,叶兴乾,林琳,等.基于多酚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在红缨子高粱原料品质监控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20,41(8):250-255.
[6]胡朝凤,范辉.“粒满丰”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红缨子”高粱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6(6):36-37.
[7]李丽春,李丽芳.永胜县“红缨子”高粱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2(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