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
答谢中书书优秀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欣赏几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黄山之幽奇,匡庐之韶秀,峨眉之清凉,黄河之浑茫,长江之浩渺,西湖之妩媚,洱海之绚丽。下面就让我们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谢中书书》。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品读文章,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难点)。
三 、介绍作者、解题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准确、流畅、字正腔圆。(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标准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5分钟)
1、单字解释;
2、整句翻译;
3、联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仍未解决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点
语 言 美、结 构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2)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3)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搭配。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八、拓展阅读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优秀篇2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篇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优秀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推荐访问:答谢 中书 优秀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PPT 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