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题》复习资料(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无题》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白、李贺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代表作有《泊秦淮》《夜雨寄北》《贾生》等。
二、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春风没有力量,到了暮春,百花残谢。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起来照镜子,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年华消逝)。(男子)夜晚上吟诗(长吟不寐),必然感觉月光都是寒冷的。蓬莱仙境(所思女子的住处)距此没有多少路程(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三、赏析题
1. 首联中的两个“难”分别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一个“难”是困难,指相见的不容易,第二个“难”是难过,指分别的痛苦和不舍。
2 2 .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作用或首联交代的信息)
明确:运用了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分离的时令是暮春时节,描绘了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场景,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烘托了诗人别离时凄凉的心情,体现了爱情的艰难。奠定了全诗哀婉的感情基调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有何含义?
明确: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至死不渝。现在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精神。
4 4 、从修辞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
明确:运用比喻、一语双关,“丝”既指蚕丝,又喻相思,“泪”既指蜡泪,又喻相思泪,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至死不渝。现在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精神。
5.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是真实发生的吗?
明确:早晨梳妆照镜,发现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感到冷月侵人。
角度:这是虚写,设想对方的思念之苦。“应”是忖度、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6 6. . 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明确:运用想象,写出了分别之后女子感叹青春易老、男子夜吟顾影自怜,表达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7 7. . 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明确:改,改变,写出了女子担心青春不再,暗示了女方的思念,寒,寒冷,通过写男子吟诗时感到月光的寒冷,烘托男子内心的孤寂,整句运用想象,表达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8. 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明确:运用典故,借蓬山和青鸟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与情人相见的惆怅与伤感之情,以及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四、主旨探究 本诗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五、理解性默写
(一)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在《无题》中用环境营造出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相思的诗句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用比喻的修辞咏叹至此不渝的爱情坚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抒写离别难舍难分的情感,渲染出一种“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的悲凉气氛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用两幅生动画面抒写别后设想,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为真切的句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8、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让我们亲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饮酒》),让我们走进李商隐去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进岑参,去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塞外雪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