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四上语文全册精彩片段+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观潮》精彩片段 一、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词语非常丰富,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它们收到你们的知识储备库里。默读要求: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用笔画出来,有不太懂的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还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学生开始默读。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学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
荡荡”)
师:反应可真快!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出示电脑上的习题——今天,我去渤海湾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 5 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身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很多语句,还学着用一用,同学们收获都不小吧。以后再学其他课文的时候也要多积累词语,做到活学活用。
《走月亮》精彩片段
一、 借助手势 ,感知文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月亮吗?要想走月亮,先得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是从哪里升起来的?谁来读读?连课题一起读一读。
生:走月亮。(声音响亮,语速快。) 师:这不是月亮升起来,而是太阳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情景。)谁来读? 生: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 生:晚上。
师:晚上周围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很安静。
师: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走——月——亮!(“走”字低声、拉长,手随声音轻轻波动。“月亮”读得轻而柔,手随声音缓缓升起。)谁再来读,接着读。(学生边读教师边用手轻轻地打拍子。) 师:挺好!大家一起来一遍。(生齐读。)我有一个问题,你们看,已经把月亮升起来讲明白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呢? 生:因为洱海很美丽。
师: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呢?花园也很美呀! 生:是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师:为什么要强调呢?(学生答不上来了。) 师:盯着我,考虑成熟的发言才是有价值的发言。听我读,看能听出点什么?(手随着朗读打拍子,读到“洱海”一词时,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顿了一会儿。) 生:因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师:是呀,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美吗?这两句会背了吗?来试试!看我的手! (生扣住课本,眼睛看着教师的手,齐背。) 【精彩片段】
《现代诗二首》教学片段
师:《秋晚的江上》 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你觉得诗人笔下的秋天怎么样? 生:是美丽的。
师:是人为什么“鸟儿为什么驮着夕阳”? 生:鸟儿累了。
师:鸟儿是怎样“驮”着夕阳的?谁来表演一下?(生表演。)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像。
师:归鸟何以倦了? 生:鸟倦实在也是人倦。
师: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
师:为什么“鸟翻双翅,抖落斜阳”?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师: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生:诗人是渴望自由的。
师:是啊,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心悦心情。
师:“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
趣与生气。
师:“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红色。构成秋天黄昏江上一个美丽的画面。
【精彩片段】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精彩片段
一、问题导 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见过豆荚吗?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 1:是绿色的。
生 2:是黄色的。
师:故事中谁想收藏阳光? 师:豆荚什么时候是绿色的?什么时候是黄色的? 生 1:豆荚在生长的时候是绿色的。
生 2:豆荚在成熟的时候是黄色的。
师:豆荚里面的豌豆成熟以后将会怎样呢? 师: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到底要到哪里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来了解一下。
【说课稿】
《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精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是: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三、说教法与学 法
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楚的感观认识。
(二)围绕中心句让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科学家进行的三次不同的试验。
3.抓住重点词“配合起来”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所以我在结束新课时,让学生查阅、收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重点内容的缩影,教育部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边总结学生发言,边板书的方式记录板书。中间的板书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点的把握,而右的副板书则体现了本节课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创意板书,发挥
他们的想象。这样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的板书就形成了。
精彩片段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 师:调皮的猴子,性格古怪的猫,凶猛的老虎……在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 生:我养过几只小白兔,经常看它们怎样嬉戏、怎样休息,十分有趣。
生:奶奶家养了条小狗,通人性。我去奶奶家,它老远就要这尾巴出门迎接,好热情呀!
师:大千世界,动物种类繁多,飞禽、走兽、昆虫、水族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也有自己的特点,人们也有和动物相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把人和动物做比较呢? 生:外貌描写一定要抓住最突出的特点,细致观察。
师:例如,有的同学说自己的妈妈是一只绵羊,因为妈妈的头发是波浪卷,绵羊卷曲的毛也是波浪卷,妈妈最喜欢吃素菜,绵羊也只吃青草之类的食物,而且妈妈的性格像绵羊一样温和。可见,只有找到人物与动物的相同之处,才能写得生动有趣。
生:我应该怎样写,才能把我想写的人更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呢? 师: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家里的人说成一种动物。
师:同学们,猜猜这是谁?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生:猪八戒。
师:他有三头八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生:哪吒。
师:同学们之所以能很快地猜出以上两个人是谁,那是因为他们的外貌都有自己的特点。
师:也可以抓住人的性格特点来写,写出他与某种动物相似。
师:今天这类作文要和动物联系在一起。抓住样子、性格、习惯、饮食等,但是不管你用什么写作方法,一定得为表现人服务。我相信你们都能把家人详细的介绍给大家。
【精彩片段】
《题西林壁》精彩片段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师:请同学们先分组合作自学古诗。可以先读读诗句,再交流读懂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内容。对于读不懂的内容尽力想办法解决。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个小组派代表,交流你们组的学习情况。
生:我们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识”是“知道,能判别”,“不识”就是“看不清”。
生:我们组不了解苏轼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会写下《题西林壁》这首诗的? 生:苏轼就是人们常说的苏东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他在游玩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写下的一首诗。
生:我们知道了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成为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成为山峰。
生:这里的“成”应解释为“是”。
师:好,你纠正得很对!那么你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讲一遍吗? 生:从正面看庐山是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山峰。
师:对,可是我们能不能再说具体些呢?(分别画出“岭”和“峰”的简笔画)大家比较这两幅画,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岭”的特点是峻峭挺拔。
师: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峰。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还用心去思考,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彩片段】
《爬山虎的脚》精彩片段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 3、4、5 段,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巴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它的脚一拉直就贴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地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地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它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片,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
推荐访问:片段 语文 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