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弹簧测力计公开课(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物质科学领域,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处于本单元的中间。
本单元的前 3 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而本课是学习弹簧测力计,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题。认识和使用一种工具来解决问题,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养过程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最后的拓展环节,把课堂的所学延伸到课外去。
二、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能使用工具解决问题。
结合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学情,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取舍,以下便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流程图:
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学生实验材料 1 套、班级记录表、弹簧测力计的纸板模型、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记录单。
六、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1.出示拉力器,并简单介绍拉力器后,请小个子女生和大个子男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请学生说说怎么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引导学生关注力气大的同学会将拉力器的弹簧拉得更长。
3.人们根据弹簧的这种特征,设计出了一种测量力的仪器叫做弹簧测力计。
出示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板书:弹簧测力计)
【设计意图】活动环节特意请了小个子女生和大个子男生上来,增强现场的震撼感,就现场效果来说还是很吸引四年级孩子的。从活动引入,充分调动了四年级孩子参与的热情,贴近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
(二)
探索
出示圆筒式、平板式、手柄式、条型盒弹簧测力计。
过渡:关于圆筒式弹簧测力计,你想了解什么? 本节课先研究其中两点(圈出):构造、读数。
1. 活动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出示任务单(见下右图)
(1)初步感知:对照记录单任务,学生自主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用红笔圈出做标记。
(2)参考资料认知:师根据各小组需求,适时提供《弹簧测力计说明书》, 自我补充修正。
说明书封面
任务单
说明书内容
(3)请你来当小老师:(黑板展示不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交流汇报(一人负责讲解介绍,一人适时拼贴弹簧测力计结构)。请下面的学生补充(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一大格的力、一小格的力),教师再讲解力的单位(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完成结构认知。
【设计意图】面对弹簧测力计这样陌生但又简单的工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主观察,阅读说明书自主建构对它的认识,因此,本环节我用任务驱动孩子自我建构新知,最后的汇报环节也是孩子们的主场,我特意准备了不完整的弹簧测力计模型图,让孩子通过“拼图”,从局部到整体认知,使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充分调动了台下孩子的参与度。
2. 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感受力的大小 ①用手慢慢拉动挂钩,看看弹簧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 ②拉动挂钩,使指针指向 1N、2N、5N,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过渡:接下来用弹簧测力计称量不同轻重的物体。
(2)播放微视频 附微视频文字:操作要求如下,第一步,打开任务袋 2,拿出记录单、弹簧测力计、小物体,每人分发一张记录单;第二步,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不在“0”位置先进行调试,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第三步,在测量前要先对物体进行估计,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实验时我们可以测量两次,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二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物体名称
估计所受重力的大小(牛)
实测所受重力的大小(牛)
(2)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记录,观察学生的记录结果,谈谈感受。
(4)过渡:你敢接受挑战吗?用测力计完成以下一个任务:①称量一个鸡蛋;②称量一个口罩;③称量一张 A4 纸。
【设计意图】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带领学生收集记录中的数据。对数学分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性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将记录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在挑
战环节,学生们都是有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践、交流。
(三)研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3.学生举例说明,要求明确是什么物体产生的弹力。
(四)拓展
1.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思考:
①需要哪些材料?②怎样画出刻度?③如何检测效果?
2.介绍制作方法:
(1)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回形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
(2)用钩码等已知重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 1N、2N、3N 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 10 份或 5 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
(五)作业设计:
1. 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七、 板书设计:
弹簧测力计
使用注意:调零、平视、量程
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记录单一
姓名:
1.弹簧测力计由哪些结构组成?
2.力的单位是
。
3.每一大格被分成
小格,一大格代表
N,一小格代表
N。
4.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N。
记录单二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物体名称
估计所受重力的大小(牛)
实测所受重力的大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