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为学习评价:思维进阶重要方式,供大家参考。
作为学习的评价:思维进阶的重要方式 ————基于一节高中思想政治课例的思考 作
者:
王静慧
作者简介:
王静慧,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教师,教师发展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原发信息:
《基础教育课程》(京)2022 年第 20223 上期 第 68-72 页
内容提要:
“作为学习的评价”理念将评价作为一种高级思维的学习活动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由评价标准引导开放性任务,生成差异化思维成果;基于表现开展自评互评活动,实现内隐思维外显与碰撞;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学习时空,改进学习、重构思维,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让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
键
词:
作为学习的评价/思维进阶/评价标准/自评互评/思想政治课
期刊名称:
《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22 年 07 期
“作为学习的评价”不同于“对于学习的评价、为了学习的评价”,它更强调评价是一种学习活动,评价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标准。学生具备评价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解释、分析、综合、归
纳、反思、批判等方面具备了较高的能力,评价能力是高阶思维的重要体现。“作为学习的评价”让“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走进现实。那么,如何有效实施“作为学习的评价”并发挥其在思维升阶上的作用?2021 年 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新教材”专题研训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选择性必修 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五课第二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尝试运用了“作为学习的评价”理念。授课教师精心设计,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议题,以全球环境问题导入新课,基于真实情境创设了序列化的任务和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展示思维活动成果,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虽然这堂课并非十全十美,但课程设计与流程给参会教师带来很多启发。下面,笔者以本课教学为例,谈谈将“作为学习的评价”运用在课堂中应关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一、评价标准引导开放性任务,生成差异化思维成果
“‘作为学习的评价’将评价作为一种高级思维的学习活动,它首先包括了思维成果的生成。”[1]学习是由课前、课中、课后构成的系统,课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在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给学生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既有助于生成差异化思维成果,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架”,给学生构建预期的成功学习的具体表现。在此过程中,基于素养发展要求的评价标准及开放性学习任务对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生成差异化思维成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例中,教师课前布置了系列化的开放性任务:
【环节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前置任务一:查找***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从时间、场所、主要观点及观点涉及领域三个角度进行描述。
【环节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前置任务二:结合中国在国际关系、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文明、生态五个方面面临的新挑战,查找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生动实践并分析这些生动实践的意义。
上述学习任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查找资料,基于不同的关切、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引用多样的典型观点和事例,说明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实践,并从各自的视角分享观点,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生成差异化的思维成果。但学生自主学习朝着什么方向出发?任务能否体现政治认同的共同标准?是否关注了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具体表现和成长?由于教师没有提供可观测、可评价的标准,学生的思维成果可能会偏离课堂学习目标。为了让前置学习任务聚焦学习目标,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学生根据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有思考、有挑战性、有意义的学习中去。
该课例的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学生展示和互评活动,但出现了思维呈现角度比较单一的问题,学生提出的评价意见都是赞同和认可,课堂显得比较“风平浪静”,看不见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若能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相应的标准,则既能帮助学生多角度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兴
趣和自信,也能为后续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实现思维进阶提供支撑。为此,笔者建议,课前教师在以学案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可附上一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标准,如表 1 所示。
二、基于表现开展自评互评,促进内隐思维外显与碰撞
“学生自评和互评是‘作为学习的评价’的实施方式。”[2]课前,学生在评价标准指引下自主或合作完成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后,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生成个性化的思维成果,课堂的展示和评价就成了思维深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思维升阶过程中,基于表现的自评就是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基于表现的互评就是学生在发展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中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课例中,学生在课堂展示前置任务一的学习成果后,教师进行总结:“可见,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理解是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到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的内容,大声朗读并进行探讨。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前置任务二的学习成果,并组织学生做好不同学习小组间交叉互评的准备,在学生展示及评价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课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关注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中的不同角度和中国实践展示了丰富的学习成果,负责小组发言的学生,其表达、分析、解释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其他学生作为聆听者也理解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了解对于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会生发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从同学的观点中受益,并通过感受观点的不同激发创新思
维,从而达到深层次学习的目的。在互评环节,学生对展示者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其亮点并提出自己聆听后的感受和启发,在此过程中,进行评价的学生不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生动实践,其归纳、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和互评,很好地将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下一个阶段思维加工的载体。但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似乎忽视了评价学生提出观点的正确性及其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的关联性,以及作为聆听者身份的其他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式是否清晰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及时反馈与追问加以改进,实现内隐思维的外显化、可视化。
“思维图示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通过具有特定形式和具体用途的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思考变得更加条理化。”[3]针对上述课堂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教师可引入八大思维图示法,“思维图示法的八种图示涉及培养学生描述、对比分析、分类整理、识别事物的因果关系、排序、分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类比推理的能力”[4],指导学生将评价的思维过程以简要的图式加以表达,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初期,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示范,将学生的评价过程图示化,后期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有痕”的学生思维图示,教师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反馈与追问。例如,在本堂课中,教师提供了如下情境和任务:
情境:2021 年 6 月 25 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目前已扩散至 92 个国家,给全球抗疫带来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
任务:针对上述情境,课前查找“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的具体表现。
学生通过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了很多关于中国联合抗疫的具体案例与数据。有学生在评价环节提出:“某某同学提供的案例具体生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用实际行动为控制疫情蔓延筑起的有力防线,中国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简图(图1)。
在学生互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思维碰撞。教师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情感获得,让学生再次感悟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也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认知,例如,“有的国家在疫情问题上不断抹黑中国,你觉得我们需要与他们联合抗疫吗?就此谈谈你对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这样的追问能促使学生拓展评价视野,引发后续思考,提升思维深度。
三、运用数字技术拓展学习时空,改进学习、重构思维
“‘作为学习的评价’,就其构成的核心要素来看,除了‘生成与展示"‘参与评价活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反思与改进’。”[5]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会发现,课中,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在相应的网络空间中随时进行自评和互评;课后,学生将网络空间的信息加以整合,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不断提高对自己学习状态的分析能力,并寻找策略去独立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例中,教师在每个小组展示后,都会询问其他学生是否需要补充相关信息。然而由于时间原因,学生没有进行后续补充。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设计意图看,教师试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和归纳提升的意识,但从结课部分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更多是从知识层面归纳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却没有触及思维提升和教师预设的政治认同素养目标——“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针对课例中的时间问题以及如何让思政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笔者建议,虽然本节课是在现代化的录播教室学习,但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都是将发言内容书写在学案上,浪费了这个学习环境。若能充分使用教室中的平板电脑,实现及时互动式分享,学生就可以在线实时查看同学上传的个人观点,负责发言的学生只需将最核心的观点加以表达即可,这就为学生思维碰撞、自主反思与改进预留出更多的时间,政治认同意识也能在理性思辨中得以自然生成。
此外,笔者在聆听上述课例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生成了大量有意义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容量过大,学生和教师在短短 40分钟之内很难快速接收,缺少了接纳评价的时间,学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深度理解和后期改进。当下数字世界的时空泛在,让人人展示、同伴互评、师生共评、个人反思与改进得以常态化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学生思维升阶和自主学习的开展。
推荐访问:进阶 思维 评价 作为学习的评价:思维进阶的重要方式 评价如何促进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