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关区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供大家参考。
强阵地 坚持一条红色主线贯穿全局 塑品牌 创新载体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聚民心 始终围绕着群众所需所求转 南关区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
着眼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调动各方力量,盘活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服务阵地持续拓展、理论宣讲更有活力、实践内涵不断丰富……今年,南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进入全面拓展、全方位推进的新阶段。
南关区突出“一体四化”“五域融合”,全力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主阵地。目前,全区 13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6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2 支志愿服务队,在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下,已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拓展阵地
走出区域特色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南关区委立足城市中心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文特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持续用力,不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路径。
具体实践中,南关区创新“1445”工作模式,即一体建设中心、所、站为动力引擎,“四维”阵地延伸拓展工作覆盖,“四化”赋能助力文明实践走深做实,“五域”融合志愿服务贯通工作体系边角末梢,实现信息联通、活动联办、队伍联建、街区共治、资源共享、文明共创。全区坚持系统推动中心、所、站、点、户、岗、端七级阵地全覆盖,把标准化、项目化、智数化、社会化手段贯穿思想文明传播、行为文明践行两大主线,让文明实
践全要素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在中心城区走出一条“三级一体,扁平管理,直通末端,综合覆盖”,具有南关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路径。
如何把群众所需所求所盼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南关区地处我市中心城区,我们按照整合资源最大化,服务群众最优化,对全区各类资源进行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形成‘一盘棋’格局。通过‘一体’建设,高位统筹,实现阵地布局一体、指挥调度一体、资源统筹一体、队伍建设一体,全力**资源分散难题。”南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之初,南关区坚持“依托存量、不搞增量”的阵地布局原则,从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实际出发,盘活大社区闲置空间,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在一起。中心吸纳行管部门、街(乡)等 38 个成员单位,通过小区定点、楼栋评户、企业设岗、网络联端,让点线成面、融链成圈,拓展为七级阵地,实现区域全覆盖。
在指挥调度方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高位统筹,13 名区级领导一对一包文明实践所,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一体作战”的组织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专项巡察,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体系,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压实责任,构建“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到指挥协调一体。
在整合资源方面,依托长春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九圣祠党史故事馆等 5 个党史教育基地,文庙博物馆、南大营旧址陈列馆等 6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朝鲜族群众艺术馆、雪立方摩尔运动中心等 17 个主题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实现阵地共享、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打通资源大循环。
在队伍建设方面,发动 49 个区直部门党员干部,招聘 15名文明实践专干,组建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总队长,带头实践、带头指导、带头督促。吸收街乡班子成员、在岗干部、下沉队伍、属地垂管单位力量,在 13 个所组建志愿服务中队。依托社区(村)、
驻街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 192 支志愿服务小队,形成“1+13+192”的三级队伍体系。
提质增效
打好创新“组合拳”
在位于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的南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场科普讲座吸引着辖区群众前来学习。新理念、新政策、党史教育、生活科普……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都在这里讲。登台讲师中,既有机关党员干部,也有行业志愿者;既有市、区级理论宣讲团成员,也有辖区普通百姓。他们通过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南关区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为最大程度发挥中心功能作用创造条件。
——阵地建设标准化。坚持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规范中心、所、站建设;在点、户、岗拓展阵地,明确要有人员、有项目、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在网站、微信和抖音公众号等网
络阵地,链接窗口界面统一使用文明实践 LOGO 标识,信息发布题头统一使用“文明实践”字样底图。
——志愿服务项目化。培育出“七彩帮帮团”“爱心理发屋”等“草根”项目 59 个;扶持出“微孝益家”“乐享纸周末”等持续项目 47 个;购买“银发卫士”“代理妈妈”等品牌项目 10 个;创建出“理响南关”“先锋讲坛”等特色项目 5 个;落地“真爱梦想中心”“益路公益”等规模项目 8 个。截至目前,累计打造志愿服务项目 129个,全区 50 万余人次受益。以项目支撑,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聚”民、文化文艺“乐”民、普法维权“护”民、科技科普“强”民、助学兴教“育”民、健康义诊“益”民,城市清洁“悦”民、扶老助困“暖”民、文明新风“润”民、疫情防控“安”民等“十大为民行动”。
——平台载体智数化。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智能化、数字化。重点建设南关发布宣传平台,用足学习强国学**台,加载政数服务云平台,链接微信公众信息平台,活化文明实践工作手段。依托所、站VR 智慧学习体验基地、5S 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文明街区“一网四平台”治理示范基地,拓宽文明实践传播通道。
——资源运作社会化。以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志愿服务联合会+文明实践基金会为框架,构建“一心两会”志愿服务保障“铁三角”。通过促进中心培育输血、指导规范,联合会承接项目、支撑需求,财政杠杆撬动、基金会募集,让工作有保障可持续。
“破圈”融合
促文明实践走深做实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南关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积极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生服务五大领域中,实现“破圈”融合,走深做实。
南关区注重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政治功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四史教育”为抓手,打造党史故事馆、5S 党史体验基地,开放党建直播间、红色故事会宣讲载体,激发广大党员爱国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创造性开展“我为群众解一忧、我为发展献一策”特色载体实
践活动,累计为群众解忧 4566 件,为区域发展献策 4410条。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基层党建,真正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在城中村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发挥长春好人等群众身边典型示范作用,倡导家国情怀,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广泛宣传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典型事迹,营造崇善向善浓厚氛围,弘扬时代新风……南关区通过将文明实践融入文化繁荣,树牢守正创新“风向标”。
实践过程中,南关区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引领群众、凝聚民心,厚植文明实践群众根基。通过开展“春风行动”,面向就业困难大学生和“零就业家庭”开展“春风送暖,送岗到家”活动,提供用人岗位 600 个,就业指导 900余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 300 万元。开展“助老行动”,打造“没有围栏的养老院”“幸福驿站”,以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为主体,校社合作志愿服务为补充,社区食堂为配套,供给差异化养老服务。全区 2580 名老人签约,实现老有所养。开展“关爱行动”,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展暑期托管、心灵疏导、科技培训服务,针对残疾群体量身定制技能培训、义卖义诊等活动。
文明实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南关区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探索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激励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