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专题03,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解析版【完整版】

专题03,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解析版【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5-05-15 16:25:4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03,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解析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专题03,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解析版【完整版】

 

 专题 03

  文言文阅读

  过关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答案】1.C

 2.D

 3.B

 4.B

 5.(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

 (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如恶恶臭”意思是“好像厌恶臭气”,所以前一个“恶”为动词“厌恶”,后一个“恶”为形容词“不

 好的”。选项加点的是后一个“恶”,应该是形容词“不好的”意思。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分别是:介词,把;/表目的,来。

 B.“之”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

 C.“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假设,如果。

 D.“于”均解释为介词“在”。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 CD。

 “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

 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选 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

 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

 参考译文:

 (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二)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乐、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0.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A

 7.B

 8.C

 9.(1)(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涌出泉水(终必汇成江河)。

 10.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说,孟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因此(尽管)孟子在齐国为官,但他的母亲死后还是被安葬回了鲁国。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的子孙,之后也因为国家衰落,分别到了其他国家。

 “鲁公族孟孙之后”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于齐”作“仕”的后置状语,“孟子仕于齐”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孟子仕于齐”是“丧母而归

 葬于鲁也”的原因,“于齐”后应断开,排除 B。

 故选 A。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主张……崇乐、重礼”错误,“崇乐”“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自知其思想迂阔”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

 故选 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跟……学习;“治”,研究;“尤”,尤其;“长”,精通/擅长。

 (2)“凡”,所有/凡是;“若”,像...

推荐访问: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解析版 中册 串讲 文言文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