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04,诗歌鉴赏(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必修上册)原卷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专题 04
诗歌鉴赏
过关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8.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①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中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豪迈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C.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D.杜甫把这首诗写得纵横恣肆,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10.这首诗以“悲秋”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下列对《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大江东去”出语不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浑气势,并且同样不事雕琢,脱口而出,显示豪放派词章的本色。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既是实写眼前景色,又是摹写古战场境况;“卷起千堆雪”,形象如画,力夺千钧。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赞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叙述中融入抒情。
D.全词选景择事,遣词造句固然很豪放,但结尾却透露出消极色彩。“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全然没有豪放不羁的气魄。
12.通过理解,赏析本词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下列对这首可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秋天天气多变,身体不好,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表现了词人滞留他乡的孤独生活和悲苦愁绪。
B.下阕前三句写菊花,既言其多,又形其乱,以花之凋残映衬心之愁苦,又喻指岁月流逝,人衰老憔悴。
C.下阕后几句写词人孤苦无依坐待天黑的境况,希望黄昏时雨中的梧桐能排解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愁绪。
D.本词用语浅显,以家常话写心中事,显得自然真挚;词中描摹多个典型意象来抒情,结尾则直抒胸臆。
14.后人评论这首词前三句中叠词的运用“情景婉绝”,请简要分析。
阅读《声声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片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及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出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以“千古江山”开篇,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为下文缅怀历史英雄人物作铺垫。
B.“舞榭歌台”两句,感慨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英雄人物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C.“可堪回首”三句,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南宋百姓安于金人统治,在此祭奠拓跋焘。
D.下片中历史人物与事件穿插,与词人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形成作品深沉顿挫的独特风格。
18.辛词长于用典,紧扣题旨,贴切自然。请结合词句,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9.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D.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20.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渴望其归己。
B.诗人以山海作比,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
C.诗人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D.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表明自己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但却有未显声名之意。
21.在此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溪居 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溪居:溪指冉溪,作者被贬永州时曾于此筑室而居,并改称冉溪为“愚溪”。②榜:船桨,这里作动词。
2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描绘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士形象;柳诗描绘了“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的贬谪者形象。
B.陶诗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樊笼”,柳诗将仕宦生涯比作“簪组”。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C.陶诗首两句真诚率直,诗人的本性与宁静的自然、淳朴的乡村有一种内在的共通,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不同流俗的性格。
D.柳诗末两句写诗人独来独往不见行人,放声高歌,清越之声在碧空久久回荡;语言清新晓畅,却又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23.两首诗都描写了田园“闲居”生活,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闲”的内涵又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②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2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
的险峻雄奇。
C.第五句到第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25.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26.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7.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 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
推荐访问:诗歌鉴赏(过关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必修上册)原卷版 串讲 上册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