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篇)

发布时间: 2025-05-12 04:57:15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篇)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欢迎阅读。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篇)

篇一: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欢迎阅读。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一】记得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六年级老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老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由此可见,我们要善于编辑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不再锁定在课堂上,封闭在课本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可以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

  一天,妈妈给我了9个硬币,说:“这儿有9枚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够将假硬币找出来?”我说:“这还不简单!”,我接受了任务。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没什么不同嘛。我又用东西敲一敲,声音好像也一样!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哦!用天平,真硬币和假硬币的重量肯定不一样!妈妈笑了笑,给我了一个没有砝码的天平,说:“嗯,假硬币的质量轻一些,但我只有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想办法把假硬币找出来吧。”

  我先把硬币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两边各放一份。天平没有反映,我想假硬币肯定不在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从天平上拿下了左边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开始时没什么反映,但左边的这端慢慢的翘起来了,哦,假硬币果然在左边的这3枚硬币里。我又拿出了左边硬币中的2枚称,好像一样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币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来。“对,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出生活中的数学题,真不错!”妈妈说。

  其实,我只是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只需称两次,就从9枚硬币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币。

  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如果你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三】我们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

  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思考它和体会它。还记得有一次,我去常客隆买了几瓶可口可乐,回到家里我正准

  备打开一瓶可乐,无意中看到可乐瓶的包装上写着:买一升赠送250毫升,看了这句话,我想厂家不可能做亏本生意吧?绝不可能,于是我请求爷爷帮我做一个试验,我要看看厂家有没有撒谎。要是多不出250毫升,那就说明厂家在欺骗消费者,以后我就不买这个可乐了。可拿什么测量准确呢?我家有一个量杯,爸爸做实验用的,刚好可以拿来用一下,于是我就拿它来测量。爷爷开始教我:一升等于1000毫升,再加上赠送的250毫升,一共是1250毫升,我家的量杯容量是250毫升的,那么1250÷250=10(杯)。经爷爷这么一提醒,我恍然大悟,因为只要一瓶可口可乐能倒满10杯的话,那么说明厂家很诚信。于是,我拿起可乐往杯子里倒,1杯、2杯、3杯……10杯。哈哈,竟然10杯还超过一点。啊!原来这瓶可乐是足量有余的。忽然我又发现瓶身上写着净含量:1250(+)5毫升,我问了爷爷。原来,这个意思是最多有1255毫升,最少有1245毫升,而标准就是1250毫升,我听了一下子就明白了,数学的学问真是处处都是啊。

  我不禁赞叹起来:我以后一定会多买这个牌子的可乐喝,爷爷也笑着告诉我:“怎么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吧”我使劲地点点头。

  从这次试验中,我明白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数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四】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小学生]相关文章:1.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2.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3.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00字4.关于数学与生活小论文5.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6.小学生的数学小论文7.数学与生活小论文四年级8.数学小论文作文9.数学小论文的作文10.关于数学小论文

篇二: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生活数学小论文

  数学是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数学思维影响我们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数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生活数学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数学小论文1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坠ぷ魇奔?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很多问题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如《钟面的认识》《统计》《图形的认识》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图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说说有几扇窗、几块黑板、几盏灯等,指导学生们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物品的数量。又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6人总成绩是528分,二小队7人总成绩是609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二小队获胜,随着二小队的欢呼声,一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二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就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如认识图形教学,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学生亲自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便有得学生弄清这些图形的特征,这种生活形成的数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和观察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篇三: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大全

  导语:生活中处处也有数学。下面是关于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希望大家喜欢小编整理的论文。

  数学小论文300字【一】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小论文300字【二】快要过年了,妈妈准备买一盒巧克力送给亲戚。我们来到了超市。可是,巧克力品种多价格又多,包装

  也十分精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我们决定在费列罗中挑一盒。有一盒巧克力是16颗装44。8元的,另外一盒巧克力是3颗装8。6元的,还有一盒巧克力是24颗装70元的。

  妈妈问我:“买哪种更合算呢?”我想到了两种方法。方法一:算出每颗多少元。44。8÷16=2。8(元)8。6÷3≈2。86(元)70÷24≈3(元)2。8元<2。86元<3元16颗装比较合算。方法二:算出1元可以买多少颗。16÷44。8≈0。36颗)3÷8。6≈0。35(颗)24÷70≈0。34(颗)0。36颗>0。35颗>0。34颗还是16颗装合算。“妈妈,16颗装的最合算,我们把这一盒待会家吧!”“好,琪琪我们以后要省钱哦!”于是,妈妈买了16颗装的巧克力,比3颗装每颗便宜了0。06元,比24颗装每颗便宜了0。2元,真合算,省钱实惠又好吃,下一次,买东西,我还要替妈妈省钱。数学小论文300字【三】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

  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

  数学小论文300字【四】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我大笑一声,喊到:“错!”“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

  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她笑着说:“不错,思路很清晰,很会思考!”

  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

  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数学与生活的小论文大全]相关文章:1.关于生活的数学小论文2.数学小论文作文3.数学小论文的作文4.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精选5.数学小论文200字6.小学有关数学小论文7.关于数学小论文8.初一数学小论文9.高一数学小论文10.数学小论文六篇

篇四: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篇1

  提要: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学习有用的数学,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人类长期的劳动实践活动,而积累起来的。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运用所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钟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图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多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在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说说有几扇窗、几块黑板、几盏灯等,指导学生们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物品的数量。又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进行的数学比赛中,一小队9人总成绩是810分,二小队8人总成绩是780分。我现在宣布:这次比赛一小队获胜,,二小队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一小队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就这样算成绩,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我赶紧问到"那怎样算就公平了?"......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让孩子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类似的与生活相贴近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用处真大,实现了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对于这一点,不必多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篇2

  内容摘要:

  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

  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

  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

  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

  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

  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5、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数学与生活小论文篇3

  记得还是去年夏秋相交季节,妈妈说许多商场的服装都开始换季打折了。于是,选定一个休息日,我们便准备上街狂购一番。来到一家商场服装部,还没有来得及看衣服,就被全场买200送200的宣传条幅深深吸引了,我们决定就在这家商场选购。不一会儿,妈妈买了一件标价398元的上衣,按商场规定,拿到200元返还券。又逛了一会儿,我们看中了一件标价350元的男装T恤,旁边售价牌上大红宣传栏内写着——6折,我赶紧拉着妈妈这件可以打折。可是,售货员说:用返券不打折,只能按正价350元买。妈妈想想,返券留着也没用,于是就加了150元为爸爸买下了这件T恤。

  此事不久,数学课上我们学习百分数,其中就有商品打折的知识。这使我联想到前几天我和妈妈的经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回到家,我把那些衣服统统找出来,用新学的知识埋头苦算一番。妈妈的上衣是398元,按商场规定,398元不足400元,只能返券200元,这样算来如果买四百零几的服装不是更划算吗再算350元的T恤,用现金打6折,也就是210元/件,我们用200元券不打折,就加了150元,两件衣服标价总计748元,参加买200送200活动,妈妈一共交了548元,也就是说消费748元送了200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这和我当初的想法———五折相差太远了。我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开心地说;我早就算过了,平时商场也常打7——8折,‘买200送200’只是一种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不一定就会比平常便宜很多,只不过这两件衣服是一定要买的,所以就买了。帅帅现在就能用学校学的知识帮妈妈购物,真了不起。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很高兴,同时我也知道购物中有很多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想。

  这次购物,我收获很多,归纳了一下,购物中要做到三个字:算、比、

  一、算一算,打折前后的价位、其他商场的价位

  正如买200送200,粗看是打了五折,但有的商场故意把商品的原价改成198元、298元、398元……这样一来,顾客要么少享受了198元的优惠,要么就要多消费,加钱买别的商品,以凑够那200元。有的商场是真正给顾客实惠,虽然没有表面的五折,但原价位没有随意改动,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

  二、比一比,不要轻易听信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

  买一送一,返券销售,均是促销手段。就像我们买的两件衣服一共花了548元,只相当于打了7。5折左右。如果不是因为爸爸等着买T恤穿,我们则无缘无故的多浪费了150元。

  三、想一想,是因为需要还是被很便宜迷惑

  上个月学校组织春游,妈妈带我到商场买春游食品。超市里正在进行统一蜜桃多买一送一的宣传。我想:买一瓶450ml蜜桃多就送一瓶200ml的蜜桃多,相当于增加了原量的40%多,可是生产日期、保质期还有一个月就过保质期了。我们家平日里也不太喝这些,如果不加思考的买回来,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变成浪费。

篇五: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推荐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1)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拿商店促销来说,一年到头,各个超市、大小商场,总要举行很多的促销活动,用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我们的注意,但这些促销活动是不是都是真的、都象促销宣传一样呢?"十一"期间,妈妈带我先后去了商场和超市,我有了很多发现。

  先从商场来说,还没进店门,巨大的条幅上"单件满100送30,满200送70"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妈妈问我,"你知道他们的促销折扣是多少么""当然知道,30除以100就是30%,也就是7折;70除以200就是35%,就是65折,买的金额多了,优惠就大呗"我自信的说。"好的,进去后仔细观察,一会儿你再算算"。商场里的顾客还真多,人来人往的,有挑选物品的,有试衣服试鞋的,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服务员也很忙,帮顾客挑商品、提建议、开单子。但是逛了十几个柜台,我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衣服、鞋帽还是玩具,单件满100或满200的倒是很多,不过总是出现138元,168元,258元,288元这些金额,非常接近100元或200元整数的商品几乎看不到,我拉了拉妈妈的手,把这个问题告诉她,妈妈笑着说"你真聪明,而且观察的很细致,单件满100送30,满200送70,实际结帐的时候,超出100元或200元的部分是不计算在优惠活动内的,也就是你买了138元的.商品,其中38元并不参加优惠活动,参加优惠的只是100元部分,现在你再算算促销折扣是多少""100*(1-30%)+38是108元,108再除以138,妈妈借我手机,我用一下计算器""好的"妈妈把手机给了我,"约是0.78,""对了,也就是大概78折,开始呢,你以为是多少""7折""所以,一定要注意多看,多想,要不就被这些小花招蒙蔽了,一会儿咱们去超市,你再注意一下""好的"。

  刚进入超市,我就从宣传架子上拿了一份促销海报。"妈妈,妈妈,你看,多便宜啊,酱油一瓶6元,买第2瓶才3元,方便面1包9元,买第2包才4.5元,还有洗发液、香皂?好多东西都半价促销呢""小马虎,又着急了,你静下心仔细算算""哎"我冲妈妈吐了下舌头。"酱油一瓶6元,第2瓶3元,6加3是9元,9除以12,啊,是75折,不是半价。方便面1包9元,第2包4.5元,13.5除以18,也是75折","这就对了,记住半价的前提是按照正常价格先购买1个""我明白了""还有?"妈妈说,"购买东西要注意实用,就像酱油,按照咱们家的情况,早点买一些,午饭你在学校吃,爸爸妈妈在单位吃,晚上做饭才需要,一瓶就可以用好几个月,它是有保质期的,时间长了就变质了;方便面也是,你想,先不说它含有许多添加剂,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爸爸妈妈工作忙,有时不能接你,但

  是有小饭桌啊,你每个月吃几次方便面呢,时间长了也会变质,食物变质了只有扔掉,这是不是浪费呢,对环境也不好呀!""妈妈,我明白了,买东西不能只看宣传,要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更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啊,聪明的小宝贝,走,去看看洗发液,家里正好快用完了,我再带一瓶到单位。"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2)

  什么是数学?百科全书上是这么定义的,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可能你仍然不明白何为数学。通俗的说,数学就是一门关于计算的课程。

  那么,数学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精密的数学竟然能跟拿袜子扯上边。关于拿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肯定无法配成一对。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则至少要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

  说完拿袜子,让我们讨论一下燃烧绳子的方法。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同样类似的问题还有火车相向而行问题。两列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列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列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列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列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

  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形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投掷过硬币。可是,你知道吗,掷硬币并非最公平的。人们认为这

  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择,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妙,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推荐访问: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 小论文 生活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