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山海经》插画之思考【优秀范文】

2022年度《山海经》插画之思考【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 2022-06-20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山海经》插画之思考【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山海经》插画之思考【优秀范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5篇

第一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一部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1]。《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代学者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并非成书于一人一时。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

《山海经》共18卷,分为《山经》、《海经》、《荒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2650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大的部分,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5篇。《汉书·艺文志》载此书时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也有人认为这5篇是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所增加的。全书内容,以《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作为一组;
《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
而《大荒经》4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
《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
《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
《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山海经》实际上也是我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本古书。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天、后羿射九日等神话确实出自山海经,有人质疑出自《淮南子》,这是不正确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相传根据《吕氏春秋》改编。而《山海经》早在先秦已有流传,从时间顺序来看,就显而易见了。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目,内容早佚。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习以为常的东、南、西、北,而是有悖常法的南、西、北、东。蒙文通曾经据此为论据之一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后人也多袭其说。但是,先秦典籍甚多,经现代学者梳理后,并未见到有与此类似的事例,因此,倘若单凭此点,今人少有采信。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两大部分中,《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
《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
《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
农作物生产;
井的发明;
乐器制作;
民族迁徙;
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使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海经》虽然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但其地理学内涵是第一性的,它从各个方向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
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记述者对于水文的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从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

其作为神话学文献,《山海经》至少有三方面价值:一、对七大类中国上古神话做了程度不同的记录;
二、留下了关于神话世界空间的可靠的文字根据;
三、保存了大量的凝聚着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占,蕴含着潜在的神话学价值。对于中国神话的分类,不宜采取以其所体现人类意识和精神成长历程为根据的西方神话分类原则,而应把神话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内在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重要特征作为主要根据。《山海经》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部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记录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族战争神话记录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第二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读罢《山海经》,我不由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几个字,《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书名“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引的这段话,却少了一个“海”字,紧接着又说:“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所以《史记》中《山海经》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应是《山经》所记的奇禽异兽,怪蛇怪鱼,还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则主要记述的是异域的国度和民族,并非什么“怪物”。

中国古代神话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像古希腊神话那般条理清楚。《山海经》便体现了这一特点。看《山海经》时,总觉得神话故事只是点缀,一笔带过,仅仅是记述的附带品。古时的先民更关心的似乎是奇珍异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的功力性明显要强于西方神话,这实在是与中国远古先民所居住的环境相关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得实为不易,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古巴比伦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尼罗河的汛情可以为人们带来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恒河两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自是不说,连年的洪水也威胁着先民。中国的先民总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然在叙述神事时更多地体现的是抗争和功用的意识。

我们总惊叹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建筑,戏剧,史诗是如何如何的有艺术性,自愧不如的东方民族却总为着极其功利性的目的在进行着所谓的艺术活动。我们也有出色的建筑——都江堰,可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艺术固然伟大,这却不是我们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腊艺术兴盛的时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无用”的艺术呢?而百家齐鸣只不过是各国君主霸业的派生物罢了。因此,我们常在教课本上见到这样的话:“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正因为灾害连年,战乱频繁,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只看一遍《山海经》,与没看无异。这是一本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奇书,从中可以读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有机会的话,我想为它做个详细的札记。

第三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
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
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不只是知识,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而《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又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从宗教,地里,历史,民族,动物植物,天文气象,哲学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地记载。并加以科学实践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整部《山海经》大约可分如下几部份:

一.《五藏山经》,共五篇 ,约占全书二分之三以上;
内容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间中叙写到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二.《海外经》,共四篇;
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三.《海内经》,共四篇;
内容是记海内神奇事物,如昆龙景象、建木形态、巴蛇、雷神等。


四、《茺经》,共五篇;
内又分为《大茺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
内里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此经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多和最原始的;
大部份重要的神话材料几乎会萃在这裏,而这部份之写作时期可能比经中其他部份还早。


五、从 “海外南经第六” 起到最后 “海外经第十八” 止之十三篇,简称为《海经》。和前面的《五藏山经》即《山经》合起来,总名之曰《山海经》

有人说,《山海经》其实就是一幅地图,它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成书的年代不详,作者也不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不免有其片面性。《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从全书来看,更象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氏族,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

从时代上看,书中多记载有某地产金,某地产玉,成书年代应为青铜时代。而书中的所记的方位与现今有一些差距,因为当时地球的倾斜角度要小,北极点应在今天的格陵兰一带,即今日的北磁极附近。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第四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1-2]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5篇、海外经4篇、5篇、4篇。《·》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等。保存了包括、、、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但《山海经》的书名《》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经西汉、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1-3]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4] ,如认为“、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1] [5]

第五篇: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山海经》是一幅世界地图,范围包括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

《山海经》是一部华夏文明史,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窥视华夏文明发展的轨迹。

《山海经》是一幅古代世界文明的版图,标出了世界各地的风俗。

《山海经》是古代礼仪的展示,记载了各大山川不同的的祭祀规格。

《山海经》是一个中药库,记载了世界各地药材的性状和药性。

《山海经》是一个动物王国,书中的各种异兽都依然生活于世界各地。

《山海经》是一个植物王国,描述了世界各地的奇异花草树木。

序言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有三奇,第一奇是书里的山川河流和我们周围的山川河流不吻合,这种不吻合首先体现为里程的不吻合,在《山海经》里动辄数千里,甚至上万里,这在国内是几乎不可能找到对应的山川,其次表现为河流流向的不吻合,在山海经里,北入海、南入海、东入海、西入海的河流比比皆是,錞于西海,錞于北海的山也很多,在国内却都是“大河向东流”,不仅是往四个方向流的河找不到,这四个方向的海更是杳无踪影,再者,山海经中描述的山川的特点在国内也没有对应的山川,比如在书中常常提到的冬夏有雪,山四方,其下有石门,三坛,五曲等均没有相应的地方,赤白青黑的四水也没有对应河流。第二奇是动植物的奇,书中记载了凤凰、鸾鸟、鹓鶵等瑞鸟,也有各种三头的、人面的、六足的等等稀奇古怪的生物,这些动物不仅是国内找不到,更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这些东西让《山海经》变得奇幻和不可思议。第三奇是各种奇奇怪怪的人,有三头的、一目的、贯胸的、矮小的、高大的,还有黑的白的等等,就像人种博览会一般,在国内也没有相应的人。

这些奇奇怪怪的记载,使得《山海经》让两千年前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不敢采信,到了清代就直接归为志怪类小说了,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把它当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写的巫术类的书籍,内容是“杂庄骚以成”。从不敢采信到志怪到巫术,可以说每况愈下,这所有的猜测都来源于不了解和不自信。山海经里藏有太多的秘密,如果能揭开秘密,我们会窥见祖先的辉煌和上古的历史,让我们认识到祖先所说的“四海”的边际所在和华夏文明所及的范围之大,真实地感受“天下”和“四海”不是虚指,而只是“秉笔直书”而已。

本书以《山海经》的记载为依据,以卫星图为工具来寻找那些《山海经》中的山川河流,重新认识祖先的足迹和业绩。

《山海经》内容奇幻,云山雾罩,让进入者迷失方向。但是当你拨开迷雾看到真容的时候,那绝对是比奇幻炫目更让人震撼,更让人迷恋,你看到的不是云雾,而是云雾下面的美丽星球,你触摸的不是山山水水,而是那远古的辉煌。

《山海经》是远古历史上笼罩的一团迷雾,他的历史使命不是让一代代炎黄子孙困惑,而是神明之胄窥探身世的指路标。

一章 山经概述

1、研究《山海经》的基本前提

2、对《山海经》中动物描述的分析

3、五大山经范围简析

4、五大山经范围概述

5、五大山经一览图

二章 异兽原型考

1、麟凤原型考

2、九尾狐原型考

3、羬羊原型考

4、犀兕原型考

三章 石破天惊 重见昆仑

四章 西山经考证

1、西山经概述

2、西次一山概述

3、钱来之山

4、松果之山

5、太华之山

6、小华之山

7、符禺之山

8、石脆之山

9、英山

10、竹山

11、浮山

12、羭次之山

13、时山

14、南山

15、大时之山

16、嶓冢之山

17、天帝之山

18、臯涂之山

19、黄山

20、翠山

21、騩山

22、西次二山概述

23、钤山

24、泰冒之山

25、数历之山

26、高山

27、女床之山

28、龙首之山

29、鹿台之山

30、鸟危之山

31、小次之山

32、大次之山

33、熏吴之山

34、厎阳之山

35、众兽之山

36、皇人之山

37、中皇之山

38、西皇之山

39、莱山

40、西次三山概述

41、崇吾之山

42、长沙之山

43、不周之山

44、峚山

45、钟山

46、泰器之山

47、槐江之山

48、昆仑之丘

49、乐游之山

50、蠃母之山

51、玉山

52、轩辕之丘

53、积石之山

54、长留之山

55、章莪之山

56、阴山

57、符惕之山

58、三危之山

59、騩山

60、天山

61、泑山

62、翼望之山

63、西次四山概述

64、阴山

65、劳山

66、罢谷之山

67、申山

68、鸟山

69、上申之山

70、诸次之山

71、号山

72、盂山

73、白於之山

74、申首之山

75、泾谷之山

76、刚山

77、刚山之尾

78、英鞮之山

79、中曲之山

80、邽山

81、鸟鼠同穴之山

82、崦嵫之山

一章 山经概述

1、研究《山海经》的基本前提

《山海经》山经部分和海经部分,山经部分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大山经,其中西山经四列七十七座,南山经三列四十座,北山经三列八十七座,东山经四列四十六座,中山经十二列一百九十七座,共计二十六列四百四十七座大山,书中介绍了山的方位、附近的河流、动物、植物、地貌和祭祀方式等。海经部分包括海内四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和海内经共计十三经,介绍了各地的风俗、物产、地貌等。要正确解读《山海经》,解开《山海经》之谜,必须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山海经》不是巫术之书,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所作,更不是什么“杂庄骚以成”。所有对《山海经》这种猜测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根据。《山海经》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因为不被看作信史而侥幸躲过秦火等天灾人祸而留存至今的上古典籍,并且是在诸多典籍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的一种典籍。不是《山海经》抄袭了庄子、楚辞的内容,而是庄子、楚辞借鉴了《山海经》的内容。《诗经》经过了删改,《尚书》经过了 修改,因为他们是典籍,是历史,对社会影响大,统治者必然要利用,修改就在所难免了。《山海经》被看作志怪类书籍,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是因为不被看成正史,地位较低,不受重视,幸运的是正是被看成了志怪类,避免了被篡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

2、《山海经》中的奇奇怪怪的鸟兽都不是怪兽,不是怪胎,不是基因突变,也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生物。只不过是因为年代久远、描述的重点和角度与今天人们的视角有差别,加上这些生物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于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把这些生物想象成了怪物。当我们在确立了这些生物的栖息地以后,会发现书中的描述和实际生物之间是惊人地接近。就像我们现在把摩托叫做电驴子,五千年之后,是不是有些不懂事的子孙会以为我们真的骑着电动驴去工作呢?从现在人理解《山海经》的方式看,还真有可能。

3、我们不能按照预设的结果去歪曲篡改典籍,不能干削足适履的傻事。《山海经》中的各大山经的长度动辄数千里甚至超过万里,有人为了将范围压缩在中原一带,说什么古代的一里是七十米,还不如说是一毫米呢,把五大山经都安在家里寻找多方便啊。

4、《山海经》中同名山水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是同一个名字就认为是同一条河流或者同一座山峰。好多山名水名都是多次出现,实际指的是不同的山水,像太山、岐山、阴山、騩山等多次出现,但是周边的地貌是不一样的,不能认为是同一座山,像河水、渭水、泾水、赤水等出现的更多,但是流的方向和入的海洋河流是不一样的,也不能认为是同一条河流。这其中的原因和先民的迁徙有关,随着迁徙的脚步,当先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除了重新给周围的山川河流命名以外,还可能把原来居住地山水的名字用来给新的山水命名,从而导致了重名山水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朝鲜半岛就体现的很明显,在朝鲜半岛上有很多地名和国内同名,我们不能因为是一个名字就认为是同一条河流山川,韩国的汉江和我们的汉江就不是同一条河流。就河来说,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我们不能把所有叫河的看作是同一条河,实际情况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的地理单元,最大的河流就会命名为河,西次二山的河与西次三山的河不是同一条河流,与西次四山的河也不是同一条河流,同样的情况在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都存在。

5、《山海经》中有的地方山河很密集,每隔几十里就介绍一座山,有的地方就显得很稀疏,两山之间的距离有几百上千里,这并不只是因为有的地方山多,有的地方山少,更大的原因是和先民的活动地点有关。在活动的核心区域,对山的描述就详细一些,对远离居住区的地方描述就粗略一些。在核心区,不大的山都可能进行了描述,因为在先民的生活中地位重要。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可能山也比较高,因为没有纳入先民的关注范围而被忽略,这就是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吧。

6、《山海经》中经常出现的“某水出焉”,这里的出,并不只是有发源的含义,也有流经的含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发源还是流经,都可说某水出焉。

7、《山海经》中经常出现的“现则天下大旱”,“现则大徭”,“现则其国大饟”等,其实是因果倒置了,并不是因为他的出现而导致的大旱、大水等,而是出现了大旱、大水等现象,这种动物才出现的,是因为气候变化给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这种动物才出现的,或者是气候的改变而产生的共同的结果,比如,天下大饟和动物的出现都因为气候的改变而出现。

8、五大山经的排列顺序,展示的是先民对世界的认识和开发的顺序。西山经四列大山从南到北顺序是黄帝从神州登昆仑而奄有天下的历程。中山经十二列大山,几乎和其他四大山经的总数(十四列)相当,显示出这里是先民的核心区域,其他地区隔几百上千里介绍一座山,这里几十里上百里介绍一座山,显示出这个地方的非同一般。北山经从西往东,显示出从中山经出发,向东发展的历程。整个欧洲不在五大山经系列,因为这里是北狄盘踞,先民对这里的认识较少。东山经从北到南延伸,显示出先民从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向南发展的历程。南山经从北往南排列,显示出先民从马六甲往南,从澳洲的西北部登陆,逐渐往南发展的历程。

2、对《山海经》中异兽异人的分析

翻开《山海经》,最为吸引眼球的大概就是奇奇怪怪的各种动物和奇奇怪怪的人了,有三头的、九尾的、人面的、一目的、贯胸的,不一而足。后人把《山海经》视为志怪类,这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吧。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过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古代由于书写工具的不方便和字形的复杂难写,造成了古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差距较大,书面语能省则省,可以说是惜字如金,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会和现在这样详细。其次是,古代对动物的分类和现在不同,对动物的关注点不同,对动植物的描述角度不同,这些不同导致同一种生物,古今描述看起来好像两种生物。第三是,古人往往根据已知的生物描写新认识的生物,古人的已知生物在今人看来也是陌生的,导致了描述不知所云。

山海经在描述动物时,往往以极省的笔墨描述动物的最突出特点,就像甲骨文中动物的形象一样,并不追求完全像,而是把最突出的区别性特点描述出来。比如,在甲骨文中,豹子要突出牙齿和花纹,马要突出鬃毛和尾毛,狗的尾巴要上翘,猪的尾巴要下垂,等等。

描述动植物的区别性特征应该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当时属于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到今天或许就变得模糊了。就像木牛流马本来应该是一种能在山地行走的车子,人们感觉像用牛马一样方便而称为木牛流马,现在人给弄成了牛马的样子。也许多年后,自行车会被认为能自动行走的车而被复制成机动车的模样,电驴子被复制成电动驴也未可知。这是因为认知条件的变化导致的认识的差异。对《山海经》我们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要正确认识《山海经》中的各种动植物,首先要确立这些动植物是确实存在的,不是怪物,第二要确认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去寻找,可能性就更大,除此之外,对以下几点也要重新认识。

1、 山海经中常常出现的“人面”,并不是长着和人一样的脸,而是动物脸上的五官居于一个平面,眼睛鼻子嘴巴在同一个平面上,和人接近,即为人面。比如猫头鹰,猩猩等。

2、山海经中的九尾不是真的长了九条尾巴,而是尾巴上有九个环,就像现在的九节狼一样。

3、山海经中的一首三身同样不是有三个身体,而是有三种不同的毛色。

4、山海经中的三首也不是有三个头,而是头上有三种毛色。

5、所谓的一目,并不是只有一只眼睛,而是对学习能力的一种形象表达,古希腊人是一目,因为他们受华夏文明影响最早,中国人有双目,其他的人都是瞎子,其实是说,他们没有文化。就像中国人把不认字的人称为“睁眼瞎”一样,并不是这个人是盲人,而是这个人没有文化。

3、五大山经范围简析

《山海经》中五大山经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现在的中国境内,而是对全世界除南极洲之外地区的描述。

首先在《山海经》中,各大山经长度动辄数千甚至上万里地,远不是河南一隅所能容纳的。周人是夏人的臣子,是非常尊崇夏的,周人一直把自己建立的国家叫作区夏、诸夏,可见夏在周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尊崇。周代的的里应该继承了夏代的里,所以和夏代的里是接近的,周代以300步为一里,古人跬为现在的步,古人的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秦以六尺为步,周代以八尺为步,古人的一尺为23.2厘米,如此则古代的一里折合成米大约是420米到560米之间,和现在500米一里大致相当。如此一来,西次三山总里程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北次三山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东次二山六千六百四十里、东次三山六千九百里无论如何在河南一隅是不能容纳的,更何况东西二万八,南北二万六的距离了。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

《山海经》中记载的河流向各个方向流淌,有的北入海,有的南入海,有的西入海,有的东入海,在河南,甚至在中国范围内都没有对应的河流,因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都是“百川东到海”,不要说往西流,就是南北方向的河流也不多见,更不要说往西南北入海了。

《山海经》中记载的动物,在河南,甚至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物种,正因为没有,所以才望文生义地去解读这些动物,把他们解释成了怪物,其实在确定了山水的位置后,也就确定了这些生物的栖息地,当按照栖息地的环境去寻找的时候,会有惊人的发现,这些物种还在,只是我们误解了他们。

在了解了这些物种之后,我们同样会发现,五千年来,地球的气候虽然有变化有波动,但是不会很大,物种的分布变化也不大。远远不是有人动辄以气候变化为接口解释那些在中国找不到的物种。不是气候变化了,是我们找错了地方。在我们的典籍中经常出现犀兕和虎兕等,其实犀兕只是作为盔甲的代词,虎兕只是作为猛兽,并没有把犀兕作为动物来描述和运用。因此并不能说明我们这里曾经有过犀牛。气候变化的时间单位往往是以百万年或千万年为单位的,五千年不过一瞬,这一瞬的气候不会有很大的波动,物种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动,我们可以依据记载去重新认识他们。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的凌家滩遗址,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约5000多年前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凌家滩文化中有长一千米宽二十四米的沟,引裕溪河水为护城河,裕溪河是一条长六十公里的小河,至今水面宽阔,还可以为护城河供水,也就是说如果今天的我们还保持五千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凌家滩人依然可以借助这条沟进行防御。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五千年来东亚气候、环境并无太大的变化,五千年来气温的轻微波动应该不会引起动物分布范围很大的变化。

4、五大山经范围概述

《山海经》中的五大山经,所描述的范围囊括了整个世界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包括非洲、亚洲、澳洲、南北美洲。没有涉及的是南极洲和欧洲。南极洲大概是当时的条件不具备,不能过去。欧洲在海经部分有所涉及,总体涉及不多,原因可能是是被蛮族盘踞,希腊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在希腊人看来,罗马人是蛮族,在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都是蛮族,正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盘踞,阻碍了先民走向欧洲的脚步。

1.西山经包括了除东北部以外的整个非洲大陆,西山经的四大山经中西次一山到西次三山从南往北依次排列,西次四山在尼日尔河所在的西非地区。

西次一山的华山一带介绍非常详细,每隔几十里到一百里就介绍一座,表明这个地方是先民居住的核心区域之一。西次三山一带对山的介绍非常详细,表明在这里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曾经是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

2.中山经包括了非洲东北部、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在这一地区,共描述了十二列一百九十七座,无论列数还是座数,都几乎和其他四大山经的总和相当,显示出了这里是天下之中,是华夏的核心区域。

从西次一山文明发源地经过西次二山、西次三山一路走来,在中山经地区达到了文明的顶峰,在这里完成了对全世界的开发和掌握,在这里形成了天下观念,四海观念和中国观念。

3.北山经包括亚欧大陆地带,顺序从西往东依次排开,北次一山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的乌拉尔山脉一带,这里的河指的是这一带最大的河流--鄂毕河,北次二山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一带,这里的河指的是叶尼塞河,北次三山是从青藏高原开始的向东北延伸一直到西西伯利亚一带,临近北冰洋的山脉,这里的河指的是勒拿河。在这一带的山介绍的较为稀疏,原因大概是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吧。

4.南山经包括整个澳洲,顺序是从澳洲的西海岸出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这个顺序应该是先民从中南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向南从澳洲西北登陆,并一路向南的迁徙过程。三列大山都是从西往东介绍,也说明了先民在澳洲是从西北登陆,逐步向南,向东发展的。

5.东山经包括南北美洲,介绍的顺序是从北往南依次是东次一山、东次二山、东次三山,然后是在南美的东部排列了东次四山。这个顺序是先民从亚洲东北的白令海峡来到美洲,从北往南的迁徙过程。

6.先民在关注大山的时候,不只是关注山的高度,更关注的是山在生活中的地位,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海经》中描述的大山不一定是最高的大山,但一定是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的大山,换言之,哪个地方更适合居住,居民更多,这个地方对山的描述就更详细,山之间的距离就更近,祭祀的规格就更高,反之,在环境不好的地方,即使有高山也很可能被忽略,山之间的距离会拉大,祭祀规格会降低,描述的会更简略,描述的准确度也在降低。

7.下图是一副世界气候分布图,如果结合山经分布图来看就会发现,所描述的大山基本上避开了所有的热带雨林地区和沙漠地区以及高寒地区,这些地方在古代不适合居住,即使现代也不适合居住。

5、四海观天下观简析

 

中国人一直称自己的国家为天下,为四海,这种称呼以现在的版图很难解释。我们现在周围不是四面临海,海内一词,无论做何种解释都过于牵强。至于天下一词,也同样难以解释。其实,无论是四海还是天下,秘密都在山海经里。

《山海经》记载了如下一段: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穀也,弋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山海经的这一段叙述是在五大山经介绍完之后的总结,其中提到天地的东西长度为二万八千里,南北长度为二万六千里,这也就是古人所认为的“天下”。

这个天下究竟是个什么范围?从东到西二万八千里,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又是如何测量的?在此结合《山海经》的描述和相关的文献记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古人如何测量距离,《山海经.海外东经》的介绍是“帝命竖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坚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坚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对于这一段记载,一般认为竖亥是步行,其实这是肤浅的看法,首先明确的是步在古代不只是脚步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长度单位。作为脚步,长度是不固定的,作为长度单位,长度是固定的,这应该是个常识。在英国,一英尺的长度是脚掌的长度,所以英尺是foot,你不能认为所有人脚的长度都是一英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尺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山海经》里的步作为长度单位也是固定的,而不是竖亥的步幅。

接下来可以确定的是,既然竖亥的步幅不是标准,那么竖亥也很可能不是徒步测量的。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测量里程的工具,叫做记里鼓车,这种车辆通过计算车轮的周长和圈数来计算里程,每二十里击鼓一次。

指南车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作为善于制造车辆,号称轩辕氏的黄帝,能够制造指南车,那么制造类似记里鼓车的计程工具也不是没有可能。

根据《山海经》的这段记载我们同样可以推理出,竖亥所测量的地点在海外东经,因为无论从这段话所处的篇章还是青丘这个地名,都是属于海外东经的。海外东经的范围是从长股国到平丘,长股国所处的地点是海外西经和海外北经的交叉点,按照我们在海经部分的考证,这个长股国在今天的伊比利亚半岛,那么东西距离测量的起点就应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西端。同样可以确定东西距离的最东端在中国的嵊州附近的海岸,就是平丘所在地。

我们通过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最西端开始,避开湖泊和高山,一路向东,在横断山附近北折进入中国的四川,然后一路向东抵达嵊州附近的大海,总里程为14824公里,折合华里为26952---32942之间,和记载的二万八千里是吻合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在横断山一带之所以穿过大山进入四川,是因为四川和云南在很早之前就和南亚一带有交通联系,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开始的年代不可考。

南北之间的距离如何确定呢?如前文所述,中山经是核心区域,在核心区域的北部,里海和咸海之间的区域,正好是北次一山的起点。也就是说从中山经往北,顺着北次一山直抵北冰洋,向南顺着尼罗河越过昆仑山直抵非洲的最南端。我们从北冰洋岸边的隄山向南,顺着北次一山的方向到达里海和黑海之间,由此穿过文明核心区进入尼罗河口,然后一路向南直抵非洲最南端,累计的里程为13727公里,折合华里为24958---30504之间,和记载的二万六千里相吻合。

东西的距离比南北的距离多了一千多公里,和记载的东西比南北多二千里也是吻合的。

在这里,隄山并不是最北的山,但是是北次一山的最北端,往北就是辽阔的北冰洋了。古人在站在北冰洋的岸边任何一个地点,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大地的极北之地,再往北就是北海了。古人没有卫星地图,不可能向我们今天这样对大地的情况一目了然。

东西路线和南北路线交叉于中山经区域,这样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山经作为核心区的特殊地位。古人正是从中山经区域出发去探索天下的。

古人“四海”观念的形成要早于“天下”观念,在《山海经》海经部分,海内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海内北经实际上都是描写的非洲,只是描述了非洲的不同区域,由此可以断定的是“海内”一词指的是非洲。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的天下观和四海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海内,指的是非洲大陆,所谓的天下,是指的亚非欧大陆整体。只有美洲和澳洲属于化外之地,分别属于大荒东经和大荒南经。如果做个推测的话,所谓的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应该是在发现了大荒东经和大荒南经之后,为了与之对应而刻意区分出来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强调自己处于天下之中的观念。

6、五大山经一览图

 二章 异兽原型考

1、麟凤原型考

麒麟和凤凰在中国是祥瑞的象征,中国人对麒麟凤凰的喜爱可以说是深入骨髓。到处可见的麒麟石像,触手可及的凤凰图案,以及连篇累牍的记载,无不传达出人们的喜爱之情。人们把男孩称为麟儿,以麒麟和凤作为名字的也很常见。然而,麒麟和凤凰到底长什么样?或者说,麒麟和凤凰到底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动物,还是仅仅是人们的想象。

在现实中,中国人最喜爱的动物大概就是鹿与鹤了,鹿为瑞兽,鹤为仙禽。慈祥可爱的神仙都要配上梅花鹿,老寿星也离不开梅花鹿。至于鹤更是家喻户晓,卫懿公好鹤亡国,林逋梅妻鹤子,可以说达到痴迷的程度,更有六朝人因鹤的去世而写了一篇《瘗鹤铭》而名垂千古,成为中国书法的坐标。老百姓也偏爱异常,在鸟中能用作人名的大概除了凤,就是鹤了,除此自外还有燕,中国人对燕子的喜爱大概和商朝的“天生玄鸟,降而生商”有关。其它鸟则没有此殊荣。那么麟凤和鹿鹤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

《尔雅》云: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䝈。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鶤。

这段话用白话表示,就是三尺的鸡叫鶤,四尺的狗叫獒,五尺的猪叫䝈,六尺的羊叫羬,七尺的牛叫犉,八尺的马叫駥。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因为这些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分类比较详细,某一类动物的特别大者会有一个专门的名字,表示这个名字的汉字同样能够体现出他的类别。比如鶤带有鸟字旁,鸡也带有鸟字旁,表示两者是一类的。䝈带有豕字旁,表示他是猪的一种,獒带有犬字底,表示它是犬的一种,羬带有羊字旁,表示它是羊的一种,犉带有牛字旁,表示它是牛的一种,駥带有马字旁,表示它是马的一种。

根据这个思路,比较一下麟和鹿、凤和鹤,有没有这种关系呢?麒麟两个字都带有鹿字旁,可以认为,麒麟是一种鹿,也应该是鹿中的特别大的一种。凤和鹤都带有鸟字旁,二者之间也可能有这种关系。

凤凰原型考

1、凤与鹤的比较
(1)凤与鹤都受人喜欢,一为四灵之一,一为仙禽。
(2)都被用作人名,而且是鸟中用作人名频率很高的两个。
(3)都比较高,鹤高度一米左右,凤更高一些,据《尔雅.释鸟》郭璞注记载,凤高六尺,大约一米二至一米四左右。
(4)都会起舞,鹤在求偶期间会翩翩起舞,凤也被认为会凤舞九天,而且是只此两种鸟会起舞。
根据分析,可以猜测凤与鹤应该有一定联系。
2、关于凤凰的记载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在这一段记载中说到凤是五色,所谓五色并不是现在人认为的七色,而是指黑白红黄青五色。

3、凤凰的原型

在非洲,有一种高大的鹤,叫黑冕鹤,与我们文献中记载的凤凰高度一致。

如图,非洲黑冕鹤是鹤之大者,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凤凰。
(1)凤凰具有五色黑白青黄红,黑冕鹤具有五色:羽有黑白黄三色,颈为青,头上有红色,五色俱备。
(2)身高相吻合,《尔雅.释鸟》记载凤凰高六尺,约合一米二到一米四左右,黑冕鹤一米二到一米五,完全吻合。
(3)外形吻合,凤凰有鸡首,就是头像鸡,冕鹤喙短如鸡;
凤凰有燕颔,冕鹤喙下有黑色颔;
蛇颈,鹤颈细长如蛇;
凤凰龟背,冕鹤背黑如龟,大小形状也如龟;
鱼尾,凤凰的尾巴像鱼,图中黑冕鹤其尾如鱼。
(4)凤凰起舞,冕鹤求偶期间会翩翩起舞,孔雀不会起舞,只会开屏,孔雀个头也小,很可能在后世流传中加入了孔雀的因素,但绝不是凤的原型。
从而可知,黑冕鹤是鹤之大者。鹤为仙禽,况鹤之大者,披五彩,俱五德,非凤而何?

4、故宫的铜凤。

在故宫的仁寿宫里,有凤凰的铜像,形象和民间的凤凰形象差别很大,和黑冕鹤高度相似。现在虽然不能知道为什么,但确实保留了凤凰的最初形态。如图,仁寿宫铜凤和黑冕鹤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二者是多么的一致。我们祖先历经数千年,在没有照相技术和绘画材料的年代里,仅靠记忆和文字,就能把凤凰的形象如此准确地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5、民间凤凰的形象

在民间,一般认为凤凰是色彩艳丽,有着孔雀一样的羽毛的漂亮鸟。如图片所示。凤凰之所以演变成这个样子,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东亚没有黑冕鹤,黑冕鹤分布在非洲中部。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办法把凤凰的形象保留下来,只能凭借记忆和一代代的口耳相传,时间久了就偏离了原来的形象,特别是在民间,讹误和加工的成分更多。但是还记得是五彩的漂亮鸟,在现实中的漂亮鸟莫过于孔雀了,所以就逐渐加入了孔雀的因素,比如长长的尾巴和尾巴的纹饰。再者由于秦火,造成了对远古记忆的断层,造成后世凤凰有了更多想象的成分。


麒麟原型考
1、麒麟与鹿比较
麒麟二字都是以鹿字作为形旁,这表明在古人那里,麒麟是鹿的一种,和麂、麊、麇、麃、麕、麎、麌一样,是鹿的一种,只是麒麟更为尊贵。
关于麒麟的记载

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

《说文解字》:【卷十】【鹿部】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聲。渠之切。麒是仁兽,形象是麋身牛尾,一角。

《说文解字》:【卷十】【鹿部】麟大牝鹿也。从鹿粦聲。力珍切。明确解释了麟是大牝鹿,就是体型大的母鹿。

《周书·王会篇》孔晁注说:麟,似鹿,牛尾,一角,马蹄。

宋书·志·卷二十八:符瑞中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麕身而牛尾,狼项而一 角,黄色而马足。

2、麒麟的特点:
(1)仁兽,应该不具有攻击性,很可能是食草动物。
(2)有角。
(3)从字面看,应该是接近鹿或者是鹿的一种。
(4)有鳞,可以判断有花纹,很可能是鳞状花纹。
(5)盛世出现,应该对环境要求较高。
(6)有蹄。
3、综合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所对应的动物是长颈鹿。很多人认为,我们的麒麟没有那么长的脖子,长颈鹿怎么会是麒麟呢?并且也没有记载说麒麟是长脖子。昭陵和白佛山的麒麟图像,明显没有长脖子。

麟有没有长脖子呢?其实在西周时,麟的形象确实是长脖子。下图为春秋战国时的麒麟铜像,脖子比较长,脖子腹部与背为同一花纹,与后后世蜃腹不同,与长颈鹿更接近。

西周青铜麒麟(左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显有个长脖子。可见在西周时代,人们还记得麒麟的脖子是长的,所以铜像的脖子就比较长,与此相近的铜麒麟还有古玩市场拍卖的水麒麟(下图)。由于在中国没有脖子那么长的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有意无意地就把麒麟的脖子变短了,以至于后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变化的不只是脖子,还有腹部也变成了蜃腹,角也变成了鹿角,形象变得成立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了麒麟最原始的特征,比如身上的斑纹,牛一样的蹄子,有角,性格温顺等特点。

3、长颈鹿和麒麟的比较

(1)麟设武备而不为害,长颈鹿有角而不抵人,有蹄而不踢人。长颈鹿头上有角,但是是肉质的脚,不会用了攻击,并且性格温顺,符合仁兽的特点。

(2)麒麟两个字都有鹿字旁,可以看作鹿的一种,长颈鹿就一种鹿,而且是鹿之大者。

(3)西周的麒麟铜像和长颈鹿都有长脖子,都没有大大的角。

(4)长颈鹿虽然属于偶蹄目,蹄子的样子和马蹄还是比较接近的。

(5)长颈鹿的尾巴只在在顶端有较长的毛,其他是短毛,这一点和牛的尾巴是相似的,符合“牛尾”的特点。

(6)长颈鹿的角为肉质角,符合角端有肉的特点。

(7)长颈鹿基本上都是黄色或偏黄色,符合麒麟颜色的特点。

因此麒麟就是长颈鹿。

2、九尾狐原型考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均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载。

《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

《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百度百科记载:九尾狐是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常用来象征祥瑞。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九尾狐是作为一种动物来记载的,感觉是如实描述。在后世的记载中,九尾狐的形象被神话了,渐渐脱离了实际而成为神兽。

现在九尾狐的这种形象,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这种望文生义的办法从古到今都不稀罕。在我的家乡,有一种运输工具叫做“土牛子”。如果按照望文生义的理解,它的样子应该是一头牛的形象。在家乡还有一种交通工具,人们称之为“电驴子”,是不是也是用电作为动力的驴呢?这当然不是。其实“土牛子”是一种木制独轮小推车,和牛的形象没有相似之处,之所以叫做土牛子,想来因为它可以像牛一样运土吧。至于电驴子,则既不用电,也不像驴,而是摩托车的俗称。一个称为牛,一个称为驴,也许和推车胖摩托瘦有一定关系吧。

与此类似的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被后世复制成了牛和马的形象。果真如此的话,诸葛亮不是政治家,而是艺术家了。如果做个猜测的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不过的一种推车或这拉的车,和一般车的区别在于,木牛流马在上山的时候有防滑的设计,并且有防止倒退的机关。下山的时候有刹车机关,这样才能走山路如履平地。至于把木牛流马复制成牛马的样子,则纯属扯淡。把九尾狐的形象设计成九根尾巴的狐狸,也是这样。

与九尾狐的名字相仿的动物是九节狼,九节狼是不是身体分为九节的狼呢?当然不是,它是四川人对小熊猫的称呼,原因在于小熊猫的尾巴分为九节。

小熊猫体型肥胖,体长40~60厘米,比猫大些,但比狗稍小。体重约6千克。全身呈红褐色,四肢呈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
尾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因此,中国四川省称为九节狼。红熊猫四肢粗短,背部毛色为红棕色,其眼眶和两颊甚至连嘴周围及胡须都是白色。最好看的是一条蓬松的长尾巴,其红棕色与白色相间的九节环纹,非常惹人喜爱,“红熊猫”的别名因此而得。中文学名红熊猫属,拉丁学名红熊猫,别称小熊猫,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印度、尼泊尔等地。

九尾狐很可能就是小熊猫,理由如下:

1、小熊猫尾巴有九节,与九尾狐接近。九尾狐很可能就是尾巴有九节的狐狸。因为没有具备九条尾巴的动物,后人画成九条尾巴其实是望文生意。

2、小熊猫和狐狸大小形状相近。

3、小熊猫分布在四川一带,九尾狐分布在海外东经,以非洲为海内,东亚便是海外东经,很吻合。

另外,和小熊猫相近的浣熊,尾巴也是分为九节的,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美国等北美地区。这在《山海经》位于海外东经更远的东方,属于大荒东经的范围了。在大荒东经里,也有九尾狐,所指的大概就是浣熊。

因此可以说,九尾狐不是神话,所指的就是尾巴分节的小熊猫和与它相近的浣熊。

3、羬羊原型考

《山海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尔雅.释释畜》:马八尺为□戎。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鶤。──六畜

这个羬羊是什么呢?根据《山海经》和《尔雅》的记载,可以知道它的一些特点。

1、羬羊是羊的一种,并且是羊中个头大的,按照周代一尺23厘米计算,高度大约为1米4。

2、这种羊的尾巴和一般羊的尾巴不同,而是和马的尾巴相似,也就是说尾巴上有长长的毛。

图中是山羊和绵羊的图片,可以看出和马的尾巴有明显的区别。

在非洲有一种动物,和羬羊的样子很符合,那就是马羚。

百度百科:马羚

亚科:马羚亚科   

学名:Hippotraginae   

界:动物界   

目:牛科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主产地:要产于非洲,少数可见于中东,史前则分布较广   

品种:马羚属、长脚羚属、旋角羚属。

其中黑马羚体长190-255厘米,肩高117-143,尾长40-75;
体重190-270。雌羚体型较雄羚小。雄羚的角又大又弯,约80-165厘米长,雌羚角则只有60-100厘米。

马羚的分布区主要在非洲,下图是黑马羚的分布图。

羬羊和马羚有如下相同的特点:

1、就分布地区而言,马羚分布在非洲,这在《山海经》里属于西山经的位置,与羬羊的分布区域是吻合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西山经中的华山是非洲的大山。

2、就身高而言,羬羊六尺高,折合现在的米大约一米四,马羚的高度为一米一到一米四,是完全吻合。

3、就尾巴而言,羬羊的尾巴像马的尾巴,马羚的尾巴和马的尾巴上都有着长长的蓬松的毛,非常相似,,也是完全吻合的。

4、就形象而言,羬羊的形状和羊相近,而马羚的形象和羊也是相近的,二者也是吻合的,马羚的名字也表明它和马是相似的。

因此可以确定,《山海经》中的羬羊就是现在生活在非洲的马羚。

4、 犀兕原型考

犀兕作为上古的动物,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结合文献的记载和现实的动物进行比对而找到他的原型。

犀兕一般解释为犀牛和兕。在犀兕中,把犀解释为犀牛,兕是什么就莫衷一是了。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得用释兽说话。

1、兕的特点分析

做为和兕连用的字有两个,一个是虎,连为虎兕,一为犀,连为犀兕。虎兕表示凶猛,而犀兕除了表示野兽外,多表示皮革。

《左传·宣公·宣公二年》: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在这里犀兕表示的是皮革。由此可以推断,犀兕的共同特点是皮厚并且结实,可以做铠甲。

《论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在这里,虎兕表示的是凶猛的野兽。由此可以推断,虎兕的共同特点是凶猛。

因此,可以这么说,兕像老虎一样凶猛,并且有着很厚的皮。符合这个特点的动物非犀牛莫属。

2、甲骨文证据

关于兕就是犀牛这一观点,可以在甲骨文中的得到支持。在甲骨文中,兕写作,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兕独角并且尾巴上有较明显的长毛。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最优先表现的是物体之间相比较的突出的特点。比如犬写作,从中可以看出犬的尾巴上没有长毛,并且往上翘,很好的表示了犬的特点。马的甲骨文则明显的表示出了尾巴的长毛,还表示出了马的鬃毛。在汉字叔叔的系统中共有49个兕字,其中36个表现了尾巴的长毛。因此根据兕的甲骨文字形,可以断定,兕的尾巴上一定有长毛,而这一点和犀牛也完全吻合。

3、《山海经》关于兕的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山海经南山经》: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可知,兕的分布最多的地区是西山经的范围。而西山经的范围,根据在《石破天惊重见昆仑》里的分析,在今天的非洲,并且非洲至今也是犀牛的最主要的栖息区。

4、《尔雅》关于兕的记载。

《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兕似牛,今天依然叫做犀牛可见对犀牛的特点古今认识是相同的。

5、对虎兕、犀兕的分析

对于虎兕表示凶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现在的问题是,兕是犀牛,那么犀兕中的犀是什么呢?根据《尔雅释兽》的记载,可以知道,犀似豕,也就是说犀的样子像猪。和犀牛差不多而且模样像猪的,大概只有河马了。并且,河马和犀牛同样以皮厚闻名。并且犀兕并称,可能因为体型相近或者生活环境相近。在非洲,河马和犀牛的生活范围是相近的,两者也经常在一起。

到此可以得出结论,犀兕是指的河马和犀牛,其中犀指的是河马而兕指的是犀牛。那么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后来一直用犀字表示犀牛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原因,祖先在迁徙东亚之后,就远离了犀牛河马,时间越久远,记忆越模糊。当进入近现代后重新看到犀牛,就用典籍中的动物来命名了,这个命名可能和原来的含义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章 石破天惊 重见昆仑

内容简介:

本文用详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证明了我国上古时期的昆仑丘就是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昆仑墟就是非洲中部占据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西部的圆形山脉,弱水之渊、炎火之山、昆仑丘皆在其上,其北有流沙。本文从昆仑的神圣地位、文献记载、历代考证与确认、昆仑方位的确定和昆仑的确认以及延伸六个方面来论述。

正文:

1、引子

昆仑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祖宗之山 ,神圣尊崇,那里有黄帝之宫,丰隆之葬,万物尽有,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人们一直以为泰山是中国的国山,实际上昆仑山的地位远在泰山之上,昆仑才是当之无愧的国山。昆仑在历代典籍中被反复提及,《山海经》、《史记.禹本纪》、《水经》、《水经注》、《尚书.禹贡》、《穆天子传》、释氏《西域记》、《淮南子.天文训》、《尔雅》、《河图括地象》、《周穆传》、《十洲记》、《扶南传》等均有记载,可谓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在中国所有的大山之中,这种现象是绝无仅有的。这既体现了昆仑在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历代对昆仑的关注与重视,这在慎终追远、尊天敬祖、重视叶落归根的国度,这是非常正常,非常容易理解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昆仑不知在什么时候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现实中我们没法确认他的位置,以至于让我们从中原找到了西域,从南疆找到了藏东,这每一座大山,看看有几分相似,仔细比对,却又不能确定,感觉和记忆中的昆仑不那么吻合,以至于竟成了一桩疑案。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寻找,找的大山越多,真相反倒越发模糊了。作者本着考之山川、验之文献的原则,以山为主,辅之以河流湖泊和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物产的描写,试着拂去历史迷雾,还原昆仑真容。之所以以山为主,辅之以河流湖泊,主要考虑到数千年间,山可以不变,但是河流湖泊可能发生改变。

2、历代文献关于昆仑的记载及综述

历代文献关于昆仑的记载十分丰富,现撮其要者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或许在梳理的过程中会有所启发。

1. 《水经》云:无热丘者即昆仑山。

2. 《扶南传》云:阿耨达山即昆仑山。

3. 《穆天子传》云:海内昆仑丘。在西北帝之下。方八百高万仞。又云:西王母告周穆云。山去咸阳三十六万里。高平地三万六千里。

5. 《十州记》云:昆仑陵即昆山也,在北海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此约指佛经苏迷山也。又东海中山名方丈。亦名昆仑。(《十洲记》原文:昆仑号曰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

8.《周穆传》述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一万一千一百里。

9. 《神异经》:昆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围三千里。荣氏注云。柱洲昆仑山东南万二千里有无外山。

10. 《史记》云:昆仑山去嵩高五万里高万一千里。郭璞云:高二千五百余里。

11. 12. 《河图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千里,名曰神州。又云:昆仑者,地之中也。《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

13. 《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14. 屈原《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楚辞·天问》曰:“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15. 《尔雅-释地》:三成(层)为昆仑丘。

16.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谓玄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谓之天帝。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淮南子-天文训》:昆仑者地之中也。

17.《竹书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18. 郦道元《水经注》卷一云: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19.《史记-大宛列传》中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篇末又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21.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

23. 《山海经·西山经》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24. 《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梃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又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25.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26.《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

27、(汉)《大禹本纪》云: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

28. 1915年袁世凯颁布的国歌《中华雄踞天地间》云:“中华雄踞天地间,廊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连绵,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一下昆仑的特点:

1、距离中国很远

或云四十六万里,或云三十六万里,或云五万里,总之,这个距离应该远离中国本土。或许有人以为这个数只是个虚数,是不准确的。其实,古人对于距离的记载,精确程度是很高的,而对于高度的记载往往不太准确,这主要受限于当时的测量技术,高度或许仅仅是目测的结果。比如说杨衒之在《洛阳珈蓝记》里对永宁寺九层浮屠的记载为去地一千尺,算来就有三百多米高,每层的高度就有三十多米,这从当时的技术和建筑材料看,是很难令人相信的,即使以今天的技术和建材,九层之塔,三百多米,可能性也不大。当然这并不是作者故意夸大其词,只是对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在震惊之余的目测结果。但是对于距离的测量就相当准确了。比如,汉代霍去病北逐匈奴二千余里,封狼居胥,临瀚海(今贝尔湖)。汉军二千余里就远离国境了,这三十六万里或者五万里,就是打个五折,也不会在境内吧。如果对所有的关于距离昆仑的记载都怀疑的话,简直就是不肖子孙了。

2、昆仑很高

关于昆仑的高度,诸文献或言二千五百里,或言万仞,或言万一千里,不一而足。万里固不可能,万仞,按照七尺或八尺一仞的话,大约两万多米,或许误差最小。不过不管怎么说,昆仑一定是远远高出众山的大山。

3、昆仑很大

《山海经》云:方八百里,所谓方八百里指的是长和宽都达到八百里。这样看来,方八百里,高万仞,那就是一个高原了,不像一座山,既然是高原,在上面也很难有高峻的气象,因为上面是平的。或者说,主峰高万仞,山基方八百里,这样,山就太平缓了,没有了高峻的气象,甚至走上去感觉不到是山了,只是一个长长的坡。另外,我们的祖先来自昆仑之巅(民国国歌云:华胄来从昆仑巅),如果昆仑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们的祖先怎么生活?是不是太难为祖先了?或者说,我们的祖先放着好好的平地不住,干吗跑到山顶上去?其实,可以做一个假设,昆仑丘和昆仑墟是两个概念,方八百里的是昆仑墟,是一个小高原或山脉,高万仞的是昆仑丘,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样一来,所有不通的也就都通了,昆仑既可以是方八百里,面积巨大,同时也高万仞,有着令人震撼的高峻气势,并且我们来自昆仑也就合情合理了。

4、昆仑的方位。

《淮南子.天文训》、《河图括地象》和《水经注》皆言昆仑在地之中,而《山海经.西山经》则云: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这两种不同的记载,看似矛盾,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祖先最初的居住地或曰发祥地在昆仑东南,所以昆仑就在西北了。但是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慢慢地控制了海内所有地方,昆仑就在地之中了。这一点在《河图括地象》里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千里曰神州。这神州便是祖先的发祥地,昆仑是在神州的西北,在大地的中央,可见古之人不余欺。

5、昆仑的周边环境

《山海经》记载,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则燃,其下有弱水之渊,其南渊深三百仞,附近有不周之山,处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昆仑周围有许多河流,流向四面八方。《山海经》曰:河出昆仑。《尚书.禹贡》曰:河播为九河,皆为逆河,北入海。《山海经》曰:赤水东南流注氾天之水,洋水西南流注丑涂之水,弱水、青水出其西南隅,以东,又北,又东南。

从昆仑周围河水的流向上判断,昆仑不仅居天下之中,而且地势较高,这个天下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这样河流才会向四周流去。如此一来,这昆仑之墟是不是在一个高原上呢?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概况出昆仑的特点:极远,极大,极高,位于地之中,周边大河分流。其下有弱水之渊,其南有渊深三百仞,其外有炎火之山,距离不周山不太远。

3、历代对昆仑的考证

1、汉代昆仑说

汉代昆仑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批图视典而命名的,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汉武帝的命名,或许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而考之文献,多有不合。

(1)在这个昆仑之下没有弱水之渊环之。

(2)其南没有渊深三百仞。

(3)其外没有炎火之山,沙漠之中虽有叫火焰山的地方,却只是砂石颜色,不能投物则燃。

(4)周遭很少有河流,更不会向各个方向流淌。

(5)高寒大漠,很难说万物尽有。

(6)距离上明显太近,没有任何典籍记载,昆仑是在一万里以内的。

(7)所谓三成(层)为昆仑丘,板桐、悬圃、天庭无处落实。

可见,此昆仑非彼昆仑。

2、清代昆仑说

康熙帝认为汉代的昆仑不符合实际,因而重新确认了昆仑,即冈底斯山和巴颜喀拉山为大小昆仑。其实也是政治考量多于学术考量。和我们典籍中的昆仑差距还是很大的,考之典籍,不合之处和汉代昆仑说差不多,相比于汉代说法,多了一条证据,就是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发源地。

3、泰山说

现代有人提出昆仑是泰山的说法,这好像更不像了。考之文献,不合之处颇多。

(1)距离上不对,五万里或三十六万里的距离和泰山放在一起,感觉太可笑了。泰山一直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之内,距离帝都都在千里之内,与记载的距离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2)方向不对,文献认为在周的西面,而且是极西,泰山在周的东面。

(3)不是地之中,而是明显的在东部。同时也不符合在西北的说法,因为无论伊洛(在河南),还是阳城(夏的都城在山西),都在泰山的西部,泰山则在他们的东部了。

(4)周围没有向四方流淌的河流,也不是大河之源。

(5)无流沙,无炎火之山,没有不周山。

(6)谈不上万物尽有,满山尽是松柏。

泰山说不过是坚持昆仑在本土的一种努力罢了。

4、金字塔说

金字塔说是罗杰灵在他的《跨越三千年的因缘》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昆仑就是埃及金字塔。将三成为昆仑丘解释为吉萨三大金字塔,高万仞理解为是文化上的高度。这样解释未免过于牵强了,且有以下几点不足:

(1)不在地之中,也不符合在西北的说法。

(2)除尼罗河外,再无大河经过。

(3)无炎火之山,也没有不周之山。

(4)谈不上万物尽有。

(5)方八百里无从谈起。

故而金字塔说经不起推敲,不过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寻找的眼界。

5、乞力马扎罗说

有人认为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昆仑,确实挺像,高度很高,距离非洲火山不算太远,大约千里左右。不过也有很多地方不符合。

(1)不够大,乞力马扎罗只是一座孤立的山峰。

(2)周围没有分流的河流,而昆仑有赤白青黑四色河流。

(3)不在地之中。太过偏东,几乎临近印度洋了。

(4)没有弱水之渊,南面没有深渊。

此外,还有陕西华山说,陕西析城山说等等,因为不合之处太多,不在一一分析了。

4、昆仑方位的确定

以上各种昆仑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域内说,即认为昆仑在中国境内,二为域外说,即认为昆仑在中国境外。域外说的基础是华夏民族是从域外迁移而来,不是中国的原住民。这也是最刺痛域内说坚持者的神经和自尊心,最不能被接受的前提假设。域内说的支持者坚持认为华夏民族是中国土生土长,独立发展而来的文明,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一直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传承而来。我认为,寻找昆仑不能坚持预设的前提,自己把自己给束缚住了,应该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广阔的视角,从文献记录出发,验诸山川河流、自然环境、古迹遗存,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在国内找了几千年,却是始终差强人意,国内的大山应该都被梳理过了,真有被遗忘的小山大概也是不需要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把目光投向国外也许有意外的发现。把目光投向国外,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昆仑的地位无比尊崇,高大美丽,是祖宗之山,照理应该是历代帝王祭祖之地,是人文累代、文物丰富之地,不会出现全民失忆。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小山,叫白佛山,海拔370米,平地高度不足300米,千百年来,石刻、文字清清楚楚,名字由峗山而白虎山、白佛山毫不混淆。毕竟,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虽有人口的交流变动,对白佛山的记忆却不曾变化,山也不会淡出我们的记忆,不会让我们拿着县志去到处寻找白佛山。以昆仑如此尊崇的地位,如此硕大的体量,如此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白佛山与之相比,简直低到尘埃里去了,白佛山尚且没有迷失,昆仑怎么会淡出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找不着了呢?难道昆仑会走吗?这绝无可能。那么一个合理的解释便是,山不转水转,我们离开了昆仑,昆仑才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我们不停地按照记忆中的形象寻找,找了很多,都是看看有几分相似,却又不能确定。从中原找到西域,从南疆找到藏东,却始终确定不下来,所以到域外寻找不失为一种选择。

2、按照文献关于距离的记载,或言五万里,或言三十六万里,相较于霍去病长驱两千里北击匈奴,这个距离应该远离国境了,况且没有发现昆仑在国内的记录,所以到域外寻找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合情合理的。

3、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四海”、“海内”的观念,称自己的国家为“海内”,比如四海之内皆兄弟,比如“海内存知己”等等。以中国居于亚欧大陆东南一隅的位置,不足以形成这种观念,按照传统上认为的夏代疆域,蜗居河南一隅,四面皆是蛮狄戎夷,固不足形成四海的观念,即使现在,中国只有东面和东南是海,西、北都不是大海。有人拿几个小湖就说这是海,这就有点可笑了,西面北面的山更大,东面南面也有山,为什么古人不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山内”呢?“海内”这一观念更像是随着迁徙从其他地方带来的,也就是说“海内”的观念形成于域外的某一个地方,就像随着迁徙带来了对昆仑的记忆一样。

4、中国人称死亡为“一命归西”、“归西”,为什么没有“归南”、“归北”、“归东”的说法呢?重点是这个“归”,是回归,归西意思是回到西方。只有原来在西方,才能说是回归,这里面是不是包含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叶落归根的寄托呢。

5、自周至汉,在国内局势安定的时候,都和西方有交流,比如周穆王西巡,张骞通西域。在周代,中国境内并无炎黄陵墓,现在的黄帝陵据说是建于秦代,炎帝陵大概是五代时期。为什么祖先的陵墓修建的这么晚?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而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说,我们的炎帝陵、黄帝陵都修建于埃及法老王朝灭亡之后,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6、屈原在《招魂》中对四方,特别是东方的描写,明显不符合楚国情况。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楚国东边是大海,哪里有长人千仞?这些描写倒是与《山海经》有几分符合。《山海经》中涉及东方的《海内东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都有大人国的记载。
《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曰大人之堂。
《海内东经》: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
《招魂》和《山海经》都记载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这恐怕不是巧合,而是共同反映了先民对远古生活的记忆。

5、确定昆仑山的位置

1、根据文献记载和前面的分析,可以确定昆仑在大地之中,这可以理解为在某一块大陆的中间。在地球上有六块大陆,分别是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和南极大陆,方八百里的昆仑应该在某一块大陆的中间部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澳洲大陆的大山在大陆的边缘,中间是平原或沙漠,存在大山的可能性不大,并且也没有流往西或者西南流的河流,可能性不大,南极大陆可以直接排除掉。这样就只剩下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了,这两个大陆都是中间高,大河向四方奔流,都有可能。

(1)黄河、长江位于亚洲东部,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

(2)湄公河、印度河、恒河位于亚洲南部,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3)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

(4)多瑙河向西入大西洋。

(1)尼罗河向北入地中海。

(2)刚果河向西入大西洋。

(3)尼日尔河向南。

(4)赞比西河向东南入印度洋。

但是仔细分析,却有不同,就是亚欧大陆各个大河的源头相距遥远而非洲的大河源头相对较为集中,因此非洲的可能性最大。

六、对昆仑山的确认

我们按照考之文献、验之山川,以山为主,辅之以河流湖泊的原则查找一下,之所以以山川为主,因为几千年间,山不会变化,而河流湖泊却有可能发生变化。

(一)、昆仑在西次三山系列中的位置

考之《山海经.西山经》,昆仑属于西次三山系列,该系列是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介绍的,且前五座山的方向都是从东南到西北,总长1510里,第六座第七座向西延伸,总长500里,在折向西南400里就是昆仑了。根据这一特点,发现在非洲索马里半岛南端夹角处有一列向西北延伸的山脉,再把山峰逐一对照,会发现和《山海经》的记录惊人地吻合。

先看一下西次三山系列在地图中的位置,图中方块内标注的地名是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标注的。

下面是放大后的图片。

以下是《山海经》西次三山的记载: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遥去辶】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下面我们逐一对照一下

1、崇吾之山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遥去辶】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称:East Usambara mountains

与《山海经》对照一下,根据记载,河从东北流入渤海(此渤海为维多利亚湖,后面还有论述),而崇吾之山在渤海东南,所以说“在河之南。”

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到,在崇吾之山正西面有一座稍微矮一点的山,应该就是帝之搏兽之山。东面的【虫焉】渊和南面的【遥去辶】之泽在卫星地图上没有发现,或许是干涸了。

2、长沙之山

《山海经》: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称:未发现名字,马卡尼亚市在其附近。

《山海经》云: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请看下图。

两者直线距离二百五十里,考虑到实际道路的弯曲,可以说基本吻合。

《山海经》云: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请看下图。图中的“长沙之山、泚水、泑水”均按《山海经》标注。可以说是完全吻合。

3、不周之山

《山海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字:Mounmt Kilimanjaro National Park(乞力马扎罗自然公园)

《山海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方向和文献吻合,二者直线距离三百里,考虑到实际路线不会是直线,路程基本吻合。

《山海经》: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周山正北有一座大山,叫Mount Kenya,应该就是诸【囟比】之山,从不周山(乞力马扎罗山)到诸【囟比】之山(Mount Kenya)应该有六七百里地,用望字是很准确的。在不周山附近有两座小山,应该就是崇岳之山吧。

从图中看出,泑水从不周山旁东南而行,接纳泚水后继续东行,但是没看到大的湖泊,不知道是泑泽不大,还是干涸了。

对于不周山的解释,有山不合,名为不周。有人认为是东非大裂谷,有人认为是没有顶部的金字塔。现在我们看看不周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顶部就明白什么是不周了。

看一下不周山(乞力马扎罗山)西边的山峰,就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就是有缺口的火山口,这有缺口的火山口直径大约四公里左右。所谓周,就是圆周、周遭、周围的周,应该是首尾相连的圆形,不周便是圆有缺失。在这个半圆形的山顶面前,所有对不周山的解释就显得苍白而牵强了。确认乞力马扎罗山就是不周山还有两点证据,第一是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又是非洲最高峰,高度为海拔5,895米,比较符合天柱的说法。第二,符合西次三山的顺序。

4、峚山

《山海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卫星地图标注的地名:
Mount Suswa Conservancy

《山海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

峚山在不周山西北,方向和文献吻合,从不周山到峚山直线距离约四百七十里,略多于文献记载,算是大致符合。

文献记载,丹水西流,在卫星地图上没看到河流,有疑是河道的痕迹,方向是向西的。

5、钟山

 《山海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字:没看到山的名字。

钟山在峚山西北,方向与文献吻合,直线距离四百八十里,略多于文献记载,大致吻合。

《山海经》: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

其间大的湖泊有五六个,和文献高度吻合。

6、泰器之山

 《山海经》: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字:埃尔贡山

钟山往西是泰器之山,方向吻合,直线距离约180里,相当吻合。

有发源于泰器之山的河流,向西而流,没发现流沙,或许因为气候变化。

7、槐江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卫星地图未标注名字。

槐江之山在泰器之山西面,方向和文献吻合。直线距离四百里多,略多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山海经》:丘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与文献高度吻合。

8、昆仑之丘

《山海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昆仑之丘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字:鲁文佐里国家公园
昆仑之墟

东非高原西北边缘,横跨东非裂谷两边的圆形山脉。

昆仑丘在槐江之山西南,方向完全吻合,直线距离230千米,折合里数约在420里到500里之间,与文献记载的400里基本吻合。

9、乐游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卫星地图标注的名字:没有标注。

 

从昆仑之丘西行,直线距离为178千米,折合里数在329里到387里之间,和文献记载的370里完全吻合。

 

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综上所述,从索马里半岛下面夹角处开始的大山系列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西次三山系列,从崇吾之山开始,第三座大山就是不周山,第八座大山就是古代文献反复提及的昆仑之丘,昆仑之丘所在的大裂谷两侧的高大山脉就是方八百里的昆仑之墟。

(二) 、昆仑的位置及周边

1、《水经注》、《河图括地象》都说昆仑位于地之中,从图中看,这是完全符合的。

2、《山海经》中说,昆仑之墟方八百里,下弱水之渊,河水东入无达,南有从极之渊,深三百仞,黑水在昆仑西北往西流,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非洲中部的这些山水和文献记载的完全吻合,毫无偏差。

昆仑之丘:鲁文佐里山(玛格丽塔峰)

弱水之渊:基伍湖

丛集之渊:坦噶尼喀湖

渤海:维度利亚湖

炎火之山:尼拉贡戈及附近火山

昆仑之墟:东非高原西北隆起地带

3、《山海经》: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弱水之渊就是基伍湖,环之就是湖水成环形,基伍湖中间有岛,刚好成环形,并且就在昆仑丘之下。

4、《山海经》:外有炎火之山,投物则燃。

昆仑南有三四座活火山。

5、南有渊深三百仞。

坦卡你卡湖在昆仑正南,深度为1470米,三百仞也不是虚数。

昆仑方八百里。

圆形昆仑墟,南北、东西均不少于八百里。

6、《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对照非洲的鲁文佐里峰周边的河流,可以说是分毫不差。

黑水:Aruwimi

河水:Dura River

赤水:River Nymwamba

洋水:Talia River

氾天之水:乔治湖(赤水流注氾天之水)

丑途之水:爱德华湖(洋水流注丑途之水)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赤水(River Nymwamba)河水呈现浅红色,与名字相吻合,黑水(Aruwimi)河水呈现深黑色,盖因河流较深,据说有几百米,故而水的颜色较深,和名字吻合。《山海经》说,昆仑位于黑水之前,赤水之后,从图中可以看出昆仑(鲁文佐里山)位于黑水之南,赤水之北,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黑水西入刚果河,刚果河也就是黑水的下游。河水从昆仑东北南行东注于无达,无达应该是渤海(维多利亚湖)边缘的小湖,河出昆仑的说法在这里得到完全的印证。

《山海经》: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如下图所示,河水发源昆仑后,南流东注于无达,注入渤海。渤海向北流出,这就是所谓的“又出海外”。

河水出焉,南东流注于无达。这维多利亚尼罗河就是从维多利亚湖流出的尼罗河。

地图中右上角的河流,发源于昆仑丘东北角,以行其北,又折而西南入渤海。所谓又出海外,在渤海西北角连接两个湖泊的就是现在称为维多利亚尼罗河的尼罗河源头。实际上是指出了大河的第二个源头。西方人一直把维多利亚湖出湖的口看做尼罗河的源头,最近几年才有人往上寻找。而我们的老祖先五千年前就在入渤海(维多利亚湖)的河流中找到了尼罗河的真正源头,我们不是应该感到骄傲吗。

 

7、三成昆仑丘

百度百科:鲁文佐里山

虽然山脉地处赤道线附近,但山顶终年积雪,而且还常能见到冰川。一望无际的冰川,在赤道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鲁文佐里国家公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千米。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覆盖,在这里可以看到金丝桃科的一些植物;
海拔3000米的地方,密密麻麻着高达12米的细竹,以致人都无法进入;
海拔3800米一带,成群生长着高达10米的杜鹃科的常绿树石楠。在比较肥沃的地方,树木茂盛,随处可见蔷薇科的一些低矮灌木。鲁文佐里国家公园中,已有75种树木得到确认,其中9种非常珍贵。在鲁文佐里国家公园内,动物和昆虫和种类繁多,仅常绿林时太有鸟类90种,蝴蝶15种。栖息在这里的无脊椎动物有60种,其中25种是这里独有的。公园里有上万头野牛,还有河马、大象、犀牛、长颈鹿、斑马和狮、虎等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非洲象、黑猩猩、长尾猴,是鲁文佐里公园的代表性动物。

其下曰樊桐,或曰板桐,就是1500米到2400米之间的高大密集的树木,樊桐的意思就是像樊篱一样密集的树木或高大的树木,第二层叫悬圃,一曰阆风,悬圃就是半空中的花圃,指的是2400到3800之间的各类奇异花卉,阆风就是好风,在赤道附近炎热的天气里,这里接近了冰川雪峰,这种凉爽是很惬意的。最高是层城,或曰天庭,就是人们上不来的地方,冰川,雪峰和白云相互依偎,不就是天庭吗?

8、 《山海经.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

     前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位于鲁文佐(昆仑丘)里正南,也同时位于隆起带(昆仑墟)正南的坦噶尼喀湖就是从极之渊,或曰忠极之渊。在从极之渊周围有没有森林呢?从下面的资料中可以明显看出,不但有,而且非常大。

 

百度百科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四周地区森林茂盛,各种热带林木竞相生长。最引人注目的是香蕉林连绵不断,郁郁葱葱,那一串串沉甸甸的香蕉令人垂涎,一座座农家茅舍就掩映在香蕉林中。香蕉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主食之一,而且用香蕉酿制的香蕉酒是当地居民的传统饮料。香蕉酒度数不高,味道香甜可口,酒量大的人一天可喝上两三斤,有的地方的人还以香蕉酒当水喝。另外,还有一种形状奇特的树,这种树与一般的树不同,它没有枝丫,没有碎叶,在修长而结实的树干顶端,长着长长的翠绿欲滴的阔叶。这些阔叶也不像一般树木那样向四周扩散,它们只是整齐地向两侧伸展,既像开屏的孔雀,又似展开的扇面,这就是有名的旅行家树,也有人叫它“孔雀树”、“扇子树”。这种树最初生长在茫茫的沙漠上。当商旅和行人在满目黄沙、寸草不生的古漠中艰难行进时,热沙炙烤,烈日曝晒,疲惫不堪,干渴难熬,来到这种树下,不但可借浓荫纳凉,小憩片刻,驱除疲劳,还可用刀在树干上划出一条口子,流出清凉可口的汁液用来解渴。正因为这种树对人类有特殊的贡献,尤其是沙漠旅行者不可缺少的朋友,故被称为“旅行家树”,又名“旅人蕉”。

 

 

    (三)、“昆仑”二字的解释

    

    昆字在金文里写成

从字形上看,明显是弱水之渊加上两条河。在弱水之渊周围的大河远不止两条,之所以画了两条,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的缘故。

 

仑字在金文里写成:  

从字形看,是远处的昆仑山峰加上一道樊篱和两条登山的路。

  所以昆仑就表示昆仑墟上的弱水之渊、大河、山峰和茂密的森林以及登山的路,昆仑两个字的金文形式最形象最完整地表示了昆仑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海经》中的记载和非洲中部的山川地貌完全吻合,只是和我们中国的地形地貌不吻合,那些认为《山海经》是战国好奇之士取《周穆传》、《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或者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的人可以休息了。

 

    七、全文小结

    总之,以上通过对鲁文佐里(玛格丽塔峰)及东非高原东部边缘隆起带与《山海经》及其它文献相关记载的对照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度、面积,还是周边环境,河流湖泊,以及三层结构,大河之源,二者完全一致,惊人吻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昆仑墟就是东非高原西部边缘地区的隆起带,昆仑丘就是鲁文佐里山(玛格丽塔峰),这个结论虽然出人意料,却不容置疑,板上定钉。

 

周穆王西巡时,在河宗氏祭祀河神,采用的是沉圭璧的做法,与《山海经》中祭祀山川的方法基本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人本在非洲,祖先是夏的农官。后来因为夏不再重视农业,周用失其官(周人自己的说法),于是自窜于戎狄之间。辗转来到中国陕西一带之后,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来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后记

对昆仑的寻找也是对祖先的追忆,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居住地来规定祖先的居住地,就象客家人不能因为自己住在长江以南就认为祖先住在长江以南。同样不能根据祖先居住地来选择不同的态度,祖先是不能选择的,祖先的居住地也不由我们选择。

 

推测一

    《山海经.西山经》可以肯地说描写的就是非洲的山川河流,因此,与昆仑同属西山系列的天山、华山、阴山、钟山、黄山、鸟鼠同穴之山等大家熟悉的名子,本不在中国境内,泾、渭、河、洛等河流也不是中国的河流。中国现在的这些山河不过是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子而矣。是祖先来到亚洲东部后,用故土的名子重新命名了一翻罢了。就象西方人到非洲后,把我们的昆仑叫鲁文佐里山,我们的渤海叫维多利亚湖一样。

 

推测二

    由昆仑和神洲位置的确定,简单推测一下华夏族来中原之前的历史,或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上古时期,就是祖先生活在昆仑东南时期,这时把自己的生活区叫神洲。至今,在非洲东南部生活着许多黄种人,其中马达加斯加岛山超过九成为黄种人。

2、唐尧时期,八千年左右,这个时候发生了大洪水。

3、虞朝时期,在七千年到五千年之间,属于苏美尔文明时期。

4、夏朝时期,就是统治重心转到尼罗河中下遊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于公元前三干一百年,结束于公元三十一年,由大禹开创。来到尼罗河下遊,机遇与挑战并存。年年泛滥的尼罗河为下遊送去了大量肥沃土地,让古华夏人得到农业大丰收,同时,泛滥的河水严重危胁着人们的生存。这也激发了祖先的勇气和创造力,让古华夏人开创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照亮了人类的蒙昧,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大幕。

 


附诗二首:

 

读《山海经》其一

手中弱水三千丈

挥去激流触九天

淘尽浮尘天地阔

昆仑依旧傲人寰

读《山海经》其二

昆仑赫赫水悠悠

斗转星移几度秋

故土山河依旧在

衣冠言语迥然殊

艰难历尽开新地

却把杭州作汴州

今日重将迷雾去

三千年后一回头


四章 西山经考证

西山经所属的位置在今天的非洲,同时非洲也是海经部分中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东经所描述的地区。

1.西山经概述

《山海经》: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西山经山的数量和里程明细表

西山经的范围包括除东北部之外的整个非洲大陆,非洲东北部和小亚细亚、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等共同组成了中山经系列。西山经的四列山经涵盖了整个非洲的主要大山。这四列山经的起点都位于非洲大陆的各个夹角处,在大洲的东部海岸从南往北依次是西次一山、西次二山、西次三山的起点,西部夹角处是西次四山的起点。

之所以夹角处成为各个山经的起点,原因在于夹角处都是大河的入海处,西次一山开始处的夹角是林波波河的入海处,西次二山开始的夹角是赞比西河的入海处,西次三山开始的夹角是朱巴河等众多河流的入海处,西次四山开始的夹角是尼日尔河的入海处。这诸多河流的入海处都是冲积平原,适合人类居住,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是先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先民正是从这些地方逐步向远处发现了一座座大山,这些地方也就成了这四大山经的起点。

在五大山经中,西山经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要论重要性的话,可以说比肩中山经,我们最重要的大山,如果说中山经描述的是华夏统治的中心区域的话,西山经则描写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像昆仑山,像不周山,像流放三苗的三危山,像殛鲧于崇山的崇山,像西王母的玉山,还有我们的神州等都在这里。在西山经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黄帝了。他从神州出发,登上昆仑,在昆仑的附近有炎火之山,有弱水之渊,有赤青黑白四条河流,黄帝在这里搏击过野兽,有博兽之山,有猎杀保江的钟山,在西山经中记载了太多的上古神话,这每一个神话无不是历史的折射。

西次一山共列举了十九座山,距离分别是四十五、六十、八十、八十、六十、七十、五十二、百二十、七十、百五十、百七十、百八十、三百二十、三百五十、三百八十、百八十、二百、二百五十,累计二千七百一十七里。《山海经》记载的是“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我们累计出来的山的数量和记载一致,里程比记载的少了二百四十里,这个微小的差别应该是传抄中的讹误。

西次二山共列举了十七座山,距离分别是二百、一百七、百五十、三百、二百、二百、二百、四百、三百、四百、四百、二百五十、五百、三百、三百五十、三百五十,累计为四千六百七十里。《山海经》的记载记载为“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累计山的数量和记载一致,里程比记载多了五百三十里,这个误差应该是传抄中的讹误。

西次三山共列举了二十二座山,距离分别是三百、三百七、四百二、四百二、百八、三百二、四百、三百七、六百、三百五、四百八、三百、二百、二百八、三百、二百、二百二、一百九、三百五、二百九、一百,累计六千六百四十里。《山海经》记载“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相较于记载数,实际累计数山的数量比记载少了一座,里程比记载少了一百零四里,可以推断,是因为在传抄中遗漏了一座大山,并导致了里程少了一百零四里。

西次四山共列举了十九座山,距离分别是五十、五十、百七十、二百、百二、百八、百八、二百二、二百五、三百、五十五、百二十、二百、三百五、三百、二百六、二百二、三百六,累计三千五百八十五里。《山海经》记载“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相较而言,实际列举的山的座数和记载是一致的,里程比记载少了九十五里,原因应该是在传抄中有讹误。

下图是非洲气候分布图和西山经中的四列大山的位置合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山经的四列大山和非洲的草原气候分布高度吻合,较好地避开了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沙漠和热带雨林不适合人类居住,即使有高山也没有被关注,在四列大山中,只有西次一山和西次二山的最后几座山在沙漠中,这些在沙漠中的山的旁边往往有河流经过,并不是完全没有生机,有水就有生机,人们就可能涉足,像西次二山的西部就有奥卡万戈河,这也是这些沙漠中的山被关注的原因所在。

2.非洲简介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欧洲以南,亚洲之西,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纵跨赤道南北,面积大约为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是世界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约12亿人口。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海拔在500米-1000米的高原占非洲面积的60%以上,有“高原大陆”之称。海拔2000以上的山地高原约占非洲面积5%。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不足非洲面积的10%。非洲大陆平均海拔为650米。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
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乞力马扎罗山是座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裂谷带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经红海至死海北部,长约6400千米;
裂谷带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罗河河谷,长约1700千米,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狭长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非洲的沙漠面积约占全洲面积1/3,为沙漠面积最大的一洲。

非洲大西洋外流水系多为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洋外流水系包括赞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及非洲东海岸的短小河流、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河流等。维多利亚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

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乍得湖为内陆盆地的最大湖泊,面积时常变动。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000毫米以上。

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000种以上。森林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1%。盛产红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树、乌木、樟树、栲树、胡桃木、黄漆木、栓皮栎等经济林木。草原辽阔,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丰富。

非洲以野生动物品种及数量繁多而闻名,大型有蹄类哺乳动物(约90多种)和淡水鱼(2000多种)比其他各洲都多。

鱼类约有3000个物种,两栖动物有约238种,爬行动物有58种,鸟类有589种,哺乳动物有1100种。

3.西山经 ·西次一山概述

《山海经》: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山海经西次一山顺次:

1钱来之山--2松果之山--3太华之山--4小华之山--5符禺之山--6石脆之山--7英山--8竹山--9浮山--10[羊俞]次之山--11时山--12南山--13大时之山--14嶓冢之山--15天帝之山--16臯涂之山--17黄山--18翠山--19騩山,共计十九座山,和记载的数量一致。

西次一山里程表:

四十五--六十--八十--八十--六十--七十--五十二--百二十--七十--百五十--百七十--百八十--三百二十--三百五十--三百八十--百八十--二百--二百五十,累计二千八百三十七里,和文献记载的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较为接近。

西次一山总览图

西次一山里程图

西次一山总里程为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在地图上的距离为一千六百公里,折合里数在二千九百里到三千五百里之间,总里程基本是吻合的。

西次一山在山经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里有我们所熟知的华山,和我们的认识不同的是,在《山海经》中,华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一列山脉的名字,其中包括了钱来之山、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

西次一山的重要性的另一点的体现是山之间的距离小,平均只有一百多里,开始的地方只有几十里。这说明祖先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非常了解,才会把这个地方的山河介绍的如此详细。这种情况除了中山经之外就再也没有了,这说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可以比肩中山经。祖先对这个地方如此关注,是因为这里是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念念不忘的神州。

西次一山在非洲南部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也符合山海经中的描述。东边的河流入东海(现名为印度洋),西边的河流入西海(现名为大西洋)。

渭水即林波波河,据文献记载,渭水接纳的河流有濩水、符禺之水、竹水、漆水、逐水、丹水、涔水等,和林波波河接纳的河流基本一致。

西次一山开始的华山地处神州,也就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所以从钱来之山一直到嶓冢之山各个山之间的距离较近,和《山海经》的记载吻合度也比较高,原因就是这里是华夏民族最初的活动核心,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所以介绍的比较详细。后面的山介绍比较简略,则是因为距离活动核心区域较远所致。

西次一山和非洲南部的这一系列大山的的特点是高度一致的,首先是山之间的距离一致,按照《山海经》记载的距离寻找,就能够找到相应的大山。其次山旁边的河流方向一致,流入的河流或海洋符合文献记载。第三动物分布一致,我们按照山海经的记载,总能找到具有相应特点的动物,并且这些动物的分布范围涵盖了非洲南部的这一系列大山。

和气候分布一致。在西次一山中的后面几座山往往被描述为“无草木”,像騩山、黄山、时山等均有这座表述。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次一山是从东部临海经过高山气候和草原气候进入了沙漠气候,这些无草木的山正好处于沙漠地带,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山上无草木了。

因此可以确定西次一山就是从非洲南部马普托附近开始,向西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海岸的一系列大山。

1、钱来之山

《山海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一、钱来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钱来之山卫星图:

从《山海经》的叙述来看,华山不是一个山峰,而是一列山脉,华山山脉的第一座山是钱来之山,接下来有松果之山、太华之山、小华之山。作为华山之首的钱来之山,在华山中的位置如下。

三、这座山位于非洲南部,南非的东北角。下面比较一下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

1、这座小山位于一列山脉的延伸部分的顶端,与记载的华山之首相吻合。

2、山上树木葱茏,与记载的其上多松大致吻合。

3、山的北侧有一条河流过,这或许是产洗石的地方吧。

4、在非洲有一种羊,叫马羚,身高一米一到一米五,有角,尾巴有长长的毛,类似马尾。文献记载的羬羊,按照《尔雅》的解释,羊六尺为羬,六尺的高度大约一米三,和马羚完全吻合。马羚分布在非洲的塞内加尔,马里,乍得,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尼日尔,苏丹,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这个范围包括了西次一山的范围。

2、松果之山

《山海经》: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䳋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

一、松果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松果之山卫星图

三、松果之山和钱来之山相对位置如下。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

1、从钱来之山至松果之山直线距离20公里,折合华里为36--44之间,与文献吻合。

2、松果之山东侧一水发源,北流至一条大河(林波波河),与文献记载“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完全吻合。在南部非洲东流的大河中,林波波河是仅次于赞比西河的大河,长达1600公里。在《山海经》中,河与渭经常同时出现,渭的地位是低于河的,在中国河与渭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也与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的关系相同,赞比西河长达3500公里,是南部非洲的第一大河。在南部非洲,河就是赞比西河,渭就是林波波河。

3、在《山海经》中,河与渭并不专指某一条河流,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都有河、渭,比如在西次三山、西次四山,在中山经,北山经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最大的河流就是河,对于人们生活有重大意义,地位低于河的就是渭。在西次一山中,河就是指的赞比西河,渭就是指的林波波河。

4、在非洲有一种鸟,叫珍珠鸡,形状像山鸡,身体是黑色的点点,红色的爪子,与䳋渠的样子高度相似,就分布范围来讲,在坦桑尼亚有珍珠鸡的分布,范围和䳋渠的范围是吻合的,因此在五千年前,南非东北有珍珠鸡分布是很可能的。

3、太华之山

《山海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一、太华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太华之山卫星图。

三、太华之山和松果之山相对位置如下。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

1、从松果之山到太华之山直线距离38公里,折合华里为69----8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六十里基本吻合。

2、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这座山基本呈正方形,壁立千仞,婉若削成。与文献的“削成而四方”相吻合。

3、山峰海拔超过1200米,与记载的高五千仞相吻合,古人描述的高山,往往称为万仞,1200米低于万仞,说五千仞也是吻合的。

4、这座山的东西直线距离和南北直线距离都大约三公里,与文献记载的“广十里”大致吻合。

5、飞蜥又叫飞蛇,是一种可以飞行的蜥蜴。在非洲有一种飞蜥,叫虹飞蜥,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适应干旱气候,卵生日行性,每次产约3~8枚卵;
食物以昆虫为主,饲育温度加热点为30~35℃,其它部分则保持在20~25℃。只要没有弄湿它的身体,虹飞蜥可以养得很强壮。而这座大山位于非洲干湿交替地带,当干季来临,虹飞蜥就出现,雨季来临,虹飞蜥就不见了,仿佛是出现就天下大旱,这个虹飞蜥可能就是所说的肥【虫遗】。

4、小华之山

《山海经》: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其阴多磬石,其阳㻬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一、小华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小华之山卫星图:

三、小华之山和太华之山相对位置如下。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

1、太华之山至小华之山直线距离30公里,折合华里为55----66之间,与记载的八十里基本吻合。

2、赤鷩应该是一种红色的鸟,在非洲有一种鸟叫火烈鸟,或许就是这个赤鷩。西次一山正好是火烈鸟集中分布区。

3、㸲牛是小华之山的一种野兽,在非洲南部分布着一种牛科的动物,叫角马,也叫牛羚,或许就是《山海经》中的㸲牛。

角马其实是牛科动物,又叫牛羚,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如图,西次一山包括在内。

5、符禺之山

《山海经》: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一、符禺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符禺之山卫星图。

三、符禺之山和小华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

1、小华之山至符禺之山直线距离37公里折合华里为67----81之间,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2、符禺之山西侧有一水北流,与文献记载“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完全吻合。

3、在非洲中南部地区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分布这粉颊小翠鸟,样子和翠鸟一样,却有红色的鸟喙,和文献记载的“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完全一致,分布范围和西次一山的范围也是吻合的,能不能御火则不得而知。

6、石脆之山

《山海经》: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一、石脆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石脆之山的卫星图片

三、以下是石脆之山和符禺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的吻合度。

1、符禺之山至石脆之山直线距离为27公里,折合华里为48----60之间,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2、石脆之山西侧有水北流,入一条东西向河流,与文献记载“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完全吻合。

7、英山

《山海经》: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囗,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䰷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兽多㸲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一、英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英山卫星图

三以下是英山和石脆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下面比较一下这座山和文献的吻合度。

1、石脆之山至英山直线距离26公里,折合华里为47----57之间,与文献记载七十里基本吻合。

2、从图中可知,英山居于地势最高点,由此向北向东逐渐降低,从英山发源两条河流,一条北行,一条东行至石脆之山而后北行,文献所说的禺水应当指的是东行而北者,这条禺水正是石脆之山旁边灌水所流入的禺水。

3、㸲牛(角马)羬羊(马羚)的分布都包括西次一山的区域,因此和文献记载是吻合的。

4、在非洲有一种斑腹雀,叫红嘴斑腹雀,样子和鹌鹑较为接近,有着红色的嘴和黄色的翅膀。斑腹雀常见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位置和西次一山是吻合的,因此这个肥遗应该就是红嘴斑腹雀。

8、竹山

《山海经》: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一、竹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竹山卫星图。

三、竹山和英山的相对位置如下。

四、这座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

1、英山至竹山直线距离31公里,折合华里为55----65之间,文献记载的52里大致吻合。

2、图中可以看出,竹山东南部有河流,北边有河流,和文献记载的“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相吻合。向北流的河流流入了林波波河,和前文符禺之山流入的是同一条河,也就是渭,在竹山的东部,有一条向南流的河,有众多小河汇聚其中,这条河大概就是洛水,而丹水则是众多小河中的一条。

3、在非洲有一种豪猪,身上的刺黑白相间,外端白色,头部黑色,和文献中的豪彘的特点基本吻合,彘本来就是猪的意思,那么豪彘也就是豪猪。从分布范围看,非洲豪猪的分布范围也包括西山经的西次一山范围。

9、浮山

《山海经》: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一、浮山位置河坐标

二、浮山的卫星图。

三、浮山和竹山的相对位置

四、下面比较一下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

1、竹山至浮山直线距离为52公里,折合华里为90----110之间,与文献大致吻合。

2、山上的植物虽无法考证,但是山上绿色葱茏,与记载也是基本吻合的。

10、羭次之山

《山海经》: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囗,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一、羭次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羭次之山卫星地图

三、下面是羭次之山和浮山的相对位置。

四、羭次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浮山至榆次之山直线距离53公里,折合华里为90----110之间,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2、其西边有一条河北流,流入林波波河,与文献记载“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相吻合。

5、在非洲有一种灵长类动物叫山魈,体格强健,动作快捷,又会投掷石块等攻击性武器,而且从来不讲“单打独斗”,无论对手数量多少,它们都是一哄而上。和嚣的特点非常吻合。而且,山魈现在的分布范围也在非洲中部。

6、在非洲有一种林鸮,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非常可爱,和橐【上非下巴】非常相似,鸮的五个在同一个平面,和人接近,这就是文献中的“人面”吧,非洲林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丛林里,范围包括非洲中南部地区(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和西次一山的范围是吻合的。

11、时山

《山海经》: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一、时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时山卫星图

三、时山和羭次之山的相对位置如下。

四、时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羭次之山至时山直线距离70公里,折合华里在130-----15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150里地大致吻合。

2、时山东侧有一条河,向北流入Olifantsriver,与文献记载的“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相吻合。

3、从卫星图上看,山上寸草不生,和文献记载的无草木相一致。

12、南山

《山海经》: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一、南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南山的卫星图

三、南山和时山的相对位置。

四、南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时山至南山直线距离108公里,折合华里为180----2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70里基本吻合。

2、南山东侧一条河北流入林波波河,与文献记载的“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相吻合。

3、非洲豹分布于非洲的中南部,包括西次一山的范围,因此在南山有豹子分布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图中红色部分是非洲豹的分布范围,西次一山属于此范围,与文献记载的兽多猛豹相吻合。

13、大时之山

《山海经》: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一、大时之山的坐标和位置。

二、大时之山卫星图。

三、大时之山和南山的相对位置。

四、大时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大时之山在南山的西部偏南,和记载的“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在方位上接近。

2、南山至大时之山直线距离50公里,折合华里为90----1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80里有所出入。

3、山上绿树葱茏,和文献记载的“上多楮柞,下多杻囗”基本吻合。

4、大时之山向南有一条河,南流入一条东向河流,与文献记载的“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相吻合。

5、大时之山北侧,一条河向北流去,与文献记载的“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14、嶓冢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
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一、嶓冢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嶓冢之山卫星图

三、嶓冢之山和大时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嶓冢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大时之山至潘冢之山,直线距离111公里,折合华里为200----24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320大致吻合。

1、其北一条河流北流,与文献记载的“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吻合,东南流的河流未见。

2、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过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区。如今它们却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东部。犀牛的分布范围包括西次一山,和文献记载一致。

3、西次一山在火烈鸟的分布范围内,因此和文献记载的“鸟多白翰赤鷩”是吻合的。

15、天帝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
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1、天帝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天帝之山卫星图

三、天帝之山和嶓冢之山相对位置。

四、天帝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潘冢之山至天帝之山直线距离254公里,折合华里为460----560之间,略多于文献记载350里。

2、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用现代汉语既是“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但长着黑色的花纹和红色的颈毛,名称是栎,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痔疮。”

在非洲南非北至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南部及东部、乌干达南部及肯尼亚西南部分布着一种叫红寡妇的鸟,有着黑色的花纹和红色的颈毛,大小形状和鹌鹑相似,与山海经中的栎极为相似,分布范围也符合。

16、臯涂之山

《山海经》: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
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囗,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一、皋涂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皋涂之山卫星图

三、皋涂之山和天帝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臯涂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天帝之山至皋涂之山直线距离为196公里,折合华里为340----420之间,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2、在山的跟前有一条大河向西流去,与文献记载的“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相吻合。

3、在这座山的西部有一条向南流的大河,和文献记载的“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相吻合。

17、黄山

《山海经》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上敏下牛】。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一、黄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黄山的卫星图

三、黄山和皋涂之山的相位置

四、黄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皋涂之山至黄山直线距离201公里,折合华里为360----44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80里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地方远离生活的核心区,记载的误差较大。

2、黄山在皋涂之山的西面,和文献记载一致。

3、图中可以看出,整座山颜色赭黄,与名字吻合。

4、非洲鹦鹉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南广大地区。

如图是非洲鹦鹉的分布图,可以看出,西次一山包含着范围之内,因此在黄山有鹦鹉,文献记载和实际是吻合的。

18、翠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鸟其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一、翠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翠山的卫星图

三、翠山和黄山的相对位置

四、翠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黄山至翠山直线距离179公里,折合华里在325--39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200里原因是原来居住的核心区域,描述的误差较大。

2、非洲裂籽雀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通体黑红二色,和文献记载的鸓很相似,只是没有两首四足。

19、騩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一、騩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騩山卫星图

三、騩山和翠山的相对位置

四、騩山与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翠山至騩山直线距离138公里,折合华里为250----3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50基本符合。

2、从图片看,騩山出于沙漠中,没有草木,与文献记载的“无草木”相吻合。

3、山的南面有向西的河流向大海,与文献记载的“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吻合。

4、騩山西邻大西洋,与文献记载的“是錞于西海”相吻合。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山经·西山经 ·西次二山

《山海经》: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山海经西次二山顺次:

1钤山--2泰冒之山--3数历之山--4高山--5女床之山--6龙首之山--7鹿台之山--8鸟危之山--9小次之山--10大次之山--11熏吴之山--12厎(zhǐ)阳之山--13众兽之山--14皇人之山--15中皇之山--16西皇之山--17莱山,和记载的十七山相吻合。

西次二山里程表:

二百--百七十--百五十--三百--二百--二百--二百--四百--三百--四百--四百--二百五十--五百--三百--三百五十--三百五,累计四千六百七十里,和记载的四千一百四十较为接近。

西次二山全览图

西次二山总里程

西次二山自钤山至莱山共计17山,总里程为2175公里,折合华里在3950--4800里之间,与文献记载的4140里基本吻合。

西次二山从非洲东南部赞比西河入海处附近开始,向西南方向延伸,跨越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终止于大西洋沿岸。西次二山的重要性比不上西次一山,因为西次一山是文明的发源地,无论从祭祀的规格还是描写的详细程度远超西次二山。和西次三山相比也略微逊色,因为西次三山是华夏族重要的活动地带,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西次三山。尽管如此,西次二山也有特点,我们华夏民族的瑞鸟鸾鸟就在这里。

下图是西次二山的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的合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次二山的大部分山都分布在草原气候中,在最后,这列大山延伸到了沙漠中并临近大西洋。这列大山的后面几座山的距离明显加大了,前面两山距离在一二百里之间,后面加大到四五百里,原因可能是这个地方气候不适宜居住,人烟稀少,关注的较低,对山的描述就简略了很多。

1、钤山

《山海经》: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一、钤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钤山的卫星图

三、钤山在西次二山的位置

四、钤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的比较。

1.文献记载,西次二山之首,曰钤山。从图中可以看出,钤山是位于非洲东南的山,再往东就是印度洋,往西是南非高原,钤山刚好位于南非高原东北的边缘,符合西次二山之首的位置。

2.文献记载,山上多杻橿。从图中可以看出,钤山绿树葱茏,符合多植被的特点,只是山上的植物还不能确定是什么。

2、泰冒之山

《山海经》: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一、泰冒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泰冒之山的卫星图

三、泰冒之山和钤山的相对位置

四、泰冒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钤山至泰冒之山直线距离86公里,折合华里为155----19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基本吻合。

2.泰冒之山南侧一条河自西向东流去,与文献记载的“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相吻合。

3.浴水东流入一条大河,与文献记载的“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相吻合。流入的大河叫赞比西河,是南部非洲最大的河,也是在西次一山中提到的和渭相对应的河。

3、数历之山

《山海经》: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鹉。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一、数历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数历之山的卫星图

三、数历之山和泰冒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数历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泰冒之山至数历之山直线距离67公里,折合华里120----15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70大致吻合。

2.数历之山西侧一条河南流,与文献记载的“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相吻合。

3.楚水向南流入一条东流的大河,这条东流的大河向东一直流入了赞比西河,和楚水“流注于渭”相吻合。

3、高山

《山海经》:又西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

一、高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高山的卫星图

三、高山和数历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高山和数历之山的相对位置高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数历之山至高山直线距离49公里,折合华里89----1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50里大致吻合。

2.山南一条河东流,与文献记载的“泾水出焉”吻合。

3.这条东流的河向东流入了另一条大河,也就是楚水所入的渭,与文献记载的“而东流注于渭”相吻合。

4.从卫星图来看,高山上植被茂盛,与文献记载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大致吻合,只是不能看出山上的植物种类。

4、女床之山

《山海经》: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一、女床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女床之山卫星图

三、女床之山河高山的相对距离

四、女床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高山至女床之山直线距离141公里,折合华里为256----313之间,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2.女床之女不应当解释为女性之女,而应当作低矮解释,刘禹锡

在《石头城》一诗中说“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里的女墙指的是城墙上面低矮的小墙。这女床之山应当是低矮的形状像床的山,这和女床之山的形状和高度是吻合的。

3.《山海经》中说的“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可能是下面这种鸟,叫极乐鸟,也叫天堂鸟,羽毛色彩具备黑白红黄青五色。这种鸟现分布于澳洲附近,在南山经里也记载了鸾鸟,应当就是这种极乐鸟。在非洲现在没有了,或许是灭绝了。

天堂鸟栖息于热带森林、山林、亚高山带森林、干草原林地和红树林。就生活环境来讲和女床之山的环境是一致的,女床之山处于热带亚高山地带。

天堂鸟大多为食果类,有些为食虫类,此外也食叶、芽、花、节肢动物和小 型脊椎动物。也就是说当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良好的时候,天堂鸟才会出现,这也是古人认为“现则天下安宁”的原因。

4.这个地方是河马、非洲豹、犀牛等动物的栖息地,与文献记载的“多虎豹犀兕相吻合。

5、龙首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一、龙首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龙首之山的卫星图

三、龙首之山和女床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龙首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女床之山至龙首之山直线距离为76公里,折合华里为140----168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基本吻合。

2.龙首之山南侧一河向西南流入另一条河流,与文献记载的“苕水出焉”相吻合,流淌的方向和文献记载有出入。

3.龙首之山的位置位于从南到北的一列山脉的顶端,山脉蜿蜒,宛若龙形,这或许是龙首之山的得名吧。

6、鹿台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㸲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一、鹿台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鹿台之山卫星图

三、鹿台之山和龙首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鹿台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的比较

1.龙首之山至鹿台之山直线距离100公里,折合华里为180----22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大致吻合。

2.从卫星图可以看出,鹿台之山的山顶时平的,恰似台子的台面,这也许时称其为台的原因吧。鹿台之山一带时长颈鹿的活动范围,也许是因为有长颈鹿出现,且形如台面,故而称为鹿台之山。

3.这一带是马羚和角马的栖息地,马羚是文献中的羬羊,而角马则是【牛乍】牛,这和文献记载是一致的。

4.在这一带有一种鸟叫南非冠珠鸡,头顶肉冠,或许就是文献中的凫徯。

7、鸟危之山

《山海经》: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一、鸟危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鸟危之山的卫星图

三、鸟危之山和鹿台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鸟危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鹿台之山至鸟危之山直线距离115公里,折合华里为209----255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大致吻合。

2.山南侧一河流向西流入另一条河流,与文献记载的“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相吻合。

8、小次之山

《山海经》: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一、小次之山位置和坐标

二、小次之山卫星图

三、小次之山和鸟危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小次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从鸟危之山至小次之山直线距离142公里,折合华里为260----315之间,与文献记载的400里大致吻合。

2.有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叫短尾猿,形状像猿而头上一头白毛,和文献中的朱厌很像。从小次之山的环境来看,也适合猿类生存。在非洲有多种灵长类分布,文献里的朱厌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类。

9、大次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㸲牛、麢羊。

一、大次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大次之山的卫星图:

三、大次之山和小次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大次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小次之山至大次之山直线距离123公里,折合华里在220----27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00里大致吻合。

2.南纬18度的大次之山所在的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这个地方的羚羊(麢羊)角马(㸲牛)成群,和文献记载是吻合的。

10、薰吴之山

《山海经》: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一、熏吴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熏吴之山的卫星图:

三、熏吴之山和大次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熏吴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大次之山至熏吴之山直线距离为189公里,折合华里为340----42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四百里基本吻合。

2.熏吴之山位于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北部边缘,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东部,这里寸草不生,和文献记载的“无草木”相吻合。

11、厎阳之山

《山海经》:又西四百里,曰厎(zhǐ)阳之山,其木多稷、枬、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㸲牛。

一、厎(zhǐ)阳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厎(zhǐ)阳之山的卫星图

三、厎(zhǐ)阳之山和熏吴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厎(zhǐ)阳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熏吴之山至厎(zhǐ)阳之山直线距离为249公里,折合华里为450----55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400里大致吻合。

2.厎(zhǐ)阳之山离开了卡拉哈里沙漠,在奥卡万戈河的西侧,由于接近了大西洋,气候由沙漠变为草原,从卫星图上看,山上由绿色植被,和文献记载的“其木多稷、枬、豫章,”基本是吻合的。

3.这里有角马、河马、犀牛,也有狮子、豹子等猛兽,和文献记载的“多犀、兕、虎、犳、㸲牛”是吻合的。

12、众兽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㻬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

一、众兽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众兽之山卫星图

三、众兽之山和厎阳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众兽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直线距离126公里,折合华里为220----27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二百五十里基本吻合。

2.在卡拉哈里沙漠里面,这一点点的绿色是众多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在众兽之山的南面有一条河流,这里可能就是犀牛河马的乐园,与文献记载的多犀兕是相吻合的。犀既是河马,兕既是犀牛。

13、皇人之山

《山海经》: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一、皇人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皇人之山卫星图

三、皇人之山和众兽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皇人之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众兽之山至皇人之山直线距离355公里,折合华里为645----78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500里。

2.在皇人之山的北侧有明显的河流痕迹,可能是季节河留下的痕迹。

14、中皇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

一、中皇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中皇之山的卫星图

三、中皇之山和皇人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中皇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直线距离130公里,折合华里为250----29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00里大致吻合。

2.中皇之山的周围有多条河流经过,河流周围多植被,和文献记载的“其下多蕙、棠”相吻合。

15、西皇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㸲牛。

一、西皇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西皇之山的卫星图

三、西皇之山和中皇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西皇之山与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中皇之山至西皇之山直线距离110公里,折合华里为200----245之间,略少于文献记载的350里。

2.中皇之山位于卡拉哈里沙漠北部边缘,卡拉哈里沙漠北部养育着相当数量的长颈鹿、斑马、象、水牛和羚(马羚、貂羚和黑斑羚等);

肉食性动物诸如狮子、猎豹、豹、野猎犬和狐;
其他大的或中等身材的哺乳动物有胡狼、鬣狗、疣猪;
狒狒、獾、食蚁兽、熊、野兔和豪猪;
以及无数的小啮齿类动物,几种类型的蛇和蜥蜴,还有大量的鸟。和文献记载的“其兽多麋、鹿、㸲牛”相吻合。

16、莱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一、莱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莱山的卫星图

三、莱山和西皇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莱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西皇之山至莱山直线距离124公里,折合华里225----275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50大致吻合。

2.莱山周围有众多河流经过,山上也有河流,并且部分地方有绿色植被,和文献记载的“其木多檀楮”相吻合。

3.莱山处于非洲兀鹫的分布区内,可能是兀鹫的栖息地,兀鹫是大型猛禽,可能就是文献中说的“其鸟多罗罗,是食人”。兀鹫的叫声是一个音节不断重复,虽然古人的发音不能得知,但是这种重复的发音或许就是罗罗得名的原因吧。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山

《山海经》: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西次三山顺次表:

1崇吾之山--2长沙之山--3不周之山--4峚山--5钟山--6泰器之山--7槐江之山--8昆仑之丘--9乐游之山--10蠃母之山--11玉山--12轩辕之丘--13积石之山--14长留之山--15章莪之山--16阴山--17符惕之山--18三危之山--19騩山--20天山--21泑山--22翼望之山,共计二十二座山,比记载的二十三山少一座。

西次三山里程表:

三百--三百七十--四百二十--四百二十--百八十--三百二十--四百--三百七十--六百--三百五十--四百八十--三百--二百--二百八十--三百--二百--二百二十--一百九十--三百五十--二百九十--百,累计六千六百四十里,和记载的六千七百四十四里相差九十六里。

西次三山全览图

西次三山里程

西次三山的起点位于非洲东海岸从南起第三个夹角处,即索马里半岛的下端。终点在几内亚湾的比奥科岛。

这一列大山《山海经》中记载的数量是23座,实际列举的是22座,原因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遗漏,这也是造成部分山之间的距离和文献记载有出入的原因所在。

从崇吾之山到翼望之山的累计直线距离是4135公里,折合华里在7500--90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6744里大致吻合,文献记载的里程偏少也可能和遗漏大山有关。

这一列大山在西山经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这里有华夏的圣地昆仑山,有轩辕之丘,有积石之山和不周之山,在这一列大山附近,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

就重要性而言,西山经的四列大山,西次三山为第一,西次一山为第二,西次二山为第三,西次四山为第四。

下图为西次三山中大山的分布图和气候图的合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列大山先后穿越了草原气候、高原气候,然后沿着雨林气候的北部边缘向西延伸,在最后进入了热带雨林气候地带。就分布来讲,大部分山分布在草原气候地带,不涉及沙漠气候。

1、崇吾之山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遥去辶】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一、崇吾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崇吾之山周边地貌

三、崇吾之山卫星图

四、崇吾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崇吾之山所在的地方位于尼罗河的发源地维多利亚湖之南,与文献记载的“在河之南”吻合。

2.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到,在崇吾之山正西面有一座稍微矮一点的山,山上植被茂盛,适合动物栖息,应该就是帝之搏兽之山。

3.崇吾之山所在地区现在是塞伦盖蒂大草原,塞伦盖蒂在马赛语中是“无边的平原”。她有着大地上最大规模的动物群落:无数的角马(牛羚)、斑马、汤姆森瞪羚、格兰特瞪羚、斑鬣狗、长颈鹿以及众多的狮子、大象、黑犀牛、水牛和猎豹等闻名世界的非洲五大兽,还有300多种鸟类,构成了世界最大的动物自然生态系统。每年的五六月之间,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大约有150万只角马和斑马,30万只汤姆森瞪羚和3万只格兰特瞪羚)从中央平原向西部常年有水的地区迁徙;
到七八月之间其中一部分又从塞伦盖蒂向马赛马拉草原迁徙,浩浩荡荡的动物大军形成震惊世界的壮丽景观。在迁徙旅途中,“千军万马”过马拉河的景象也可谓是大迁徙的一大亮点 。

4.在崇吾之山的正东有一个小湖泊,大概就是【虫焉】渊吧。

5.南面的【遥去辶】之泽在卫星地图上没有发现,或许是干涸了。

2、长沙之山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一、长沙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长沙之山的卫星图

三、长沙之山和崇吾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长沙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从崇吾之山到长沙之山的直线距离为115公里,折合华里在210--26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三百里相吻合。

2.长沙之山在崇吾之山的东北,方向上和文献记载吻合。

3.在山的北侧有河流发源,向北流去,注入了一条东西向的河流,与文献记载的“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相吻合。

3、不周之山

《山海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一、不周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不周山的卫星图

三、不周山和长沙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不周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山海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从方向上来看,乞力马扎罗山在上一座山的西北,与文献吻合。

2.二者直线距离166公里,折合华里为300--36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370里是吻合的。

3.在乞力马扎罗山的北面有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距离一百多公里,应该就是文献中说的“北望诸【虫焉】之山”中的【虫焉】之山,一个望字表达出了距离,非常准确。

4.在乞力马扎罗的西部,有几座较矮的山,其中就有文献中的“临崇岳之山”吧。一个临字表达了距离近而且比乞力马扎罗矮的含义,非常准确。

5.在乞力马扎罗东面不远处有一个小湖泊,应该就是文献中“东望泑泽”所说的泑泽吧。

6.文献说“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非洲产的百香果,形状像桃子,味道酸爽,可以提神,文献的嘉果或许就是这一类的水果吧。

7.从图中看出,泑水从不周山旁东南而行,接纳泚水后继续东行。

8.对于不周山的解释,有山不合,名为不周。有人认为是东非大裂谷,有人认为是没有顶部的金字塔。现在我们看看不周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顶部就明白什么是不周了。

看一下不周山(乞力马扎罗山)西边的山峰,就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就是有缺口的火山口,这有缺口的火山口直径大约四公里左右。所谓周,就是圆周、周遭、周围的周,应该是首尾相连的圆形,不周便是圆有缺失。在这个半圆形的山顶面前,所有对不周山的解释就显得苍白而牵强了。确认乞力马扎罗山就是不周山还有两点证据,第一是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又是非洲最高峰,高度为海拔5,895米,比较符合天柱的说法。第二,符合西次三山的顺序。

 

4、峚山

《山海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一、峚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峚山的卫星图

三、峚山和不周山的相对位置

四、不周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的比较

1、文献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从图上看,峚山在不周山的西北,方向和文献记载一致。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77公里,折合华里为500--6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420里略有出入。

2、文献记载“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从图中看出,从峚山西坡汇聚了很多小河成为一条大点的河流,向西流入了一个湖泊,与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文献记载,从峚山到钟山,其间尽泽也。从图中可以看出,钟山西北,从地图上看到的湖泊就有六处,与文献记载的“尽泽也”完全吻合。

5、钟山

《山海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一、钟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钟山的卫星图

三、钟山和峚山的相对位置

四、钟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从图上看,钟山在峚山的西北,与文献记载的“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相吻合。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247公里,折合华里为440--54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距离基本吻合。

2.在东非高原分布着一种猛禽,叫胡兀鹫,头是白色的,身上是黑色爪子粗壮有力,和文献记载的“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颇为相似。

6、泰器之山

《山海经》: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一、泰器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泰器之山卫星图

三、泰器之山和钟山的相对位置

四、泰器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从钟山到泰器之山的直线距离为106公里,折合华里为193--235之间,和文献记载的百八十里基本吻合。

2.从图中看,泰器之山在钟山的东面,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泰器之山的东面山麓有众多小河向西汇聚流淌,和文献上说的“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基本吻合,只是不能确定是不是有流沙。

4.燕鳐鱼,俗称飞鱼,体略呈长椭圆形,背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细,体长30-45cm。头较短,背平坦,两侧向内下方倾斜,胸鳍特别长大,可作飞翔用。腹鳍长可达臀鳍基底末端,可作辅助滑翔用。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头、体背面青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黑色。

【功能主治】补益气血,令易产。治痔。

【采集】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晒干或煅炭备用。

【性味】味甘;
酸;
性温。

【归经】脾;
胃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5-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

性味味甘、咸,无毒。

功效主治可治疗妇女难产,将它烧成炭石研成末用温酒送服一钱。还能治疗癫狂症及痔疮。

文鳐鱼和燕鳐鱼的比较:

(1)燕鳐鱼分布于热带海域,和文献记载的泰器之山同纬度的海域时吻合的,泰器之山处于赤道附近,和它相对应的东海和西海为热带海域。

(2)燕鳐鱼被称为飞鱼,有着很大的鱼鳍,可以滑翔,与文鳐鱼“鱼身而鸟翼”的样子时吻合的。

(3)燕鳐鱼味甘酸,和文鳐鱼的“其味酸甘”时吻合的。

(4)燕鳐鱼治疗癫狂症及痔疮,和文献记载的“食之已狂”时吻合的。

(5)燕鳐鱼之类的飞鱼出现的时候,大概时气候好,食物丰富,预示着农业能获得好的收成,所以古人认为“见则天下大穰”。

综上所述,文鳐鱼就是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水域的飞鱼,在泰器之山同纬度的海域有大量分布,就范围来讲,符合文献记载的“常行西海,游于东海”。

7、槐江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一、槐江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槐江之山卫星图

三、泰器之山和槐江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槐江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槐江之山在泰器之山西面,方向和文献吻合。

2.直线距离219公里,折合华里400里多,略多于文献记载,因为槐江之山时一大片山地,从中间测量是219公里,从西部边缘测量是170公里,折合华里为300--370之间,还是吻合的。

3.槐江之山没有很高的山峰,基本上比较平,与文献记载的“实惟帝之平圃”相吻合。

4.在山的北侧有河流发源向北流入另一条大河,和文献记载的“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相吻合,这北流的河流就是丘时之水,东西方向的河流就是泑水。

5.槐江之山的西南是昆仑,昆仑附近有活火山,和文献记载的“南望昆仑,其光熊熊”相吻合。

6.在山的西侧有Lake Kyoga,和文献记载的“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相吻合。

7.文献中记载的“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的神应招,有可能是根据我们常见斑马加以神话而得到的神的形象,斑马虽然没有人面和鸟翼,但是有马身和虎纹,和记载的相似度较高,并且斑马分布于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包括了西次三山的位置。

8、昆仑之丘

《山海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一、昆仑之丘的位置和坐标

二、昆仑之丘卫星图

昆仑之丘

昆仑之墟

三、昆仑之丘和槐江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昆仑之丘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昆仑丘在槐江之山西南,方向完全吻合。

2.从槐江之山到昆仑之丘的直线距离285公里,折合华里为510--630之间,略多于文献。

3.《山海经》: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在昆仑之墟的中间,鲁文卓里山的南面有个湖泊叫基伍湖,基伍湖中间有岛,刚好成环形使湖水呈环形,与文献记载的“其下弱水之渊环之”吻合。

4.《山海经》:外有炎火之山,投物则燃。鲁文卓里山的南有三四座活火山,符合文献记载的投物则燃的特点。

5.南有渊深三百仞。坦卡你卡湖在昆仑正南,深度达到最深处1470米,仅次于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二深湖,可见三百仞也不是虚数,这或许限于当时的测量水平,最多能测三百仞(500米左右)吧。

6.鲁文卓里山的周围有众多的河流发源,在文献中记载的黑水、河水赤水、洋水在这里都能找到吻合的河流。河水白色,黑水黑色,赤水红色,洋水青色,与文献记载的完全一致。

6.昆仑方八百里。圆形昆仑墟,南北、东西均不少于八百里。

7.文献记载“河水出焉,南东流注于无达”。在鲁文卓里山的东北角有一条河发源于此,呈白色,向南流然后折而向东,入维多利亚湖。和文献记载的“南流东注于无达”相吻合。而这个维多利亚湖是当前所认为的尼罗河的源头。由此可见,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在维多利亚湖的支流中寻找大河之源了,到了现在非洲人还把维多利亚湖当初源头,可以历史在非洲是凝固了,甚至是倒退了。

9、乐游之山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䱻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一、乐游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乐游之山的卫星图

三、乐游之山和昆仑之丘的相对位置

四、乐游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昆仑之丘至乐游之山直线距离160公里,折合华里为290----35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70里大致吻合。

2.乐游之山西侧,有水西流,与文献记载的“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基本吻合,只是没找到稷泽,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3.在非洲有一种两栖动物叫肺鱼,以下是肺鱼的资料。

百度百科:现代肺鱼主要生活于河流中,体长可达1~2米,脑颅骨化程度颇低,脊椎为软骨,鳞退化为骨质圆鳞。食性:以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幼虫、蠕虫等为食。

其中,大洋洲肺鱼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的沼泽地带水域中。大洋洲肺鱼具单肺(鳔),鳃盖较大,缺氧时,可到水面用嘴吞进空气,压入肺(鳔)内,但不能完全脱离水而在空气中生存。美洲肺鱼在南美大陆分布较广,但以巴拉圭地区浅水水域最为常见。非洲肺鱼被分为四个不同的种,主要分布于非洲赤道附近地区的河流和大湖中,但分布北达塞内加尔,南至莫桑比克。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都有双肺,鳃盖相对较小,在河流完全干涸时在河床淤泥中做洞,以休眠状态度过长达6个月的干旱季节,完全脱离水,在空气中存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中,含有零散肺鱼化石的柱状泥质沉积表明,肺鱼在那时即以这种方式来度过困难时期。

这个资料表明在非洲赤道附近的河湖中有肺鱼,肺鱼体长1--2米,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文献记载的【鱼骨】鱼很可能就是非洲的肺鱼,理由如下:

(1)栖息地吻合,肺鱼生活在非洲赤道附近的河湖中,【鱼骨】鱼所在的西次三山的乐游之山在北纬零度左右,正好处于赤道附近。

(2)乐游之山的位置正好是热带雨林,河湖密布,符合肺鱼的栖息环境。

(3)肺鱼的形状和蛇很像,前后鱼鳍都退化成手臂状,看上去像四条腿,和文献记载的“其状如蛇而四足”相吻合。

肺鱼以鱼、软体动物、甲壳类为食,和文献记载的“是食鱼”相吻合。

因此,乐游之山的䱻鱼就是非洲的肺鱼。

10、嬴母之山

《山海经》: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一、蠃母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蠃母之山卫星图

三、蠃母之山和乐游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蠃母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直线距离为316公里,折合华里为574----7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600里大致吻合。

11、玉山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一、玉山位置和坐标

二、玉山卫星图

三、玉山和蠃母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玉山与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蠃母之山至玉山直线距离148公里,折合华里为269----33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50里相比,基本吻合。

2.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叫鬣狗,形状像狗而有豹子的斑点,和文献中的狡非常相近,玉山也正好处于非洲的草原地带,因此从分布区、外形和斑点来讲,鬣狗和狡非常相似。在非洲的草原上还有另外一种斑点动物叫薮猫,相较而言,鬣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文献记载的胜遇,如雉而赤,吃鱼。在非洲有一种鸟,叫水雉,以下是非洲水雉的资料。

非洲水雉又名非洲雉鸻、长脚雉鸻,为鸻形目雉鸻科非洲雉鸻属大型鸟种,体长30厘米,雌雄同色,雌鸟较雄鸟大,有额甲呈蓝色,眉和颈部背呈黑色,背部、翅膀呈板栗色,腹部白色,翼尖黑色,和其他雉鸻一样腿很长,脚趾巨大,是比较容易辨别的水鸟。以昆虫为食,捕捉水生昆虫的幼虫、小螃蟹、蜗牛,也吃植物的种子。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地区。

比较非洲水雉和胜遇,有如下相似点:

(1)分布区域一致,胜遇所在的西次三山在撒哈拉以南的草原地带,非洲水雉的分布刚好涵盖了这一区域。

(2)外形一致,胜遇外形像雉,非洲水雉的名字就表明本身就是雉的一种。

(3)颜色一致,胜遇颜色赤,非洲水雉的翅膀接近赤色。

(4)胜遇吃鱼,非洲水雉生活于河湖中,是水鸟,吃水生小动物,也是吻合的。

因此,文献中的胜遇就是非洲水雉。至于“见则其国大水”,可能是发水的时候,非洲水雉的食物大量被冲出来了,引来了更多的非洲水雉,古人便以为非洲水雉来了就发水,实际是发水了,水雉就来了。

12、轩辕之丘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一、轩辕之丘的位置和坐标

二、轩辕之丘的卫星图

三、轩辕之丘和玉山的相对位置

四、轩辕之丘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玉山至轩辕之丘直线距离531公里,折合华里为900---110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480里,原因可能是在玉山和轩辕之丘之间有被遗漏的大山,因为在西次三山中记载有23座,实际列举了22座。

2.文献记载“无草木”,从卫星图中可以看到,在一片绿色中,轩辕之丘的这一片赭红色是非常醒目的,可以说是寸草不生,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文献记载“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在卫星图中可以看到,在轩辕之丘的西侧,有一条由北而南的河流,向南流入了一条东西方向的大河,而这条大河正好就是发源于昆仑山北侧的四水之一的黑水。

4.文献记载“其中多丹粟”,表明这里是农业区,是轩辕黄帝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轩辕之丘北面是沙漠,南面是热带雨林,都不适合居住,这两者之间的地区就是先民生活的最佳地区了。

13、积石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一、积石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积石之山的卫星图

三、积石之山和轩辕之丘的相对位置

四、积石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轩辕之丘至积石之山直线距离389公里折合华里为700----86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300里。

2.其南面一条河向西南流,与文献记载的“河水冒以西南流”相吻合。

3.河中巨石相连,就是文献中的石门,在河流的南北皆有高山,两山对立,宛如石门,河水从两山之间穿过。

4.河流过石门而西南流,与文献记载吻合。

14、长留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一、长留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长留之山的卫星图

长留之山

三、长留之山和积石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长留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积石之山至长留之山直线距离100公里,折合华里为180----22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大致吻合。

15、章莪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一、章莪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章莪之山的卫星图

三、章莪之山和长留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章莪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长留之山至章莪之山直线距离285公里,折合华里为520----62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280里。

2.文献记载“,无草木”,通过卫星图可以看到,章莪之山的山体呈赭红色,周围是绿色的树林,山上是裸露的岩石,和文献记载一致。

3.文献记载“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这个状如赤豹的动物应该是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金猫。

百度百科 非洲金猫属为猫科的一属。非洲金猫为中等体型的野生猫科动物,分布在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地区。体长61-100厘米,尾长16-46厘米,肩高大约为39-55厘米。雄性非洲金猫的体重在11-14公斤之间,雌性较轻,一般在6公斤左右。根据最新猫科动物分类修订,现非洲金猫属已并入狞猫属。

这个金猫应当就是文献中的狰,金猫体长61--100厘米,身体呈黄色,和赤豹非常相近。从分布范围上看,金猫的分布和狰所在的章莪之山时吻合的。

3.文献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可能也是火烈鸟,火烈鸟站立时一脚着地。从分布范围上看,也是吻合的。

16、阴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一、阴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阴山卫星图

三、阴山和章莪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阴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章莪之山至阴山直线距离142公里,折合华里为260----3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三百里基本吻合。

2.在阴山的西部有一条河流自北而南流淌,和文献记载的“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相吻合,只是在南面没有发现番泽,或许时干涸了。

3.文献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在非洲有一种动物叫狐獴。

百度百科 狐獴,头尾长42-60厘米,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体形粗笨。四肢短,后足仅具4趾,趾间有蹼;
尾长而圆,约为体长的2/3,上被小鳞片及稀疏的毛。背部毛色黑褐,杂以黄色毛尖,绒毛为深咖啡色;
尾两色,上面棕黑色,尾基部和下部为淡黄色。

栖息于草原和开阔平原地区,分布量取决于土壤类型,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主要分布于陆地生物群落的沙漠或沙丘。

它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住在可达到四十只的群落里,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繁殖无严格的季节性。孕期为130天左右,每胎产仔6-8只,一年可产两次。主要分布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

狐獴和天狗相似度比较

(1)形状相似,狐獴的大小和形状都和狸差不多,一般认为狸是黄鼠狼或者山猫之类的动物,其大小形状和狐獴均接近。

(2)狐獴的面部和下颌部颜色较浅,与记载的“白首”较为接近。

(3)生活环境一致,狐獴生活在栖息于草原和开阔平原地区,天狗所在的阴山处于非洲草原地带,在五千年前或许就是狐獴的乐园。

(4)狐獴能站立,经常昂首站立眺望天空,这也许就是被称为天狗的原因吧。

17、符惕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一、符惕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符惕之山的卫星图

三、符惕之山和阴山的相对位置

四、符惕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阴山至符惕之山直线距离90公里,折合华里为1600----2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二百里吻合。

2.文献记载“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符惕之山地处几内亚湾附近,几内亚湾暖流自西向东给附近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流和降雨,使这一带温暖湿润。当先民自东向西进入该地区的时候,从大西洋上滚滚而来的云团掠过山顶涌出,先民便认为这里的大山为风云之所出了。从卫星图上看,现在在符惕之山一带也是白云滚滚,符合“风云之所出”的记载。

18、三危之山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一、三危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三危之山的卫星图

三、三危之山和符惕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三危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符惕之山至三危山直线距离150公里,折合华里为270----330里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20里大致吻合。

2.文献记载“是山也,广员百里”,这座山从东到西有76公里,合135----165华里,与文献记载的广圆百里大致吻合。

19、騩山

《山海经》: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1、騩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騩山的卫星图

三、騩山和三危之山的行对位置

四、騩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性比较

1.三危山至騩山直线距离82公里,折合华里为150----18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90里大致吻合。

2.从卫星图上看,騩山下面的森林十分茂密,比周围要茂盛许多,应该是蛇的理想栖息地。

20、天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一、天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天山的卫星图

三、天山和騩山的相对位置

四、天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騩山至天山直线距离133公里,折合华里为240----3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三百五十里大致吻合。

2.文献记载“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在天山的南面,有一条大河从西北向东南流,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条大河应该就是英水。

21、泑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一、泑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泑山的卫星图

三、泑山和天山的相对位置

四、泑山和文献记载相似性比较

1.天山至泑山直线距离135公里,折合华里为240----3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90里吻合。

2.文献记载“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从图中可以看出,泑山濒临大西洋,而且靠近赤道,符合“西望日之所入”的特点。

3.这座山处在热带雨林区却光秃秃的,没有草木,也是一个特例了。

22、翼望之山

《山海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囗,其音如囗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一、翼望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翼望之山的卫星图

三、翼望之山和泑山的相对距离

四翼望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泑山至翼望之山直线距离43公里,折合华里77----9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00里大致吻合。

2.两山之间是海峡,符合文献记载的“水行”的特点。

3.文献记载“无草木,多金玉”,从卫星图上看,这座海岛上的山并不是没有草木,而是草木茂盛,但是前一座山泑山倒真是没有草木,这里可能是传抄中出现的讹误。

4.文献记载“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在非洲有一种鸟叫紫蕉鹃。这种鸟分布在非洲北回归线以南广大地区,分布区域和翼望之山吻合。它全身黑色,符合“其状如乌”,头上羽毛有三种颜色,或许这是所谓的“三首”吧。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山

《山海经》: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西次四山顺次

1阴山--2劳山--3罢谷之山--4申山--5鸟山--6上申之山--7诸次之山--8号山--9盂山--10白於之山--11申首之山--12泾谷之山--13刚山--14刚山之尾--15英鞮之山--16中曲之山--17邽山--18鸟鼠同穴之山--19崦嵫之山

西次四山里程表:

五十--五十--百七十--二百--百二十--百八十--百八十--二百二十--二百五十--三百--五十五--百二十--二百--三百五十--三百--二百六十--二百二十--三百六十,累计三千五百八十五,和记载的三千六百八十基本一致。

西次四山全览图  

西次四山总里程

西次四山的区域位于非洲大陆的西部,即西非地区,所有十九座山的排列基本上是从尼日尔河入海口出发,顺着尼日尔河发源的方向延伸,而且避开了两个区域,一是西非南面临海的地区,这里是热带雨林地区,在古代是不适合居住的,二是避开了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同样因为不适合居住。

在西非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里,尼日尔河是最大的河流,所以被命名为“河”。泾河、渭河等在这里也有,这也可以看出泾、渭、河三者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西次四山的范围从图片看,正好处在雨林和沙漠之间,西次四山中无草木的山位于这列大山北端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地带,这也就很好解释了这些山上无草木的原因,虽然干旱不是无草木的唯一原因,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1、阴山

《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一、阴山的位置河坐标

二、阴山的卫星图

三、阴山在西次四山的位置

四、阴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阴山是西次四山的第一座,位于尼日尔河与Volta河之间,虽然阴山不是最接近大河之源的山峰,但是在尼日尔河入海处是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合居住,所以阴山作为西次四山的第一座山峰是符合文献记载的。

2.在阴山的西面有一条河流发源并向西流去,与文献记载的“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相吻合,这条西流的河就是阴水。

3.在阴山的西面有一条从北往南流淌的河流,在阴山附近接纳了阴水,这条河流被标注为Volta河的河流就是文献中的洛。

4.阴山所处的位置接近热带雨林气候,从卫星图上看植被茂盛,虽然不到确定是什么植物,但是和文献记载的“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大致吻合。

2、劳山

《山海经》: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一、劳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劳山的卫星图

三、劳山和阴山的相对位置

四、劳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阴山至劳山直线距离31公里,折合华里56----68之间,与文献记载的50里大致吻合。

2.劳山在阴山北面,方向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劳山之南,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与文献记载的“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相吻合。

4.弱水西流入自北而南的洛水,与发源阴山西流的洛水为同一条河流,地图标注为Volta河,与文献记载吻合。

5.劳山也是植被茂盛,和文献记载的“多茈草”基本吻合。

3、罢父之山

《山海经》: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一、罢父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罢父之山的卫星图

三、罢父之山和劳山的相对位置

四、罢父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劳山至罢谷之山直线距离30公里,折合华里为54----66之间,与文献记载的50里基本吻合。

2.罢谷之山在劳山的西面,和文献记载的“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完全吻合。

3.文献记载“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山之西侧,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淌,最终流入自北而南的Volta River(洛),与前文阴水、弱水流入的是同一条河流,就是洛,与文献记载吻合。

4.文献记载“其中多茈、碧”,可见山上是由植被的,从卫星图上看,罢父之山植被茂盛,和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4、申山

《山海经》:北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一、申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申山的卫星图

三、申山和罢父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申山和文献记载相似的比较

1.文献记载“北七十里,曰申山”,图中申山在罢谷之山的东北方,与记载有所差异。

2.文献记载的路程为七十里,图中的距离为85公里,和文献记载有差异。

3.文献记载“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图中申山植被茂盛,和文献基本吻合。

4.文献记载“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在申山的南面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河流,和文献基本吻合。

5、鸟山

《山海经》: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一、鸟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鸟山的卫星图

三、鸟山和申山的相对位置

四、鸟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申山至鸟山直线距离146公里,折合华里为260----32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00里之间大致吻合。

2.文献记载“其上多桑,其下多楮”,从卫星图不能辨别树木种类,但是可以看出鸟山植被茂盛,和文献基本吻合。

3.文献记载“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我们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在鸟山的东面有一条河,一直向东流去,这条河标注为Le Mekrou河,向东又北,又东入尼日尔河,也就是西非最大的河,是西次四山中的“河”。河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6、上申之山

《山海经》: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一、上申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上申之山的卫星图

三、上申之山和鸟山的相对位置

四、上申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上申之山在鸟山的北方,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2.两者直线距离97公里,折合华里为170--210之间,和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3.文献记载“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从卫星图可以看出,山上是一片黄色,这在一片绿色中是很醒目的,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4.文献记载“下多榛楛”,在山的周围呈现绿色,或许就是榛楛吧。

5.文献记载“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山的北侧又一条河,标注为Tapoa河,向东流入尼日尔河,河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6.文献记载“兽多白鹿”,在非洲有一种白色的羚羊,其生活环境为疏林的草原地区,常常以小群同栖,年长的雄大羚羊为王,率领若干只成年羚羊和幼年羚羊一起觅食和活动。这种羚羊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外貌和记载的白鹿都较为相似。

7.文献记载“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这当扈和非洲的鹫珠鸡很相似。这种鸟生活在非洲草原地区,大小形状和野鸡接近,颈部的下面有长长的羽毛,这大概是让人误以为“以其髯飞”的原因吧。

7、诸次之山

《山海经》: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一、诸次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诸次之山的卫星图

三、诸次之山和上申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诸次之山和文献记载吻合度比较

1.上申之山至诸次之山直线距离112公里,折合华里200----248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80里相比大致吻合。

2.诸次之山在上申之山的北面,方向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诸次之山南侧有水东流,入尼日尔河,与文献记载的“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相吻合。

4.文献记载“多木无草”,从卫星图上看,这里已经接近了沙漠,植被稀疏,比较符合文献记载。

8、号山

《山海经》: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芎䓖。多冷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一、号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号山的卫星图

三、号山和诸次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号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诸次之山至号山直线距离171公里,折合华里310----380之间,多于文献记载的百八十里。

2.在号山的南面有一条河向西流入了尼日尔河,与文献记载的“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相吻合。

3.文献记载“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芎䓖”,这个地方虽然接近沙漠的边缘,但是从卫星图上看,山上依然有植被,在雨季应该植被较好,和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9、盂山

《山海经》: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一、盂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盂山的卫星图

三、盂山和号山的相对位置

四、盂山河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号山至盂山直线距离95公里,折合华里172----21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20基本吻合。

3.在盂山南侧,一条河流自西向东流淌,与文献记载的“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相吻合。

4.文献记载“其鸟多白雉白翟”,在非洲有一种鸟叫牛背鹭,全身白色,和记载的白雉非常相近。

10、白於之山

《山海经》: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
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一、白於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白於之山的卫星图

三、白於之山和号山的相对位置

四、白於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盂山至白於之山直线距离122公里,折合华里221----27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50基本一致。

2.白於之山在盂山的西面,和文献记载的方向完全一致。

3.文献记载“上多松柏,下多栎檀”,从卫星图上看,白於之山的山谷地带植被茂盛,和文献记载一致。

4.文献记载“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如在西次一山中所述,㸲牛、羬羊分别是角马和马羚,均生活在热带草原,就生活环境来讲和白於之山的环境是吻合的,白於之山处于沙漠和草原的交界地带。现在这个地方可能没有了,有可能是被猎杀灭绝了。

5.白於之山南面,一条河自西向东入另一条南北流向的河,与文献记载的“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相吻合,这条在白於之山南面的河就是洛水,所流入的南北河流就是渭水。其北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自西向东流入了盂山附近的生水,与文献记载的“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相吻合,这两条河最终都流入了河(尼日尔河)。

11、申首之山

《山海经》: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一、申首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申首之山卫星图

三、申首之山和白於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申首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白芋之山至申首之山直线距离139公里,折合华里260----30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00里大致吻合。

2.申首之山位于沙漠中,寸草不生,与文献记载的“无草木”相吻合。

3.申首之山的山顶之上有白色物质,疑似白雪,这也许就是被认为是“冬夏雪”的原因吧。

4.申首之山周围是沙漠,河流会被沙漠吸干,从图中可以看出申首之山上有河流的痕迹,但是周围是沙漠,没有河流,符合“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的文献记载。

12、泾谷之山

《山海经》: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一、泾谷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泾谷之山的卫星图

三、泾谷之山和申首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泾谷之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申首之山至泾谷之山直线距离32公里,折合华里50----7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55里大致吻合。

2.泾谷之山南侧一条河流向东南流,因位于沙漠中,河流显示不全,但是在泾河的东面是渭河和Niger River,应当是流入了渭河,与文献记载的“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相吻合。

13、刚山

《山海经》: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㻬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一、刚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刚山的卫星图

三、刚山和泾谷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刚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泾谷之山至刚山直线距离57公里,折合华里100----12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120里基本吻合。

2.刚山北侧一河流发源于刚山,向北而流,与文献记载的“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相吻合。

14、刚山之尾

《山海经》: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一、刚山之尾的位置和坐标

二、刚山之尾卫星图

三、刚山之尾河刚山的相对位置

四、刚山之尾河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刚山之刚山之尾直线距离96公里,折合华里170----210,与文献记载的200里基本吻合。

2.刚山之尾在刚山的西面,和文献记载一致。

3.在刚山之尾的北侧有一条河向北流去,入尼日尔河,与文献记载的“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完全一致。这尼日尔河就是西次四山中的“河”,

4.文献记载“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这个鼠身鳖首的蛮蛮,就是非洲特有的象鼩。

象鼩介绍:象鼩主要产于非洲干燥多石的地区。象鼩白天在其领域周围用其强壮的后腿和长尾像袋鼠一样跳跃寻食。主要是吃昆虫及其他细小的生物,尤其是甲虫、蜘蛛、蠕虫、蚁及白蚁,大部份都是从叶子堆中找到,另外它们亦会吃一些种子及嫩枝。有些种类也以植物的芽、浆果和其他部分为食。

它们一般在地面下面筑巢,白天出来觅食。虽然大部份象鼩在日间非常活跃,但却很难见到或捕捉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很小心,懂得如何伪装及非常熟悉逃避危险。有几种会在矮树丛中开出一连串的路径,并会在当中寻找食物。若它们受到骚扰,就会立即沿路径逃走。

象鼩和蛮蛮相似度比较

1.活动区域相同,蛮蛮所在的西次四山属于非洲,象鼩是非洲特有的动物。

2.外形相同,蛮蛮鼠身,象鼩也和鼠的样子一样。

3.蛮蛮鳖首,从图上看,象鼩的嘴也和老鳖的嘴一样。

15、英鞮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一、英鞮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英鞮之山的卫星图

三、英鞮之山和刚山之尾的相对位置

四、英鞮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刚山之尾至英题之山直线距离217公里,折合华里在390----480之间,和文献记载的三百五十里大体一致。

2.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山西侧有水北流,入一湖泊,与文献记载的“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基本吻合,这条北流的水就是涴水,涴水北部的湖泊就是陵羊之泽。

3.文献记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在非洲有一种非洲龙鱼。

非洲龙鱼简介:

产地:尼罗河中上游和热带西非洲

水温:24~28℃

食物:小虾、小鱼等动物性饲料

分布区域:分布在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带及西非热带区域。

非洲龙鱼外形类似于亚洲及澳洲龙鱼,最大区别则是头部至背鳍未呈水平状,显现弧度,没有胡须,尾鳍较小,极小鳞片,颜色为橄榄色并夹带灰色。在成长方面,野生龙鱼可长达1米,重6公斤,在水族箱中也可长至80公分。在吃食方面,没有牙齿,舌头替代,擅于跳跃,食性较杂,不吃小鱼,专吃水中浮游生物或水蚤、小虾、小虫等。在繁殖方面,这种鱼还会筑巢,孵化期间会找寻圆形枯木或树枝水草筑起大小约1米见方的巢,孵化期雌雄二鱼会一起照顾。

冉遗之鱼和非洲龙鱼比较

1.分布区域一致,冉遗之鱼分布在西次四山,属于非洲西部,龙鱼分布在北非和西非。

2.环境相同,两者都生活在热带。

3.外形相似。龙鱼的头部尖细,与其他鱼类明显不同,形状和蛇的头部接近,这也许是被成为龙鱼的原因吧,毕竟在中国蛇被称为小龙。龙鱼有胸鳍、腹鳍、尾鳍各二,和文献记载的六足较为符合。
  

16、 中曲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一、中曲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中曲之山的卫星图

三、中曲之山和英鞮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中曲之山和文献记载的相似度比较

1.英鞮之山至中曲之山直线距离194公里,折合华里为350----43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三百里基本吻合。

2.中曲之山在英鞮之山西面,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3.有一种鹿,叫麝香鹿,雄鹿有獠牙,颇似锯齿,文献中的驳可能是这一类的动物吧。或许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

17、邽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
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一、邽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邽山的卫星图

三、邽山和中曲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邽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中曲之山至邽山直线距离113公里,折合华里205----25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260里基本吻合。

2.邽山在中曲之山的西面,河文献记载的方向完全一致。

3.邽山南侧有河南流,入一条东西向河流向东流入河(尼日尔河),与文献记载的“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相吻合。

18、鸟鼠同穴之山

《山海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一、鸟鼠同穴之山的位置河坐标

二、鸟鼠同穴之山卫星图

三、鸟鼠同穴之山和邽山的相对位置

四、鸟鼠同穴之山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比较

1.邽山至鸟鼠同穴之山直线距离287公里,多与文献记载的二百二十里。

2.鸟鼠同穴之山在邽山的西部偏南,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3.鸟鼠同穴之山东侧一河流东流入另一条南北大河,这条东流的河在卫星图上标注为Tinkisso河,所流入的河就是尼日尔河,西侧一条河向西与另一条河汇合后向南流去,这条河标注为Bafing河,与文献记载的“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完全吻合。这条Tingkisso河就是渭水,尼日尔河就是河,Bafing河就是滥水,另一条河没有名字。

19、崦嵫之山

《山海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一、崦嵫之山的位置和坐标

二、崦嵫之山的卫星图

三、崦嵫山和鸟鼠同穴之山的相对位置

四、崦嵫山和文献记载相似度比较

1.鸟鼠同穴之山至崦嵫山直线距离209公里,折合华里为380----460之间,与文献记载的360里基本吻合。

2.崦嵫山南侧一条大河自东向西流淌,在不远处汇聚成湖泊,从地图上看,这个湖泊是后来建筑大坝形成的,原来应该没有。在大坝西,河水继续西流,入大西洋,与文献记载的“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山海经》 方韬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2.《水经注.农桑辑要》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3.《鬼谷子.列子.淮南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4.《庄子.老子》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

5.《诗经》李择非整理 万卷出版公司

特别感谢

1.百度百科,在文中的很多佐证资料是通过百度百科查找的。

2.水经注地图下载器,文中的卫星截图都是用水经注地图下载器做的。

3.古诗文网站,古籍资料的查阅和使用多借助古诗文网站。

推荐访问:山海经 插画 思考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山海经》插画之思考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