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篇一】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四季》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四季》教学设计
湖北省枣阳市徐寨小 李 丽 崔红悦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点。4幅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粗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1个生字,4个偏旁:月、雨、口、禾。
难点:粗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4个季节,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出示不同季节的图片)
师:(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我看见小草,那是春天。
生:有荷叶的是夏天。
生:我看见了弯弯的谷穗,那是秋天。
生:我看见了雪人,我知道是冬天。
师小结:这4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四季)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课文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初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
2.生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圈画下来。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都会读了吗?(展示生字)你会读哪些生字,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设计意图】鼓励合作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生:我记住了对错的“对”,又+寸=对。
生:我记住了叶子的“叶”,口+十=叶。
师点评识字方法“合一合”。
生:我记住了“就”字,“惊”字去掉竖心旁,右边加上“北京”的“京”,就是“就”字。
师点评识字方法“换一换”。
生:“雪”的上面是个雨字,下面是一个倒山。
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雪”上面的“雨”字就是“雪”字的偏旁,它叫“雨”字头。
生齐说:“雨字头”。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认识生字的同时认识新偏旁。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3)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现在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三)初读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带读,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美美地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每个季节美吗?
生答略。
师:是呀,每个季节都很美,我们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她变得更美。
【设计意图】感受每个季节的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季》中的生字和4个偏旁,大家还记得吗?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篇二】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咕咚》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
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
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a.预习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 (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示图2、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板书:
24 咕咚
兔子
狐狸 跑、喊 (听) 狮子 追、问(看)
【篇三】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
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
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
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课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本第19课《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课文,想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
5—7自然段) 3.指名读课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篇四】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20、《咕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2.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难点: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动脑、问个明白、看个清楚,不盲目跟从。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
学法: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发散联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摘木瓜游戏,复习词语。
说话:拦住、领着
2.课文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大家学得真认真,一个一个的人物都找到了。那“咕咚”是谁呢?(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哎呀,你学得可真仔细。那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个故事就是由“咕咚”一声引起的,所以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咕咚”。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听第一自然段,这时候边听边想,想什么呢?想你听的画面,也就是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脑子里有一幅图画,该是什么样的。看谁最会想。
2.师朗读第一自然段,生自由发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木瓜树)木瓜树是画高一点还是矮一点?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3.根据老师的画,请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讲一讲。
4.下面我们看看书上写的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咕咚,真响!在一旁玩的小兔听见了,她会怎么样呢?请大家继续听、继续想。
2.师朗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发言:这次你看见了谁?(兔子)她在干什么?(跑)她是怎样跑的?(拔腿就跑)她为什么跑?她边跑边叫,对谁叫?(小猴子)叫了什么?(“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二幅图。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上的内容?(第3、4自然段)
3. 男生朗读第3自然段。小猴子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他为什么要跟着跑?他看见“咕咚”没有?他也在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叫得一样吗?我们来看看,谁来当当小猴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4.小兔子和小猴子都在一边跑一边叫,叫得还都不一样,他们这一叫还会引起什么呢?女生朗读第4自然段。
5.你们看到了什么?(狐狸、山羊、小鹿也都跟着在跑)那“大伙”指的是谁?(跟着跑的这一群小动物们)
6.词语积累:大伙( )地跑(飞速、拼命、一个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7.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跑?(因为“咕咚”来了)他们不光在跑,还一边跑一边叫,他们在叫什么?跟小兔和小猴子叫的一样吗?指名说。(“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指名读,师带读。
8.你们看看,他们三个叫的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叫得比一个( )。(声音大;
着急)对了,一个比一个叫得着急,让人觉得越来越紧张。他们就这样越传越走样,越传越感觉可怕、危险。下面我们试着把这三句话读好,看看谁把这可怕的样子读出来了。准备好,要逃命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9.真不错,你们把这个危险的样子喊出来了。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后面的标点符号挺有意思的,后面都是(感叹号),说明大伙心里都很着急又害怕,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伙伴听。
10.大伙都被吓坏了。谁来看着这幅图讲一讲第4段的内容给大家听。指名说。如果说不出来,可先让同桌互说。
(四)课中休息:动物模仿操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本第三幅图。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大象听见大伙叫逃命,他是怎么做的?(也跟着跑)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也跟着大伙跑起来,他们跑啊跑啊,一边跑一边叫。这时又看见了谁?(野牛)他在干什么?(拦住大家的队伍)怎么拦?你来试试。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他问的时候语气怎么样?(很新奇)
3.大象怎么说的?(“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
野牛罢休了吗?跟着跑了吗?他要怎么样?(板书:问个明白)指名演一演野牛。最后问到了谁?(兔子)兔子怎么说的?(“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4.谁来说一说这幅图?指名说。
(六)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那后来该怎么办呢?(出示课本第四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板书:看个清楚。)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
2.他们到了湖边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咕咚)于是他们怎么了?(笑了)
3.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七)演一演:
1.指名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2.点评表演。
(八)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指名说说自己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九)师小结:遇到事情要开动脑筋,还弄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去问个明白,问了还不明白那怎么办呢?应该看个清楚。
三、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是边听边看边想边演,还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今天大家回去就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咕咚》。
板书设计:
20、咕咚
问个明白
看个清楚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
—— 斯里兰卡
过放荡不羁的生活,容易得像顺水推舟,但是要结识良朋益友,却难如登天。
—— 巴尔扎克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 歌德
生活有度,人生添寿。
—— 书摘
【篇五】一年级下语文《20,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
咕咚(第二课时) 设计者
单位
教学内容教学背景分析
《咕咚》是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围绕“问号”这个主题进行编排,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了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通过阅读应使学生初步懂得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一想或去实地看一看,不要盲目地跟从。
本文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课文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在学习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野牛是怎么做的”。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全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会写“吓、怕”等7个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读、认识12个生字;
会写“吓、怕、跟、都、羊”5个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知道图画与段落之间的对应。
3.通过比赛读、合作读等形式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读字词;
会写“家、象”2个字,感受汉字的美。
2.借助图画,读懂故事内容;
根据图画质疑,并结合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
断。
3.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段的阅读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借助图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词语意思、引导学生质疑,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乐趣、发展个性,同时,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做事要动脑筋,不能随便跟着别人做。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写“家、象”两个字,并在田字格中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感受汉字的美。
2.借助图画,读懂故事内容;
根据图画质疑,并结合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借助图画,复现字词 1.学生齐读课题。
2.借助图画,复现字词。
老师边描绘情景边贴图:大家还记得吗?在森林中的湖边,有一棵高高的木瓜树,树上结木瓜了!快读读这上面的字词! 3.复现句子: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4.再读全文,整体入课:小动物们听到这咕咚一声,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 二、借助图画,读懂故事
(一)借助图画,了解词语的意思。
1.学生交流:小兔子听到这“咕咚”声是怎么做的?
2.借助图画,理解“拔腿就跑”:看看图,小兔子是怎么跑的? 3.朗读,感受小兔子的害怕: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1)小兔子,小兔子,你为什么拔腿就跑?(预设:咕咚可怕极了。)
(2)小兔子,此时的“咕咚”在你心里是什么?(预设:咕咚是怪兽、坏蛋……) (3)指读。齐读。
(二)借助图画,引导质疑。
1.借助插图,引导质疑:小兔子这一喊,可不得了了,快看!(出示第二幅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疑问。(预设:小动物们为什么会一个跟着一个跑?) 3.学生自主学习: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读3、4自然段,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你能解决大家的问题吗?
4.学生交流自己的讨论结果。
5.了解小动物们听到叫声后的反应:
(1)谁先跟着跑的?(贴:小猴图)。
(2)他怎么做的、说的?谁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3)还有谁跟着跑了?(贴:其他小动物图片。)
(4)随机积累词语:一个跟着一个、一边跑一边叫。
6.指导朗读,感受当时紧急的氛围:
(1)从小兔子说“咕咚”可怕极了,到小猴子叫大家快跑,再到大伙说快逃命啊!你觉得他们的叫声会越来越怎么样?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2)学生练习读。
(3)师生分角色读。
(三)借助图画,指导朗读。
1.过渡:就在他们慌张逃命的时候,谁出现了?快看看图,读读文,想想野牛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朗读句子,理解野牛的话。
“‘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1)生读,师贴句子。
(2)(变红问号)谁再读? (3)(变红“看见”)谁再来读一读? 3.师生合作表演,理解野牛的做法。
(1)他先问了谁?又问了谁?最后问了谁? (2)师生合作表演一下。
4.小结:瞧,野牛一连问了3次,终于问明白了:大伙儿都没看见,都是听到的。那我们就跟着小兔子去湖边看看。
(四)借助图画,促进思维发展。
1.交流图画内容:他们看到了什么? 2.观察表情,练习说话:
再看看小动物们的表情——你能猜出他们在想什么吗?
(1)采访小猴:小猴子,你张着大嘴,瞪着大眼,你在惊讶什么? (2)采访狐狸:狐狸狐狸,你咧着嘴,在笑什么呢? (3)采访小兔:小兔子,你低着头,怎么不好意思啊? 3.总结:是啊,遇到一件事情或判断一个问题,不能只听别人说,要自己亲自去看
一看,多动脑筋问一问,这样就不会闹笑话了。
4.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借助图画,学习生字 (一)借助儿歌,复现生字。
1.这首小儿歌里包含了好多本课的生字呢,你能读下来吗?
咕咚一声吓一跳,一个一个把命逃。
野牛拦住来问话,个个都把头来摇。
领到湖边仔细瞧,木瓜熟了往下掉。
遇到事情多思考,看看清楚想明白。
不动脑筋跟着做,就会闹出大笑话。
2.学生读儿歌。
3.过渡:看来,动脑筋真重要啊!那咱们写字也要动脑筋。
(二)借助图画,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准字音:象、家。
2.给生字组词。
3.了解“象”的演变,感受汉字的美。
4.指导写好“象”。
(1)学生交流:这么形象的字,怎么把它写漂亮?(引导学生关注撇的变化。) (2)借助顺口溜,了解撇的变化。老师教你一个顺口溜来帮你写好:多撇有长短,间距一样宽。
(3)学生练习书写。
(4)评价,发现问题,老师范写。
(5)学生再次书写。
5.自主练习书写“家”字。
6.同桌互评。
四、借助图画,引导阅读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个新字,还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明白了遇到事情、判断问题时,要多动脑筋。老师再为你推荐一个故事《猴子
捞月》,希望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附板书:
20 咕 咚
推荐访问:咕咚 教学设计 语文 一年级下语文《20 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语文《20 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20课咕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