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2022年度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6-24 18:55:1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5篇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篇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启示
作者:伍孟珺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9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各种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的批判吸收。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现实的针对性、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等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5-0049-03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其主要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无产阶级运动的出路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林立,各有建树,创始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均从不同侧面建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文化批判主题。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林立,各有建树,但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学术传统和特征:浓厚的批判性、现实的针对性、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对这些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更有益于我国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立足现实,博采众长,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更好的中国化。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一)浓厚的批判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批判武器,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最迫切的是必须恢复其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性质。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批判为武器,一方面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过程中深刻分析并揭露在资本积累、物质丰富等过程中存在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对于如何规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虽然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富裕,但是社会本身的各种痼疾仍然存在,并越来越严重。而应以批判为中心任务,展开对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等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批判。其批判性特征,对于避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出现僵化和教条化的东西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篇2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作者:韦佳欣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征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将文化传统、基本经验、基本原则相融合,多样的模式和本质的一致性为辩证统一,思想统一和思想解放为辩证发展,在理论研究中需要缕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发展规律,提升理论发展的境界,以便更好的创新、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涉及面较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发展、社会生活、历史、军事、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从狭义上讲,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建立的基本学说、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从广义上讲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再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经过不断对自己理论和观点进行补充修改而形成,真正奠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也是首部纲领性文献,在时代背景下指导着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在整个社会中马克思曾应用共产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封建或等级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部落所有制等社会形态,并表示虽然东方社会有着亚细亚生产方式,但终究要向着资本主义发展。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西方国家开始了和平的發展,工人阶级的运动也逐渐沉寂,毫无革命再次爆发的征兆,不过此时东方世界的俄国正展开着推翻沙皇封建统治的革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将理论的研究转向东方,也从资本主义社会看向前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马克思推翻了本身以往的认知,表明东方国家没必要延续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应该建立社会主义新路径。特别是印度、俄国等东方国家,均保留公社土地所有制,所以马克思在晚年时提出设想,由于市场控制的西方国家和俄国共存,所以不需要经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在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向着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理论进行反思后的超越,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和完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更新、改正、补充、发展自己的理论,既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也为后人对这一理论的推动做出了表率作用。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篇3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摘 要: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在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发展;
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原有的观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乃至予以摒弃。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19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曾经用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等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涵盖整个人类社会,认为尽管东方社会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 但他们最终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巴黎公社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工人运动落入沉寂,几乎看不到再次爆发革命的迹象,而处于世界东方的俄国这时正在进行着一场推翻沙皇封建统治的革命。鉴于这一社会现实,马克思把视野从西方转向东方, 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向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艰苦细致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认识,确认东方国家不必去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而应当寻求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新路径。由于俄国、 印度等东方国家普遍保存着公社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大胆设想,由于俄国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而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晚年的这一设想是对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反思后所取得的巨大突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完善和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多次象这种自觉地在实践中充实、 校正、更新和发展自己理论。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篇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的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也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对全党而言,则是延安整风以后。马克思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少数人到多数人,从不深刻到深刻,从自觉到不自觉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经过延安整风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中央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哪些人突发想象,而是中国实际革命的形式所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一种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际需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真理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实践有这种需要,这种需要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有一定的联系,而这一钟需要被人民掌握了。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整个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解放和斗争有着普遍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种指导作用并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一种教条理论,而是进一步从研究其出发点找到这种理论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结合自己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情况,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民族化,具体化。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发挥其作用则必须与将其同我国实情相结合,那也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概括与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以及这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中国实际的主要内容。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人的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这两方面的丰富的检验。运用马克思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是历史的必然性。

在这种必然性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个历史进程的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而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则是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并在实践中推进其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这其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首先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革命走上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自从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走上了正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当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中国党人,在总结中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接下来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化了中国实际发展的客观规律,继续一步步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的理论成果。实践无止境,创新不断出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就必须真正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从五四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篇5

从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

作者:刘红梅

作者机构:重庆邮电大学思政部,重庆400065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ISSN:1006-0766

年:2013

卷:000

期:001

页码:5-13

页数:9

中图分类:B712.7;A8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面上关注主体、方式和内容,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借鉴.后马克思主义对后工业社会政治语境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启发.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构和建构,可以启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非闭合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结构得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立场谨慎.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