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近代以来“中国梦”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2022年度近代以来“中国梦”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 2022-06-25 10:00: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近代以来“中国梦”探索历程及其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近代以来“中国梦”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4篇

【篇1】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姓名:陈 坤

学号:K11014109

年级:2 0 1 0级

院系:法 学 院

专业:法 学

目 录

摘要 3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4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4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4

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5

辛亥革命——孙中山 5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 5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 6

结语 6

参考资料 7

摘要:

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此,中华民族的史书上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篇章。然而,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The western powers in 1840 with its sturdy boats and sharp guns opened the door of this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ho has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from then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rts a deep and eternal humiliation chapter. However, the martyrs with a commitment to save the nation always continue to try, to Europe and learning, to Japan to learn, to learn Russian, a one hundred year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history in order to revive nation brought hopes and dreams to the Chinese people"s who is frightful calamities in the years that full of humiliation, encouraging the generations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Chinese nation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关键词: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In Body West Use,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社会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的改良派开始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之实践,掀起了一场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他们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强大的军事科技力量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创办了很多军事和民用的企业,发展教育,创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的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对我们的侵略,为中国的为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然而由于制度上的落后和腐朽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而走向富强,终于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

自天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丧失了大批的优秀人物,一度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为了扭转当时的危机局面,在军事方面,洪秀全果断启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企图突破清朝重建的江南江北大营的束缚,在政治方面,洪秀全任命洪仁玕为总理,实施新政。

洪仁玕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但是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大大加深了,西方列强更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个中华民族陷入濒临亡国灭种的险境之中。在此民族危亡之时,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应试的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时局,要求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倡开办实业,开采矿藏,改革财政,广开言路,编练新军,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其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同时,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其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宣传的设立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核心制度,加上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手中,最终也没能避免失败的结局。

辛亥革命——孙中山

1911年10月10日夜,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短短两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继而横扫神州大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海外回国的孙中山当选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废除刑讯,改革陋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革新教育,倡导新闻自由。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关于人民权利和自由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精神。《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了防止和限制袁世凯专权以保障民国﹐它还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征程。然而并没有发动广大的劳动群众,帝国主义的阻挠下,再加上资产阶级本身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其成果最终为袁世凯所窃取。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复辟主义,复古主义等腐朽思想沉渣泛滥,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西方的先进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陈独秀、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的土地上竖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将救国目光从向西方学习转向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其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启发者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此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新的政党。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曾一度出现了以陈独秀同志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和以王明同志为代表的“左”倾思想,直到遵义会议之后,才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1945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将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再受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地位,开始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经济开始飞快发展。90年代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继提出,在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更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一跃至世界前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语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从理论到实践,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在不断的深入,范围在不断地扩展。然而,一心依靠西方的军事科技来维护大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在农民政权中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的洪仁玕也失败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也仅仅只持续了一百来天,震惊中外地辛亥革命最终也因为袁世凯的篡夺也结束了……

一次次的探索失败了,然而我们中国人并没有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上升起,1979年改革开放,南海边的渔村拔起了排排的高楼,黄浦江的东畔挺起了层层的大厦……

历史告诉我们,向西方学习,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应该在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国家自己的经验。近现代的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近现代的中国也不会同意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国情是我们最大的实际,也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根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历史和人民也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毛**曾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这十六字箴言不管是在从前还是现在或是未来,永远都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

《林则徐传》, 杨国桢 著

《魏源》,夏剑钦 著

《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许毅 著

《洋务运动史》 夏元东 著

《中国变法维新运动和康有为》,汤志钧 著

《资政新篇》研究述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005 级研

《辛亥革命》,王朝柱 著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

《中国共产党史第一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著

《中国共产党史第二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著

【篇2】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近代中国出路早期探索的启示

专题名称: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论文题目: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启示

关键字:近现代;
中国;
探索;
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启示

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天朝田亩制度》 《上清帝第二书》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但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的白日维新,都先后以失败告终。虽然列强的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以及一系列探索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使得中国发展的探索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个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为了救中国,各个阶级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农民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启示一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由于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地主阶级洋务派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启示二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尽管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有些微的成效,但是从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依赖性跟管理腐朽性来看,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害怕人民群众,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取得了推翻2000年之久的皇权专制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革命成果很快落到旧军阀手中,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启示三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出它的的软弱性。首先,不敢否认封建主义,一心想依靠皇帝实现君主立宪制的转变。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但是还是想依靠帝国主义的帮助,帝国主义恰巧利用机会加大对中国的侵略。最后,维新运动,严重脱离群众,只是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活动,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缺乏革命政党和武装力量的支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导致他们不可能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由于缺少一个深入的启蒙过程,人们不了解民主共和的精神,因而也无法建立组织严密、团结战斗、坚强无比的革命政党。他们也不敢深入地发动群众,因而始终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败的实践表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仍需进行新的探索。

总启示

从总体上看。三个阶级的自救运动都是都没有找出改变中国的根本出发点—反帝反封建。有的只想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维持封建统治,有的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却没有认识到反帝的重要性。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篇3】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如何理解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历程:

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
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
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历史意义:(1)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2)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3)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
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
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
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

无产阶级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主要领导集团,围绕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29年的艰苦探索,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其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团,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第十七大高具有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

启示: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革命理论的武装下,在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

结语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作出了不朽的牺牲,是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则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有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笔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摘要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历史证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结合实际 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总的来说归纳为六个阶段 一、农民阶级。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其中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此外 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严禁鸦片贸易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发动了洋务运动 历时30多年 虽然办起了一批近代企业 建立了新式海军 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 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失败后 在新的民族危机下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由于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等自身的局限和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 从而最终导致了失败。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发动了辛亥革命 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 他们的不懈斗争 最终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袁世凯窃国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

五、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 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新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 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 宣称“打倒孔家店” 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六、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 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制定革命纲领 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 掀起大革命的高潮。3、领导了土地革命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最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武装的胜利。

启示 历史证明了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 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 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而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中国也走不通。

历史给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 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 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 开辟了道路。实践证明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 理论结合实际 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化道路 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4】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
文化;
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 (一夫一妻制) 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 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 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

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 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

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 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
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 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 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
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

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 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 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 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

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 20 世纪 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 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

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 , 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能要求的也越来越高。

二十一世纪以后向 “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迈进。

聘礼与嫁妆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2)婚礼服饰的变化

林语堂先生曾云:“下意识, 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

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中国姑娘憧憬红色礼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 婚礼服的中西并存也日趋流行。

白色的婚纱虽然是现代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婚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很多人在婚礼上仍然兼顾并采用了民族的婚礼服饰。现代婚礼庆典中新娘最起码会选择两套服装,一套白色婚纱,一套红色中式旗袍,有条件的还会再加一到两身小礼服。正式西服或非正式西服对于新郎而言均可,但要注意与新娘礼服的搭配与协调。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之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提供法律保障。从经济方面来看,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引起婚俗的变动。

婚俗的形成与演变常常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婚姻是家庭的支架。

婚俗,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 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 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而无论婚嫁民俗如何演变, 幸福一直是所有人永恒的追求。

因此婚礼本质上还是一种人们美好祝福的寄托与表达,需要夫妻双方的坦诚相待、无私奉献与相濡以沫。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卢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17.

  [2] 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236-237.

  [3] 聂代毛,阮风宝.中国共产党与建国初农村婚姻制度变革[J].福建党史月刊,2010,  [4] 姚舞艳.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D].扬州大学,2008

推荐访问:中国 近代 启示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