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信息可视化设计(范文推荐)

信息可视化设计(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5-05-11 14:42:3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信息可视化设计(范文推荐)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可视化设计 一 分析:

 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经无法考察。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音乐亦在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古琴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因此,我们来通过了解古琴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具有浓墨色彩的古琴艺术文化。

 二:调研 1) ,古琴历史: 1,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来自《礼记·曲礼下》 2,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来自 360 百科古琴起源 3,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

 ——来自隋唐时期古琴文化介绍 4,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5,明清时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6,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7,

 2003 年 11 月 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 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据来自 360 百科古琴

  2),古琴分类: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列子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数据来自 360 百科古琴 3),古琴结构: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舜定琴为 5 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 10 弦琴。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数据来自 360 百科古琴

 4),古琴流派: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因此,古琴有广陵派,金陵派,虞山派,蒲城派,岭南派等派系,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1)金陵派 形成时期:明末清初

 创始人:待考 主要风格: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

 代表人物:夏一峰、刘正春、桂世民

  代表琴曲:《良宵引》《关山月》等 (2)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始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

 (3)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秦维翰、梅曰强等 代表琴曲:《梅花三弄》、《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蕉庵琴谱》等。

 (4)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琴学入门》等。

 (5)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李浴星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6)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煟南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煟南、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怀古》、《玉树临风》、《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等。

 ——数据来自 360 百科古琴流派

 三:古琴文化意义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造型质朴,音婉转穿透力强,它不仅是中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其本身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在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历代书画家们非常喜欢表现古琴这一书画题材

推荐访问:可视化 推荐 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