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0文档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完整文档)

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 2022-10-28 19:2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完整文档)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3 课时

 【预习设计】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固 席 包 囊 拱手 因 爱 致 叩 延

 亡 北 烈 履 却 愚 弱 瓮 绳 云 响 景 小 弱 序 朝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 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字音

  崤(xiáo)函

  膏腴(yú)

 合从(zòng)

 陈轸(zhěn)

 逡(qūn)巡 遗

 镞(zú)

 鞭笞(chī)

 系(jì)颈

  黔(qián)首

 隳(huī)

 瓮牖(yǒu)

 氓(méng)隶

  猗(yī)顿

 景(yǐng)从

 锄櫌(yǒu)棘矜(qín)

 铦(xiān)

 铩(shā)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 33 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 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解释“论”(见《基础知识手册》318 页)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四、课文分析 (一)讲读第 1 自然段

 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一: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

 译文二: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确:译文二简洁明确。这样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实,近义词合并,译出意思即可。特别强调:席:像卷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写秦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秦

 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书:

 地理优势 政治雄心

 对内图强

 对外连横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务:从事、致力。

 斗:使动,使……争斗。

 句子: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讲析第 2 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一:向南 夺取了汉中,向西 攻取了巴、蜀,向东 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 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 夺取了汉中,向西 夺取了巴、蜀,向东 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 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 追亡逐北 追赶逃兵败将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 :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五、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 3、4、5 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 3 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 (1)学生质疑解疑 (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 4 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铺陈排比句)

 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活用较为典型)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

 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 5 段。

 1.强调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 1、2 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 3 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 4 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推荐访问:年高 必修 教案 2020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后题答案

版权所有:360文档网 2013-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360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360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3037083号-1